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总结使用方丝弓技术对安氏Ⅱ类1分类骨性错(牙合)畸形、拔 4⊥4 牙矫正的疗效,对21例年龄在14~16岁的骨性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上颌前突、下颌轻度后缩病例,采用上颌拔除4⊥4牙、下颌不拔牙.依据方丝弓技术矫治原则和矫治顺序进行矫治.结果 ,21例骨性Ⅱ类1分类患者,平均矫治时间为16个月,矫治完成后均达到理想的侧貌外形,磨牙关系由Ⅱ类改正为完全远中关系,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尖窝关系良好.ANB角由(5.2°±2.5°)矫正为(3.1°±1.5°);代表面部软组织侧貌外形的Z角由(61.4°±4.0°)改变为(75.6°±5.0°).临床应用方丝弓技术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骨性错(牙合)畸形、拔 4⊥4 牙,矫正时间短,效果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骨性Ⅱ类与骨性Ⅰ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第二恒磨牙的萌出位置和钙化时间上的差异.方法 对平均年龄为11.2岁的220例患者的治疗前病历资料进行分析,其中19%为骨性Ⅰ类错(牙合)畸形,32%为上颌骨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49%为下颌骨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结果 各错(牙合)畸形组中第二恒磨牙钙化阶段的分布相近,骨性错(牙合)畸形类型与第二恒磨牙的发育阶段没有明显相关性.在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组最大年龄组(12岁以上),上颌第二恒磨牙的萌出位置更偏牙合向.结论 上颌骨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中,上颌第二恒磨牙萌出较早,但钙化时间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3.
奉晓斌 《广东医学》2006,27(7):1062-1063
目的探讨上颌单颌拔牙矫治成人骨性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的适应证、疗效和临床意义.方法对18例成人骨性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患者采用单颌拔牙的模式,将矫治前后的模型测量和X线头影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矫治完成后均达到理想侧貌外形,尖牙呈Ⅰ类关系,磨牙完全远中关系,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平均疗程为(18.6±3.4)个月.Z角增加6.14°,U1-FH角减少13.64°,L1-MP角增加3.7°,上下唇突度分别减少3.50mm和1.73mm,上下牙弓长度减小8.15 mm,上述测量项目矫治前后差异有显著性(P<0.01~0.001).结论上颌单颌拔牙可适用于下切牙唇倾度和下唇突度小伴轻度拥挤的成人轻中度骨性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Jasper Jumper矫治器治疗恒牙(牙合)期骨性Ⅱ类错(牙合)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3例恒牙(牙合)期骨性Ⅱ类错(牙合)病人应用Jasper Jumper矫治器治疗.通过治疗前后的头影测量对比,分析其疗效.结果 13例病人戴用Jasper Jumper矫治器5~7个月后,下颌均明显前移,下颌后缩面型显著改善.SNB角增大了1.9°;前牙覆盖减小了4.6 mm,其中骨性变化占43.5%;牙性变化占56.5%;磨牙关系改善了4.4 mm,其中骨性占45.5%,牙性变化占54.5%.治疗后Olp-Pg、Ii-OLp、Mi-OLp、覆盖、磨牙关系及SNB角、ANB角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Jasper Jumper矫治器能有效的治疗骨性Ⅱ类错(牙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太原市儿童和青少年替牙期、恒牙期错(牙合)畸形患病率、错(牙合)类型构成比、各类错(牙合)畸形的临床表现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以个别正常(牙合)和Angle错(牙合)分类为标准,设计统一的表格,对太原市5所中小学校7 785名儿童和青少年替牙期及恒牙期错(牙合)畸形进行临床体检和问卷调查.结果 ①本次调查得出的错(牙合)畸形患病率为57.74%,其中,男性为59.52%,女性为55.50%,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错牙 合畸形安氏分类的构成比:Ⅰ类错(牙合)>Ⅱ1类错(牙合)>Ⅲ类错(牙合)>Ⅱ2类错(牙合).③在错(牙合)畸形临床表现中牙列拥挤的发病率为58.64%,居首位.结论 太原市错(牙合)畸形的患病率偏高,不同错(牙合)类型有不同临床表现,应尽早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性矫治和阻断性矫治,同时,加强正畸宣教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140例3~7岁儿童错(牙合)畸形患病情况.方法 对浙江省余姚市三所幼儿园314例3~7岁儿童患错(牙合)畸形情况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 140例错(牙合)畸形儿童中,男性儿童错(牙合)畸形患病率为47.56% (78/164),女性儿童错(牙合)畸形患病率为41.33% (62/150),男性患病率略高于女性,但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Ⅰ类错(牙合)畸形102例,占72.9%;Ⅱ类错(牙合)畸形17例,占12.1%;Ⅲ类错(牙合)畸形21例,占15.0%.上、下颌第2乳磨牙远中面的关系分别为垂直型83例,占59.3%;近中型39例,占27.9%;远中型10例,占7.1%;混合型8例,占5.7%.结论 学龄前儿童错(牙合)畸形的防治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7.
