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9):57-59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vertigo, PCIV)是后循环缺血中的常见疾病之一,多由后循环动脉系统的狭窄或闭塞而引发,发病率高,病情复杂。PCIV在中医上属于"眩晕"范畴,发病的病理因素包括风、火、痰、瘀、虚等方面。历代医家对于PCIV有较多的研究,在"虚致眩晕"和"瘀致眩晕"观点上均有建树,认为二者在眩晕的治疗中常起到重要作用,临床上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益气活血的治疗思想早在《黄帝内经》中便有记载,张仲景、李东垣等大家对此法多有临证发挥,后由王清任创立"益气活血法",用以治疗气虚血瘀类疾病,临床效果显著。目前"益气活血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气虚血瘀型PCIV,除却益气活血经典用方外,还出现了以此法为指导而创立的自拟方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呈现出百花齐放之态。该文以气血理论为基础,从"虚瘀致眩"的角度,对益气活血法治疗气虚血瘀型PCIV的理论及应用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PCIV的未来研究提供思路与方向。  相似文献   

2.
1临床资料将2001~2003年接受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32~87岁,平均61·3岁,病程最短4h,最长5年。对照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30~78岁,平均51岁,病程最短8h,最长4年。两组具有可比性。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1]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2治疗方法治疗组予中药益气活血通脉汤,药物组成:黄芪30g,人参6g,(或党参30g),黄精10g,葛根20g,川芎12g,丹参30g,赤芍15g,红花12g,三七6g(研冲),桃仁10g,水蛭8g(研冲),当归12g,地龙12g,降香8g,瓜蒌20g,土鳖虫6g。合并高血压病者去人参,加决明子30g,川牛膝20g;合并糖尿病…  相似文献   

3.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医分层次辨证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亮吾  张慧永 《中医临床研究》2011,3(23):110-110,113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为临床常见的多发病。可分为发作期和缓解期进行辨证治疗。按本虚、标实、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三个层次指导辨证用药,发作期以标实为主,按痰浊上扰、风阳上扰、瘀血阻滞进行辨证。缓解期以本虚为主。按气血亏虚、肝阴不足、肾精不足进行辨证。并注意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使思路清晰。能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vertigo,PCIV)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表现主要为视觉障碍、耳鸣、眩晕、行走不稳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西医治疗眩晕复发率较高,成为临床治疗的难点。蒙医通过运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眩晕可获得很好的疗效。现将近年来蒙西医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后循环缺血(PCI)是一种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临床以眩晕为常见症状.PCI性眩晕以血虚、血瘀为基本病机,可兼见痰瘀阻络、风阳上扰、气虚血瘀、肝肾不足证候.将病证结合模式引入PCI性眩晕的诊治中,既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改善临床症状,又可以加强疗效评价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蒙医学认为属于“套鲁盖额日呼”范畴。主要是由于情志失调,过度劳累等导致赫依亢盛,三根平衡失调,血、希拉偏盛,肝肾受累,气血运行不畅,上冲致脑,使司命赫依和普行赫依的功能下降而诱发此病。故应用蒙药平衡三根,减弱赫依,清肝热,益肾,调节气血运行等治疗,疗效十分显著,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7.
<正>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指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组成的椎基底动脉系统,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大动脉狭窄和闭塞、血栓形成及穿支小动脉病变等,从而引起的后循环TIA及脑梗死。而眩晕,是后循环缺血患者较为常见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采用中医健脾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知网、万方、维普、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等数据库,筛选所有健脾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时间为建库至2020年,并手动审核相关参考文献.对照组患者采用西药治疗,试验组患者采用健脾方(汤)或健脾方(汤)...  相似文献   

