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正中神经卡压综合征的解剖学基础。方珐 解剖观察120侧上肢标本。站果肱二头肌腱膜部分覆盖正中神经14例(11.7%),完全覆盖者10侧(8.3%),旋前圆肌纤维桥斜过正中神经76侧(63.3%),旋前圆肌肱骨头内含腱束22侧(18.3%),尺骨头浅面有坚韧的筋膜105侧(87.5%)。指浅屈肌起始部两头间形成腱纤维弓109例(90.8%)。结论 腱纤维结构异常是导致正中神经卡压综合征的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骨间前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保守治疗1例;4例手术治疗,切开肱二头肌腱膜,显露出肱动脉及内侧的正中神经,将旋前圆肌向外侧牵开,在与桡侧腕屈肌之间进入,于指深屈肌浅面暴露骨间前神经。结果:手术治疗后手功能完全恢复3例,1例手术治疗和1例保守治疗手功能部分恢复。结论:骨间前神经卡压综合征一经确诊,应及早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正中神经部分束支移位重建屈肘功能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应用正中神经部分束支移位与肌皮神经肱二头肌肌支重建屈肘功能的治疗效果。方法:5例臂丛神经上干根性损伤者,采用正中神经部分束支移位与肌皮神经肱二头肌肌支缝合术。术中切取正中神经后内侧,横截面的1/6为移位束支。结果:术后对患肢正中神经功能的影响轻微;患者均出现手部麻木、疼痛等感觉异常,对手部肌力无明显影响。经1~3年的随访,5例患者均在10~12个月恢复了屈肘功能。根据肱二头肌肌力恢复情况及肘关节活动范围,优3例,可2例。结论:正中神经部分束支移位于肌皮神经肱二头肌肌支是治疗臂丛神经上干型根性撕脱伤、重建屈肘功能的一种简单有效、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骨间前神经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了解骨间前神经 (AION)及其局部联属的解剖特点 ,加深对该神经卡压后症状的理解 ,为临床提供更加适合的手术方式。方法 解剖 38侧成人尸体 ,肉眼及镜下观察前骨间神经与其周围结构的联属关系。结果 最常见可能引起AION卡压的结构为中指指屈浅肌腱腱弓 (出现率 44 .7%)、拇长屈肌副头 (出现率34 .2 %)、旋前圆肌下方腱性组织 (13.1%)、横跨AION上方的血管 (2 1.1%)等。结论 临床卡压的形成可能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卡压可以来自前方也可以来自后方。术中应尽可能松解已经存在和潜在的卡压结构。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前臂部创伤修复及神经移位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测量50例成人上肢前臂部标本的正中神经肌支的分布区段和类型。结果:正中神经发出的各肌支无典型的分布规律,大部分肌支集中在Ⅴ段、Ⅵ段。旋前圆肌(PT)肌支入肌点与指浅屈肌(FDS)肌支第1支、2支入肌点位置相近,肌支可分离长度、横径接近。结论:正中神经发出的肌支大部分集中在Ⅴ段、Ⅵ段,肌支共干的形式各异。旋前功能丧失,可转位指浅屈肌支1支~2支与PT肌支在入肌点处吻接,重建旋前功能。  相似文献   

6.
在正常情况下,肱二头肌起端有两个头,长头以肌腱起自肩胛骨盂上结节,短头起自肩胛骨喙突,两头在臂的前下部合并成一个肌腹,向下移行为肌腱止于桡骨粗隆.其主要作用:屈肘关节,并为前臂强有力的旋后肌,同时可使肩关节屈曲、内收和外展.我们在解剖一具国人成年男尸左上肢时,发现肱二头肌出现第三个头(以下称"副头")并伴有肌皮神经异常.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观察到桡神经浅支出穿过肱桡骨与桡侧伸腕长肌的肌腱肌腹交界处穿出,神经较固定;而当屈腕握拳前臂旋前时,神经被拉紧。长期反复活动腕关节,桡神经浅支反复牵拉,磨擦、致其水肿,纤维化而受卡压,该支为感觉支,故腕,手部疼痛为其典型症状。报告7例,均用保守疗法治愈。  相似文献   

8.
我院从2005年7月~2009年12月,采用正中神经束支移位的方法,重建因臂丛神经上干或同时合并中干根性撕脱伤而丧失屈肘功能的患者10例,即应用正中神经束支移位与肱二头肌肌支吻合,以恢复肱二头肌的屈肘功能,术后随访患者屈肘功能获得较满意效果。现将有关手术前后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在正常情况下,肱二头肌起端有两个头,长头以肌腱起自肩胛骨盂上结节,短头起自肩胛骨喙突,两头在臂的前下部合并成一个肌腹,向下移行为肌腱止于桡骨粗隆。其主要作用:屈肘关节,并为前臂强有力的旋后肌,  相似文献   

