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政  冯全生 《河南中医》2011,31(8):870-872
慢性乙型肝炎病位在肝,涉及胆、脾、肾多脏,多由正气不足、外感湿热疫毒引起,正虚是其发病基础,湿热疫毒是其发病外因,正虚交织、肝、脾、肾气血阴阳俱损是其病理演变.笔者通过从传统研究、中医体质研究、证候要素研究等方面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候规律,旨在揭示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候本质.  相似文献   

2.
辨证论治是中医取得疗效的基础,然而对于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辨证,虽然相关学会制定了相应的诊断与治疗标准,但是在具体的诊疗实践中执行者不多。通过的对近年来有关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认为中医证候研究应该在临床流行病学的指导下,进行多中心、大样本、规范化的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然后以此为依据探索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的判定标准和"证"的实质研究。  相似文献   

3.
李洁  王剑  史美育  赵晓东  张虹  张文彤  邸若虹 《河北中医》2008,30(11):1143-1144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一个严重的临床和公共卫生问题,它在全球范围内分布广泛并且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1].全世界HBV携带者约3.5亿.  相似文献   

4.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与肝功能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10余年来.关于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客观化的临床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诸多学者从病毒学、病理学、免疫学、生物化学等方面研究探讨了慢乙肝证候与客观指标的关系.并得出了相应的结果。本研究应用量化的方法。探讨慢乙肝证候与肝功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研究思路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研究的思路.认为应围绕证候要素开展前瞻性、大样本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并与文献调研相互验证、补充;对证候量化研究则需在某些基本环节上(如证候相关因素赋值、证候诊断阈值的确定)统一认识;同时要开展纵向研究,探索证候演变规律;微观辨证的研究需方法 学的创新,才能有望产生突破性的成果.  相似文献   

6.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类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肝脏疾病。中医药在临床辨证及对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等方面具有独特作用,但复杂的病证关系依然制约了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发展。本文从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病证机制出发,分别从基因、蛋白、代谢及表观遗传学水平阐述了慢性乙型肝炎“病”的分子机制及“证”的生物物质基础,以期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精确治疗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聚类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四川地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规律,为该病的中医客观化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根据课题组前期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规律研究病例报告表,记录四川地区8家子课题临床单位收集的106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四诊信息,运用K—means聚类分析的方法,探索慢性乙型肝炎证候特征规律。结果利用K-means聚类分析对106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候进行研究,结合专业知识,经专家讨论后,最终确定8类切合临床的证型,由多到少依次为脾胃湿热(326例,30.6%)、肝胆湿热(193例,18.1%)、肝脾湿热(158例,14.8%)、肝郁脾虚(92例,8.6%)、肝郁化热(89例,8.4%)、脾虚湿困(74例,7.0%)、湿热夹肝肾阴虚(73例,6.9%)及阳虚夹血瘀证(59例,5.5%)。结论四川地区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要证型为脾胃湿热、肝胆湿热、肝脾湿热、肝郁脾虚、肝郁化热、脾虚湿困、湿热夹肝肾阴虚及阳虚夹血瘀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年龄段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证候规律。方法:选择500例慢性乙肝携带者,分为7~14岁组、15~20岁组、21~30岁组、31~40岁组、41~65岁5组。5组患者分别填写证候调查表,进行辨证。结果:7~30岁患者以HBeAg阳性为主(68%),30~65岁以HbeAg阴性为主(83.4%)。7~14岁,证型以不典型证为最常见,脾虚次之;15~20岁,以脾气虚证型为最常见,湿热或中阻次之;21~30岁,以脾气虚证型为最常见,肝气郁结及肝胆湿热次之;31~40岁及41~65岁均以肾阴虚较常见,血瘀阻络次之。HBeAg阳性患者以脾虚证型最常见,肝胆湿热及湿热中阻次之;HBeAg阴性患者的证型以血瘀阻络最常见,肾阴虚次之。结论:30岁以上HBeAg阴性的慢性乙肝病毒携带人群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肝纤维化,需进行积极干预。  相似文献   

