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目的:探讨一过性黑矇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集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在眼科就诊及体检中心受检者的一过性黑矇患者同时伴有颈动脉狭窄者103为病例组,同期体检中心受检者中无一过性黑矇及颈动脉狭窄者103例为对照组。对2组一般情况、眼部情况、双颈动脉彩超及实验室检验等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血压、空腹血糖及血脂与一过性黑矇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的联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血压及血脂指标升高可增加一过性黑矇及颈动脉狭窄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危险因素,为缺血性脑中风的预防提供更全面的方法。方法从住院患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随机抽取200例,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冠心病、吸烟、BMI、高血压、空腹血糖、体育运动、Hcy均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危险因素(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严重程度与同型半胱氨酸、空腹血糖的水平及体育运动有关(P〈0.05)。结论严密检测各种危险因素可提高缺血性脑卒中高危人群的检出率,建立更全面的脑卒中防控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患者颈动脉硬化与肾动脉动脉粥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共纳入129例行肾动脉造影及颈动脉超声的患者,记录临床资料和造影结果并分析.结果 颈动脉硬化越重,肾动脉狭窄发病率越高,狭窄程度越重.结论 颈动脉与肾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存在共同的危险因素.对共同危险因素的预防及干预,有助于延缓相关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颈动脉支架成行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效果。方法:15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在血栓保护伞保护下,置入颈动脉支架,并以球囊扩张狭窄部位。结果:所有患者成功置入支架,术后出现同侧脑梗塞1例,穿刺点皮下血肿3例,颈动脉夹层1例,血管痉挛2例,分别通过手术或药物治愈。随访3~15月,TIA减少3例,对侧脑梗塞1例,其余患者TIA消失,语言及肢体活动改善。结论:血管内支架成行术治疗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配合血栓保护伞使用,操作安全.效果明显,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冠状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0 0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并经颈动脉B超检查。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冠状动脉狭窄组和正常组(对照组) ,再根据狭窄程度分成三个亚组: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狭窄密切相关。结论:对中年以上,尤其有多种危险因素者需行颈动脉B超检查,可为早期发现和筛选冠心病患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自我效能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0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入院当天(术前3~6 d)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对其进行问卷调查,测定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并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患者的自我效能得分为(2.12±0.76)分,病程、个人年收入、家庭功能、应对方式与动脉狭窄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有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病程、家庭功能、应对方式中的面对为患者自我效能的有利因素,应对方式中的回避和屈服为不利因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性脉狭窄患者的自我效能评分不理想,存在一定的疾病知识缺乏;病程、个人年收入、家庭功能、应对方式影响动脉狭窄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在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所致脑梗死中的意义。方法测定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导致脑梗死患者83例(狭窄梗死组)、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患者35例(无症状狭窄组)及健康查体者50例(健康对照组)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并分析纤维蛋白原含量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狭窄后脑梗死类型、神经功能缺失程度及预后的关系。结果狭窄梗死组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无症状狭窄组及健康对照组[(309±65)g/L比(280±18)g/L、(262±25)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区域性脑梗死患者(I型,7例)纤维蛋白原水平[(421±22)g/L]明显高于皮层下梗死(Ⅱ型,16例)、白质疏松型梗死(Ⅲ型,21例)及分水岭梗死(Ⅳ型,39例)[分别为(318±63)、(303±66)、(293±54)g/L](均P〈0.05)。不稳定斑块组(45例)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38例)[(357±45)g/L比(257±41)g/L](P〈0.05)。神经功能缺失重度组患者(9例)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轻度(42例)、中度(32例)[(412士27)g/L比(255±27)、(358±27)吕/L],独立生活能力预后好组患者(56例)纤维蛋白原明显低于预后差组(27例)[(282±55)g/L比(373±38)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与重度颈动脉狭窄及其所致脑梗死密切相关,支持特定的梗死类型,可能对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有预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狭窄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不同程度狭窄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患者87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4例,治疗组43例,对照组及治疗组均根据病情需要进行降血压、血糖等常规治疗,对于血脂异常,对照组给予非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或控制患者饮食,治疗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1次/d,疗程为6个月,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的TG、TC、LDL-C、HDL-C和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变化。结果:阿托伐他汀治疗组较对照组的TG、TC、LDL-C、HDL-C和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变化颈均有明显的改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降低血脂效果明显,对狭窄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赵守财  杨倩  吴雪松  倪进军  薛莲  周志明 《安徽医药》2016,20(11):2055-2060
