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中的指导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溧水区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50例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对照组25例,主要手术方式为脑内血肿清除术; ICP监测组25例,主要手术方式为脑内血肿清除+颅内压监测术。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再出血和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术后再出血:ICP监测组为2例(8%),对照组为8例(32%);术后并发症:ICP监测组为5例(20%),对照组为12例(48%);两组术后再出血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平均住院时间:ICP监测组为(12. 08±3. 46) d,对照组为(14. 44±4. 25)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通过持续监测颅内压值的变化,指导合理的治疗措施,可降低术后再出血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脱水剂对肝肾功能的影响,缩短平均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微创钻孔的不同引流位置对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肿清除量、生活质量及并发症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2016年于我院治疗的108例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额部组(n=48)和颞部组(n=60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常规血压监测并检查凝血项,并行颅脑CT检查。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血肿残余量、血肿清除完成时间、意识障碍恢复时间、再出血发生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2个月的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结果额部组患者术后3d血肿残余量、血肿清除完成时间分别为(23.2±4.8)ml、(12.2±1.5)d,颞部组分别为(26.7±5.8)ml、(13.8±1.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额部与颞部组在术后7d血肿残余量、意识障碍恢复时间、再出血发生状况、住院天数两方面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额部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4%,颞部组为1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额部组与颞部组术后ADL评分分别为(55.1±17.3)分和(53.4±11.9)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微创钻孔引流位置不同对于患者早期的血肿清除有差异,穿刺方向与基底节血肿之长轴相平行的额部组的血肿清除更为干净,在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并无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将84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40)给予内科保守治疗,观察组(n=40)行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比较2组患者术后血肿接近完全吸收时间以及治疗4周后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ND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结果观察组术后血肿接近完全吸收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4周后的NDS评分和ADL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有利于血肿的快速清除,可以显著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日常生活能力,疗效肯定,建议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方式以及术后如何控制血压.方法 对与9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别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和血肿腔钻孔引流术,同时对每例患者行颅内压和平均动脉压连续监测7 d,同时监测术后1、3、7、14 d行双侧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和搏动指数值.结果 开颅术对于血肿量>50 ml的患者远期生存质量(6月后ADL分级)与血肿腔钻孔引流术比较有显著差异;另外术后1 d、3 d、7 d、14 d的TCD参数结果分析,开颅术对于缓解颅内压力、改善脑血流优于钻孔引流组.对所有患者术后ICP、MAP监测能有效控制血压防止再出血.结论 对于血肿量>50 ml患者应选择开颅手术.对所有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应常规进行ICP、MAP监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持续颅内压(ICP)监测在自发性脑出血破入脑室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100例自发性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其中50例患者行侧脑室穿刺引流加持续性ICP监测(ICP监测组),另50例患者单纯行侧脑室穿刺引流(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脱水剂用量及再出血发生率。结果 ICP监测组与对照组患者的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P监测组患者血电解质紊乱、肾功能损害的发生率及甘露醇使用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0.01)。两组其他并发症及再出血的发生率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持续ICP监测并不能改善自发性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的预后,但可以减少甘露醇的使用量及部分并发症的发生率;并能及时预警患者病情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骨窗开颅经外侧裂显微血肿清除术对中等量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中等量(30~60mL)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表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观察组行小骨窗开颅经外侧裂显微血肿清除术治疗,对照组行传统经颞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术后1周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近期预后,术后6个月采用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评估远期预后,术后1周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对比2组再出血率。结果观察组近期恢复良好率2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DL评分Ⅰ级占34.2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3.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4.52±1.71)显著低于对照组,ADL评分(89.27±5.33)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骨窗开颅经外侧裂显微血肿清除术治疗中等量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近远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强化血糖管理对糖尿病合并脑出血患者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144例糖尿病合并脑出血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患者依据血糖控制水平分为血糖控制良好组(n=76)和非良好组(n=68),比较2组术后再出血、颅内感染、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压疮和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及预后结果。