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拟定Ⅰ期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拟定强直性脊柱炎(AS)的早期(I期)影像学诊断标准。方法:1463例骶髂关节CT检查中,正常284例,AS1179例,l期483例。并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以及治疗前后影像学对比观察。结果:正常骶髂关节:①关节面光整,骨皮质密度均匀.厚薄一致;②关节间隙宽度呈左右、上下对称一致;③紧靠关节面骨皮质的松质骨小梁清晰可辨。I期AS的影像学表现为:①髂骨侧关节面骨皮质模糊,浓密不均,部分骨皮质消失或完全消失;②髂骨侧紧靠骨皮质的松质骨小梁难以辨认;③关节间隙狭窄。I期AS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可完全痊愈,未经治疗的I期变为Ⅱ期,即关节面出现缺损。结论:拟定的I期AS影像学诊断经治疗前后的影像对比证明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儿童与成人强直性脊柱炎Ⅰ期不同的影像学表现。方法:用X线平片及CT扫描作对比,并分析X线片和CT扫描的特点。结果:①儿童Ⅰ期AS的骶髂关节骨皮质浓密不均;②儿童关节邻近骨皮质内的骨小梁不清晰;③关节间隙不狭窄。成人的①②两项与儿童相似,但关节间隙狭窄。结论:儿童与成人的强直性脊柱炎Ⅰ期影像学表现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3.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CT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CT表现,协助临床评估病变程度,以提高AS的早期诊断。方法对65例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的病例进行CT扫描。其中男52例,女13例,年龄16~52岁,平均23.6岁。结果65例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CT表现的患者中,Ⅰ级11例(16.9%),Ⅱ级22例(33.8%),Ⅲ级24例(36.9%),Ⅳ级8例(12.3%)。骶髂关节双侧同时受累54例(83.1%),单侧受累11例(16.9%)。早期CT表现为关节面毛糙、关节面皮质中断、皮质白线消失,软骨下骨质微小侵蚀、囊变,关节面轻度硬化,但关节间隙正常。进展期CT主要表现为关节面不光整、局部骨皮质呈锯齿状或波浪状改变,软骨下骨质囊状破坏,局部骨质硬化明显,关节间隙增宽。稳定期CT主要表现为关节骨性强直,关节间隙消失。结论骶髂关节CT检查有利于AS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40例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CT扫描,以提高其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分析40例AS患者的骶髂关节CT表现特点。结果:骶髂关节早期CT表现为关节间隙正常,骨性关节面侵蚀破坏,基本呈对称性,关节面骨皮质毛糙不整,局限性微小皮质破坏或局限性硬化:进展期为双侧骶髂关节面广泛骨皮质破坏,呈锯齿状或毛刷状,局部骨质硬化明显,关节间隙不规则变窄或增宽:晚期为关节骨性强直和普遍性骨质疏松。骶髂关节韧带部也可发生骨侵蚀和囊变;结论:AS骶髂关节的CT表现特点,有助于临床的早期诊断,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5.
影像学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改变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经临床证实的AS患者的骶髂关节CR、CT及MRI表现特点,包括分级、部位和数量、钙化、关节间隙变化及关节面下骨质改变等。结果AS骶髂关节病变的CR正位及斜位片显示:骶髂关节间隙变窄67例,关节面致密硬化22例,囊变15例,关节强直17例,钙化38例;CT显示:病变主要累及骶髂关节滑膜部髂骨侧,软骨钙化55例,关节间隙变窄42例,关节面及面下骨质结构囊变43例,硬化65例,骶髂韧带钙化52例;MRI显示:关节软骨破坏40例,病变区周围水肿57例,骨内脂肪沉积15例。结论对AS骶髂关节的检查,CR为最基本的方法,CT对AS的分级较准确,而MRI对AS骶髂关节病变可做出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6.
