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对比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55人,其中男21人,女34人,年龄在26岁~67岁,且都接受了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及DSA的检查.两种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55名患者中,经DSA检查,50人中有52处动脉瘤,5人无动脉瘤.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在50例患者中有52处动脉瘤,5例患者无动脉瘤.2处动脉瘤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中被检出,但DSA检查证明为假阳性,2处动脉瘤被漏诊.相应的,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的总体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6%、71%和93%.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上有较高的准确性,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童润生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0(3):254-254,256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在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和价值。[方法]21例经手术证实的动脉瘤患者进行了SCTA检查,成像技术为遮盖法(SSD)和最大强度法(MIP),其中7例同时做了血管造影检查。[结果]21例动脉瘤患者术前均准确定性、定位、与手术结果完全一致。[结论]SCTA作为一种无创性血管成像方法,在诊断动脉瘤方面,具有分辨率高,快速、准确、经济等优点,SSD较MIP能提供更多的信息,基本取代了传统的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48例非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64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CTA)检查,观察其原始图像并采用容积显示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重建(MIP)、多平面重建(MPR)等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所有病例均同DSA和(或)手术所见对照.结果 48例非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CTA共检出动脉瘤39例,占81.25%.CTA表现与手术结果、DSA基本相符.结论 64层螺旋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可以替代常规DSA检查. 相似文献
4.
《实用医技杂志》2018,(2)
目的探究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行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的5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DSA为金标准,计算CTA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及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 CTA诊断结果显示,50例患者中阳性45例,动脉瘤48个,阴性5例。DSA诊断结果显示,50例患者中阳性48例,动脉瘤51个,阴性2例。CTA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4%(45/48)、100%(2/2)、94%(47/50),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45/45)、40%(2/5)。结论 CTA诊断脑动脉瘤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较高,可用于脑动脉瘤的临床筛查及指导治疗,但仍具有一定误诊率,不能完全取代DSA。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three 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3D-CTA)在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及其价值.方法 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及怀疑颅内血管瘤的病例共53例患者,行3D-CTA检查(时间在发病后4 h到3 d).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结果 经3D-CTA、DSA和手术共同证实发现44例共49个动脉瘤.在44例动脉瘤患者中,3D-CTA发现42例47个动脉瘤.DSA发现43例48个动脉瘤.动脉瘤的瘤体最大径及瘤颈最大径3D-CTA测量值与DSA测量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9和t=0.49,均为P>0.05).表明3D-CTA所显示颅内动脉瘤位置、大小、数量等结果与DSA检查基本相符.53例病情轻重不一患者在行3D-CTA检查过程中,病情无加重或无其他意外发生.结论 3D-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准确率高,可精确显示动脉瘤的三维空间形态率,与DSA检查互补可得到颅内动脉瘤更完整的信息其有快捷、经济、安全和微创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技术(CTA)对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使用多层螺旋CT机检查了25例脑动脉瘤患者,采用SVR、Fly-through、CPR等技术进行三维图像处理,并与脑动脉DSA的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DSA证实25例病人的27个动脉瘤,其中前交通动脉瘤17个,大脑中动脉瘤5个,大脑前动脉瘤1个,后交通动脉瘤4个。CTA检查检出共25个动脉瘤,1个前交通动脉瘤和1个后交通动脉瘤未能检出,检出率为92.6%(25/27)。结论 多层螺旋CTA技术是无创性诊断脑内动脉瘤的重要手段,多种三维图像后处理技术的联合应用能够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螺旋 CT血管造影的方法与技巧 ,以及该技术对血管病变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 50例体部 CT增强扫描的病例 ,用 ANGIO+CT+MIP的方法进行处理。结果 :全部病例的血管显示良好。病变的整体形态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从不同的位置和角度得以观察。结论 :高质量的血管造影依赖于技术参数的合理匹配。 SCTA是评估血管性病变重要的诊断方法与筛选法。 相似文献
8.
