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评价创伤失血性休克(HTS)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治疗效果,以提高存活率。方法总结1997年-2004年急诊收治常规液体复苏和限制性液体复苏的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人60例,对病人的年龄、创伤严重度评分、休克程度、复苏开始时间、输入液体量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常规液体复苏组(n=30)和限制性液体复苏组(n=30)的疗效和存活率。结果限制性液体复苏组输液量为(2089±328)ml,治愈率86.4%,死亡率为13.6%;常规液体复苏组输液量(2965±524)ml,治愈率77.8%,死亡率22.2%。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出血未控制的情况下,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为后续治疗提供有力条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创伤失血性休克(HTS)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治疗效果,以提高存活率。方法:将85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液体复苏组(42例)、限制性液体复苏组(43例)。常规组在止血前早期、快速、足量输入平衡液及胶体液,维持平均动脉压(MAP)达(60-90)mmHg,限制组在手术止血前以平均20mL/min的速度输入平衡液及胶体液,维持MAP在(40—60)mmHg。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输液量、凝血酶原时间(PII)及治愈率。结果:限制性液体复苏组输液量为(20554-232)mL,PT(12.5±1.7)s,治愈率90.7%;常规液体复苏组输液量(2741±430)mL,PT(14.5±1.9)s,治愈率73.8%。与常规液体复苏组比较,限制液体复苏组术前输液量明显减少,明显著降低,治愈率提高,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能调动机体凝血机制及其他代偿机制。可保证重要器官的血流灌注,提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治愈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积极液体复苏和限制性液体复苏对脑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治疗效果,改进治疗方法,提高治愈率。方法将53例脑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成积极液体复苏组(A组)与限制性液体复苏组(B组)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复苏液体使用量、抢救6小时后的pH及BE,并比较两组72小时及2周的死亡率情况。结果 A组的液体量用量(2631±247)ml,B组为(1483±178)ml,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在胶体的用量、复苏6小时后的pH值及BE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入院72小时A组死亡率为18.5%,B组为15.4%,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但2周死亡率,A组为48.1%,B组为34.6%,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颅脑损伤伴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行适当的限制性液体复苏可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创伤失血性休克(HTS)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治疗效果,以提高存活率.方法总结1997年-2004年急诊收治常规液体复苏和限制性液体复苏的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人60例,对病人的年龄、创伤严重度评分、休克程度、复苏开始时间、输入液体量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常规液体复苏组(n=30)和限制性液体复苏组(n=30)的疗效和存活率.结果限制性液体复苏组输液量为(2089±328)ml,治愈率86.4%,死亡率为13.6%;常规液体复苏组输液量(2965±524)ml,治愈率77.8%,死亡率22.2%.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出血未控制的情况下,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为后续治疗提供有力条件.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两种液体复苏在未控制性创伤失血性休克(HTS)急救中的效果。方法:将110例HT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和对照组(采用充分液体复苏)各55例,比较两者的平均输液量,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以及各实验室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复苏前的实验室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复苏后两组指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平均输液量,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维持相对较低的MAP水平,比充分液体复苏,维持相对较高的MAP水平,在改善休克期组织器官的血流灌注和氧供,避免干扰机体的代偿机制和内环境,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方面,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重症胸部创伤并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20例重症胸部创伤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2组,每组60例,观察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措施,对照组采用常规液体复苏措施。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平均输液量、复苏开始时间、胶体液量、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发生率、急性肾功能衰竭(ARF)发生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生率、脓毒血症发生率、治愈率及病死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复苏开始时间、平均输液量、胶体液量均少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ARDS发生率、ARF发生率、DIC发生率、脓毒血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均小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可明显降低重症胸部创伤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ARDS、ARF、DIC及脓毒血症发生率,降低病死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18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加以比较,观察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照组采用充分液体复苏.结果 通过临床验证,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限制性液体复苏可减少创伤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胸部创伤失血性休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重症胸部创伤合并创伤性失血性休克(HTS)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治疗效果。方法总结我院胸外科收治的重症胸部创伤合并HTS患者48例,通过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开通2条以上静脉通道,快速输注林格氏液或生理盐水1000ml,706代血浆(羟乙基淀粉)500ml(晶/胶比例为2—3:1),当血压回升至70mmHg(1mmHg:0.133kPa)时,即减慢输液速度,限制晶体液输入量,每日平均输液量为(2050±350)ml。结果治愈46例,死亡2例,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4例。MODS1例。结论重症胸部创伤合并HTS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救治可降低ARDS发生,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讨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对急诊创伤患者的影响,寻求高效的液体复苏方法。方法:对2010年7月~2013年2月在我科就诊的79例创伤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常规液体复苏组(n=28)和限制性液体复苏组(n=51)的疗效和存活率。结果:限制性液体复苏组输液量为2098±315ml,治愈率86.4%,死亡率为13.6%;常规液体复苏组输液量2980±512ml,治愈率77.8%,死亡率22.2%。2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创伤早期出血未控制的情况下,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为后续高级生命支持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0.
11.
液体复苏是治疗创伤性休克的重要手段之一,创伤性休克早期大多为出血未控制性休克,对其主张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有效维护机体本身代偿机制和内环境的稳定,减少并发症,但与传统的积极液体复苏存在争论。在此就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出血未控性休克研究现状予以综述,旨在为出血未控制性休克治疗提供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13.
