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CD10、BCL-6及MUM1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亚型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并比较89例DLBCL标本中CD10、BCL-6及MUM1的表达水平.结果:CD10、BCL-6及MUM1在89例DLBCL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1.24%(10/89)、29.21%(26/89)、62.92%(56/89).其中生发中心型(germinal centerB-cell-like ,GCB)16例(17.98%),非生发中心型(non- germinal centerB-cell-like,non-GCB)73例(82.02%).CD10、BCL-6及MUM1在GCB亚型和non-GCB亚型中的表达具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 结论:CD10、BCL-6和MUM1在DLBCL亚型分类中具有重要作用,其表达为临床治疗及预后提供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bcl-2/IgH基因重排与分子亚型生发中心样(GCB)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半巢式PCR对60例DLBCL的bcl-2/IgH基因重排进行了检测,并对阳性产物进行克隆、测序.同时采用免疫组化SP法在组织微阵列上同步观测CD20,CD10,Bcl-6,黑色素瘤相关抗原(突变体)1 (MUM1)的表达,进行GCB和非生发中心样(non-GCB)分子分类.结果: 经常规法扩增bcl-2/IgH,有6/60例DLBCL bcl-2/IgH阳性;在6例阳性样本中,采用本组设计的半巢式PCR扩增,经克隆及测序证实5例bcl-2/IgH基因重排阳性,1例为人类第19号染色体BAC 331191基因的片段.60例DLBCL CD20表达全部阳性;CD10,Bcl-6, MUM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3.3%,46.7%,61.7%;GCB 32(53.3%)例,non-GCB 28(46.7%)例.bcl-2/IgH基因重排阳性的病例均属GCB分子亚型, 且与CD10表达有显著性相关(P=0.012),而与Bcl-6及MUM1表达无相关性.结论:使用本组设计的半巢式PCR可提高bcl-2/IgH基因重排检测的准确性.bcl-2/IgH基因重排的检测可协助确定部分GCB分子亚型的DLBCL.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两种主要亚型生发中心B细胞样(GCB)和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non-GCB)与 DLBCL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DLBCL 患者CD10、bcl-6、MUM-1三种蛋白的表达, 以Hans等的分型原则将其划分为GCB和非GCB亚型,比较GCB亚型与非GCB亚型DLBCL的OS.结果 70例DLBCL中,17例(24.3%)CD10阳性,24例(34.3%)bcl- 6阳性,41例(58.6%)MUM-1阳性.GCB 25例(35.7%),ABC 45例(64.3 %).GCB亚型DLBCL的OS明显高于非GCB亚型(P= 0.003).结论 免疫表型亚分型可作为预测DLBCL患者预后的指标,并可有效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bcl-2、bcl-6、CD10、MUM1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中的表达及与亚分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0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标本中bcl-2、bcl-6、CD10、MUM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bcl-2、bcl-6、CD10、MUMl在60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率分别为55.0%(33/60)、48.3%(29/60)、46.7%(28/60)、58、3%(35/60),其中GCB占55.0%(33/60),non-GCB占45.O%(27/60)。GCB、non-GCB中bcl-2的表达差异具有显著性。在non-GCB中,bcl-6与bcl-6-的病例bcl-2表达的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该组病例GCB所占的比率超过non-GCB,bcl-2在DLBCL亚分类中可能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韦氏环原发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分子分型及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采用EnVision免疫组化法标记16例韦氏环原发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MUM1、bcl-6、CD10、bcl-2、Ki-67的表达。结果 16例韦氏环原发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10例发生于扁桃体(62.5%)。5例为生发中心细胞样型(GCB),11例为非生发中心细胞样型(非GCB)。非GCB型的增殖活性与GCB型相似;GCB型和非GCB型中bcl-2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20.0%(1/5)和54.5%(6/11)。结论韦氏环原发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以扁桃体好发,分子分型以非GCB型多见,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D10、BCL-6、BCL-2及MUM1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lymphoma,DLBCL)分型中的作用及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并比较70例DLBCL标本中CD10、BCL-6、BCL-2及MUM-1的表达水平。结果CD10、BCL-6、BCL-2及MUM1在70例DLBCL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7.1%(19/70)、35.7%(25/70)、34.3%(24/70)、48.6%(34/70),根据其四种标记物的表达情况分类,70例中生发中心型(germinal centerB-cell-like,GCB)占40%(28/70),非生发中心型(non-germinal centerB-cell-like,non-GCB)占60%(42/70)。