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艾叶及其炮制品挥发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炮制对艾叶挥发油的影响。方法:测定艾叶、艾叶不同炮制品挥发油的含量、物理常数(比重、折光率、旋光度),对成分进行薄层分析。结果:炮制后挥发油含量皆减少;物理常数不一;生艾叶与醋艾叶成分相似,艾叶炭与醋艾叶炭成分相似。结论:炮制可减弱艾叶的辛散之性。  相似文献   

2.
有将菊科植物蒙古蒿Artemisia mongolica Fisch.(常效琳鉴定)之叶作艾叶入药,其气味与艾叶不同,也不是中国药典收载之品  相似文献   

3.
张溯  段渠  李俊仪 《河南中医》2012,32(4):480-481
黄褐斑多为气血不能上荣于面所致,发病多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艾叶性味辛温,恰入肝脾肾三经,故用艾叶作为灸治材料;神阙穴为元气归藏之根,盐入肾,能起温阳补肾之功;隔盐灸神阙穴可温阳益气,使气血上荣于面,从而达到治疗黄褐斑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山东艾叶与野艾叶的挥发油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郭承军 《中草药》2001,32(6):500-501
艾叶系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et Vant.的干燥叶,为中医临床常用中药之一,具有理气血、逐寒湿、止血安胎之功效。艾在全国各地分布广泛,艾叶是山东的道地药材。由于艾叶的野生资源较为丰富,临床用量又不是很大,长期以来,关于艾叶的研究报道为数很少。另外,有的地区以野艾A.lavandulaefolia DC.叶作艾叶人药,《中药大辞典》中也有“…其叶(野艾叶)亦可作艾叶用”的记载。基于此,本文选择了山东省内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采集药材,对正品艾叶与野艾叶进行比较分析,以艾叶的主要有效部位挥发油为指标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艾叶炮制品及其有效成分对血小板聚集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艾叶对血液凝固的影响曾有报道,为了进一步阐明艾叶对凝血系统的药理作用,我们研究了艾叶的炮制方法、不同产地的艾叶及共有效成分对血小板聚集性的影响,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艾叶菊科植物艾Artemisa argyi的干燥叶,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之功效,为临床常用中药。艾叶中含有挥发油、有机酸和黄酮等多种成分。相比于艾叶中的挥发油类成分,对其非挥发性成分的研究较少。该文针对艾叶中的非挥发性成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进行了分析,建立了艾叶非挥发性成分化学指纹图谱,共标定了10个共有峰,艾叶样品的相似度均在0.940之上,所建立的艾叶指纹图谱专属性强,可用于艾叶药材的质量评价。在此基础上,对艾叶及其混伪品野艾叶药材中的新绿原酸、绿原酸、3,4-二咖啡酰奎宁酸、3,5-二咖啡酰奎宁酸、4,5-二咖啡酰奎宁酸、棕矢车菊素、异泽兰黄素7种指标性成分进行了含量测定。基于含量测定结果,采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化学计量学方法对艾叶和野艾叶药材进行了区分与比较。结果表明艾叶与其混伪品野艾叶药材化学成分间存在差异,所建立的多组分定量分析方法可用于正品艾叶药材的鉴别与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7.
艾叶炮制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艾叶主要成分挥发油、鞣质以及促小白鼠血液凝固等药理作用为指标,对艾叶不同炮制品进行化学实验和药理实验。结果表明艾叶制炭后止血作用加强;焖煅艾叶炭质量较好。建议艾叶炮制可采用焖煅法制炭。  相似文献   