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内脏动脉瘤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MDCTA)在腹腔内脏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经MDCTA诊断的腹腔内脏动脉瘤28例(其中包括10例经内脏动脉造影(DSA)确诊。结果 28例患者中发现动脉瘤31枚,其中脾动脉瘤9枚,肝动脉瘤6枚,腹腔干动脉瘤5枚,肠系膜上、下动脉瘤分别为5枚和1枚,肾动脉5枚。VR、MIP、MPR可准确、清晰地显示瘤体位置、形态、范围、瘤壁、载瘤动脉和与周围血管的关系,VE可清晰显示腔内血栓和钙化。结论 临床诊断内脏动脉瘤极为困难,MDCTA是简单、快速、无创、安全、可靠的血管成像技术,在诊断内脏动脉瘤方面,具有分辨率高,快速,准确,经济等优点,对腹腔内脏动脉瘤的检出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完全可替代DSA检查,它提供的详尽信息为尽快确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螺旋CT血管造影三维成像技术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SCTA)三维成像技术及其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23例经手术或血管造影证实的脑动脉瘤患者术前行螺旋CT血管造影容积扫描,所得数据传输到工作站,用表面遮盖法(SSD)、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重建(VR)和仿真内窥镜(CTVE)进行处理。结果:23例患者,共检出脑动脉瘤24个,1例多发(3个)。所示病例经SSD、MIP、VR及CTVE重建处理后能够全面直观地显示动脉瘤的大小、形态、位置,血管与动脉瘤的内部结构,能多方位观察瘤体与载瘤动脉的空间解剖关系。结论:联合运用多种三维成像技术,能为脑动脉瘤的诊断提供更多信息,充分显示动脉瘤的空间解剖结构。可部分代替传统脑血管造影,并作为该病的临床筛选手段。 相似文献
10.
64排螺旋CT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在脑动脉瘤夹闭术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64排螺旋CT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在脑动脉瘤夹闭术后随访的价值。方法:30例连续动脉瘤的病人,在术后10d行动脉瘤夹闭术后随访。所有病例均经DSA证实。采用64排螺旋CT血管减影造影检查,重建技术用容积再现(V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评价动脉瘤夹的位置和动脉瘤夹闭的情况。结果:30例动脉瘤夹闭术后通过减影CTA检查,其中动脉瘤夹27例可以显示,减影后3例瘤夹完全减掉,并通过非减影的CTA重建图像观察瘤夹的情况。28例动脉瘤完全夹闭,其中漏诊1例动脉瘤颈夹闭不完全的,2例动脉瘤术后仍显示部分瘤体;28例载瘤动脉通畅,1例有血管闭塞,1例有血管狭窄。对动脉瘤颈残留评价的敏感性/特异性67%/100%,对载瘤动脉通畅的敏感性/特异性100%/100%,评价者对动脉瘤颈残留的一致性为0.78,对载瘤动脉通畅的一致性为1.00。结论:减影CTA可显示动脉瘤夹闭术后的血管改变,显示动脉瘤夹的准确位置,可作为动脉瘤夹闭术后随访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1.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约占急性脑血管疾病的10%~15%,仅次于脑梗死及脑出血.30%~50%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于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1].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过手术及DSA确诊颅内动脉瘤的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的影像资料。结果 28例共31个动脉瘤,其中4例为2个。31个动脉瘤5个位于前交通动脉,7个位于大脑中动脉,10个位于后交通动脉,8个位于颈内动脉,1个位于椎动脉。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诊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 (CTA)对脑血管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 使用 16层螺旋CT对 18例病人行CTA检查 ,应用VR和MIP法重建 ,对血管显示情况进行评价。其中 2例动脉瘤与DSA对照 ,2例动脉瘤和 2例AVM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 18例CTA脑血管主干其主要分支显示率 10 0 % ,大脑中动脉 5级分支显示率 94.44 %(17/18) ,清晰显示了 4例动脉瘤瘤体、瘤颈、载瘤动脉的关系及与颅骨之间的空间关系。清晰显示了 2例AVM畸形血管团 ,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结论 16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重建图像质量高 ,快速、无创 ,可以作为脑血管病变首选的筛检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320排容积动态CT血管造影(320-CTA)技术在出血性颅内动脉瘤快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64例出血性颅内动脉瘤急诊320排CTA检查,并在48小时内进行DSA检查的病例,评估320排CTA检查的诊断价值.结果:本组64例患者经320排CTA检查发现71个动脉瘤,DSA检查发现69个动脉瘤,以DSA作为标准,320排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准确率为97.2%(69/71),假阴性率为2.8%(2/71).结论:320排CTA具有无创、快速、准确等优势,在临床应用中可将其作为出血性颅内动脉瘤诊断的首选检查,其结果为诊断和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16.
