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张宝冬  向宇燕  吕运成 《解剖学研究》2012,34(6):452-454,457
目的 通过对视神经管及其毗邻结构的研究,为临床视神经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结构完整的成人头颈部标本12例,经红色乳胶灌注、10%的福尔马林固定,观察和测量如下指标:①观察视神经管的形态;②视神经管隆突的类型;③视神经管颅口、眶口及管中部的横径、纵径及横截面;④测量视神经管上、下、内、外侧壁的厚度;⑤视神经管内侧壁毗邻关系;⑥视神经管内眼动脉与视神经的位置关系.结果 视神经管由两口(颅口、眶口)和四壁(上壁、下壁、内侧壁、外侧壁)组成,其横截面积在眶口最大,管中部最窄;视神经管的内侧壁最薄,内侧壁的毗邻结构主要有3种类型:①前为同侧后筛窦、后为同侧蝶窦;②全为同侧蝶窦;③全为同侧后筛窦,眼动脉在视神经管的颅口、眶口分别以视神经的内下方和外上方多见.结论 本研究结果为经鼻内镜视神经管减压术提供了解剖学参数;当打开视神经管骨壁,鞘膜的切开选择内侧壁稍上方.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小儿视神经管解剖特点 ,为小儿颅底外科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35例无颅眶疾病、经福尔马林固定的尸头 ,成人组 2 0例 ,小儿组 1 5例。在手术显微镜下测量视神经管的颅口、眶口、顶、底、内、外侧壁等参数。结果 :小儿颅口宽 4 35± 0 .5 8mm ,管顶长 6 95± 1 .2 4mm ,管底长 4 6 3± 0 .2 6mm ,内侧壁长 6 5 2± 1 .0 8mm ,外侧壁长 6 4 5± 0 .97mm。眶口宽 4 6 1± 0 .6 7mm ,高 4 93± 0 .2 9mm。小儿视神经管为实质型 ;成人视神经管依蝶窦、筛窦气化程度分为三型 :倒U型 ;C型 ;D型。结论 :小儿视神经颅内段较管腔内段相对较长 ;管壁厚 ,呈实质型 ,无狭部存在 ;至成人管顶伸长是管底的 3倍 ;颅口硬膜返折部短且边缘圆钝。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经鼻内镜下鼻眼相关外科手术中避免损伤视神经、眼动脉,减少手术并发症提供解剖学参考依据。方法:在手术显微镜及鼻内镜下对20(男12、女8)具成年尸头的视神经管进行临床应用解剖学研究。结果:视神经管内侧壁与鼻窦的毗邻类型有5种。视神经管长为(11.74±1.80)mm,内侧壁中点厚度(0.67±0.32)mm,视神经管颅口间距为(15.39±2.04)mm,视神经眶口间距为(23.85±2.31)mm。结论:掌握视神经管、眼动脉的形态、变异类型及毗邻结构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视神经管的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研究视神经管的显微外科解剖,为视神经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手术显微镜下解剖15例共30侧10%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视神经管标本,观测下列参数.(1)视神经管的长度和视神经管各壁及硬膜鞘的厚度;(2)视神经管中轴与颅正中矢状面、颅冠状面的夹角;(3)视神经管及视神经在眶口、管中部、颅口的垂直径、横径,并计算其横截面积;(4)视神经管内侧壁的毗邻结构及视神经与颈内动脉、眼动脉的关系.结果:视神经管的内侧壁最长,平均长度(11.61±1.58)mm;视神经管横截面积在眶口处最大,为(22.05±3.47)mm2;视神经横截面积在颅口处最大,为(10.62±2.34)mm2.结论:(1)视神经管眶口处对视神经的膜性束缚力最大;(2)当打开视神经管骨壁后,鞘膜切开应选择内侧壁内缘稍上方.  相似文献   

5.
眼动脉及其分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眼动脉及其分支的显微解剖,为影像诊断、介入治疗和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肉眼及手术显微镜下观测30例(60侧)成人颅底湿性标本的眼动脉及其分支的形态、大小及毗邻关系。结果:①眼动脉分别起自颈内动脉床突上段起始部的前上壁(占93.34%)、海绵窦段前部(占3.33%)或脑膜中动脉(占3.33%),起始处外径为(1.46±0.40)mm。②眼动脉在视神经管内行于视神经下方、管底硬脑膜鞘内,在视神经管颅口处62.50%位于视神经内下方,在视神经管眶口处85.72%位于视神经外下方。③眼动脉眶内段分为3段,并形成2个弯曲。④视网膜中央动脉起始位置不恒定,起始处外径为(0.57±0.12)mm。结论:熟悉眼动脉的行径及其主要分支的正常解剖及变异,有利于眶尖区疾病的影像诊断和手术时避免损伤眼动脉及其分支。  相似文献   

6.
