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了解本地区腹泻患者中副溶血弧菌(VP)血清型及分子分型特征,为VP感染的防控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对2010~2014年收集到的62菌株进行血清型分型;采用PCR检测溶血素相关毒力基因(tdh和trh);利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进行分子分型。结果 62株菌株分属7种不同的血清型,O3∶K6型居首,共46株,占74.19%,其次是O4∶K68(6株)。毒力相关基因检测发现tdh阳性株占95.16%(59株),而trh阳性者仅3株。分子分型确定7种STs,其中ST3型占85.50%(53株),其他ST型散在分布。结论 O3∶K6血清型VP是本地区最主要的分离株,大多携带tdh毒力基因,ST3型是优势流行型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一起食物中毒检出的3种血清型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同源性分析,以明确其传染源。 方法 参照 WS 271-2007等标准,进行副溶血性弧菌分离、生化和血清学鉴定、KP试验、药敏试验、毒力基因检测、PFGE分子分型,利用BioNumerics 软件对PFGE 分型图谱进行聚类分析。 结果 17份样品均检出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型可分3个型别,以O3:K6为优势血清型,占70.59%,O2:K3和 O2:K28 两血清型所占比例不一。PFGE分子分型,按100%相似度可分6个基因型别,XC12001型为优势型别,占58.82%, XC12002~XC12006型所占比例不一,聚类分析显示XC12001和XC12002型、XC12004和XC12005型相似度较高。17株副溶血性弧菌药敏结果基本一致,对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耐药率高达100%。10株O3:K6型副溶血性弧菌只携带tdh毒力基因,其余菌株tdh、trh1、trh2毒力基因全部阴性。 结论 此起食物中毒是以O3:K6血清型为主的不同克隆群副溶血性弧菌混合感染所致,PFGE可有效应用于食物中毒溯源分析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徐州市副溶血性弧菌(VP)分布及病原学特征。 方法 对样品进行常规检测,血清学分型,药敏试验; PCR技术检测VP的TDH、TRH毒力基因。 结果 徐州市水产品VP检出率为57.50%(23/40),其中2株trh基因(+); 23株VP中3株 (7.50%,3/40)未定血清型,其余20株分布在7个血清型,有O1、2、3、4、5、10、11型; 其中O1、O4、O5构成比为65.22%(15/23),是主要流行血清型。食源性腹泻患者粪便中VP检出率为8.00%(4/50),其中2株为O3:K6血清型且tdh基因(+)。水产品中VP的trh基因阳性率为8.70%(2/23),未检出tdh基因;食源性腹泻标本检出菌tdh基因阳性率为50.00%,trh基因未检出。水产品中检出的VP主要对替卡西林、阿莫西林、妥布霉素、头孢呋辛、头孢西丁耐药;腹泻患者粪便中检出的VP主要对阿莫西林和替卡西林耐药。 结论 徐州市水产品VP携带率高,食源性腹泻患者粪便中检出VP, 且携带毒力基因; VP耐药情况较严重;不同病原学特征的VP引起的患者临床症状无明显差别。VP的防治工作中应进一步加强监测其血清型、耐药性以及携带毒力基因的情况;对腹泻患者的临床症状和VP的病原学特征之间的关系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了解宁波地区急性腹泻患者中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 VP)分布及分子分型特征。 方法:对2012年4~10月宁波地区VP临床分离株进行血清型分型;用PCR检测毒力基因tlh、tdh和trh;对所有菌株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析。 结果:962份急性腹泻患者粪便标本中71份VP阳性,分离率为7.38%;71株菌分属17种血清型,O3:K6是最主要的血清型,共44株(61.97%),其次是O4:K8(5株);毒力基因检测发现71株tlh均呈阳性(100%),70株tdh阳性98.59%,仅3株trh阳性。MLST分析发现13种序列型(STs),主要为ST3型45株,占63.38%。 结论:宁波地区急性腹泻患者中VP分离株以O3:K6血清型为主,ST3型为优势序列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引起一起食物中毒的副溶血性弧菌(VP)分离株作同源性分析,为VP引起的食物中毒溯源及流行病学研究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持。方法对7份患者肛拭、5份厨师肛拭、5份留样食品以及8份环境样本进行VP分离鉴定、血清学分型、毒力基因检测及PFGE分析。结果分离自患者肛拭样本(4株)和食品(水产品)样本(2株)的VP血清型均为O3:K6型,毒力基因检测显示跨膜转录激活蛋白基因(tox R)阳性、耐热直接溶血素基因(tdh)阳性、耐热相关溶血素基因(trh)阴性。分离自食品(蔬菜)样本(2株)的VP血清型为O4:K2型,毒力基因检测显示tox R阳性、tdh阴性、trh阴性。