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人EBV阳性的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的组织形态特征、免疫组化、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与预后。方法对1例淋巴结发生的老年人EBV阳性的DLBCL行HE和免疫组化染色,同时行TCR基因和免疫球蛋白基因的克隆分析。结果患者男性,60岁。颈部、腋窝及锁骨上窝淋巴结肿大3个月。组织学表现为富于组织细胞与T细胞的大B细胞性淋巴瘤(THRBCL),肿瘤显示NF-κb途径激活,同时伴有显著类上皮反应及T细胞克隆性扩增。结论老年人EBV阳性的DLBCL是新近发现的一类EBV阳性的单克隆性B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其临床和病理特征独特,需与伴有肉芽肿反应的EBV阳性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或淋巴瘤进行鉴别,本例同时伴有显著类上皮肉芽肿反应和克隆性T细胞扩增非常罕见。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CD5阳性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CD5阳性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结果.结果 4例患者年龄均>60岁,乳酸脱氢酶和α-羟丁酸脱氢酶水平均显著升高.光镜下分别在纤维组织中、肝窦内、髓腔中及淋巴结内可见成片或弥漫的体积中~大的异型淋巴样细胞浸润.免疫组化示4例CD20、PAX-5和CD5均弥漫(+),Ki-67阳性率约60%~ 80%,CD3、CD10和cyclinD1均(-);3例bcl-2弥漫(+),1例部分(+).随访0.5~10个月,3例患者6个月内死亡.结论 CD5阳性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是一种具有高度侵袭性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亚型,主要累及老年人,预后较差,因此正确掌握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对该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卵巢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对1例卵巢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女性,31岁.肿瘤位于卵巢.肿瘤切面灰白、灰黄色,局部质地稍嫩.镜下见纤维带包绕肿瘤呈大小不一结节组织,广泛纤维化;部分肿瘤细胞梭形,部分呈上皮样,细胞核大、深染,中~重度异型;内见“爆米花”样大细胞、嗜酸性胞质及致密浓染核的“干尸”样大细胞.肿瘤细胞巢中央见坏死,伴多量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CD15、CD30和Pax5(+).结论 卵巢霍奇金淋巴瘤非常少见,病理组织学检查与卵巢其他恶性肿瘤难鉴别.免疫组化标记检测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血管内大B细胞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肝血管内大B细胞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学形态和免疫组化结果。结果光镜下肝窦内和小血管内可见较多具有明显异型性的淋巴样细胞浸润,汇管区可见慢性炎细胞浸润,亦可见少许异型淋巴细胞样细胞,未见明确纤维化。免疫组化示CD20、PAX5弥漫(+),CD3散在少许(+),Ki-67阳性率为70%,AE1/AE3、CD117和CD56均(-);其中例1 CD5弥漫(+)。结论血管内大B细胞性淋巴瘤是一种具有高度侵袭性的结外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的亚型,由于该病临床表现多样及不典型性,造成了部分患者的诊断困难,因此,掌握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CNS)EBV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EBV+ 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和病理诊断.方法 对4例原发性CNS EBV+ DLBCL的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4例患者均为男性,发病年龄30~66岁.3例患者行肿瘤切除术,1例行MRI立体定向活检.镜下肿瘤组...  相似文献   

6.
Burkitt淋巴瘤11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Burkitt淋巴瘤(BL)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收集11例BL和10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肿瘤细胞免疫表型,标记抗体为CD20、PAX-5、CD3、CD7、CD10、bcl-2、bcl-6、MUM-1、Ki-67;采用EBER原位杂交方法检测肿瘤细胞的EBV感染情况。结果根据细胞形态BL分为3种类型:经典型8例,浆样分化型1例,非典型性BL/BL样型2例。BL和DLBCL的所有病例CD20和PAX-5(+)。BL中bcl-2和MUM-1的表达率明显低于DLBCL(P〈0.01),而同时表达CD10(+)/bcl-2(-)/bcl-6(+)和Ki-67≥95%的病例明显多于DLBCL(P〈0.01)。结论BL是一种高度恶性的B细胞淋巴瘤,免疫组化在BL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作用。BL的倍增时间短,宜采取短疗程、高强度化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骨原发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骨原发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临床病理特点、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观察4例骨原发性ALCL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随访7~45个月,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骨原发性ALCL多见于中、青年男性。组织形态上,肿瘤细胞弥漫浸润骨组织,细胞高度异型,核分裂象多;免疫组化标记示CD30和EMA(+),ALK-1和粒酶B(+)较多。4例患者中,2例分别在随访7个月和11个月时死亡。结论骨原发性ALCL十分罕见,明确诊断依赖于组织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标记,其预后可能存在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对1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进行详细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淋巴结副皮质区肿瘤细胞弥漫浸润,瘤细胞中等大小,胞质淡染或透明,胞核呈圆形或椭圆形,染色质细粉尘样,血管增生,呈分枝状,血管内皮肿胀。免疫组化瘤细胞示:LCA(+)、CD3(+)、CD4(+)、CD(5+)、CD10(+)、CD30(R-S样细胞+)、Bcl-2(+)、CXCL13(+)、CD21(滤泡树突细胞+)、CD35(+)、CD43(+)、EBV(+)、Ki67(约30%阳性)。结论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早期难以诊断,需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周围T细胞淋巴瘤(非特殊类型)、霍奇金淋巴瘤和滤泡增生样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相鉴别;诊断依靠组织病理、免疫组化等综合手段;化疗和放疗联合治疗可提高其生存期,但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的预后个体差异大,总体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1例儿童系统性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阳性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和病理特征,以加深医师对该病诊断及鉴别方法的认识。方法:综合分析1例儿童系统性EBV阳性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免疫表型及基因检测结果,结合近年文献进行探讨。结果:患者为11岁男孩,表现为四肢及躯干皮疹4年余,以螨虫过敏治疗而迁延不愈。患儿近2个月反复发热,出现全身淋巴结肿大和噬血细胞综合征。淋巴结活检示小到中等大的淋巴样细胞弥漫增生;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肿瘤细胞CD3(+++)、CD4(+)、TIA-1(+++)、颗粒酶B(+++)、MIB-1 (80%+);EBV原位杂交示EBER(+++);T细胞受体(T cell receptor, TCR)基因克隆性重排显示TCRγ克隆性重排。患儿病理诊断为儿童系统性EBV阳性T细胞淋巴瘤。结论:儿童系统性EBV阳性T细胞淋巴瘤是一种少见的EBV感染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克隆性增殖性疾病,临床病程呈暴发性、侵袭性,常伴有噬血细胞综合征,病理需要与侵袭性自然杀伤细胞白血病/淋巴瘤、EBV感染相关淋巴增生性病变及皮肤原发性γδT细胞淋巴瘤鉴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观察分析1例脾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术后4 a肝转移病例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表型,并对相关文献复习。结果:瘤细胞梭形,呈束状、旋涡状或席纹状排列,间质大量炎症细胞弥漫浸润,脾肿瘤细胞形态温和无明显异型,肝转移灶瘤细胞轻度异型,局部呈浸润性生长;免疫组化Vimentin、SMA阳性,ALK阴性。结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是少见肿瘤,诊断须依赖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大多预后较好,出现异型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