CD10、BCL-6、BCL-2及MUM-1在GCB亚型和non-GCB亚型中的表达具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结论CD10、BCL-6、BCL-2和MUM-1在DLBCL亚型分类中具有重要作用,其表达为临床治疗及预后提供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根据不同的免疫组化分型方法将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分成预后不同的亚型,并探讨各分型方法对国内病例的适用性.方法 利用免疫组化检测121例DLBCL的CD10、BCL-6、MUM1和CD138的表达,构建了3种分型方法:方法1,CD10阳性者归入GCB亚型,若CD10阴性而BCL-6阳性且MUM1阴性者归入GCB亚型,其余归入non-GC型;方法2,CD10和/或BCL-6阳性,而MUM1和/或CD138阴性者归入A组,MUM1和/或CD138阳性者归入B组,CD10和BCL-6阴性,而MUM1和/或CD138阳性者归入C组,四者均阴性者归入D组;方法3,CD10阳性者归入GCB亚型,CD10阴性时若MUM1阴性者归入GCB亚型,MUM1阳性者则归入non-GCB亚型.评测各临床及生物学因素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CD10、BCL-6、MUM1和CD138的阳性率分别为21.5%(26/121)、32.2%(39/121)、32.2%(38/118)和2.5%(3/118),其中CD10和BCL-6阳性者预后较好(OS, P=0.023 1和0.027 8),而MUM1阳性者预后较差(OS, P=0.013).在方法1中,non-GCB组(占67.8%)5年总生存率OS(27.6%)和无进展生存率PFS(24.69%)明显差于GCB组;根据方法3,non-GCB组患者比例减少(占27.5%),5年OS(18.96%)和PFS(15.08%)更差,并且独立于IPI和治疗起作用.结论 各分型方法均在预后分析中起作用,尤以方法3可以识别部分高危患者,在本组病人中更具有适用性.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中国上海地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生发中心B细胞(GCB)样型与非GCB样型的分布以及可能影响因素,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陈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分析124例来自该院的原发DLBCL中CD10、bcl—6、MUM1、GCET1和FOXPl5种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目的 根据不同的免疫组化分型方法将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分成预后不同的亚型,并探讨各分型方法对国内病例的适用性。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检测121例DLBCL的CD10、BCL-6、MUM1和CD138的表达,构建了3种分型方法:方法1,CD10阳性者归入GCB亚型,若CD10阴性而BCL- 6阳性且MUM1阴性者归入GCB亚型,其余归入non-GC型;方法2,CD10和/或BCL- 6阳性,而MUM1和/或CD138阴性者归入八组,MUM1和或CD138阳性者归入B组,CD10和BCL- 6阴性,而MUM1和/或CD138阳性者归入C组,四者均阴性者归入D组;方法3,CD10阳性者归入GCB亚型,CD10阴性时若MUM1阴性者归入GCB亚型,MUM1阳性者则归入non-GCB亚型。评测各临床及生物学因素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CD10、BCL-6、MUM1和CD138的阳性率分别为21.5%(26/121)、32.2%(39/121)、32.2%(38/118)和2.5% (3/118),其中CD1 U和BCL- 6阳性者预后较好(OS,P = 0.023 和0.0278),而MUM1阳性者预后较差(OS,P = 0.013)。在方法1中,non-GCB组(占67.8%)5年总生存率OS(27.6%)和无进展生存率PFS(24.69%)明显差于GCB组;根据方法3,non-GCB组患者比例减少(占27.5%),5年(OS<18.96%)和PFS(15.08%)更差,并且独立于IPI和治疗起作用。结论 各分型方法均在预后分析中起作用,尤以方法3可以识别部分高危患者,在本组病人中更具有适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与EB病毒的关系。方法将筛选的91例结外DLBCL患者标本制成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BCL-6、CD10和MUM1水平,将病例分为非生发中心型(non-GCB)、生发中心型(GCB)两个免疫亚型。再通过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两个亚型DLBCL和2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中EB病毒编码的小核糖核酸(EBERs)的表达。结果 2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中EBERs均为阴性,91例DLBCL中30例EBERs阳性表达,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1例DLBCL中,GCB型44例(48.4%),non-GCB型47例(51.6%);EBERs阳性表达30例(33.0%),其中GCB组中10例EBERs阳性(22.7%),non-GCB组中20例阳性(45.5%)。non-GCB组EB病毒感染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LBCL发生、发展与EBV感染有关,不同免疫表型的结外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因具有异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和其B细胞来源。方法:对63例DLBCL病例进行临床病理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PAX-5、CD20、CD79a、CD3、CD43、CD45RO、CD15、CD30、CK、EMA和ALK,同时对其中的24例淋巴结内(结内)DLBCL病例检测CD10、BCL-6、MUM-1。结果:DLBCL中位发病年龄52.9岁,淋巴结内外均可发生,结内DLBCL主要累及颈部和锁骨上淋巴结,结外主要累及胃肠道、扁桃体、口咽环;临床主要表现为淋巴结肿大、发热及受累器官出现的相应症状和体征。DLBCL的组织学变型:中心母细胞型48例、免疫母细胞型11例、间变大细胞型3例、富T细胞/组织细胞型1例。63例DLBCL均表达PAX-5、CD20和CD79a,3例间变大细胞型DLBCL均表达CD30。24例结内DLBCL病例CD10、BCL-6、MUM-1表达率分别为25.0%、45.8%、58.3%;生发中心B细胞样(GCB)型9例,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non-GCB)型15例。结论:DLBCL是一组异质性的肿瘤,掌握其临床特点、组织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特...