10.
骨间前神经综合征相关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骨间前神经综合征的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观察120侧(左右各60侧)成人防腐固定标本。结果:骨间前神经主干78.3%经桡骨颈前方邻近的腱纤维结构有旋前圆肌纤维桥(56%),尺骨头浅面腱膜(87.5%),融合腱板(81.7%)和指浅屈肌纤维弓(90.8%),横跨骨间前神经主干的拇长屈肌副头(68.3%)及少见的肌束或纤维结构(10%)。结论:骨间前神经主干邻近的腱纤维结构及距离桡骨近是致骨间前神经综合征的解剖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部分尺神经转位肌皮神经二头肌支重建臂丛神经损伤屈肘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埘5例臂丛神经止中干损伤的患者(早期2例,晚期3例)采用部分尺神经转位肌皮神经二头肌支手术,随访6~18月(分别于伤后6、8、12、13、18个月实施手术)。术后持续性进行肱二头肌肌动、肘关节屈曲肌力、手内肌握力、尺神经支配区感觉测试。结果所有病例都恢复了肘关节的屈曲功能(肱二头肌肌力均恢复到3级以上)。2例早期病例术后1周内出现肱二头肌主动收缩,肘关节主动屈曲功能正常恢复时间平均6月,平均肌力恢复4^+级。3例晚期病例术后平均3个月出现肱二头肌收缩,肘关节主动屈曲功能正常恢复时间平均10个月,平均肌力恢复3^+级。3例术后出现尺神经支配区感觉减退,1月后自动恢复。结论部分尺神经转位肌皮神经二头肌支手术是治疗臂丛神经上中干损伤,快速确效恢复肘关节主动屈曲功能的优良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浮针再灌注”治疗卒中后偏瘫上肢屈肌痉挛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60例卒中后偏瘫上肢屈肌痉挛患者随机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浮针再灌注”。比较两组总有效率,改良Ashworth(MAS)量表、Fugl-Meyer评定(FMA)量表、肘关节屈曲90°时肱二头肌、肱肌、旋前圆肌杨氏模量平均值(Mean)。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MAS评分低于治疗前,FMA高于治疗前,治疗组MAS评分低于对照组,FMA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肘关节屈曲90°时肱二头肌、肱肌、旋前圆肌杨氏模量Mean值低于治疗前,治疗组肘关节屈曲90°时肱二头肌、肱肌、旋前圆肌杨氏模量Mean值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浮针再灌注”疗法可降低卒中后偏瘫上肢屈肌痉挛患者的肌张力,提高上肢运动功能,降低肌肉的硬度,治疗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臂丛神经上干根性撕脱伤后重建屈肘功能的方法。方法:对7例臂丛上干根性撕脱伤,术前EMG、MRI及全面的理学检查确诊后,或者通过术中神经探查及术中肌电检测确诊后,施行新的神经移位术:尺神经部分神经束移位至肌皮神经的肱二头肌肌支(经典的Oberlin手术),正中神经部分神经束移位至肌皮神经的肱肌肌支,施行双重移位,重建屈肘功能。术中运用电生理技术,增加手术的准确性和合理性,术后早期行理疗、功能锻炼及神经营养药物等综合措施。结果:经过术后6~28个月的随访,屈肘功能恢复满意。5例随访超过1年的患者,目标肌力均达M3以上,随访少于8个月的2例患者,目标肌力也达M1~2。结论:对臂丛上干根性撕脱伤确诊后,尺神经及正中神经部分神经束双重移位是重建屈肘功能有效的、合理的治疗方法,较之单一的尺神经部分束移位(即为传统的Oberlin术式),增加了屈肘功能的恢复效率。  相似文献   

14.
桡神经起自臂丛后束 ,沿桡神经管行向外下方 ,在肘窝肱二头肌肌腱外侧分为浅深二支 ,其中深支向后穿旋后肌上缘入旋后肌 ,并发出肌支支配该肌 ,继而从旋后肌下缘穿出 ,更名为骨间背侧 (后 )神经 ,支配前臂伸肌群肌肉。在穿旋后肌的过程中形成旋后肌管。若旋后肌因肿瘤、创伤受损或大幅度反复旋转前臂 ,可造成骨间背侧神经损伤 ,出现骨间背侧神经综合征。本文拟通过对 72例成人上肢标本的旋后肌及骨间背侧神经的解剖 ,对旋后肌腱弓、旋后肌管及其下口等进行测量 ,同时作被动旋前、旋后运动 ,观察在两种状态下骨间背侧神经与旋后肌的关系 ,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正中神经肌支转位治疗尺神经高位损伤的可行性.方法 经甲醛固定的成人尸体10具共20侧上肢标本,利用游标卡尺测量正中神经各肌支的长度、神经入肌点处的直径、分支点到肱骨内侧髁以及正中神经主干在肘窝处距肱骨内侧髁的距离.结果 正中神经前臂的主要肌支有旋前圆肌支、桡侧腕屈肌支、掌长肌支、指浅屈肌支、指深屈肌桡侧半支、拇长屈肌支和旋前方肌支,其长度分别(46.3±12.5)、(44.5±9.7)、(43.5±4.1)、(53.5±7.2)、(62.4±19.8)、(64.4±7.8)、(109.4±14.9) mm;神经入肌点处的直径分别是(1.7±0.2)、(1.5±0.5)、(0.9±0.3)、(1.2±0.3)、(1.5±0.1)、(1.2±0.3)、(1.0±0.4)mm;正中神经主干距内侧髁距离为(35.4±3.3) mm;旋前圆肌支标本可直接与肱骨内侧髁上方尺神经主干无张力缝合.结论 正中神经肌支转位治疗尺神经高位损伤在解剖学上是可行的,旋前圆肌支和桡侧腕屈肌支是最佳供体神经.  相似文献   

