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流动力学特征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120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进行检查,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有无斑块、血流动力学指标,并与60例非高血压患者对比分析。结果高血压组IMT较对照组明显增厚(P〈0.01),粥样斑块发生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高血压组的PSV、EDV、Vmean均明显降低(P均〈0.01),RI和PI均明显升高(P均〈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高血压密切相关,彩超检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脑梗死发生及其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根据颈动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将10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A组)和脑梗死无斑块组(B组),每组50例。另选5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Hcy,比较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脑梗死无斑块组及对照组Hcy水平变化,记录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吸烟、血脂、糖尿病等,应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比较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和脑梗死无斑块组内膜中层厚度。结果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的血Hcy水平为(33.80±16.70)μmol/L,高于脑梗死无斑块组(17.39±6.60)μmol/L和对照组(10.74±14.58)μmol/L(P〈0.01)。脑梗死无斑块组与对照组Hcy水平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为(0.77mm±0.25mm),较脑梗死无斑块组颈动脉IMT(0.58mm±0.29mm)明显增厚(P〈0.01)。结论高Hcy血症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氧化应激产物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及丙二醛(MDA)、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213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或伴软斑块形成患者,按颈内-中膜厚度(IMT)或斑块形成分为单纯IMT增厚组(A组,71例)、单发斑块形成组(B组,69例)、多发斑块形成组(C组,73例)。另外选择IMT正常健康组(D组)70名。观察各组hs—CRP、OX—LDL、MD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随IMT增厚及宽块的增加,hs—CRP、OX—LDL、MDA浓度逐渐升高(P〈0.05或P〈0.01)。结论OX—LDL、MDA、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血瘀证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将冠心病组58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通过中医辨证分为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73例非冠心病对象(门诊体检者)做为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和中医证候评价。结果冠心病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占91.4%,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占74.1%;对照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占71.2%,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是49-3%。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冠心病血瘀证患者中92.5%有内中膜增厚,90.0%被发现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非血瘀证组内中膜增厚占88.9%。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占38.9%。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二元定序变量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为0.540,P=0.000,P〈0.01,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瘀证显著相关。结论 冠心病血瘀证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关系,颈动脉超声检查有可能成为诊断冠心病血瘀证的依据之一。尽早在中医临床上干预治疗血瘀证,可能有助于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减少急性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IMT)及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在我院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的老年人共305例,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分为对照组(41例)、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组(52例)和斑块组(212例),对各组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3组间高血压、糖代谢异常、血尿酸、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及血尿酸与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有明显相关(P〈0.05),高血压、年龄、血尿酸及体质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明显相关(P〈0.05)。结论年龄大及血尿酸升高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与斑块形成的共同危险因素,高血压及体质指数为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IMT )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测,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选择本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拟诊冠心病患者120 例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时记录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情况,并对发现的粥样硬化斑块根据其超声特征分为稳定型和不稳定型斑块.对各组病例的斑块发生率及不稳定型斑块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冠心病(CAD) 组的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P〈0.05),心肌梗死(MI)组的不稳定型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肌梗死组(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与冠心病有明显相关性.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型斑块的存在与心肌梗死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80例慢性肾衰竭患者根据是否血液透析治疗分为非透析组50例和血透组30例,并选取同期体检的健康人群40例为对照组。测定3组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阳性率及颈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IMT),并收集血清标本测定hs—CRP、肿瘤坏死因子Ot(TNF—d)、白细胞介素一6(IL一6)水平,分析肾衰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炎性因子的相关性。结果3组IMT平均厚度、IMT增厚阳性率、斑块阳性率以及血清hs—CRP、TNF—d、IL一6水平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血透组上述指标均高于非透析组(P均〈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hs—CRP与IMT呈正相关(r=0.65l,P〈0.01)。结论慢性肾衰竭患者体内存在微炎症状态,常规透析不能改善微炎症状态,hs—CRP水平与IMT具有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痰瘀同治法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符合条件的颈动脉斑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辛伐他汀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痰瘀同治中药参红化浊通络方,疗程为12周。观察两组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rouse积分,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在IMT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rouse积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痰瘀同治法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妇女糖耐量低减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内中膜厚度的关系。方法:选择体检中发现的围绝经期伴糖耐量低减(IGT)者86例作为病例组,另选同期进行体检的围绝经期糖耐量正常(NGT)者92例作为对照组,全部病例均填写体检表及调查问卷,进行常规体检并检测空腹血糖、血脂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利用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并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情况。分析IGT与血压、血脂及体重指数的关系。结果:IGT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粥样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血压、血脂及体重指数亦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及粥样硬化斑块在围绝经期伴糖耐量低减者中有较高的发生率,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改变早在糖耐量低减阶段就已经开始。