骶髂关节病变的CT诊断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7  
目的 阐明骶髂关节病变的CT表现。材料与方法 搜集经临床确诊或病理证实的35例骶髂关节病变者,男22例,女13例。其中强直性脊柱炎(AS)13例,类风湿性关节炎(RA)7例,化脓性骶髂关节炎2例,骶髂关节结核5例,髂骨致密性骨炎6例,创伤性关节炎2例,结果 CT表现:AS常双侧对称发病,自关节下部开始,关节面硬化与破坏,间隙狭窄或消失,骨桥形成,RA常一侧发病,易侵犯关节上壮举剖,关节面密度减低,骨质疏松,关节面下出现周围硬化的小囊状骨缺损;化脓性骶髂关节炎常单发,骨一侧发病,易侵犯关节上半部,关节面密度减低,骨质疏松,关节面下出现周围硬化的小囊状骨缺损;化脓性骶髂关节炎常单发,骨质疏松,破坏,半生,关节间隙增宽或变窄,关节囊肿胀,关节强直,周围软组织肿胀或钙化;骶髂关节结核常单侧发病,多位于关节中下部,关节面模糊,骨质破坏及死骨形成,关节间隙增宽,常伴冷脓肿和窦道形成;髂骨致密性骨炎示髂骨面硬化区,不累及关节;创伤性关节炎骨关节面增生,浓密,关节间隙狭窄,可伴骨性强直。结论 骶髂关节病变的CT表现各不相同,CT能清楚显示骶髂关节及其周围结构,是目前诊断骶髂关节病变最理想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7.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CT对强直性脊柱炎(AS)患骶髂关节病变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收集33例AS患的临床及CT资料进行分析。 参考相关献将骶髂关节病变分为:0、Ⅰ、Ⅱ、Ⅲ级。结果:33例AS患的64个骶髂关节受累,其中双侧受累31例,单侧2例。2个骶髂关节表现正常为0级;19个关节表现为轻度受侵破坏,关节面模糊,骨质疏松定为I级;22个关节表现为明显破坏,关节面呈锯齿状或串珠状参差不齐或皮质中断,关节面下可见囊状吸收区,周围骨硬化,关节间隙假性增宽定为Ⅱ级;23个关节表现为关节强直,关节间隙变窄,可见骨小梁通过关节,严重关节呈骨性融合定为Ⅲ级.结论:根据骶髂关节的CT表现,结合临床资料,可准确诊断早期AS。  相似文献   

8.
多层螺旋CT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56例临床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行骶髂关节多层螺旋CT检查,观察骶髂关节病变的CT表现及影像学特征。结果: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多层螺旋CT表现特征为病变主要累及骶髂关节的髂骨侧,表现为关节软骨钙化、关节面毛糙、骨性关节面下多发小囊状骨质吸收、破坏伴不同程度骨质增生硬化,骶髂关节间隙狭窄、消失、关节骨性融合及骶髂韧带钙化等。结论:多层螺旋CT对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早期的CT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研究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早期的CT特征。方法:对23例AS患骶髂关节病变的CT征象进行了分析。结果:23例AS患中,骶髂关节双侧受累18例,单侧受累5例;14例为早期病变的CT表现,其中4例为可疑病变,10例CT表现为骨皮质限局性硬化, 关节面模糊不清或斑点状脱钙,软骨下微小囊变,这些表现多见于骶髂关节中下部髂骨面,关节间隙基本保持正常或略增宽。结论:CT能清晰地显示早期AS骶髂关节病变并作出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0.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CT表现特点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改变的CT特点,协助临床评估病变程度,以提高其鉴别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AS患者的骶髂关节CT表现特点。结果AS骶髂关节CT表现特点为病变累及骶髂关节滑膜部髂骨侧为主,软骨钙化、关节间隙改变、关节面及面下骨结构改变以及骶髂韧带钙化。结论AS骶髂关节CT表现多种多样,但有一定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1.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骶髂关节病变的CT表现,并评价其对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对46例经临床证实AS患者骶髂天节病变的CT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并参照修订的AS纽约标准(5级分类法)对全部患者的骶髂关节病变进行了分级。结果研究证实,本组46例均有异常CT表现。其中,Ⅱ级(早期,7例)CT表现为骶髂关节受累,关节面轻度硬化、毛糙,皮质白线消失,关节面细小囊变,但关节间隙仍正常;Ⅲ级(进展期,35例)CT表现为骶髂关节面呈虫蚀状侵蚀,软骨钙化,关节面骨质增生硬化,关节间隙略增宽或不均匀变窄;Ⅳ级(晚期,4例)CT表现为关节骨性强直,关节间隙消失。结论CT能清晰显示骶髂关节的微细结构及其病理改变,极有利于诊断AS患者早期骶髂关节病变。  相似文献   

12.
幼年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的CT表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总结强直性脊柱炎患儿的骶髂关节的CT影像特征。材料与方法 搜集78例强直性脊柱炎患儿,行骶髂关节CT检查。年龄6~14岁。结果 骶髂关节间隙的CT表现为正常、增宽及宽窄不均,未见变窄及强直征象。骶髂关节面的改变主要为:髂骨面的改变包括关节面的模糊、不规则,骨皮质的不连续、变薄、增厚;关节面下囊变,骨破坏,骨质缺失和骨硬化。骶骨面的改变明显较髂骨面少。左侧关节改变较右侧重且发病率高。按照国际标准分级,本组病例为0~Ⅲ级。结论 影像学特点最初表现为周围关节炎征象,而无典型中轴关节受累征象。骶髂关节炎是幼年强直性脊柱炎确诊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3.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的CT表现(附80例病例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总结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的CT表现.方法分析80例临床诊断肯定的强直性脊柱炎病例的骶髂关节CT检查资料.结果80例中73例骶髂关节有异常表现,包括1、早期(1)双侧关节对称性受累,极少数可单侧受累;(2)骨关节面毛糙、皮质白线消失;(3)骨关节面皮质中断;(4)关节面下微小囊变;(5)骶髂关节髂骨面轻度硬化.2、进展期(中期)(1)骶髂关节关节面不光整,局部呈锯齿状或毛刷样改变;(2)骶髂关节关节面下小囊状骨质破坏;(3)关节面周围明显增生硬化;(4)关节间隙假性增宽;(5)关节间隙不规则狭窄;(6)关节间隙不规则真空.3、稳定期(晚期)(1)韧带骨化;(2)关节骨性强直、关节间隙消失;(3)明显骨质疏松、硬化.结论骶髂关节CT检查有助于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诊断,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且有助于临床对病程分期.  相似文献   

14.