9.
蔡圣朝教授是国家级名老中医,师承名家,半生研学,精诚为医,从事中医临床四十载,其诊室常常门庭若市。蔡老熟读古籍,以经典为核心,临床治疗善于针药结合,对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具有独到认识,现将其诊疗该病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1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认识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一个临床常见类型是后循环缺血,它包括两大类,一是后循环的颈动脉系统短暂性缺血发作,二是脑梗死。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通脱法”针刺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对照1组(49例)和对照2组(49例)。治疗组采用“通脱法”针刺治疗,对照1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对照2组采用单纯西药治疗。3组均连续治疗14天,观察临床疗效,并检测椎一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最大血流速度(Vmax)、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的变化情况。结果①治疗组、对照1组、对照2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23%、83.67%、73.47%,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1组及对照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9〈0.05);对照1组疗效优于对照2组(P〈0.05)。②治疗前后3组各动脉类型(LVA、RVA、BA)组内比较,椎一基底动脉最大血流速度(Vmax)、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1组、对照2组各动脉类型分别比较,各指标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1组与对照2组比较,各指标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脱法”针刺治疗能明显缓解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症状,其机制可能与扩张椎一基底动脉、降低血管阻力、增加血管弹性、改善局部血管痉挛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健脾升阳法治疗气血亏虚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我院120例2017年1月-2018年12月气血亏虚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数字表分组,对照组采取常规药物治疗,健脾升阳组则采取常规药物加上健脾升阳汤治疗。比较对照组、健脾升阳组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左椎动脉(Left Vertebral Artery,LVA)、右椎动脉(Right Vertebral Artery,RVA)血流速度和平均血流速度(mean Velocity,Vm)、眩晕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健脾升阳组治疗后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眩晕消失时间、住院时间的改善较对照组更好,P<0.05。两组治疗后LVA、RVA血流速度和Vm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治疗后平均血流速度相近P>0.05。健脾升阳组不良反应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常规药物加上健脾升阳汤治疗气血亏虚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2.
井晓煦  师会 《河南中医》2016,(12):2173-2175
目的:观察平肝活血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12月就诊于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脑病科门诊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敏使朗)治疗,试验组给予平肝活血法治疗。结果:试验组有效率93.3%,对照组有效率70.0%,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后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量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平肝活血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后循环缺血(PCI)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一种临床较为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表现常以眩晕为主.根据眩晕发作的持续时间以及血管内缺血程度的不同,可将其分为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的病因有很多,动脉粥样硬化是其主要的发病原因,栓塞是其发病机制.对于中医而言,眩晕是患者的一种自我感觉症状.眩晕...  相似文献   

14.
范铭 《光明中医》2020,(10):1526-1528
目的观察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应用通督调神针灸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取60例2017年2月—2019年2月接受诊治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相关临床数据进行分析,确认符合选择标准后数字编序,盲目均等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西医药物对症治疗,观察组采取中西医结合(联合通督调神针灸法)治疗。在完成疗程后比较2种治疗方案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病情及相关症状的改善价值。结果治疗后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对应为66.7%、93.3%,观察组有显著优越性(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交感神经症状NR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拟定治疗方案时可选择中西医结合思路,配合通督调神针灸法与西药对症治疗达到内外兼治的效果,控制症状并提高患者生活舒适体验,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临床资料本组50例系本院2004年12月~2006年5月间外科住院或门诊患者,男35例,女15例;年龄25~82岁,平均65·3岁;创面4 cm×3 cm~15 cm×10 cm,平均6cm×5 cm。均深达肌层,甚至达骨膜。药物组成及制备愈疡膏由生黄芪、当归、紫草、血竭、珍珠粉、象皮、冰片等药物组成。将血竭、冰  相似文献   

16.
任莉琼  钱淑霞  顾静霞  王云 《新中医》2022,54(1):194-196
目的:观察耳穴埋籽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耳穴埋籽法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基底动脉(BA)、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血流峰值速度。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82.50%,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LVA、BA、RVA的血流峰值速度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LVA、BA、RVA的血流峰值速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埋籽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血流速度,改善脑缺血症状。  相似文献   

17.
益气活血化瘀法治疗老年缺血性中风89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几年来 ,我们运用益气活血化瘀法治疗 89例老年缺血性中风患者 ,取得了良好疗效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 89例 ,男性 5 8例 ,女性 31例 ,年龄在 6 3岁~ 92岁之间 ,平均年龄 72 8岁 ;所有病例均经CT检查确诊 ,其中脑血栓形成 5 2例 ,脑栓塞 8例 ,腔隙性脑梗塞 2 9例 ;病程在 2 0d以内 5 9例 ,2 1d至 6个月者 2 0例 ,6个月至 1年 10例。初次中风者 6 0例 ,再次中风者 2 9例 ,有高血压病史者 4 0例 ,冠心病病史者 36例 ,糖尿病史者 8例 ,风心病史者 3例 ,低血压病史者 2例 ;有血液黏稠度增高、高脂血症者 86例。住院时间最…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的发展,脑血管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在我国每年的新发脑卒中里,缺血性卒中约占80%。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因病程长、易反复、缠绵难愈,引起临床广泛关注。针灸因价格低廉、不良作用较少、易于学习推广,已被广泛应用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治疗中。此文结合近6年来国内外发表的文献,对临床应用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针灸疗法进行总结分析,以期为针灸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天麻素与血栓通联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5年4月收治的76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单一组与联合组,各38例。单一组予以血栓通治疗,联合组于此基础上给予天麻素治疗。观察统计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联合组临床效果优于单一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予以天麻素与血栓通联合治疗,效果颇为显著,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0例,采用西药治疗,治疗组46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服用中药汤剂。两组均7d为1疗程,3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17.39%,总有效率97.83%,对照组治愈率10.00%,总有效率80.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