8.
《中药材》2015,(12)
目的:分析12个不同产地艾叶挥发油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12个不同产地艾叶的挥发油,并运用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12个不同产地艾叶挥发油含量以湖北蕲春艾叶最高;桉油精、樟脑、龙脑、松油醇、石竹烯、侧柏酮等为各产地艾叶挥发油的主要共有成分;安徽六安、甘肃兰州所产艾叶及山西交城的五月艾所含樟脑、侧柏酮等毒性成分较低;蕲春艾叶移栽至山西的样品在挥发油含量、成分种类及侧柏酮等毒性成分含量方面均优于原产地蕲艾。结论:产地对艾叶挥发油含量、成分种类乃至毒性成分含量均有较大的影响,蕲春艾叶优于其他产地艾叶。  相似文献   

9.
韩冠先 《新中医》1991,23(2):55-56
艾叶,《新修本草》言其“味苦,微温,无毒。”《药性赋》谓其“止崩漏安胎而医痢红。”验之临床,艾叶不唯有止血、治痢之功,且止咳平喘、活血解毒、止痛止泻之效亦属卓著。今择数案,以彰其用。  相似文献   

10.
<正> 艾叶为菊科草本植物艾蒿的干燥叶片。本品芳香,辛散苦燥,生温熟热,有散寒除湿、温经止血之功,适用于虚寒性的出血及腹痛等证。目前对艾叶一般都是采用炒炭的传统方法炮制。我们在实践中发现,用此方法炮制存在不少的缺点:如操作过程中产生烟雾较大,浓烟呛人,而且不易掌握好火候,部分药物容易灰(炭)化,损失比较大。对此我们进行了改进,将艾叶炒炭方法改用焖煅法。  相似文献   

11.
明代医学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本草正》中指出:“艾叶,能通十二经,而尤为肝脾肾之药,善于温中、逐冷、除湿、行血中之气,气中之滞,凡妇人血气寒滞者,最宜用之.”  相似文献   

12.
<正>艾叶作为现代中医临床常用药之一,药用历史悠久。笔者近年对艾叶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工作,现就艾叶考证中的几个有关问题,提出探讨如下。 1 《神农本草经》为何未载艾叶 艾叶应用历史悠久,在公元前11~前6世纪的《诗经》中就有“彼采艾兮”的诗句,艾就是可以烧叶灸病的艾叶。战国时期屈原撰写的《离骚》载有战国时期常用的草木55种,其中就包括了艾叶。成书不晚于战国时期,被誉为我国现存第一部方书的《五十二病方》中  相似文献   

13.
艾叶是常用中药,在我国有悠久的应用历史,历代许多医家的专著中,都有有关艾叶的记载。本品在《诗经》中被称为“艾”,而“艾叶”之名,则最早见于《本草经集注》。古往今来,很多医书都对艾叶的药性、生药外形、功效主治及植物形态进行过不同程度的描述,但对其药材粉末、组织特征、理化特性与其同属植物的区别要点、药理性能等方面的研究却不多见,尤其  相似文献   

14.
艾叶在民间的外用治验张秀全孙永金山东省临沂市沂蒙医院276002艾叶为菊科艾属植物ArtemisiaargyiLevletVant.为常用草药。味苦、辛,性温。具有散寒止痛,温经止血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艾叶含有挥发油具有良好的抗敏作用[1]。笔者...  相似文献   

15.
<正>在我国盛产优质艾叶的湖北蕲州,至今还流传着"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谚语。端午前后正是艾叶上市的时候,从中医的角度看,用艾叶、菖蒲、苍术等药物避疫的习俗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艾叶是一味常用的中药,性温,味苦辛,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的功效,常用于痛经等症。艾叶的用法很多,为大家推荐几款:1艾叶10克,醋香附15克,煎汤,加醋1盅,再煮沸温服,治痛经。  相似文献   