患者与食品(水产品)分离株的PFGE分型图谱一致,具有高度同源性。结论此次食物中毒为O3:K6型VP污染水产食品所致。PFGE技术具有很强的菌株同源性分析能力,对于掌握病原菌流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食源性腹泻患者副溶血弧菌(VP)季节分布及感染患者年龄特征、毒力基因、血清学分型.方法 对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急性腹泻患者粪便分离的125株副溶血弧菌进行常规培养、血清分型及PCR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副溶血弧菌感染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夏秋季高发,尤以6~10月份为高峰期.感染患者中21~30岁占37.6%,31~40岁占24.8%.分离得到17个血清型,其中O3:K6占59.2%.经单重PCR进行毒力基因检测显示:tdh+/trh-分离株所占比例为88.0%,tdh-/trh-分离株为6.40%,检测到2株携带(tdh+/trh+)基因.结论 湖州地区副溶血性弧菌感染发生呈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且感染的患者以青壮年居多,优势血清型为O3:K6;多数菌株携带tdh+/trh-毒力基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腹泻患者中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携带、消长情况,建立分子溯源方法,发现流行优势型,分析疾病诱发因素,为控制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提供依据。 方法 腹泻患者中副溶血性弧菌分离采用筛检法;采用API生化鉴定系统进行菌株鉴定;用血清凝集试验对菌株进行血清分群;药敏试验采用K-B法;利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进行分子分型;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细菌毒力基因。 结果 从6216份腹泻患者标本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901株,占检出致病菌的63.45%。副溶血性弧菌生物学性状典型,对氨苄西林等青霉素类抗生素的耐药率高,但对其他大多数抗生素敏感。480株副溶血性弧菌分成6个血清群,O∶3血清群占72.71%,为流行优势群。根据PFGE图谱带型变化可分为19个不同的型别,其中食物中毒来源的菌株PFGE带型集中。tdh毒力基因阳性的副溶血性弧菌396株,阳性率为70.71%;trh毒力基因阳性的副溶血性弧菌79株,阳性率为14.11%;tdh、trh毒力基因均阳性的副溶血性弧菌18株,阳性率为3.21%;tdh阳性的副溶血性弧菌中有365株神奈川试验阳性,占73.14%。 结论 宁波地区腹泻患者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比例较高,O3血清群为优势血清群。PFGE分型方法准确性、特异性高、重复性好、结果容易判读,分型效果更为明显,食物中毒来源的菌株带型集中,可用于确定菌株间的聚集性关系,提示传染源和传播途径,明确食物中毒是否为同一起暴发事件。患者中分离到的副溶血性弧菌大多数为带毒株,具有致病能力,与海产品和环境株不同,可用-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等抗生素作为临床治疗用药。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宁波地区腹泻患者副溶血弧菌毒力基因、Ⅲ型分泌系统(T3SS)及其耐药情况。方法收集分离自腹泻患者粪便样本的副溶血弧菌49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其毒力基因tdh、trh和T3SS1、T3SS2,采用纸片扩散法检测分离的菌株对17种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49株副溶血弧菌中有48株tdh阳性,1株trh阳性,47株tdh(+)trh(-),1株tdh(+)trh(+),1株tdh(-)trh(-);49株副溶血弧菌均携带T3SS1基因,47株携带T3SS2α基因,1株携带T3SS2β基因。副溶血弧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75.5%),对三代头孢、四环素类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较高,对头孢吡肟、左氧氟沙星和碳氢酶烯类抗菌药物(亚胺培南、美洛培南)的敏感性为100%。结论宁波地区腹泻患者副溶血弧菌毒力基因携带率高,对常见抗菌药物较敏感,应及时监测其耐药率变化,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 回顾性分析浙江湖州地区2017—2020年食源性腹泻患者分离的副溶血弧菌毒力基因、血清分型及药敏特征,为当地副溶血弧菌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浙江省湖州市5家医院食源性腹泻就诊患者粪便中分离的181株副溶血弧菌,采用副溶血弧菌O、K血清试剂对181株副溶血弧菌进行分型,PCR法检测其毒力基因(tdh、trh、tlh和T3SS1、T3SS2)和遗传标志基因(toxRS/new、orf8),K-B法检测20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结果 浙江湖州地区副溶血弧菌在7、8月份检出最高[56.34%(102/181)],感染人群以青壮年(>20岁且≤40岁)为主[15.86%(83/181)]。