经颅视神经管减压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及测量视神经管区的有关解剖结构,为经颅视神经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利用显微解剖方法对成人尸体头颅、带硬膜的成人颅底标本各10具、成人颅骨标本10具进行观察及测量.结果:(1)视神经管上壁、下壁、内侧壁、外侧壁的长度分别为(9.89±1.46)mm、(6.45±1.59)mm、(12.03±1.74)mm、(7.85±1.63)mm;颅口及眶口四壁的厚度不同,视神经管中轴与颅正中矢状面的夹角为(38.06±5.36°),与颅冠状面的夹角为(21.13±4.86°).视神经管上壁后部,由硬脑膜反折形成镰状韧带,其宽度(前后径)为(1.98±0.33)mm.(2)视神经管颅口至眉间的距离为(64.18±4.83)mm;视神经管颅口至翼点距离为(52.32±2.83)mm.(3)ACP为视神经管外侧壁,其根宽(11.96±0.58)mm,ACP全长(9.69±0.46)mm.结论:本文所测视神经管及其毗邻结构的相关参数为经颅视神经管减压术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经翼点入路鞍区手术间隙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为鞍区显微外科手术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 对 10具成人尸体头颅的鞍区手术间隙及邻近血管、神经进行解剖学观察、测量。结果 大脑中动脉M1段在距颈内动脉分叉部 18.4± 3.2mm处形成初级分叉 ,向后上方发出约 14支穿支 ,分布至基底节区。鞍结节后缘至视交叉前缘相距 5 .6± 1.1mm ,两侧视神经内侧缘间最大距离 10 .5± 1.4mm。颈内动脉从内侧壁发出 3.2支垂体上动脉 ,终止于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和垂体柄 ;视神经 -颈内动脉三角三边长度分别为 6 .6± 0 .6mm ,6 .9± 0 .7mm ,4 .0± 0 .4mm。颈内动脉 -小脑幕三角三边长度为 8.8± 0 .7mm ,6 .7± 0 .7mm ,4 .4± 1.0mm ,后交通动脉起自颈内动脉后外壁距分叉部 7.7± 0 .5mm ,止于大脑后动脉 ,全长 18.7± 2 .3mm ,途中发出 7.4条穿通支。脉络膜前动脉从距分叉部 4 .4± 0 .6mm处发出 ,向后方走行 ,发出细小分支 ,分布于钩回、脉络丛。前交通动脉全长 1.9± 0 .3mm ,在前交通动脉上方 0 .9± 0 .2mm ,大脑前动脉A2段前外壁发出Heubner回返动脉 ,分布于胼胝体、基底节、下丘脑及额叶脑组织。结论 应用这些间隙的解剖学测量可指导与鞍区相关的手术 ,安全显露鞍区解剖结构 ,不损伤重要的血管和神经。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为临床应用眶上锁孔入路治疗眼动脉段颈内动脉瘤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2 1例福尔马林固定尸体头部标本上观察测量前床突周围的神经血管位置关系 ,分析其对手术可能造成的影响及克服方法 ;在 9例新鲜尸体头部标本上模拟眶上锁孔入路治疗眼动脉段颈内动脉瘤手术 ,验证其可行性及优势。结果 :视交叉前缘至鞍结节距离为 (7.0± 1.8)mm ,视神经颅内段长度 (11.4± 2 .7)mm ,颅口处视神经内侧缘之间距离为 (12 .8± 0 .7)mm ,颈内动脉床突上段长度 (14 .5± 1.3 )mm。两侧前床突根间距 (2 1.2± 0 .8)mm ,两侧前床突尖间距为 (2 6.1± 1.7)mm ,视神经管颅口水平前床突长 (10 .1± 0 .2 )mm ,宽 (11.6± 1.4)mm ,厚 (4 .9± 0 .7)mm。手术时通过磨除前床突、鞍结节 ,切开镰状襞等能松解视神经、颈内动脉 ,形成较宽敞的操作空间 ,良好的控制近端动脉。视野细节显露清楚。结论 :眶上锁孔入路是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良好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9.