16.
为了比较不同道地产区艾叶化学成分差异,共收集了3个主要道地产区(河北安国、河南南阳、湖北蕲春)共24批艾叶药材。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对艾叶药材中13个非挥发性成分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和比较;进一步采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S-GC-MS)对艾叶药材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定性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艾叶非挥发性成分中酚酸类成分的含量明显高于黄酮类成分,但3个道地产区艾叶药材中非挥发性成分含量差异不明显;而3个道地产区艾叶药材中挥发性成分种类虽无显著差异,均含所鉴定出的40种挥发性成分,但在各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上有显著差异;进一步运用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对不同道地产区艾叶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共寻找到8个挥发性差异化合物,可以作为区分3个道地产区艾叶药材的指标性成分。通过以上研究,明确了不同道地产区艾叶药材的化学成分差异,为艾叶药材道地产地区分和质量评价提供了分析方法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测定不同产地艾叶微量元素的含量,为灸材艾叶及艾绒的研究提供科学数据.方法 样品经微波消解,赶酸,稀释后,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MS)对不同产地艾叶微量元素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 艾叶中微量元素含量最高的是K,其次是Ca、Mg、Fe,不同产地艾叶样品微量元素含量差别不大;各产地艾叶样品重金属Pb、Cd、As...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建立艾叶及四制艾叶的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指纹图谱,并对其所含的8种酚酸及黄酮类成分进行定量分析,探索四制艾叶质量评价方法。方法 采用UPLC,Shim-pack XR-ODS C18色谱柱(2.0 mm×75 mm,2.2 μm),流动相乙腈(A)-0.2 %甲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0~1 min,10%A;1~2 min,10%~15%A;2~17 min,15%~18%A;17~24 min,18%~28%A;24~36 min,28%~38%A;36~41 min,38%~60%A;41~45 min,60%~100%A),检测波长330 nm,流速0.2 mL·min-1,建立艾叶、四制艾叶的UPLC指纹图谱,通过化学计量学方法对艾叶炮制前后指纹图谱进行分析,并对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棕矢车菊素、异泽兰黄素和异绿原酸A~C进行含量测定。结果 建立了艾叶及四制艾叶的指纹图谱,艾叶及四制艾叶UPLC指纹图谱一致性较好,相似度均>0.94。与艾叶比较,四制后绿原酸和异绿原酸B的含量无明显变化,棕矢车菊素和异泽兰黄素含量下降;而新绿原酸、隐绿原酸和异绿原酸C含量显著升高(P<0.01),平均升高率分别达到32.50%,66.83%和29.39%;异绿原酸A含量显著降低(P<0.01),平均降低率达51.25%。结论 艾叶与四制艾叶的化学成分含量发生了一定程度改变,其中新绿原酸、隐绿原酸、异绿原酸A和异绿原酸C可作为艾叶四制前后质量评价的关键性指标,可为艾叶和四制艾叶质量的深入研究及质量标准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艾叶醇提物对热敏通道TRPV1的影响。方法:运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在转染人源TRPV1的HEK293细胞上,测量艾叶醇提物对细胞跨膜电流的影响。结果:全细胞膜片钳数据显示,艾叶醇提物可以激活TRPV1通道并产生较为明显的跨膜电流;与TRPV1激动剂辣椒素比较,艾叶诱发的电流密度、电流-电压的关系与其十分相似;在进行2个浓度测试中,艾叶生药3mg/ml与10mg/ml比较,10mg/ml的艾叶醇提物具有更强的激动剂效应,甚至超过了10μM辣椒素激动TRPV1所产生的电流。结论:艾叶醇提物中含有TRPV1激动剂,艾叶温经散寒、止痛功效的分子机制可能与其活化热敏通道TRPV1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以艾叶中桉油精、樟脑、龙脑3种有效成分为指标,评价“宛艾”及其他产地艾叶的质量,为艾叶质量控制及道地药材基地建设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采用安捷伦HP-5毛细管色谱柱(30 m×0.32 mm×0.25 μm)和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检测器),气相色谱程序升温法测定。结果:32个产地艾叶中3种成分含量差异显著,南阳桐柏艾叶桉油精含量较高,南阳镇平艾叶樟脑含量较高,河北安国艾叶龙脑含量较高。结论:“宛艾”尤其是桐柏艾叶含量较高,本方法快捷简便,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