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甲基化诱导沉默基因1(TMS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及其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不同细胞起源类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0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石蜡包埋组织中CD10、Bcl6和MUM1的表达,并进一步区分生发中心与非生发中心B细胞起源类型;甲基化特异性PCR技术检测TMS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结果: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40例中,生发中心B细胞起源16例,非生发中心B细胞起源24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4例中存在TSM1/ASC基因异常甲基化,其中生发中心B细胞起源2例(12.5%),非生发中心B细胞起源12例(50.0%),两者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TSM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常见,且对非生发中心B细胞起源发生进展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原发于淋巴结内、外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进行病理形态学分化谱系以及免疫表型异质性的比较性研究,并探讨其与临床分期的相关性.同时对转录因子E2F1作为一种新的生发中心B细胞(GCB)型DLBCL的判断指标的可行性进行探讨.方法:收集1996年至2005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病理科诊断为DLBCL的病检存档蜡块98例,应用组织芯片、通过免疫组化方法进行肿瘤病理形态学以及免疫表型分类研究.结果 :经病理形态学分型后,中心母细胞型占88.7%(87/98),免疫母细胞型占5.1%(5/98),间变型占3.1%(3/98),富于T的B细胞型占3.1%(3/98).98例DLBCL中,GCB型共31例(31.6%),淋巴结外组中GCB型占42%(21/50),高于其在淋巴结内组中所占的比例20.8%(10/48),二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淋巴结内、外Ⅰ/Ⅱ期DLBCL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5.8%和7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Ⅰ/Ⅱ期和Ⅲ/Ⅳ期DLBCL中,CD10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6.8%和17.1%,二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CD10在淋巴结内、外的阳性率分别为18.8%和38%,二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Ⅰ/Ⅱ期在GCB型DLBCL中占74.2%,在非GCB型DLBCL中占50.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GCB型DLBCL中E2F1的阳性表达率为38.8%,在非GCB型DLBCL中为16.5%,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且E2F1的阳性表达与CD10及Bcl-6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 ).结论: 98例DLBCL中,中心母细胞型最多,占88.8%.GCB型DLBCL在淋巴结外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淋巴结内.GCB型DLBCL的预后比非GCB型DLBCL要好.CD10可以作为预后判断指标.E2F1的阳性表达可作为判断GCB型DLBCL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4.
BCL-6表达对生发中心形成及淋巴瘤发生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BCL-6在正常淋巴组织和一组淋巴瘤中的表达与生发中心形成及不同类型淋巴瘤发生的关系。方法 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17例反应性增生淋巴组织(RLH)及74例不同类型淋巴瘤进行检测并分类,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织石蜡标本中BCL-6表达情况。结果 17例RLH生发中心细胞、10例滤泡性淋巴瘤(FL)及4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等强度表达BCL-6,3例FL及21例DL-BCL BCL-6表达为强阳性(72%),高于其他各组(P<0.01)。17例RIH生发中心外细胞,4例DLBCL,14例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4例套细胞淋巴瘤(MCL)及14例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HD)BCL-6阴性。结论 BCL-6表达与生发中心形成密切相关。少数FL和大部分DLBCL中BCL-6过表达,可能与这些淋巴瘤发病机制有关。检测BCL-6有助于FL与SLL,MCL间及RLH与HD间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 is a heterogenous entity. The pattern of CD15, CD30 and Bcl-2 expression is not well documented, especially in local population. We investigated 67 consecutive cases of DLBCL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on paraffin-embedded tissue. The male to female ratio was 1.2:1 with median age of 55 years, and more common nodal than extranodal in presentation. Only 3 of 67 cases expressed CD15. In addition, three cases showed weak membrane staining for CD30. Only one of these three cases was noted to have co-expression of CD15 and with occasional tumour cells showing weak CD30 expression. Bcl-2 protein was expressed in 43 of 67 (64%), more frequently in nodal than in extranodal tumours. In conclusion, CD15 and CD30 expressions are infrequent in DLBCL, and co-expression is rare. Bcl-2 protein expression is common in DLBCL.