9.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揭示其证候分布规律。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和手工检索国内外有关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文献,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的522篇文献进行证型分布情况统计和评价。结果出现频次前8位的证型分别为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瘀血阻络、湿热中阻、肝胆湿热、气滞血瘀、肝郁气滞。其中,湿热中阻、肝胆湿热、湿热蕴结、湿热内蕴、湿热蕴脾可以用“湿热内阻”统括。结论肝郁脾虚和湿热内阻是慢性乙型肝炎最主要的证型。  相似文献   

10.
论疑似复杂证候(Ⅲ)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410006)朱克俭指导:欧阳 主题词证候/中医病机,辨证论治4辨析过程中需要处理好的几种关系疑似复杂证的辨析,应当遵循辩证的一般原则,但由于其临床及发生机理的特殊性,辨析过程中,又必须妥善处理好以下3种关系:...  相似文献   

11.
疑似复杂证候的发生是证纵横联系复杂多变的结果。从纵的方面看,证的转化过程反映于临床,是两证和多证并见,即所谓“过渡证”。从横的方面看,病因、素质、既往病史、治疗经过、地理环境、季节气候因素、社会因素等是临床产生疑似复杂证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2.
刘红亮  张琳琪 《河南中医》2020,40(5):807-810
慢性肾脏病的中医证候分类研究内容较多,除了对中医证候概念标准化分类外,在临床实验室指标、临床证候分型、证候分布规律以及系统生物学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有效的研究工作,并且使用数学、蛋白组学、统计学、流行病学、计算机技术等手段开展了全面详实的研究工作,对慢性肾脏病中医证候分类学研究提供了较大的帮助。为了借鉴以往的研究成果,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尝试将中医证候分类研究的内涵和外延,赋予创新、发展、科学、规范的思维方法。使慢性肾脏病中医证候分类研究更加详尽、真实、可信,具有较好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从而使中医西医相结合,优势互补,融会贯通,充分发挥慢性肾脏病中医证候研究的理论指导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四川地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规律,为该病的中医客观化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根据课题组前期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规律研究病例报告表,记录四川地区8家子课题临床单位收集的1 06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四诊信息,运用K-means聚类分析的方法,探索慢性乙型肝炎证候特征规律。结果利用K-means聚类分析对1 06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候进行研究,结合专业知识,经专家讨论后,最终确定8类切合临床的证型,由多到少依次为脾胃湿热(326例,30.6%)、肝胆湿热(193例,18.1%)、肝脾湿热(158例,14.8%)、肝郁脾虚(92例,8.6%)、肝郁化热(89例,8.4%)、脾虚湿困(74例,7.0%)、湿热夹肝肾阴虚(73例,6.9%)及阳虚夹血瘀证(59例,5.5%)。结论四川地区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要证型为脾胃湿热、肝胆湿热、肝脾湿热、肝郁脾虚、肝郁化热、脾虚湿困、湿热夹肝肾阴虚及阳虚夹血瘀证。  相似文献   

14.
慢性乙型肝炎的证候分型目前仍存在较大的分歧,未形成系统化、规范化、客观化、可量化的辨证分型标准。笔者从专家经验辨证、中医计量诊断、微观辨证、数理统计学等方面探讨该病的证候特征。  相似文献   