强直性脊柱炎所致骶髂关节炎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螺旋CT对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2例临床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的骶髂关节的CT征象参照纽约诊断标准进行分级.结果:本组中无0级表现病例;Ⅰ级:8例(占12.9%);Ⅱ级:24例(占38.7%);Ⅲ级:22例(占35.5%);Ⅳ级:8例(占12.9%).CT表现为病变多累及骶髂关节的髂骨侧,关节面毛糙或不光整,关节面下小囊状改变;关节间隙变窄或关节融合.结论:多层螺旋CT能够准确的反映AS不同阶段骶髂关节的表现,可对AS做出早期诊断并进行CT分级,为临床分期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螺旋CT对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8例临床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的骶髂关节的螺旋CT征象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影像表现为髂骨侧关节面模糊,皮质部分或完全消失,近皮质部的松质骨增生硬化糜烂、密度不均呈"融雪状",骨小梁模糊,随病程延长可向骶骨侧与韧带部发展,关节内软组织肿胀等。结论:螺旋CT能够清晰显示骶髂关节的局部细微结构,对病变早期发现与分期更准确,应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骶髂关节结核X线表现与鉴别诊断(附31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骶髂关节结核的X线表现及与其他病变的鉴别诊断。资料与方法:搜集3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骶髂关节结核,并对其X线表现及鉴别进行了分析。结果:右侧17例(55%),左侧12例(39%),双侧2例(6%)。典型X线表现:(1)骨型骶髂关节结核呈圆形或椭圆形破坏区,并累及髂骨侧关节面。(2)滑膜型骶髂关节结核呈:①关节面模糊、糜烂,骨质破坏,关节间隙狭窄或不规则增宽;②大块死骨或散在颗粒状高密度影;③骨质增生硬化。结论:骶髂关节结核的X线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传统X线片仍不失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的X线及CT表现。方法收集10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X线及CT资料。结果94例有骶髂关节表现异常,包括:早期,关节面侵蚀、骨皮质局限性增厚、硬化,关节间隙正常;后期,关节面呈虫蚀样改变,关节面皮质密度不规则增高,关节间隙增宽或变窄,最终关节间隙消失,骨性强直;其中12例髋关节、骶髂关节及腰椎均有不同程度异常。结论诊断强直性脊柱炎X线及CT检查已成为重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性分析强直性脊柱炎的骶髂关节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分析42例临床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的骶髂关节的CT征象,进行分级,并与临床分期对照。结果:临床早期CT级表现骶髂关节的面呈对称性或不对称受累,关节面毛糙。皮质白线消失.骨关节面皮质中断.关节面下小囊变。临床中期CT级,表现为骶髂关节面局呈锯齿状或毛刷状改变.关节面下小囊状骨质破坏及其周围增生硬化。关节间隙假性增宽或不规则狭窄,关节间隙内含气征。晚期CT级为临床稳定期,可见韧带钙化,关节骨性强直和关节间隙消失。明显骨质疏松,为临床稳定期。结论:CT能够清晰显示骶髂关节的细微结构.作出正确的分级诊断,为临床分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多层螺旋CT在评价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之骶髂关节病变的MSCT表现特点,以提高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方法78例临床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骶髂关节行MSCT扫描,并进行横断位、冠状位或前倾冠状位后处理多平面重组图像。对骶髂关节CT表现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MSCT表现特点为病变主要累及骶髂关节滑膜部的髂骨侧,常见关节软骨钙化、关节间隙改变、关节面毛糙、面下骨硬化或吸收及骶髂韧带钙化等改变。结论MSCT扫描对AS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改变的CT表现,以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50例AS患者的骶髂关节CT表现特点,其中男37例,女13例,平均年龄40.0岁。结果 5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早期(Ⅰ~Ⅱ级)10例(20%),CT表现为骶髂关节面毛糙、模糊,关节面下骨质粗线状增生、硬化,局部少许小囊状侵蚀及骨质疏松。进展期(Ⅲ级)31例(62%),CT主要表现为关节面边缘不光整,呈锯齿状改变,关节面下骨质囊状破坏,其周围见斑片状、条状骨质增生硬化及斑片状骨质疏松,关节间隙宽窄不等,局部可见桥状相连、斑点状及线状钙化。稳定期(Ⅳ级)9例(18%),CT主要表现为关节面模糊不清,关节间隙消失融合,出现骨性强直。结论骶髂关节CT检查有利于AS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