骨性Ⅲ类错(牙合)是最难矫治的错(牙合)畸形之一,有1/4骨性Ⅲ类错(牙合)是由于上颌发育不足所致[1],部分病人同时存在下颌发育过度.前牵引上颌并刺激其生长,同时抑制下颌向前生长,是临床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的重要方法.我们对15例因上颌发育不足(其中6例伴有轻度下颌发育过度)造成的骨性Ⅲ类错(牙合)进行上颌前牵引矫治,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在我国发病率较高,具有随生长发育逐渐加重的趋势,可对患者的口腔功能及面部美观造成不良影响。由于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具有复杂性和易复发的特点,导致该类错(牙合)畸形的矫形治疗在临床中较为棘手。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根据不同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为上颌发育不足、下颌发育过度或两者皆有。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早期矫形治疗主要包括上颌前方牵引和颏兜治疗,二者短期疗效明显,能够改善患者的咬合及面型,但长期稳定性尚有争议。矫形治疗的时机选择及长期稳定性与生长发育有密切关系。本文作者就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生长发育特征及矫形治疗的长期稳定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头帽型肌激动器矫治安氏Ⅱ类错(牙合)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氏Ⅱ类错(牙合)是一种发病率高,对患儿颜面部美观损害较严重的牙颌畸形,错(牙合)的存在导致了不正常的颌面部发育,且骨面型的异常随生长进行性加重,因而对安氏Ⅱ类有骨性错(牙合)倾向的患者早期治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替牙期前方牵引后出现牙性Ⅱ类错牙合伴轻中度拥挤在恒牙期不拔牙矫治寻求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方法替牙期前方牵引后出现牙性Ⅱ类错(牙合)伴拥挤15例用唇挡矫治,调整磨牙咬合关系、解除拥挤结果用唇挡后牙弓弧形总长度(TAL)、牙弓长度(A D)增加磨牙成中性关系拥挤度解除或明显减小结论替牙期由于乳牙龋坏、早失在前方牵引力的作用下出现前移导致牙性Ⅱ类错牙合上颌牙齿拥挤.唇挡是以唇肌肌力推远中移动矫治牙性Ⅱ类错牙合,减少牙列拥挤.这样或无需Ⅱ期固定矫治器治疗,即使Ⅱ期使用固定矫治器治疗,也大大减少减数拔牙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生长型与牙颌补偿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未经治疗成人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86例.通过X线头影测量的方法对骨性Ⅱ类错合矢状向及垂直向不调程度同上下颌中切牙倾斜程度与(牙合)平面及下颌平面倾斜角度做相关性分析.选择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夹角(ANB角)与前颅底平面与上中切牙长轴的交角...  相似文献   

12.
骨性Ⅱ类错(牙合)在临床上非常常见,主要是由下颌发育不足或后缩引起.目前临床上强调对其进行二期矫治,即青春期先作生长改良治疗,然后采用固定矫治技术调整咬合关系.因此骨性Ⅱ类错(牙合)的治疗应以促进下颌向前生长,改善上下颌骨间的三维关系和颌面侧貌为重点[1].  相似文献   

13.
安氏Ⅱ类错牙合是临床常见的一种错牙合畸形,临床病例不只是单纯表现在磨牙关系为Ⅱ类,还可表现在牙槽、上下颌骨的矢状向、垂直向以及横向异常。临床上可采取多种方法进行矫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大武口区回汉族青少年错(牙合)畸形的错(牙合)率、畸形分类构成比及治疗意识.方法 利用高考体检对3581例青少年进行检查.结果 错(牙合)畸形总错(牙合)率为64.48%,男女错(牙合)率分别为65%及63.97%;回汉族错(牙合)率分别为61.90%及65.27%,无显著性差异(P>0.05).按Angle错(牙合)分类,安氏Ⅰ、Ⅱ、Ⅲ类错(牙合)构成比分别为64.62%、24.34%及11.04%.结论 本地区回汉族青少年错(牙合)畸形的错(牙合)率高于国家统编教材数据.  相似文献   

15.