64层螺旋CT数字减影CTA诊断脑动脉瘤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数字减影CTA诊断脑动脉瘤的价值及局限性。方法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32例完成64层螺旋CT模板扫描和CTA增强扫描后进行数字减影,将减影和常规CTA原始图像分为2组(DSCTA组和常规CTA组),比较2组后处理时间,图像质量及诊断结果的差异。结果 DSCTA组较常规CTA组后处理时间明显缩短:2组对Willis动脉环及其远段脑动脉的重建图像质量及动脉瘤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无显著性差异;而对Willis动脉环近段动脉的重建图像质量及动脉瘤诊断的敏感性,DSCTA明显优于常规CTA;常规CTA对血管外病灶显示清楚.而DSCTA与DSA均未能显示。结论 64层螺旋CT数字减影CTA简单、无创、去骨效果良好,综合常规CTA与数字减影CTA全面分析脑血管情况,效果优于DSA检查,是脑动脉瘤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为评价三维CT血管造影术(3D-CTA)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对2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行螺旋CT检查,将数据输入工作站行图像三维重建。对其中24例先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D-CTA对动脉瘤检出率达100%;3D-CTA对动脉瘤的瘤体;瘤颈及周围结构关系显示良好;可显示附壁血栓及钙化。3D-CTA对DSA是一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8.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83例疑为动脉瘤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急诊行CTA检查,观察其原始图像及VR,MIP、MPR后处理图像,部分病例同DSA、3D TOF MRA或手术所见对照。结果 发现64例动脉瘤患者共69个颅内动脉瘤(5例患者为2处动脉瘤).其中颈内动脉28例,大脑前动脉3例。前交通动脉14例,大脑中动脉6例,大脑后动脉1例,后交通动脉11例.椎基底动脉6例:并发瘤内血栓3例:钙化2例;件脑实质血肿15例,脑室积血11例,脑血管痉挛5例。CTA表现与手术结果、DSA、3D TOF MRA基本一致。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可充分显示颅内动脉瘤的部位、形态,大小、瘤颈大小、与载瘤血管及临近血管、骨结构的关系、有无瘤内血栓及颅内出血等并发症。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可获得丰富的影像信息,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并可作为术后复诊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减影造影技术显示头部血管的能力及优势。【方法】20例头痛患者进行头部64层CT血管减影造影检查。平扫后,静脉团注对比剂进行CT血管造影。将增强前后图像重建成薄层后进行减影,从减影图像中提取动脉,进行血管三维显示。【结果】20例减影均能显示颈内动脉、椎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其中12例无颈椎及颅底骨质干扰,血管全貌显示,余8例因头部轻微运动。颅底及颈椎骨质未能完全减去,但动脉亦能完整显示,不影响诊断。【结论】64层CT血管减影造影,重建需时少,能提供类似MRA和DSA的血管图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肺动脉栓塞(PE)的螺旋CT血管造影(CTA)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2例临床疑为PE的患者行螺旋CT血管造影,其中8例在溶栓治疗后进行复查。结果:22例患者累及62处肺动脉及其分支。PE的CT直接征象为:血管腔内充盈缺损,包括部分充盈缺损、附壁充盈缺损、完全阻塞及中心性充盈缺损(轨道征)。其中轨道征提示急性PE,其余3种提示亚急性、慢性PE的征象,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PE的间接征象为:肺动脉高压、肺梗塞灶及右心室增大。结论:螺旋CT血管造影是一种快速、有效、无创伤性检查肺栓塞的方法,对指导临床正确诊断及治疗后随访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