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变化与动脉粥样硬化(AS)程度、斑块稳定性关系。方法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共398例,经颈动脉彩超确诊颈动脉内膜厚度(IMT)增厚者217例,非IMT增厚者181例;217例IMT增厚患者根据颈动脉斑块状态分为管壁增厚组、硬斑块组、混合性斑块组和软斑块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Hcy浓度,统计学分析IMT增厚组与非IMT增厚组、稳定斑块组与不稳定斑块组之间Hcy浓度的差别。结果 IMT增厚组较非IMT增厚组Hcy浓度增高;不稳定性斑块组较稳定性斑块组Hcy浓度增高。结论 Hcy浓度与AS程度、斑块稳定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的意义。方法使用彩色多普勒高频探头(11MHz),对62例高血压病患者和50例健康人常规检测双侧颈动脉,观察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有无斑块形成的情况。结果 62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1.03±0.26mm,42例有不同程度的斑块形成。50例健康人IMT0.75±0.24mm,9例有不同程度的斑块形成。病变发生部位多在颈动脉分叉处,其次为两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起始段。结论高血压病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健康组。超声检测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及斑块性质,有利于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治疗及判断预后。超声检查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安全、无创,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软化动脉胶囊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疗效.方法:将20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100例给予软化动脉胶囊,对照组100例给予辛伐他汀片,连续用药12周.利用高分辨力超声血管成像技术,观察两组患者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IMT)、斑块总积分(Crouse积分)、斑块面积及血流参数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颈动脉IMT、crouse积分、斑块面积、血流参数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软化动脉胶囊具有一定程度地消减及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探讨胸主动脉和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CAG)确诊的冠心病患者60例和对照组30例行颈总动脉超声检查,测定血管后壁内膜-中层厚度(IMT),观察有无斑块形成并计算斑块发生率。同时检查升主动脉,观察有无内膜增厚、斑块形成,并且测量IMT,计算斑块发生率。结果冠心病组的颈动脉和胸主动脉IMT、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颈动脉、胸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冠心病的敏感度分别为66.67%、23.33%,对冠心病的特异度分别为56.67%、96.67%。结论超声检测胸主动脉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冠心病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采集5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观察组,另外选取50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对所有1 000例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观察有无斑块形成,并探讨其与脑卒中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有380例(76.0%)患者检出颈总动脉内中膜(IMT)增厚伴斑块形成,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斑块与卒中部位存在同侧相关性,患者中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斑块与卒中部位存在同侧相关性;对照组中有55例(11.0%)发现颈总动脉内中膜(IMT)增厚伴斑块形成;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可评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以及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情况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102例脑梗死患者及98例非脑血管病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IMT以及观察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情况,并作对比分析。结果脑梗死组IMT,左侧为1.39mm±0.13mm,右侧为1.27mm±0.14mm;非脑血管病组IMT,左侧为0.79mm士0.18mm,右侧为0.62mm±0.05mm。脑梗死组左右两侧颈动脉IMT明显高于非脑血管病组(P〈0.01)。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71.8%(73/102),其中软斑检出率63.1%,硬斑检出率为21.7%,混合斑检出率为15.2%;非脑血管病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35.7%(35/98),其中软斑检出率34.3%,硬斑捡出率为65.7%,未检出混合斑。组间比较,脑梗死组斑块发生率、软斑检出率及混合斑检出率均高于非脑血管病组,而硬斑检出率则低于非脑血管病组(P〈0.01)。结论颈动脉IMT以及粥样硬化斑块,尤其是不稳定斑块的发生与脑梗死密切相关,是脑梗死不可忽视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血瘀证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将冠心病组58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通过中医辨证分为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73例非冠心病对象(门诊体检者)做为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和中医证候评价.结果 冠心病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占91.4%,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占74.1%:对照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占71.2%,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是49.3%.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冠心病血瘀证患者中92.5%有内中膜增厚,90.0%被发现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非血瘀证组内中膜增厚占88.9%,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占38.9%.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二元定序变量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Speannan等级相关系数为0.5柏,P=0.000,P<0.01,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瘀证显著相关.结论 冠心病血瘀证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关系,颈动脉超声检查有可能成为诊断冠心病血瘀证的依据之一.尽早在中医临床上干预治疗血瘀证,可能有助于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减少急性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体检人群的颈动脉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超声检测指标与中医痰证、血瘀证的相关性。方法通过超声检查从体检人群中检出CAS患者120例做为病例组,按病例对照4∶1配对,选取30例非CAS患者作为对照组,以中医痰证、血瘀证和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理化指标作为自变量,以各超声检测指标做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测指标内-中膜厚度(IMT)、颈内动脉与颈总动脉峰值流速比值(PSV_(ICA)/PSV_(CCA))、粥样斑块大小与中医痰证、血瘀证呈线性相关,痰证、血瘀证参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检测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67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和48例对照组健康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高血压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明显增厚(高血压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时尤其明显);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测观察高血压病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情况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但其创伤性和价格因素制约着这种方法的普及。因此探讨无创的、经济的冠心病诊断预测指标有其必要性和现实意义。许多资料表明,颈动脉和冠状动脉硬化有着相同的发病机制及相应的危险因素,血管壁内膜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增厚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征象,颈动脉IMT及斑块是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程度的一个简便的指标。本院利用无创超声测量了123例就诊患者的颈动脉IMT和斑块情况,探讨了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为冠心病高危人群的早期诊治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老年冠心病患者68例,并设立对照组43例,分别测定血浆HCY水平及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进行组间比较及相关性研究。结果冠心病组血浆HCY水平及IMT较对照组均有显著升高(P〈0.01),且HCY与IMT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高HCY血症可加快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是老年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