目的 比较颈动脉闭塞血管内再通术和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CAS)患者手术成功率和围手术期及近期不良事件,探讨颈动脉闭塞血管内再通术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颈动脉CAS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和颈动脉闭塞再通术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危险因素及颈动脉狭窄CAS术和闭塞再通术中及术后相关因素、围手术期及随访结果。结果 共有54例颈动脉狭窄和17例颈动脉闭塞患者,54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均成功置入支架而纳入狭窄组;17例颈动脉闭塞患者,再通失败2例,成功再通并置入支架患者15例并纳入闭塞组。狭窄组术后残余狭窄率为0~30%,平均为13%~18%,技术成功率为100%。闭塞组术后残余狭窄率为0~30%,平均为17%~22%,但是再通技术成功率为88.2%。两组病例中狭窄部位、术后心动过缓、术后低血压及高灌注综合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支架长度、球囊预扩、保护装置的应用与否、支架长度及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闭塞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与支架长度、保护装置的应用与否、支架长度及手术时间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围手术期并发症:狭窄组小中风2例,大中风0例;闭塞组小中风1例、大中风1例。总体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8%,其中狭窄组为3.7%,闭塞组为13.3%。但颈动脉闭塞组与狭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月后总临床成功率为98.6%。2月至1.5年随访,无支架内再狭窄及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颈内动脉闭塞再通术是安全可行的,患者耐受性较好,但由于颈动脉闭塞病例数较少,技术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可能过高,潜在的严重并发症可能被低估,今后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陈超  陈胜云 《中国医药》2014,(4):499-501
目的 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中老年人颈总动脉狭窄的影响.方法 选取北京市某社区年龄在45 ~ 75岁的190例中老年人为研究对象,根据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分为高同型半胱氨酸组(同型半胱氨酸> 15 μmol/L,79例)和同型半胱氨酸正常组(同型半胱氨酸6~ 15μmol/L,111例),通过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观察并比较2组颈总动脉狭窄程度.结果 190例患者中同型半胱氨酸升高的比例为41.6%(79/190),高同型半胱氨酸组平均年龄及男性受试者比例高于同型半胱氨酸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6±10)岁比(52±8)岁,t=-0.31,P<0.01;74.7% (59/79)比33.3%(37/111),Х^2 =31.57,P<0.01].同型半胱氨酸正常组轻度狭窄29例(26.1%)、中度狭窄5例(4.5%)、重度狭窄或闭塞4例(3.6%);高同型半胱氨酸组分别为31例(39.2%)、17例(21.5%)、7例(8.9%),高同型半胱氨酸组颈总动脉中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比例明显多于同型半胱氨酸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例(30.4%)比9例(8.1%),Х^2 =27.98,P<0.01].结论 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中老年人颈总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的临床应用体会。方法回顾性研究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行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的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狭窄血管特点和手术成功率、评价血管狭窄纠正情况、症状改善情况和并发症情况。结果血管狭窄程度为极重度5例、重度36例、中度11例,狭窄部位颈内动脉40例、颈总动脉3例、分叉部5例、高于颈2水平的颅外段狭窄4例;共对52例患者放置56枚自膨胀式支架,手术成功率为96.2%(50/52);术中造影见血管狭窄程度均明显改善,残余狭窄程度〈20%;围手术期患者症状消失和改善的有49例,症状改善率为94.2%;术后发生并发症3例,占5.8%。结论根据颈动脉狭窄程度、血管解剖条件和全身耐受手术情况等适应症选择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可有效对血管扩张成形、纠正颈动脉管腔狭窄、改善临床症状,具有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缺血性卒中发生率较低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症状性动脉硬化型颈动脉狭窄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1998年6月至2003年5月对23例症状性动脉硬化型颈动脉狭窄患者实施了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术后随访6~38个月,平均18个月。结果 23例中22例放置内支架成功,1例因主动脉弓过于迂曲延长放置失败。平均狭窄率从86.9%(60%~99%)下降至8.5%(0%~36%)。22例内支架成形术成功者在随访过程中未出现缺血性脑卒中等症状。结论 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动脉硬化型颈动脉狭窄有效和安全的方法之一。但其远期疗效尚需长期随访和大量可靠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予以评价。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析彩超检测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本研究选取我院2011年 6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经CT、MRI等影像学检查证实脑梗死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同时选择我院同期收治的80例年龄大于50岁且无明显心脑血管病表现者为对照组.