结果血糖控制良好组术后1个月内再出血、颅内感染、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压疮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低于非良好组(P0.05),而GOS评分明显高于非良好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血糖管理有效地减少术后再出血,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经外侧裂入路与经颞叶皮层入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90例,其中经外侧裂入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44例,经颞叶皮层入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46例,分别为A组和B组,评价两组手术时间,血肿清除情况,再出血率及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评分)。结果 (1)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2)术后2h、24h复查头颅CT,A组患者血肿残余量低于B组(P0.05),两组再出血率无统计学差异;(3)术后随访6个月,按GOS预后评分,A组预后优于B组(P0.05)。结论经外侧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具有独特优势,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及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析血肿穿刺术和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收治的90例脑出血患者按照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45),对照组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观察组行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并在术前、术后3周和6周,采用简单精神状态评分表(MMSE)评价所有受试者认知功能。结果术后,观察组临床有效率略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观察组和对照组MMSE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3周和6周,两组MMSE评分较组内手术前均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显著高于术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切口感染、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均略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开颅血肿清除术,血肿穿刺手术治疗脑出血患者也具有明显的临床效果,能较为彻底地清除颅内血肿,便于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恢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是临床潜在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血小板抑制剂类药物对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153例原发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其中25例有口服阿司匹林史(阿司匹林组),128例无应用血小板抑制类药物史(对照组)。对比两组临床资料,分析血小板抑制剂类药物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血压、出血位置及出血量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复查头颅CT,25例阿司匹林组患者中,2例(8.0%)发生再出血,其中1例为症状性再出血,再次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好转;另1例为无症状性再出血,保守治疗后好转。128例对照组患者中,8例(6.3%)发生再出血,其中2例为无症状性再出血,未行手术;6例为症状性再出血,家属放弃治疗。两组再出血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14,P〉0.05)。结论使用血小板抑制类药物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开颅血肿清除术后再出血率较未使用者未明显增加。对此类有手术指征的患者若积极手术,可能会降低术后不良后果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软通道微创术治疗临界量(25-35ml)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58例符合研究标准的临界量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软通道微创治疗组(n=28)和内科保守治疗组(n=30)。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再出血率、血肿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和近期(治疗后2周)及远期(治疗后3个月)疗效(包括GCS、GOS、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死亡率等指标)。结果远期疗效在内科保守治疗组与软通道微创治疗组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降低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缩短血肿清除时间、缩短住院时间及近期疗效方面,软通道微创治疗组明显优于内科保守治疗组(P〈0.05)。结论软通道微创术清除血肿是临界量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的一种良好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连续动态颅内压监测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外科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7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头颅CT检查确诊,出血量在30~50 ml之间。单纯基底节部出血42例,随机分为监测组与对照组,每组21例。基底节部出血并破入脑室者30例,随机分为监测组与对照组,每组15例。监测组连续监测颅内压3~7 d;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评价颅内压。当发现有颅内压升高的情况两组均采取及时降压的措施。对比患者出入院前后格拉斯哥评分(GCS)以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对于单纯基底节部出血患者,出院时颅内压监测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颅内压监测组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对于基底节部出血并破入脑室患者,出院时GCS评分监测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住院时间比较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连续动态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可早期发现颅内压变化,进而指导采取相应合理的治疗措施,最终可以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死残率,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穿刺引流术对脑出血后脑水肿及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基底节高血压脑出血后穿刺引流术和药物保守洽疗对脑水肿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基底节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2例,随机接受经额叶血肿穿刺引流术(微创组)或单纯药物治疗(对照组)。分别于治疗第3和14天时评价治疗前后血肿和脑水肿体积改善程度、再出血发生率、血肿完全吸收时间,以及微创组患者血肿引流时间、血肿清除率、手术后并发症和手术安全性。结果住院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再出血,对照组有6例患者(20%)于治疗开始3d内因严重脑水肿致脑疝形成改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微刨组穿刺引流术后无一例发生穿刺相关性脑出血、颅内感染及死亡。