181株副溶血弧菌主要血清型为O3:K6型,占53.6%(97/181)。181株副溶血弧菌均携带tlh,164株携带tdh,179株携带T3SS1,167株携带T3SS2α基因,1株携带trh基因,未检出携带T3SS2β基因;130株为大流行菌株,51株为非大流行菌株。181株对氨苄西林(AMP)、哌拉西林(PRL)、阿米卡星(AK)、庆大霉林(CN)、头孢呋辛(CXM)耐药性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杭州市下城区各大农贸市场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VP)的污染情况。 方法 2010年采集下城区各大农贸市场水产品100份,按国标方法进行VP的分离与鉴定;对分离出的VP做血清分型,耐药性检测,并采用PCR法检测其种特异性基因(R72H)和毒力基因(tdh、trh)。 结果 共分离到24株VP,种特异性基因R72H全为阳性,其中2株毒力基因tdh阳性、trh阴性,其余22株tdh和trh均为阴性。 结论 虽然本次分离到的VP绝大部分都不携带tdh、trh毒力基因,但VP是历年来本辖区内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病原菌,故仍有必要加强对水产品中VP的监测管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一起副溶血性弧菌(VP)集中感染事件的菌株特征,明确该起感染事件的性质。方法 在2017年9月,广西某乡镇发生一起疑似食源性疾病暴发,现场采集13例患者肛拭子,分离到10株VP,利用O和K诊断血清对分离株进行玻片凝集实验分型,采用TaqMan水解探针荧光PCR检测分离株毒力相关tlh、tdh、trh和ORF8基因,并分别用Not Ⅰ和Sfi Ⅰ两种酶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导入Bionumerics 6.6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10株VP有5种血清型,6株为O3∶K6,其余4株血清型分别为O4∶K8、O1∶KUT、O2∶KUT和O10∶K19。所有菌株tlh基因均呈阳性,而trh基因呈阴性;6株O3∶K6血清型菌株和1株O4∶K8血清型菌株tdh基因均呈阳性;其余3株tdh基因呈阴性。经Bionumerics 6.6软件聚类分析,Not Ⅰ和Sfi Ⅰ酶切PFGE有8种型别,同为O3∶K6血清型的6株菌可分为4种型别。综合以上3个指标进行分析,该事件分离的10株菌中仅2株菌完全相同。结论 该起集中暴发事件由多种血清、不同PFGE型别的致病和非致病性VP多菌型共感染引起。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广东省江门市2017年某公司发生的一起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分离株的血清型别、耐药表型和分子特征。方法 对该起食物中毒事件分离到的15株副溶血弧菌进行血清学分型,抗生素敏感性检测,耐热直接溶血毒素基因(tdh)、耐热相关溶血毒素基因(trh)、GS-PCR和orf8基因的PCR检测,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分析。结果 15株副溶血弧菌分离株经生化鉴定、血清学鉴定为O3:K6型;抗生素敏感性分析显示,所有菌株均对氨苄西林和头孢唑啉耐药,对其他抗生素敏感;毒力基因PCR检测结果显示,所有菌株均为tdh+trh-型菌株,并且携带GS-PCR和orf8基因;14株病例分离株和1株食物分离株经限制性内切酶(NotⅠ、SfiⅠ)酶切后的PFGE指纹图谱高度相似,仅存在2条带的差异。结论 该起食物中毒的病原体为O3:K6型副溶血弧菌,携带tdh、GS-PCR和orf8基因,具有共同的耐药表型和遗传特征,此次食物中毒事件由2种克隆群的副溶血弧菌引起。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运用荧光PCR技术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对成都市2009年分离的25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毒素基因检测和分子分型,分析感染来源。方法利用PCR检测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耐热直接溶血素(tdh)基因和耐热相关溶血素(trh)基因。用PFGE对菌株进行分型,所得结果用BioNumerics V4.0软件UPGMA方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所试25株分离菌tdh基因阳性有20株,1株为trh阳性。以SfiⅠ酶切后PFGE分型,25株菌被分成了16个带型,环境分离株菌型分散。结论成都市副溶血性弧菌暴发的感染来源复杂,PFGE技术可以对暴发流行中的细菌进行分析鉴定。  相似文献   

14.
