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硼替佐米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3-2019年收治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72例,根据化疗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各36例.试验组采用硼替佐米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对照组采用常规化疗方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试验组患者总缓解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皮下注射硼替佐米为主化疗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分析2013年7月至2017年7月MM患者74例,接受P-CTD方案(硼替佐米、环磷酰胺、沙利度胺、地塞米松)进行治疗,观察组硼替佐米皮下注射37例,对照组硼替佐米静脉注射37例。上述患者共接受6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结束后评估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液学毒性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和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下注射硼替佐米为主治疗初治、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耐受性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以硼替佐米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MM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更多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2月至2013年12月住院的35例均采用以硼替佐米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的患者,其中21例采用BD (硼替佐米+地塞米松)方案,14例采用BCD (硼替佐米+地塞米松+环磷酰胺)方案化疗。结果35例患者中有效26例,总有效率为74.3%。BD方案组完全缓解8例(38.1%),部分缓解4例(19.0%),微小缓解2例(9.5%),有效率为66.7%;BCD组完全缓解6例(42.9%),部分缓解5例(35.7%),微小缓解1例(7.1%),有效率为85.7%。BCD方案组的总有效率高于BD方案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周围神经病变、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感染等。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方案疗效显著,耐受性好,BCD方案可提高缓解率,是一种新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4.
李建梅 《大家健康》2016,(1):162-163
目的:分析临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行硼替佐米为主的化疗方案效果.方法:将我院2012年4月-2015年7月接收多发性骨髓瘤患者36例作为调查对象 ,均行硼替佐米为主的疗方案 ,评定预后效果.结果:36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 ,30例初次治疗 ,6例为再次治疗者.其中 ,初次治疗患者经硼替佐米化疗后疾病缓解率为83.3% ,再次治疗者疾病缓解率为66.7%.36例患者临床预后浆细胞总量、血清蛋白含量等指标得以变化 ,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临床针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行硼替佐米为主的化疗方案作用突出 ,可增强疾病效果 ;但此疗法实施过程中易出现不良反应 ,需加强监测力度 ,以减少患者机体损伤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改良的硼替佐米联合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4月~2016年4月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共60例,其中改良组28例采用改良的硼替佐米联合化疗方案,常规组32例采用硼替佐米常规方案治疗,观察其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随访3~48(平均23)个月后,改良组有效率为78.6%,与对照组有效率78.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硼替佐米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周围神经病变(PN)、血小板减少、粒细胞减少、疱疹、肺部感染、胃肠道反应等。改良组PN发生率10.7%,明显低于对照组PN发生率31.3%,其它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对照组1例因肺部严重感染抢救无效死亡,观察组无死亡病例。结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采用改良的硼替佐米联合方案不影响疗效,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更高,患者耐受性更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硼替佐米为主的化疗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郑州颐和医院采用化疗方案治疗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多柔比星、地塞米松联合或不联合沙利度胺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硼替佐米化疗。观察两组患者化疗后的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无效率以及化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统计3 a内患者的生存率情况。结果观察组完全缓解率为80.00%,部分缓解率为16.00%,无效率为4.00%,对照组分别为52.00%、12.00%和36.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化疗期间出现恶心、呕吐、乏力2例,发热3例,皮疹1例。对照组患者化疗期间恶心、呕吐3例,骨髓抑制1例,皮疹2例,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死亡病例。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3 a内生存率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硼替佐米为主的化疗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疗效较好,3 a内生存率较高,并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硼替佐米为主的化疗方案和传统化疗方案治疗初治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方法 选取自2009-05~2014-11在榆林市第一医院血液科住院治疗的共36例MM患者,随机分成2组,18例使用硼替佐米联合化疗,18例使用传统的化疗方案,采用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MWG)的疗效标准判定疗效。比较两组间的疗效,同时对患者的血红蛋白、肌酐,免疫球蛋白等因素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组间基线比较,性别、年龄、分型、血清学指标、分期间差异,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硼替佐米组中反应良好率为77.82%,非硼替佐米组反应良好率为44.45%,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治疗两个疗程后硼替佐米治疗组的疗效优于非硼替佐米治疗组。  相似文献   