微创组患者血肿完全吸收时间[(7.41±5.84)d]短于对照组[(23.15±8.49)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897,P=0.000)。治疗第3天时两组患者脑水肿体积比较,对照组[(58.42±11.56)ml]明显大于微创组[(8.47±7.76)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242,P=0.000);治疗后6个月时,两组患者预后良好率比较,微创组(30例,93.75%)优于对照组(20例,66.67%;P=0.007)。结论穿刺引流术可减轻脑出血后脑水肿程度,具有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辅助下钻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又出血的效果。方法神经导航辅助下钻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患者33例,术中经额叶沿基底节区血肿长轴穿刺,术后将尿激酶注入血肿腔溶解引流残余血肿。结果导航系统误差为(1.12±0.34)mm。手术血肿清除率为(52±21)%,使用尿激酶后24h血肿清除率为(70±11)%、48h血肿清除率为(78±9)%。术后再出血率为3%(1/33)。术后随访3月,良好13例,中残12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2例。结论神经导航引导下经额叶沿血肿长轴穿刺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能够明显提高血肿清除率、缩短留管时间、减少手术副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长春西汀对高血压脑出血(HICH)开颅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开颅手术治疗的156例HICH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长春西汀治疗组(80例)和对照组(76例),应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脑再出血发生率和脑梗死发生率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治疗组术后7d开始给予长春西汀20-30mg静脉滴注,1次/d,使用2-22d,平均(18±2.3)d;对照组除不使用长春西汀外,其它治疗方法同长春西汀治疗组。结果长春西汀治疗组HICH术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减少脑梗死发生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术后脑再出血的发生率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长春西汀能安全有效地改善HICH开颅术后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动态颅内压(ICP)监测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对62例(监测组)sTBI标准大骨瓣减压患者术后行ICP监测,根据ICP值调整治疗方案,并与同期未行ICP监测的46例(常规组)sTBI标准大骨瓣减压患者的疗效、并发症及甘露醇应用的时间和计量作比较。结果监测组脱水剂应用时间及剂量较未监测组低,监测组急性肾功能损伤和电解质紊乱发生率较未监测组低,而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和上消化道出血等三种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监测组预后优于常规组。结论动态ICP监测能较好地反应sTBI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后ICP的变化,通过个体化治疗能有效控制ICP,维持脑灌注压,减少并发症,降低sTBI的致残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经外侧裂-岛叶人路与经皮质造瘘术对高血压性基底核区脑出血周围水肿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基底核区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行经外侧裂-岛叶人路手术33例(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手术组).行经皮质造瘘术30例(经皮质造瘘手术组)。结果与经皮质造瘘手术组比较,经外侧裂-岛叶人路手术组术后7d血肿周围水肿体积、术后48h残余血肿量均明显减小(P〈0.05),术后7dGCS评分明显升高(P〈0.05),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经外侧裂-岛叶人路手术组血肿全部清除21例,大部分清除12例;术后再出血1例,癫痫3例,脑积水2例。经皮质造瘘手术组血肿全部清除12例,大部分清除18例;术后再出血2例,癫痫5例,脑积水5例,失语3例。结论显微镜下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手术能明显减轻脑出血周围水肿,可作为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治疗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8.
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84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组(观察组)和传统大骨瓣开颅手术组(对照组)各42例,2组术后均给予规范化综合治疗,比较2组术后并发症及术后3个月ADL评分、再出血率及平均住院时间等。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1.90%和30.9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ADL评分明显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组术后血肿复发率、病死率及血肿清除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大骨瓣开颅手术比较,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具有创伤小、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及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时期基底节区脑出血应用3D-slicer辅助神经内镜的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邢台市第三医院神经外科自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96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根据手术时机不同将患者分为超早期组(发病时间<6 h,50例)和早期组(发病时间6~24 h,46例)。2组患者均在3D-slicer辅助下行神经内镜手术,对比其并发症、临床预后及脑脊液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变化。 结果超早期组患者的再出血、颅内感染与早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肺炎、应激性溃疡发生人数少于早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早期组的GOS评分中轻度残疾多于早期组,重度残疾少于早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早期组在术后第7、14天脑脊液中NSE的含量低于早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超早期应用3D-slicer辅助神经内镜治疗能有效地改善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临床预后,减少脑出血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但不增加再出血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比神经内镜手术与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的疗效。方法 2012年5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符合标准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28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内镜手术组(140例,采用神经内镜手术清除血肿)和显微手术组(140例,采用显微手术清除血肿)。结果 内镜手术组血肿完全清除率(74.3%)明显高于显微手术组(60.0%,P<0.05)。内镜手术组再出血发生率(1.4%,2/140)明显低于显微手术组(6.4%,9/140;P<0.05)。出院时,内镜手术组GOS评分明显优于显微手术组(P<0.05)。术后1年,内镜手术组mRS评分明显优于显微手术组(P<0.05)。结论 相较于显微手术,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的血肿清除效果较好,再发出血较少,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