筛窦外侧壁显微外科解剖学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石献忠  韩卉  赵靖 《解剖学杂志》2005,28(3):347-348
目的:研究筛窦外侧壁显微外科解剖,为临床处理筛窦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采用显微解剖学技术,对24例成人头颅标本筛窦外侧壁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Dacryon(泪点,上颌骨、额骨、泪骨的交汇点)至筛前、后孔及视神经管眶口间的距离分别为(21.45±2.54)mm、(34.23±2.90)mm、(39.25±1.53)mm。筛前动脉眶内段长度为(4.98±1.17)mm,筛后动脉眶内段长度为(8.72±2.24)mm。结论:在筛窦手术或视神经管减压术时,Dacryon与筛前孔、筛后孔及视神经管眶口距离,可为正确寻找和处理筛动脉及视神经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视神经管及其周围结构的解剖学观测,为经眶视神经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成人颅骨标本50个,观察视神经管与筛窦和蝶窦的关系;测量视神经管各壁的长度及视神经管颅口、眶口的垂直径和横径并计算截面积.甲醛溶液固定的成年尸头15个,观察视神经管颅口镰状襞、管内段视神经及眼动脉的关系.结果:视神经管的内侧壁最长,长度为(10.71±2.12)mm;视神经管眶口呈竖椭圆形,截面积为(25.84±5.43)mm2,视神经管颅口呈横椭圆形,截面积为(24.86±4.37)mm2.结论:(1)视神经管减压术应全程打开视神经管内壁;眶口的减压应充分.(2)管内段视神经鞘膜应否切开应根据情况而定,切开应避开视神经的营养血管,以切开鞘的内上壁较安全.  相似文献   

11.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the results of our investigations on the neuro-arterial relations in the region of the optic canal. A thorough knowledge of the microanatomic features of the ophthalmic artery, optic canal and optic nerve is very important for surgeons approaching lesions of this area. We aimed to extend our present knowledge of the origin of the ophthalmic artery and microsurgical anatomy of the optic canal with exposure of the optic nerve. The optic canal walls and width and height of the orbital and cranial apertures, and thickness of the bony roof of the optic canal were measured on the right and left sides of 57 sphenoid bones, 102 skull bases and 58 fixed adult cadaver heads. The ophthalmic artery originated from the rostromedial circumference of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in 51.8%, from the medial circumference in 26.2% and the laterobasal circumference in 22% of the specimens. The outer diameter of the ophthalmic artery at its origin was 1.81 ± 0.36 mm on the right and 1.75 ± 0.37 mm on the left side.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研究对视神经管和眼眶的解剖研究,为内镜经鼻入路视神经管减压和治疗眼眶内病变提供解剖基础。方法国人尸头5例,采用大体解剖和内镜下经鼻入路两种方法,观察重要的解剖标志;使用内直肌内移技术,观察视神经管和眼眶内结构的暴露情况以及重要结构的位置、毗邻、走行等。结果钩突位于中鼻甲的前下方;筛泡在钩突的后方,切开筛泡可进入筛窦;筛前后动脉是筛窦内的重要解剖标志;视神经管隆突、颈内动脉隆突和视神经管颈内动脉隆突(OCR)是蝶窦内重要的解剖标志;纸样板位于筛窦的外侧壁,切开纸样板可暴露眶内容物;在眶内,可从内直肌与下直肌之间的通路暴露视神经。在本次10侧标本中,9侧眼动脉起自于颈内动脉的床突上段;1侧眼动脉起自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7侧眼动脉在视神经管内走行于视神经的下外侧;2侧走行于视神经的正下方;1侧走行于视神经的下内侧。结论内镜下经鼻入路可以进行视神经管和眼眶内侧部分的暴露。钩突、筛泡、筛前后动脉及后组筛窦是本入路重要解剖标志。视神经管隆突、颈内动脉隆突及视神经管颈内动脉隆突(OCR)是进行视神经管减压的重要标志。眼动脉及其眼眶内分支、筛前后动脉和颈内动脉是重要的血管结构。眼内直肌内移技术可以有助于暴露眶内解剖结构。  相似文献   

13.
蝶窦的CT与断层解剖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有关蝶窦手术提供解剖学和影像学资料。方法:采用CT技术和断层解剖方法对15例尸头和50例颅骨标本蝶窦的形态、类型、径线、毗邻等进行了观察。结果:蝶窦的前后径大于上下径,上壁和前壁较苤,下壁和后壁较厚。在蝶窦CT水平层面上可清楚显示其气化类型,前、后壁,两侧壁及中隔的位置、厚度、毗邻;在冠状层面上可显示上、下壁的厚度及上壁与垂体、颈内动脉的关系。蝶窦内可见管型视神经管隆起和管型颈内动脉隆起,其出现率分别为23.8%和21.9%。视神经管隆起仅见于发育良好的鞍前型和全鞍型蝶窦。发育良好的枕鞍型和全鞍型蝶窦的后壁较薄,最苤者仅为0.6mm。结论:蝶窦的气化程度差异较大,视神经、颈内动脉可向窦腔内突入。发育良好的枕鞍型和全鞍型蝶窦与脑干间仅隔以纸样薄骨板。经蝶窦入路手术,应控制手术操作范围,避免损伤毗邻结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为内镜下行经鼻蝶入路视神经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选用12例成人尸颅标本,模拟内镜下经鼻蝶入路,观察视神经管及其周围结构。磨除视神经管,暴露并打开管内视神经鞘膜,观察鞘膜内视神经及眼动脉。 结果 视神经隆突是蝶窦内相对恒定的解剖标志,通过它可以确定视神经管眶口;眼动脉多走行于视神经的腹内侧,切开视神经鞘膜时应在外上壁进行。 结论 视神经隆突是重要的解剖标志;应在外上壁切开视神经鞘膜。  相似文献   

15.