两组均行彩超检查,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彩超检查的结果.结果 观察组80例患者中彩超检查显示颈总动脉存在不同程度粥样硬化斑块63例,检出率为78.75%;对照组80例患者彩超检查显示颈总动脉存在不同程度粥样硬化斑块仅10例,检出率为12.50%;两组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彩超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主要以软斑和溃疡斑为主,扁平斑和硬斑相对较少,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脑梗死的发生具有密切的相关性,临床采用彩超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利于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减少脑梗死的发生率,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Stroke is a leading cause of death and disability worldwide. Approximately 15% of all first-ever strokes occur due to atheroembolism from a previously undetected/untreated asymptomatic carotid stenosis (ACS). Despite that, 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do not recommend screening for ACS. The rationale for not recommending screening include: (a) the harm associated with screening, (b) the questionable clinical benefit associated with surgery, (c) the lack of proven reduction in the risk of stroke, (d) the large number of false positive/false negative tests, and (e) the cost-effectiveness of such screening programs. A critical analysis of each of these arguments is presented. Patients with ACS have a very high risk of all-cause and cardiac mortality. Detection of ACS should not be viewed as an indication for surgery, but rather as an opportunity to implement best medical treatment (BMT) and lifestyle changes to prevent not only strokes, but also cardiac events. The implementation of screening programs for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s (AAAs) has led to a considerable reduction in the number of ruptured AAAs and AAA-related deaths. Similarly, screening high-risk individuals for ACS would enable timely identification of patients with ACS and implementation of BMT and lifestyle measures to prevent future strokes and cardiac events.  相似文献   

17.
梁雄飞  林燕 《安徽医药》2018,22(4):621-623
目的 观察分析颈动脉超声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疾病(ICVD)患者颅内动脉狭窄性病变的预测价值.方法 从2015年4月-2016年4月期间该院收治的CAD合并ICVD患者中,随机选取180例纳入此研究领域中,均经血管造影确诊,采用颈动脉超声(即彩色多普勒超声和经颅多普勒超声联合)对颈动脉、颅内动脉进行检查,并分为动脉狭窄组、动脉非狭窄组,分析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结果 颈动脉超声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多发斑块、不均质斑块、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颈动脉狭窄比例较非狭窄组患者更高,多发斑块、不均质斑块、IMT增厚、颈动脉狭窄与CAD合并颅内动脉狭窄性病变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针对CAD合并ICVD患者实施颈动脉超声检查,可更加准确地筛选心脑血管高危人群,为疾病诊断、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无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筛选本院的住院、门诊及健康查体者150例,其中颈内动脉狭窄组90例,对照组60例,颈内动脉狭窄组应用颈动脉彩超检查,狭窄程度轻、中、重度者分别为35例、29例、26例。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对认知功能进行评价,观察患者颈动脉不同狭窄程度与认知功能的关系。结果颈内动脉狭窄组MMSE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颈内动脉狭窄组各组MMSE评分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内动脉狭窄程度与认知功能MMSE评分呈负相关,即颈内动脉狭窄越重,MMSE评分越差,认知功能障碍越严重。结论颈内动脉狭窄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狭窄程度与认知障碍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随着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增加,认知功能障碍加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血清尿酸(uric acid,UA)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患者颈动脉狭窄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择EH患者1 12例,行血液生化检测及双侧颈动脉彩超检查;依据血压不同进行分级,即1级组、2级组、3级组,依据颈动脉彩超结果分为4组,即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管腔狭窄组,进行比较.结果 各级EH患者血清UA值分别为(315.89±60.77)、(354.36±66.00)、(438.84±78.52)μmol/L,不同血压级别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超声结果4组间血清UA值分别为(297.71±54.28)、(353.61±70.07)、(400.43±82.22)、(469.32±85.11)μmol/L,不同内膜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UA水平增高是EH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血清UA水平是EH颈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的独立预测因子,EH颈动脉狭窄严重程度与血清UA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