2008年7月杭州市下城区某员工食堂暴发一起由副溶血性弧菌(VP)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采集中毒患者粪便标本、厨师肛拭子标本和食物加工环节涂抹物标本共25份。经常规鉴定,共检出11株VP(10株来自患者粪便、1株来自食物加工环节涂抹物)。对11株VP进行血清分型和耐药性检测发现,11株VP血清型均为O3:K6型;神奈川溶血试验(KP)阳性;生物学性状和药敏试验结果均一致。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11株菌进行种属特异基因(R72H)和毒力基因(tdh、trh)检测,同时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PFGE)进行分型和聚类分析,11株菌的VP种属特异基因(R72H)均为阳性,毒力基因复合PCR结果,tdh(434bp)阳性,trh(250bp)阴性;11菌株经PFGE聚类分析得到3种带型,聚类分析相似性百分比为93%。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检测食物中毒患者粪便或肛拭子、剩余食物、调味品、食物加工环节涂抹物分离的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确定食物中毒的病原.方法 参照GB/T4789--2003方法,对检出的副溶血性弧菌(vP)做血清分型、耐药性、种属特异基因和毒力基因[tdh(耐热溶血素)和砌(耐热相关溶血素)]检测.结果 从153份粪便或肛拭子样品中检出74株VP,并从调味品和加工环节涂抹物及垃圾桶内的剩余食物(猪头肉)中各检出1株VP,血清型均为03:K6型,神奈川溶血阳性(KP),77株VP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都出现相同VP种属特异基因(320 bp)条带,77株副VP毒力基因复合PCR结果,tdh(434 bp)阳性,trh(250 bp)阴性.结论 本次食物中毒是由具较强毒力的03:K6型VP污染引起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上海市浦东新区副溶血弧菌病原学与分子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 运用玻片凝集法对505株副溶血弧菌菌株进行血清学分型,运用K-B纸片法对菌株进行12种抗生素药敏试验,同时对菌株基因组DNA经限制性内切酶NotⅠ酶切后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分子分型,利用BioNumerics Version 6.64 分析软件对图谱进行聚类分析,初步建立PFGE分子分型数据库。 结果 505株菌株中有117株血清型未能分型,O3:K6为患者分离株中的优势血清型,其中69.14%(56/81)的食物中毒分离株和61.87%(185/299)的散发病例分离株血清型为O3:K6型;监测食品分离株血清型分布呈现多样性,无优势菌株。99.41%(502/505)菌株对氨苄西林耐药。505株菌株共获得221个不同的PFGE带型,有26株PFGE未能分型。监测食品分离株的PFGE呈现遗传多样性,无优势带型,并且与散发及食物中毒患者分离株的PFGE带型不同。食物中毒与散发病例分离株的优势带型相同。耐2种或以上抗生素的菌株与其他菌株的PFGE型不相同,相同PFGE带型内的菌株血清型相同,不同时间、不同腹泻监测点之间存在完全相同PFGE条带。 结论 浦东新区未出现多重耐药菌株,存在多起疑似聚集性病例事件,但与监测食品分离株的遗传谱系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