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NF-κBp50、JAB1和CRM1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94例DLBCL中NF-κBp50、JAB1和CRM1的表达。结果:NF-κBp50、JAB1和CRM1在94例DLBCL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0.2%(66/94)、77.7%(73/94)和69.1%(65/94)。NF-κBp50在DL-BCL中非生发中心型(non-GCB)中表达明显高于生发中心型(GC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JAB1、CRM1与DLBCL分型无关(P>0.05)。NF-κBp50、JAB1和CRM1与DLBCL患者性别、年龄、发病部位均无关(P>0.05)。DL-BCL中NF-κBp50与JAB1、NF-κBp50与CRM1的表达均呈正相关(rs=0.209,P<0.05;rs=0.270,P<0.01)。结论:NF-κp50在DLBCL不同亚型之间表达的差异,可能有助于DLBCL亚型的诊断和预后的判断。JAB1和CRM1对NF-κBp50表达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在DLBCL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LIVIN和BAG-1蛋白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2008年7月~2010年11月初治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标本31例,反应性淋巴结增生21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LIVIN与BAG-1的表达,探讨其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分期及预后的关系。结果:LIVIN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中表达率为64.52%,对照组表达率为23.81%(P<0.05);BAG-1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中表达率为61.29%,对照组表达率为28.57%(P<0.05)。LIVINⅠ期+Ⅱ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组织中表达率为50.00%,Ⅲ期+Ⅳ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组织中表达率为66.67%(P>0.05);BAG-1Ⅰ期+Ⅱ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组织中表达率为50.00%,Ⅲ期+Ⅳ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组织中表达率为62.96%(P>0.05)。LIVIN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生发中心亚型表达率为33.33%,非生发中心亚型表达率为77.27%(P<0.05);BAG-1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生发中心亚型表达率为22.22%,在非生发中心亚型表达率为77.27%(P<0.05)。结论:LIVIN和BAG-1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高表达,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非生发中心亚型高表达。LIVIN和BAG-1的表达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分期无关,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病理亚型有关。LIVIN和BAG-1可作为判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8.
PRDM1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表达和预后意义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阳性调控区Ⅰ蛋白(PRDM1)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和预后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根据CD10、BCL6和IRF4的表达将82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分为生发中心和非生发中心型,显微切割联合RT-PCR和W estern杂交方法检测患者PRDM1的表达情况并观察对CHOP和美罗华联合CHOP方案(R-CHOP)治疗后生存期的影响;利用半定量RT-PCR和W estern杂交观察PRDM1在B细胞淋巴瘤Namalwa细胞株中表达和美罗华、阿霉素以及美罗华联合阿霉素对其表达的影响,利用ELISA方法观察PRDM1表达与NF-κB活性的关系。统计分析软件SAS 8.2,P值小于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PRDM1存在α和β两种亚型,显著表达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非生发中心亚型的肿瘤细胞(73.5%比38.8%,39.4%比6.1%;P=0.0020和P=0.0009),而PRDM1β在CHOP方案治疗的非生发中心型患者中与短生存期相关,但在R-CHOP方案治疗组中未显示相关性;Namalwa细胞株中表达PRDM1β,美罗华和美罗华联合阿霉素均能够抑制PRDM1β表达,同时伴随NF-κB的失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Bmi-1和c-myc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ima,DLBCL)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探讨两者在DLBCL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60例DLBCL石蜡样本和2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RH)组织中Bmi-1、c-myc的表达,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及其与DLBCL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Bmi-1和c-myc在DLBCL组织中的阳性表达分别为65.0%和75.0%,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Bmi-1和c-myc的表达在临床分期及国际预后评分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在年龄、性别、结外侵犯、全身症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Bmi-1和c-myc在DLBCL的发生、发展中具有协同作用,可作为DLBCL的疗效和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