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失血性休克孕兔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对未控制性重度失血性休克孕兔肺缺血冉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15只孕兔制成未控制重度失血性休克模型,随机分为假休克组(P组)、传统液体复苏组(TFR组)、限制性液体复苏组(LFR组),分别于实验0min、90min、180min和4h检测和比较各组血清SOD、MDA和TNF-α的含量,并在实验4h处死孕兔,比较各组左肺干湿质量比(DW/WW).结果 缺血再灌注后两个治疗组血清SOD含量持续下降,TNF-α和MDA的含量持续上升.LFR组SOD和肺DW/WW明显高于TFR组,但低于P组;而LFR组TNF-α和MDA含量明显低于TFR组,但高于P组.结论 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能减少缺血再灌注时氧自由基的产生和炎症介质释放,减轻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临床上产科未控制重度失血性休克早期救治的理想复苏方案. 相似文献
14.
对失血性休克病理生理过程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在对于有活动性出血的失血性休克的患者,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可使机体代偿机制和液体复苏作用充分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休克期组织器官的灌注和氧供,促进早期康复,减少创伤后期的并发症,并可能有一定的免疫调理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产科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64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产科失血性休克的液体复苏的策略。方法:通过对64例失血性休克患者的资料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液体复苏的量和质,以及复苏时机与复苏效果的关系。结果:在休克早期1h内快速输入平衡液1500ml,及时适量补充全血、血浆、凝血物质。使血色素维持在10g、血球压积在30%者均为抢救成功。而未能及时有效补足血容量者则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结论: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的原则应是及时、迅速、有效补足血容量。本着先快后慢、先晶后胶、先盐后糖的原则。保证重要脏器血供、氧供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延迟复苏对犬40%血容量失血后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雄性Beagle犬8只,按全身血容量的40%半小时放血完毕。伤后24h开始液体复苏,伤后第二个24h按失血量的3倍给予乳酸林格液,48h后给予生理需要量。记录动物72h死亡率,采集伤前及伤后1、4、24、48、72h的外周静脉血,检测T淋巴细胞凋亡率、增殖能力、CD3^+/CD4^+和CD3^+/CD8^+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并计算其比值。结果与伤前比较,失血性休克后1、4、24、48、72h各点T淋巴细胞凋亡率均较伤前显著降低(均P〈0.05):伤后24h和72h淋巴细胞增殖能力较伤前降低,但24h和72h之间无显著差异。伤后CD4^+T细胞比例无显著变化,CD8^+T细胞比例较伤前显著增加。CD4^+/CD8^+T淋巴细胞比例于伤后1h开始下降,伤后4、24、48、72h均比伤前显著降低(P〈0.05);但复苏前后无显著差别。结论犬40%血容量失血导致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持续抑制,延迟复苏并不能有效改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早期液体复苏联合2%氢气吸入的治疗方案对脂多糖诱导脓毒性休克大鼠小肠的作用.方法 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4组:正常对照组(A组)、休克对照组(B组)、早期液体复苏组(C组)和早期液体复苏联合2%氢气吸入组(D组),B、C、D组建立脓毒性休克模型,C、D2组给予相同的液体复苏方案,D组吸入气体为2%氢气空气混合气,其余组为空气,2h后观察肺组织HE染色并进行病理学评分,检测小肠中丙二醛、髓过氧化物酶及血清中二胺氧化酶表达水平.结果 单纯液体复苏使肠壁水肿加重,小肠Chiu评分升高,联合2%氢气吸入后肠壁水肿减轻,小肠Chiu评分降低(P<0.05);单纯液体复苏使小肠氧化损伤加重,二胺氧化酶表达增加,联合2%氢气吸入后上述损伤明显减轻(P<0.05).结论 早期液体复苏联合2%氢气吸入明显改善脓毒性休克大鼠小肠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限制性液体复苏救治腹部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整群选取自2014年7月—2015年7月该院收治的98例严重腹部创伤休克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人。观察组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方法治疗严重腹部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患者,对照组则采用常规的体液复苏救治方法来进行救治。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并发症情况,以及死亡率。结果观察组的平均输液量是(2226±325)mL,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发生率为10.20%,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发生率为10.20%,脓毒血症发生率为18.16%,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生率为14.29%,病死率为4.08%,对照组平均输液量为(3498±592)mL,ARDS发生率为18.37%,,ARF发生率为10.20%,脓毒血症发生率为16.33%,DIC发生率为22.4%,病死率为10.20%。两组对比,除ARF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限制性体液复苏救治严重腹部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能够降低一般休克后并发症的发生,且死亡率也较传统体液复苏方法明显提高,预后改善情况良好,其综合复苏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未控制出血的创伤性失血性休克(hemorrhagictraumatic shock,HTS)的液体复苏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34例未控制出血的HTS患者的液体复苏方法,比较常规液体复苏(n=78)与限制性液体复苏(n=56)两种方法的治愈率、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的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常规液体复苏组治愈率为61.5%,死亡率为38.5%,ARDS发生率为25.6%,MODS发生率为36.0%.限制性液体复苏组,治愈率为78.6%,死亡率为21.4%,ARDS发生率为9.0%,MODS发生率为18.9%.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能减少未控制出血的HTS患者MODS和ARDS的发生率,提高其治愈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