8.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单克隆浆细胞异常增生所致的恶性肿瘤,被认为是一种不能治愈的疾病,传统治疗以化疗为主,但是疗效欠佳.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作为一种全新的靶向治疗药物,通过阻滞核因子κB(NF-κB)的活性、增强肿瘤细胞对皮质激素和传统细胞毒性药物的敏感性,可在多种恶性肿瘤细胞中诱导细胞凋亡,临床上用于治疗复发性、难治性或初治的MM,有硼替佐米参与的联合化疗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缓解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以硼替佐米为主的三药化疗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本院收治的94例MM初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7例。对照组给予传统化疗方案治疗,观察组给予以硼替佐米为主的三药化疗方案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骨代谢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血清骨钙素(BG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Ⅰ型胶原C末端肽(CTX-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以硼替佐米为主的三药化疗方案治疗MM的疗效显著,可调节骨代谢指标,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硼替佐米对难治/复发性轻链型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方法采用BD/BP、BAD/BAP、BAEP及BVAD方案治疗14例轻链型MM患者。结果14例患者中,CR1例,nCR2例,PR5例,ORR8例。6例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与8例肾功能正常患者的疗效相近。不良反应主要有乏力、胃肠道反应、末梢神经炎、血小板减少等,均可耐受。结论硼替佐米对部分已对化疗耐药的难治/复发性轻链型MM仍然有效,且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周巧林  许芳  文菁菁  岳静  石林  张亚  苏静  刘宜平 《西部医学》2023,35(9):1304-1309
目的 回顾性分析初始选择硼替佐米为主(不含来那度胺)的联合化疗序贯来那度胺联合地塞米松的(Rd)持续治疗在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NDMM)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中心2017—2019年收治的40例NDMM患者,初始选择硼替佐米为主单新药方案,在取得部分缓解(PR)以上疗效后,续贯Rd持续治疗,直至疾病复发、进展。观察患者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硼替佐米为主单新药的初始联合化疗序贯Rd持续治疗,总有效率(ORR)87.5%,无进展生存(PFS)50%;45.0%取得完全缓解(CR),30.0%获得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仅30.0%有3~4级以上药物相关不良反应。与EVOLUTION研究相比,本研究有更晚期的疾病分期(P=0.037),更差的体能状态(P=0.003),但有着更高比例ORR(P<0.001)、≥VGPR(P<0.001)及12个月的PFS(P=0.011)。而且不良反应更少。结论 对于非移植NDMM患者,硼替佐米为主单新药的初始联合化疗序贯来那度胺联合地塞米松的(Rd)持续治疗可能是VRD方案的一线替代选择。  相似文献   

12.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β2-微球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β2-微球蛋白(β2-MG)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微粒子酶免疫法测定40例MM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血、尿β2-MG,同时还测定血红蛋白、肌酐、血沉、钙。结果正常组与MM组,Ⅰ、Ⅱ、Ⅲ期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血、尿β2-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Ⅲ期与Ⅱ期,Ⅱ期与Ⅰ期治疗前的血、尿β2-M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β2-MG水平与MM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并且可以作为MM临床分期以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Yang GZ  Chen WM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38):2671-2674
目的 分析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联合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2006年1月至2010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应用以硼替佐米为主的联合方案治疗的110例MM患者.年龄>65岁的患者选用硼替佐米、地塞米松联合或不联合沙利度胺(PD±T)方案,或硼替佐米、马法兰、泼尼松(VMP)方案治疗;年龄≤65岁或对PD±T方案耐药的患者采用硼替佐米、多柔比星、地塞米松联合或不联合沙利度胺(PAD±T)方案治疗.回顾性分析治疗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110例患者中新诊断患者47例,复发/难治性患者63例.硼替佐米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方案总的有效(OR)率为76.4%(84/110),其中新诊断患者优于复发/难治性患者(83.0%比71.4%,P<0.05).硼替佐米剂量对患者的完全缓解(CR)率与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率影响较大,硼替佐米1.0 mg/m2组患者CR+VGPR率明显低于硼替佐米1.3 mg/m2组(新诊断患者:53.6%比73.7%;复发/难治性患者:28.9%比40.0%,均P<0.05).根据最新国际分期系统(ISS),Ⅰ+Ⅱ期患者疗效与Ⅲ期患者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新诊断患者OR率:83.6%比82.1%;复发/难治性患者OR率:72.2%比69.2%,均P>0.05).