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阴阳法则既是把握和分析人体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辨证论治的基本法则,也是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重要纲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一度成为中医养生的至理名言;“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日渐成为中医养生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2.
人体的生命是由于阴阳运动、阴阳气化所产生,凡是向阳光的、外向的、明亮的、上升的、温热的都属于阳;凡是反过来背阳光的、晦暗的、下降的、寒凉的,都是阴。对于人体,头为阳,脚为阴,体表为阳,内脏为阴,六腑为阳,五脏为阴,气为阳,血为阴。如果阴阳能够平衡,那么人的气血充足,精力充沛,五脏安康,人的气色就会非常好。  相似文献   

3.
《养生大世界》2006,(3):61-61
立春后阳气开始升发,新陈代谢增强,是中老年人养生保健的好时机,专家提醒您注意——春季养生“六不”。 中医认为立春后人体内阳气开始升发,如能借春季阳气上升,人体新陈代谢旺盛之机,采用科学的养生方法,对全年的健身防病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春季养生一定要适应气候和生理变化规律,防止进入误区。[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早在五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明确提出了“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也,变化之父母……”等一系列阴阳观点、理论。我过去对阴阳很不理解,觉得有点玄虚。后来通过自身疗病和练功体验,才如梦初醒,深感阴阳在养生健身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几千年来,人类矢志不渝地追求健康长寿。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养生作为人类生存的智慧和生命自我管理的艺术,已深深地渗入了人们的生活之中,成为人类永恒的主题。养生作为人类一种广泛而持久,自觉或不自觉的活动,包容的内涵广博而深邃。从古至今,人们在养生领域上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索,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视的见解,至今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庆慧  邱彤 《中医研究》2014,(10):44-45
邱保国教授在中国传统养生方面有颇多建树,他对历代养生文献和哲学思想潜心研究数10载,从佛、道、儒家有关养生思想到历代中医养生观,并结合自己在临床实践中的认识进行深入地研究,形成了传统养生的衡动观(即动态平衡养生观)和养生思想动态平衡论。他对阴阳平衡整体养生观、天人相应的自然养生观、动静结合的衡动观、神形合一的养生观、后天补脾平衡膳食观、护肾保命养生观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认为其具有很高理论和实用价值。笔者在跟随邱老师学习期间,深受邱老的平衡养生观的影响,现将邱老的平衡养生观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7.
金秋是旅游和运动健身的最佳季节。极自尽览丰硕的果品、谷物,喊山荡水助明目、新陈代谢、心肺功能。但早秋气温多变,病源微生物肆虐逞凶,苍蝇活力不减,仍为食物中毒或“泄泻”多发期。方方面面秋季防病保健,不宜疏忽大意,应注意以下八点:  相似文献   

8.
静坐,是我国传统养生学中的宝贵遗产。通过静坐,可使人体阴阳平衡,经络疏通,气血顺畅,从而达到益寿延年之目的。如今,这古老的东方文化被注入了新的活力,一个强身健体的静坐养生热正在风靡全球。  相似文献   

9.
王春华 《养生月刊》2006,27(7):586-589
现实生活中人们都在快节奏、高效率地工作着,感觉到活得很累,身心疲惫。所以生活上都讲究补一补身体,吃点儿好的、高营养的美味佳肴。然而吃得好吃得多并不能吃出健康,科学饮食,均衡营养,从天然食品中摄取营养元素是最好的饮食方式。但要注意营养过量而引起的一系列不良反应。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气补,气补不如神补”。补养精神才是最好的补养之良方,就是最高级的营养。有人会问:精神的营养要素是什么呢?这就是“明白道理,心态平衡”。若想得到平衡的心态,就需要养德即“修心养性”,也叫做道德修养和精神修炼。道德是人的精神思想…  相似文献   

10.
按照中医养生理论,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人体五脏生理活动必须适应时节阴阳变化,才能与外界环境保持协调平衡。补水很重要肺喜润恶燥,秋冬季干燥的气候极易伤肺,因而充足的水分是养肺的关键。多喝温开水是最简便有效的方法,每天喝1~2升水,不仅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还可以避免便秘、上  相似文献   