安氏Ⅱ1错(牙合)软组织侧貌分析及软硬组织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反映安氏Ⅱ1错(牙合)畸形软组织侧貌的特征性指标,根据侧位X线头颅定位片做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的软硬组织头影测量分析,并进行软组织间及软硬组织间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安氏Ⅱ1错(牙合)畸形的患者软组织侧貌畸形主要集中在面下1/3,唇部突出明显,上唇凸度及位置可以反映骨性上颌前突程度,而下唇明显增厚,对安氏Ⅱ1错(牙合)侧貌有一定代偿作用.面凸角、Z角、上唇基角及上唇-审美平面距可综合应用,以评价安氏Ⅱ1错(牙合)畸形软组织侧貌.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成人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在固定正畸治疗结束后5年上下颌咬合关系变化的趋势,并探讨与下前牙拥挤复发有关的因素.方法 对20例成人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经固定正畸治疗前后及保持后石膏模型进行测量.以T2-T1代表错(牙合)畸形治疗前后(牙合)的变化,T3-T2代表保持前后(牙合)的变化,T3-T1代表错(牙合)畸形治疗前与保持后(牙合)的变化.对数据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牙合)关系在保持前后大部分指标都有复发的趋势,以下前牙拥挤的复发为甚.下前牙拥挤复发与矫治后下颌牙弓弧度长度减小、戴用保持器时间有相关性.与是否存在第三磨牙并无相关.结论 在临床正畸治疗结束后应坚持戴用保持器,以维持(牙合)关系的稳定.防止随年龄的增长牙弓不断缩短的趋势而造成下前牙拥挤的复发.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在下颌骨发育过度导致的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基因的表达,探讨IGF-1基因表达与下颌骨生长的关系.方法 选取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27例,骨性Ⅰ类患者(包括个别正常(牙合))27例,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和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LISA)技术研究下颌骨中IGF-1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 RT-PCR检测结果显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组中IGF-1mRNA的表达量为(5.5410±2.044 7)μg/μl,骨性Ⅰ类组中IGF-1mRNA的表达量为(1.2821±0.273 1)μg/μl,2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根据1GF-1基因光密度值与浓度关系曲线,得回归系数0.998.ELISA检测结果显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组中IGF-1蛋白浓度为(84.1259±29.294 7) ng/L,骨性Ⅰ类组中IGF-1蛋白浓度为(22.406 4±4.9312) ng/L,2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下颌骨生长量越大,IGF-1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越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安氏Ⅱ类及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对上气道间隙及舌骨位置的影响.方法:选取恒牙初期正常(牙合)、安氏Ⅱ类及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各36名(男17名,女19名),平均年龄12.5岁.分别拍摄X线头影测量片.描图并进行颌骨、舌骨及上气道的测量,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在舌骨测量中安氏Ⅱ类错牙合与正常牙合、安氏Ⅲ类错(牙合)相比较:H-FH、H-MP显著增加(P<0.05),H-VL显著减小(P<0.05);安氏Ⅲ类错(牙合)与正常相比较:H-FH、H-MP显著减小(P<0.05),H-S显著增加(P<0.05);在上气道测量中,安氏Ⅱ类错(牙合)与正常(牙合)、安氏Ⅲ类错(牙合)相比较:U-MPW、PAS显著减小(P<0.05);安氏Ⅲ类与正常相比较:PNS-UPW显著减小(P<0.05),PAS显著增加(P<0.05);其余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引起上气道口咽间隙变小,舌骨向下后移位;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引起鼻咽间隙减小,舌骨前上移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分别测量骨性Ⅰ、Ⅱ、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上颌前牙牙根的长度,探讨上颌前牙牙根吸收的发生与错牙合畸形的关系,以此来指导临床正畸工作。方法:选取年龄为18~35岁的南通市口腔医院正畸科患者180例(牙列完整,无颌骨畸形,未受外伤,前牙区无埋伏牙及多生牙,无牙周疾病,未行正畸治疗),分为3组(骨性Ⅰ类组、骨性Ⅱ类组、骨性Ⅲ类组),分别测量其牙根长度及唇腭侧骨质厚度。结果:骨性Ⅱ、Ⅲ类患者前牙牙根长度明显短于骨性Ⅰ类患者的长度。牙根吸收在骨性Ⅱ类患者中发生率最高,其次是Ⅲ类患者,Ⅰ类患者中发生的最少。骨性Ⅰ类患者的上前牙唇腭侧骨质厚度均大于骨性Ⅱ、Ⅲ类患者。结论:骨性Ⅱ、Ⅲ类患者可能更易发生牙根吸收。  相似文献   

20.
先天缺牙是牙胚在发育过程中发生异常导致牙数减少的一种畸形,减少数目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多见于恒牙列,其发生率为2.3~6%.在临床中以下颌切牙的缺失较为常见.它常引起上下牙量不调,导致前牙的覆(牙合)覆盖异常,上下中线不正,增加正畸治疗中良好(牙合)关系重建的难度,尤其是Ⅱ类错(牙合)畸形的病例.故临床矫治设计与常规不同,多以Bolton指数为参考,通过不对称拔牙、邻面去釉以及改变牙齿的轴倾度或唇颊倾度等来获得良好的(牙合)关系.本文介绍1例下切牙缺失的安氏Ⅱ类错(牙合)的正畸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