15.
疑似复杂证候的发生是证纵横联系复杂多变的结果。从纵的方面看,证的转化过程反映于临床,是两证和多证并见,即所谓"过渡证"。从横的方面看,病因、素质、既往病史、治疗经过、地理环境、季节气候因素、社会因素等是临床产生疑似复杂证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6.
论疑似复杂证候(Ⅱ)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410006)朱克俭指导:欧阳锜,主题词证候/中医病机,辨证论治2疑似复杂证候之表现特点疑似复杂证候的临床表现千差万别,变化多端,难以具体描述。但是结合其发生机理,大致可归纳为以下4个特点:2.1症状不全轻证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简称慢性乙肝)患者中医证候及舌象客观量化指标的变化同中医病理因素的关系,初步建立慢性乙肝舌象客观量化信息数据库,为中医客观化在临床疗效评价方面做初步探讨。方法:采用中医智能舌象仪对慢性乙肝患者舌象客观量化指标进行采集,并对其与相应中医临床证候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1)舌苔面积与临床症状胁肋疼痛、肝脾肿大、身目发黄、脘闷腹胀、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神疲懒言、恶心呕吐、嗳气、大便稀溏呈正相关;2)舌质颜色R、G、B与临床症状胁肋疼痛、食欲不振、嗳气呈负相关;3)舌质颜色G、B与临床症状身目发黄、倦怠乏力呈负相关;4)舌质颜色B与临床症状肝脾肿大、口干而苦呈负相关;5)舌苔颜色R、G、B与临床症状胁肋疼痛、身目发黄、食欲不振、嗳气呈负相关;6)舌苔颜色R、B与临床症状倦怠乏力呈负相关;7)舌苔颜色B与临床症状肝脾肿大、口干而苦呈负相关;8)齿痕数量、面积与临床症状胁肋疼痛、肝脾肿大、身目发黄、脘闷腹胀、食欲不振、神疲懒言、嗳气呈负相关;9)点刺数量面积与临床症状胁肋疼痛、食欲不振、口干而苦、嗳气呈负相关;10)裂纹数量、面积与临床症状烦躁易怒呈正相关。结论:中医舌象仪所采集舌象客观量化指标的变化能够反映患者临床症状的变化情况,能为临床诊疗慢性乙肝提供可参考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8.
慢性胆囊炎中医证候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不同因素与慢性胆囊炎发病的关系,揭示慢性胆囊炎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选择确诊为慢性胆囊炎患者200例,填写临床观察表,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慢性胆囊炎的中医病因、发病特点、症状分布特点,及中医证型分布的规律和不同因素与证型分布的关系。结果年龄、性别在慢性胆囊炎的发病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胆囊炎中医证型分布为肝胃郁热证型33%,肝胃气滞型26%,肝胆湿热型19%,肝气郁滞型14%,肝阴不足型8%。不同性别、年龄、职业、文化水平、是否伴胆囊结石在慢性胆囊炎的证型分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出现频率最高的20个症状进行聚类分析,与频数分析得出的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结果大体一致。结论年龄、性别与慢性胆囊炎的发病无关。慢性胆囊炎的中医证型分布以肝胃郁热证和肝胃气滞证为多见;性别、年龄、职业、文化水平及是否伴胆囊结石与中医证型分布无关。  相似文献   

19.
侯岩  崔丽萍  张明香  颜迎春 《环球中医药》2012,5(4):253-254,276
目的 探讨慢性肝病的中医症候及中医证型分布特点与疾病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2008年9月至2011年1月各种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1025例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慢性肝病患者中出现症候频率较高的依次为倦怠、急躁易怒、烦躁、神疲、口干、困重、太息。证型分布依次为肝郁脾虚>肝气郁结>肝胆湿热>血瘀阻络>肝胃不和>脾肾阳虚>肝肾不足>气滞湿阻>寒湿。结论 肝郁脾虚贯穿于慢性肝病的整个病程中,气机的不畅、正气的不足是肝病进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中医对慢性肝病的诊疗特色和优势体现于在证候分类基础上进行个体化治疗。本文对慢性乙型肝炎(乙肝)及其肝炎后肝硬化中医证候分类进行系统生物学研究,探讨其证候分类与基因多态性的关联、基因和蛋白表达谱的区别、尿代谢物的差异以及"同病异证"、"异病同证"的分子机制。结果显示乙肝及其肝炎后肝硬化中医证候分类具有分子生物学物质基础;基于系统生物学的中医证候判别方法可有助于形成乙肝及肝炎后肝硬化新的分类,并为乙肝及肝炎后肝硬化的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