11.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人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黄帝内经》告诉人们,只要人们按照“法于阴阳”的总原则去做,就能健康长寿。  相似文献   

12.
钱静华 《养生月刊》2013,34(9):772-776
浙江省嘉兴市名老中医陆文彬近20年来潜心研究养生保健与抗衰老,强调人类健康长寿的关键在于"四时保健",要自觉顺应天时。陆老常说:"人的生老病死固然有其自然规律,而生活实践中,能够尽享‘天年’者不多,‘寿终正寝’的更少。究其原因,除战争、天灾等因素外,主要还是人们不懂养生"。为此,陆老专心于中  相似文献   

13.
据生物学家测定,动物的心脏一生只能跳动8亿次,这是动物生命的极限。因此,动物的寿命等于8亿次除以心率(每分钟心跳次数),如此算来,龟的心率为10次/分钟,其寿命为500年左右;鼠的心率为900次/分钟,其寿命为2年左右,这就是说,心率越高,寿命越短,是一条普遍的规律。人类在正常体温下,平均心率为72次/分钟。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发达地区人均寿命70岁,那么心脏在一生中总共搏动25亿次。  相似文献   

14.
酷暑盛夏,新陈代谢旺盛,血液循环加快,阳气最易外泄,汗出过多,耗精伤气。所以,养生保健必须顺乎自然,注意以下禁忌:  相似文献   

15.
《中医药通报》2011,(4):5-5
立秋是进入秋季的初始,《管子》中记载: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在秋季养生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此乃古人对四时调摄之宗旨,告诫人们,顺应四时养生要知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要想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就要顺应之,遵循之。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循渐进的过程,立秋的气候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也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  相似文献   

16.
《光明中医》2011,(12):2423-2423
春分调和半阴阳,花开游园情志畅,晚睡早起散步敞,和胃防感挂香囊。  相似文献   

17.
宋一男  古继红 《新中医》2014,46(2):236-238
<正>中医养生实际是运用中医的方法保养生命,是采取各种方法达到长寿的目的,《黄帝内经》以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为比喻,说明病已成而后药之,不亦晚乎的道理,突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养生的方法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而经文把法于阴阳放在了众法之首,可见是十分重视阴阳平衡在人体健康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衰老对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但却绝对是可以延缓的。人之一生,贯穿于整个生命活动中的五个过程,就是生、长、壮、老、已,而肾中精气的充实与否,对这五个过程的进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决定整个生命活动的重要条件。决定着人的寿命长短和生活质量。人的生命活动进入暮老之年,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日益衰微,以肾脏最为突出,所以要想延缓衰老,提升生存质量,善尽天年,适时恰当的调整五脏六腑的功能,特别是补肾填精,则是相当重要的。肾之虚有阴虚、阳虚、气虚、精亏,滋阴太重,难免伤阳,壮阳太过,难免伤阴,何况临床上常出现因虚致实、虚实夹杂等一系列复杂证候,所以要在补肾填精益肾的基本准则下,兼顾各脏,做到辨证准确,立法合理,审阴阳,察气血。要明确在生理功能上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基;在衰老过程中五脏皆有不足,肾虚尤其明显;在抗衰治疗时补肾填精益髓,延年益寿固本;在调治时要阴阳兼顾,谨防滥补;在生活中要和于阴阳,法于术数,调五味,动四肢,慎寒暑。  相似文献   

19.
处英 《家庭中医药》2007,14(6):41-42
早在《灵枢·动输》篇中就有“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四末”即指四肢手足末端,说明四肢末端是人体阴阳经络之气会合联络之处.人体脏腑组织各部位通过十二经脉气的散布,在手部有其相应的反应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祝步文 《气功》2010,(12):1138-1139
2009年5月,朋友送给我一本《养生月刊》,接阅后给了我两个好印象,一是封面独树一帜,现在刊物封面都时兴美女照或其他时髦图案,而《养生月刊》所用的是清新淡雅的古璞风物;二是没有与本刊无关的广告。我便知道这刊物很不简单。她靠自己的本事吸引读者,很令读者满意。至于刊物内容,可谓是一本养生百科全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