新诊断患者中,有13例患者成功进行了自体干细胞移植,移植后均获得VGPR以上疗效,中位随访13.0个月(4.0~20.0个月),2例患者髓外复发、治疗无效死亡,其余11例病情稳定.复发/难治性患者中,13例患者应用硼替佐米再治疗,CR率为15.4%(2/13),VGPR率为23.1%(3/13),部分缓解(PR)率为23.1%(3/13),OR率为61.5%(8/13),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为6.7个月(3.0~21.0个月).6例合并髓外浆细胞瘤的患者应用含硼替佐米方案治疗,所有患者均获得PR及以上疗效,中位DOR为4.5个月(2.0~10.0个月).主要不良反应包括周围神经病变、血小板减少、粒细胞缺乏、乏力、胃肠道反应、贫血等.结论 硼替佐米为基础的治疗方案可以作为初治或复发/难治性MM患者的首选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追踪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髓微小残留病灶(MRD)变化的临床预后应用。方法应用FCM以骨髓瘤细胞(MC)特异分化抗原为标志检测48例初治MM患者MRD,并与传统骨髓形态学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FCM检测显示124份标本中共有108份标本MRD阳性,其中21份标本MC≥0.05,有87份标本MC≥0.0001且〈0.05,有16份标本MC〈0.0001(MRD阴性),其中骨髓确诊复发的有10例,其中7例患者MRD持续阳性于4~28个月后出现骨髓复发,比骨髓象诊断复发平均提前10个月,预测各组患者复发的敏感性均为100%,特异性分别为完全缓解(CR)1~12个月组为22.2%(2/9),CR13~24个月组为66.6%(2/9),CR〉25个月组为66.6%(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47,P〈0.05)。结论利用FCM能够对MM进行MRD监测预测复发,治疗初期患者MC〉0.0001,复发的危险性高,连续定期动态观察对提示复发、预测预后及指导个体化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沙利度胺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35例初诊多发性骨髓瘤病人随机分成对照组(VAD方案):长春新碱加阿霉素加地塞米松;实验组:沙利度胺加地塞米松。沙利度胺起始剂量100mg/d,每周增加100mg,最大剂量400mg/d;地塞米松40mg,第1—4天,第9-12天,第17—20天口服,30d后重复,至少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疗效、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为88.2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副反应均可以耐受。结论沙利度胺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较好,使用方便,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黄海彬  唐举贤  陈琪△ 《广东医学》2021,42(11):1373-1377
目的 研究硼替佐米为基础的化疗方案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肾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化疗的6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组采用硼替佐米为基础的化疗方案,对照组采用无硼替佐米的化疗方案。患者均随访2年,评估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肾功能变化、不良反应发生率和生存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ISS分期和肾功能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化疗总有效率显著增加(P<0.01),肾功能显著改善(P<0.01),治疗后免疫球蛋白显著降低(P<0.01)。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外周神经毒性的发生率显著增加(P<0.01),而血液学毒性和感染的发生率显著降低(P<0.01)。随访2年,观察组患者的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硼替佐米为基础的化疗方案可显著提高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改善肾功能,降低血液学不良反应和感染的风险,提高患者的总生存期。  相似文献   

17.
多发性骨髓瘤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多种细胞因子的异常表达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了解多发性骨髓瘤(MM)病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鄄MSCs)的改变,进一步探讨可能存在的与MM发生﹑发展相关的MSCs异常。方法:采用半定量RT鄄PCR方法在mRNA水平上检测MM患者BM鄄MSCsIL鄄1茁,IL鄄6,SCF,TPO,G鄄CSF的表达。结果:MM组BM鄄MSCsIL鄄1茁mRNA,IL鄄6mRNA,SCFmRNA,TPOmRNA与茁鄄actin的比值分别为:0.6129±0.1702,0.9133±0.1320,0.7853±0.0943,0.6830±0.2243;非MM组BM鄄MSCsIL鄄1茁mRNA,IL鄄6mRNA,SCFmRNA,TPOmRNA与茁鄄actin的比值分别为:0.1821±0.0593,0.2371±0.0491,0.3222±0.0436,0.5400±0.2511。MM组IL鄄1茁,IL鄄6,SCF表达与正常对照组和非MM组相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MM组TPO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非MM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同组别均未见G鄄CSF的表达。结论:体外培养的多发性骨髓瘤BM鄄MSCsIL鄄1茁,IL鄄6,SCF,TPO的表达存在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硼替佐米联合小剂量地塞米松对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的疗效及成骨作用。方法对12例MM患者采用硼替佐米联合小剂量地塞米松的治疗方案,采用EBMT标准评价其疗效;并对所有患者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测量其治疗前后的骨密度(BMD)值。结果总缓解(CR+nCR+PR)率为75%:2例CR、4例nCR、3例PR、2例MR、1例NC;治疗后患者全身、L2~4椎体正侧位及左股骨近端的BMD值(分别为0.64±0.11,0.69±0.12,0.61±0.09)较治疗前对应的BMD值(分别为0.57±0.10,0.47±0.08,0.52±0.04))明显增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38,4.80,2.63,P值分别为0.029,0,0.021);最常见的毒副反应为乏力8例,周围神经病变2例,血小板减少症2例,胃肠道反应2例,分别经对症治疗后患者的毒副反应均缓解。结论硼替佐米联合小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疗效确切,且在体内具有成骨作用,副反应少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