16.
1 临床资料患者 ,男 ,34岁。因运动时致左肘关节肿痛、活动受限 1小时急诊入院。检查 :左肘关节肿胀 ,畸形 ,肘前偏尺侧有长 2 cm裂口 ,出血 ,桡尺动脉搏动消失 ,末梢血运差 ,皮温低 ,手掌桡侧半感觉减退。X线示左肘关节后脱位 ,桡偏。诊断 :左肘关节脱位并肱动脉损伤 ,正中神经挫伤。在臂丛麻醉下行切开复位肱动脉探查术 ,术中见肱动脉栓塞长约 5cm,肱静脉断裂 ,正中神经挫伤 ,肱二头肌肌腱、肱肌断裂 ,屈肌总腱部分撕裂 ,尺侧关节囊撕裂 ,肱骨滑车裸露。复位 ,修复关节囊、肌肉和肌腱。纵切栓塞段动脉 ,见血管内膜多处断裂卷曲阻塞管腔 …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特发性腕管综合征(CTS)的形态表现与正中神经功能的关系。方法:对105例特发性CTS女性患者的105个腕部和36例女性受试者的36个腕部,进行神经传导功能和M R I检查。对正中神经的横断面、信号强度比和扁平率以及腕管区、屈肌肌腱区、滑膜区、滑膜腔、腕横韧带(TCL)的掌弓形态行定量M R I检查,并与由神经传导速度研究显示的病情严重程度进行比较。结果:CTS患者的正中神经横断面、屈肌肌腱、腕管以及TCL的掌弓形态均较对照组增大,但CTS患者的屈肌肌腱区和腕管未见差异。CTS患者的疾病晚期与早期相比,其在桡尺远侧关节水平的…  相似文献   

18.
1.在140具尸体(280侧上肢)上观察了正中神经与肌皮神经的关系,两者之间存在吻合的有26例,占9.3%。依平泽氏分类法分为三型:第一型占19.3%;第二型65.3%;第三型15.4%。其中男性有19例(73%),女性有7例(27%)。左侧占12例(46%),右侧占14例(54%)。可以初步认为男性大于女性,右侧多于左则。 2.正中神经叉分为三类:单叉者有214例(87.1%);双叉者为33例(11.78%);三叉者为3例(1.12%)。 3.正中神经与旋前圆肌的关系,在288例上肢中,正中神经经过两个头之间下降有268例(95.7%);正中神经贯过肱头者有3例(1.07%);正中神经在肱头之下,缺少尺夫者有6例(2.14%);正中神经在肱尺头下方通过者有2例(0.73%);正中神经贯过额外头有1例(0.36%)。 4.对于旋前圆肌所出现的变异也进行了观察,旋前圆肌只有胧头,缺少尺头者有6例(2.1%);旋前圆肌有第三头(额外头)者有2例(0.75%);旋前圆肌尺头非常细小成为尺头痕迹者有4例(1.4%)。  相似文献   

19.
作者为观察前臂深层屈肌的变异,对日本人225具尸体450侧上肢进行了观察。结果有九例异常肌,独立于指深屈肌、拇长屈肌及旋前方肌。可分为四种类型:第一型。肌肉起自桡骨前面,旋前圆肌附着点远侧,拇长屈肌及旋前方肌外侧。行于桡侧腕屈肌及指浅屈肌深层,止于第三掌骨或外侧腕骨。骨间前神经的某些终支分布  相似文献   

20.
上肢浅静脉穿刺的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测上肢的浅静脉,为临床应用提供局部解剖学资料.方法 对30具成人尸体上肢浅静脉进行了解剖和观测.结果 解剖观察了手背静脉网、弓的形成和属支的分布,可见形成手背静脉网左侧19例,占(63.3±18.8)%,右侧20例,占(66.6±8.6)%.形成手背静脉弓左侧11例,占(36.6±8.8)%,右侧10例,占(33.3±8.6)%.贵要静脉的深面是由肱二头肌腱发至深筋膜的肱二头肌腱膜,此肌膜把静脉同肱动脉、正中神经隔开,贵要静脉可跨过前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也可跨过责要静脉.测量了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前臂正中静脉的外径,均在1.0 Hnn以上.结论 为在手背静脉网处作逆行穿刺、静脉置管、穿刺选择血管、预防穿刺引起的神经损伤等提供了局部解剖学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