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人云:“冬者终也,万物皆收藏也。”冬三月,草木凋零,冷冻虫伏,是自然界万物闭藏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要潜藏于内。而寒为阴邪,易伤人之肾阳。因此,冬令养生贵在养藏固精,补肾敛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这  相似文献   

2.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关冬季养生的论述:“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极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相似文献   

3.
正孕妇作为一类特殊的人群,在妊娠期间身体和心理均发生明显变化,《黄帝内经》曰:"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在寒冷的冬季孕妇更需要从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注意孕期保健。  相似文献   

4.
董绍军 《药物与人》2011,(12):52-53
冬季,即从立冬之日起,经过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直到立春的前一天为止。草木凋零、冰冻虫伏,是自然界万物闭藏的季节。《黄帝内经》有云:“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拆,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因此,冬季养生的总体原则是敛阴护阳。  相似文献   

5.
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说到:"礼之用,和为贵。"意思是说,政治家以和治国。同理,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有"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为圣度"。意思是说,若人体的阴阳调和,就身体健康,反之,就会生病。自古以来,中医认  相似文献   

6.
冬季,天寒地冻,大多数的动植物都处于冬眠状态,所以人们也应该遵循自然界“蛰伏闭藏”的规律,采取以“伏藏”为主的养生保健方法。《黄帝内经》称:“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这段论述是古人对冬季养生提出的总原则,后世医家根据此精神提出:宁静养神,避寒保暖,多食温热,适量运动,补肾敛阳,以合“伏藏”之道的养生保健方法。精神养生保健精神养生的原则:宁静为本,保养精神。“宁静为本,保养精神”,就是要以安定清静为根本,…  相似文献   

7.
深冬养生经     
朗轩 《食品与健康》2009,(12):37-37
《礼记》说:“北方为冬,冬之为言中也。中者,藏也。”我国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指出:冬天是天寒地坼,万木凋零,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随着自然界的转化而潜藏于内。因此,冬季养生应顺应自然界闭藏之规律,以敛阴护阳为根本。在精神调养上要做到“……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力求其静,控制情志活动,  相似文献   

8.
<正>中医认为生命的关键在于平衡,五脏气血调和,人体阴平阳秘,则既不会感受外来邪气,亦不会自有内生之邪。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养生的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那么究竟该如何正确的养生呢?《黄帝内经》告诉我们:天有四季,而冬季正是补养的最佳时机《黄帝内经》云:"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  相似文献   

9.
辛温解表妙     
冬春多见外感风寒诸症,患者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头痛身痛、四肢酸软,有汗或无汗。此即民间常说之“伤风感冒”。用辛温解表的方剂服之,往往药到病除,效奇方妙。现从今古名方中列举一二,若患此症,可试之。  相似文献   

10.
冬春多见外感风寒诸症,患者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头痛身痛、四肢酸软,有汗或无汗.此即民间常说之"伤风感冒".用辛温解表的方剂服之,往往药到病除,效奇方妙.现从今古名方中列举一二,若患此症,可试之.  相似文献   

11.
中医为什么强调冬季养阴进补祖国医学自古就有"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的说法,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整体,即天人合一。阴气盛的隆冬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期,阳气潜藏,阴气盛极。同气相求,若乘其势补之,往往可收事半功倍之效。这就像浇花,春  相似文献   

12.
<正>众所周知,《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医书之一,里面记载了很多古人的养生之道,今天笔者就带大家来看看古人在寒冷的冬季是如何养生的。《黄帝内经》中关于冬季养生是这样记载的: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  相似文献   

13.
冬令调补是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的一大特色。《内经》有"秋冬养阴""阴精所奉其人寿"之训,人体只有在秋冬养好阴,藏好阴,春夏才能有生和长的资本,防范疾病的发生。中医素有"天人合一"的理念,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变化,并依照自然生长收藏的规律和谐生活。秋冬进补,就是中医"勿逆天时,是谓至治"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随着季节的变化,气温下降,万物渐显肃杀,又到冬令调补时。虽然冬令进补对人体健康有益,但若补之不当,也会出现种种副作用。临床上常常见到  相似文献   

14.
<正>说起冬补,是中国人的传统习惯。民间素有"冬天进补,来年打虎"之说,可见其深入人心。但如何冬补,却是各行其是。入冬以来,每日里骨头、羊肉、老母鸡煲汤者有之,大鱼大肉顿顿不离者有之,购置药饵补气、补血、补肾者有之,打点膏方进补者有之……但其实,许多人把冬补想象得过于简单了。按照天人合一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道理来说,冬季确实是进补的气  相似文献   

15.
风寒感冒是一种常见的外感疾病,好发于冬春季节或气候突变之际,影响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风寒感冒的症状为恶寒、无汗、流清涕、打喷嚏、关节酸痛、咳嗽、咳稀白痰等。若不及时治疗或误治,一部分患者可转为支气管炎、肺炎甚至心肌病等,或诱发本身的慢性病,并伎之加重。因此,早期正确的治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6.
"冬病夏治"疗法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古语云:"冬养三九补品旺,夏治三伏行针忙。"那么,冬病夏治究竟怎么治?方法有哪些?适宜人群又是哪些?下面为大家详细介绍。冬病夏治早知道"冬病"就是在冬天易发或加重的病,此种病的易发人群多为虚寒性体质,中医称为阳气不足,俗话说火力不足。正因为如此,在盛夏之季,借助自然界的阳热之气,一方面弥补人体的阳气不足,另一方面以驱除体内积聚的阴寒之邪。  相似文献   

17.
《自我保健》2012,(1):61-61
心绞痛好发于秋冬,冠状动脉在寒冷的刺激下,易痉挛收缩,若冠状动脉原有严重狭窄,则并发心肌梗死的可能性就增大。心绞痛患者应在冬季注意加强自我保健,预防心绞痛复发。  相似文献   

18.
误区3:冬主藏,关上门窗躲在家中,不外出 按《黄帝内经》中所说:“冬三月……早睡晚起,必待日光……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意思是,冬季要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睡眠十分重要,每天起码要保证8~9个小时睡眠,而且应该在晚9:30至早6:30的时间段睡觉。  相似文献   

19.
开卷有益     
《家庭医学》2014,(8):1-1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颏;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相似文献   

20.
杨美健 《健康生活》2012,(10):28-29
冬病夏治是指冬季发作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进行预防性治疗。对于患有呼吸系统疾病、风湿性关节炎等慢性疾病的人来说,三伏天是治疗这类疾病的最佳时机。冬病夏治就是“治未病”。孙恩邈说:“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将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所谓“未病之病”就是现在虽然未发,但却会在将来某个时候必发的疾病。冬病夏治就是将冬天易发的这类病在未发之时,去除其必发的条件——或主因,或诱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