蝶筛窦外侧壁应用解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范静平  吴建 《解剖学杂志》1997,20(2):107-110
观察57具成人尸头标本蝶、筛窦外侧壁,以及同视神经管和颈内动脉的毗邻关系。眶板前下宽,后上窄,平均厚度为0.2mm。93.86%的视神经管内壁与蝶、筛窦外侧壁毗邻,且视神经管内蝶、筛窦内突出形成隆起的找率和程度同蝶、筛窦气代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视觉假体微电极经眶外侧壁入路植入视神经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经眶外侧壁入路植入视神经视觉假体微电极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用经4%甲醛固定及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头湿性标本30例,观测眶内眼动脉及相关分支的起始、数量和外径与穿入视神经鞘膜动脉的起始、外径和穿入部位、视神经外径等参数。结果泪腺动脉1~2支,经外直肌上缘上方(3.83±1.43)mm前行。外直肌-视神经间隙的深度为(8.14±0.90)mm,内有睫状短神经5~10条,颞侧睫状后动脉1~2支。穿入视神经鞘膜动脉的方位,内侧20%,上方29.3%,外侧6.7%,下方44%。视网膜中央动脉主要经下方穿入视神经,穿入处距球后(0.85±0.28)cm,该处动脉外径为(0.40±0.09)mm。眼动脉斜跨视神经处远侧端距球后(1.44±0.22)cm。在球后与总腱环中点处,视神经左右径(3.96±0.35)mm,上下径(4.18±0.33)mm。结论宜经眶外侧壁入路植入视神经视觉假体微电极,植入微电极的部位以视神经球后4~8mm处的外侧较好,植入深度应小于1.5mm。  相似文献   

17.
眼动脉显微外科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目的 :为视神经减压术提供眼动脉颅内段和眶内段的解剖学资料。方法 :利用显微解剖学技术及组织切片方法对 70个经甲醛固定的头颅标本眼动脉颅内段和视神经管内段的行程、毗邻、分支及眼动脉起始等进行了观察。结果 :眼动脉颅内段和视神经管内段可分为短脚、长脚和远侧部三段。有 5 5 .97%的眼动脉在视神经的腹侧形成压迹。眼动脉在视神经管内穿行于视神经的硬膜鞘壁内 ,其分支多行于视神经的腹侧。结论 :视神经管下壁切除时应注意保护眼动脉。视神经减压术管内鞘切开部位宜选择在鞘的外、上壁交界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眼动脉的320排动态容积CT血管造影显微解剖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2例患者眼动脉进行320排动态容积CT血管造影,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观察眼动脉的显示情况及其形态学特征。结果52例患者.共104侧眼动脉均清晰显示,起始于颈内动脉有100侧,起始于脑膜中动脉有4侧。眼动脉从颈内动脉分出后5mm处直径,左侧为(1.24±0.17)mm,右侧为(1.26±0.14)mrn,男性为(1.25±0.18)mm,女性为(1.28±0.17)mm。眼动脉分为颅内、管内及眶内3段,眼动脉在颅内段和管内段以双角型最常见;眶内段依据其与视神经关系又被分为3段,其中第二段在视神经上方横过者约占90.0%。结论320排动态容积cT血管造影能够显示眼动脉起始、直径、分段、走行,为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以及眼科、显微外科、神经外科等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经鼻入路视角下蝶窦外侧壁和海绵窦内侧壁的显微解剖特征,为相关手术提供形态学依据。 方法 10例防腐尸颅按经鼻路径在显微镜下进行解剖,观测视神经、颈内动脉和蝶窦外侧壁的关系,测量前鼻棘与视神经管眶口、颈内动脉隆凸最凸点之间的距离,以及与鼻底平面的角度。 结果 颈内动脉和视神经在蝶窦外侧壁上形成隆凸,两者之间呈“>”字形,前鼻棘与颈内动脉隆起最凸点之间的距离为(62.18±5.12)mm,与鼻底平面的夹角为(36.8±3.4)°,与视神经管眶口的距离为(69.24±3.95)mm,与鼻底平面的夹角(41.4±3.0)°。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可分为鞍旁部和斜坡旁部,鞍旁部与垂体外侧壁关系最为密切,鞍旁部至中线的距离为(9.06±1.34)mm。海绵窦内侧壁由鞍旁部和蝶窦旁部组成。 结论 熟悉蝶窦外侧壁和海绵窦内侧壁的解剖学特点,对于术中定位,安全处理海绵窦病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