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人心传导系统的变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划分心传导系统 (CCS)形态变异与发育异常 (畸形 )的界线。 方法 用我们建立的CCS检查法 ,即窦房结和房室结沿其长轴切 1~ 2块 ,房室束沿长轴垂直切 2~ 4块 ,连续切片 ,间断取片 ,每例共取 30片。对 886例 (非心源性死亡 737例 ,心源性猝死 149例 )人CCS进行组织学观察 ,并对两组进行CCS形态、死因分析比较。 结果  1 人CCS具有大小、位置及形态的先天性变异 ;2 也有增龄性变化的后天性变异 ;3 死因不明的心源性猝死者中CCS见到有成年人胎儿型房室结、房室结全部移位至房室束穿部、房室束穿部完全分成 3束以上、房室束分叉部房室结化及移位至三尖瓣根部等 ,这些改变不应认为是正常变异 ,因为它们都可能有病理学意义。 结论 房室束分叉部向室间隔膜部内移位、偏位于室间隔左侧、向室间隔左下侧移位 ,以及不足 1 2房室结移位至中心纤维体内 (房室束穿部 ) ,心肌束移位于房室束或左束支内等应属CCS变异 ,不是畸形。  相似文献   

2.
成人心传导系统的增龄性超微结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观察成人心传导系统超微结构的增龄性变化。方法 采用纵切法分别对窦房结、房室结及房室束取材 ;以横切法取房室束 ,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1)从 2 8岁开始、随年龄增长窦房结和房室结的P细胞发生退行性变 ,表现为线粒体肿胀、空泡及髓鞘样变性、细胞体积变小 ,脂褐素大量增大 ,肌节紊乱、肌丝溶解 ,细胞出现脂肪变性、萎缩、凋亡等变化。T细胞见电子密度有明显区别呈明细胞和暗细胞两种 ,暗细胞线粒体大 ,嵴增多 ,显示功能活跃状态 ,明细胞反之 ;(2 )间质纤维、脂肪组织也伴随逐渐增多 ;(3)房室束的增龄性变化主要表现为束细胞线粒体萎缩及纤维组织逐渐增多 ,束带增宽。结论 采用电镜技术 ,发现心传导系统的细胞分子水平的增龄性变化比光镜下细胞水平提前约 10年。  相似文献   

3.
大鼠房室交界区的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比较大鼠房室交界区各部之间的糖代谢及神经分布的差异。方法:SD大鼠心脏冷冻切片;行糖原,乳酸脱氢酶,琥珀酸脱氢酶,单胺氧化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染色。结果:(1)糖原:房室结,中心纤维体>房间隔,室间隔;乳酸脱氢酶:中心纤维体>房室结,房间隔,室间隔;琥珀酸脱氢酶,单胺氧化酶:室间隔>房间隔>房室结>中心纤维体;乙酰胆碱酯酶;房室结>>房间隔,室间隔,中心纤维体;(2)乙酰胆碱酯酶在房室束未分叉部光密度比其他部位高,其余染色在房室交界区各部无差异。结论:(1)房室交界区与心肌都具备有氧及无氧\代谢的能力,交界区糖原储备丰富;交界区各部间的代谢无差别;(2)副交感神经在房室束未分叉部的分布较其他部位多。  相似文献   

4.
对心房与心室间激动传导的改变,传统认为只是房室结的问题,以后由于心内心电图(如希氏束电图等)和通过电生理学、微电极的应用以及电镜对微细的组织学观察等,首先对激动的产生,证实在房室结附近有起搏功能的细胞(即起搏细胞或称P细胞pacemaker cells)存在于心房与房室结的交界部(房-结区)、房室结与希氏束的交界部(结-希氏束区)、希氏束部以及冠状窦的附近区,而房室结本身并无起搏细胞,或只有很少的变异细胞.因此,将房-结区、结-希氏束区、希氏束及冠状赛区以及左心房后部(左房节律发生的部位)统称之为房室交界部或简称交界部,由此产生的心律,统称为交界部(或交界性)心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缺血再灌注对在体兔窦房结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取家兔9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 缺血10 min、30 min、60 min、120 min组及缺血10 min、30 min、60 min、120 min再灌注4h组, 每组10只。通过结扎及放松右冠状动脉起始部制作窦房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当达各预定时点后, 迅速切取窦房结组织固定, 用TUNEL法检测窦房结细胞凋亡, 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窦房结细胞Fas-L、Bax及Bcl-2表达。结果:①对照组、缺血10 min、30 min组均未观察到明显的窦房结细胞凋亡现象;缺血60 min、120 min组及缺血再灌注4组中共有68.3%(41/60)的兔窦房结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凋亡现象, 其细胞凋亡率分别为8.6%、16.1%、23.5%、34.5%、44.7%与31.2%。②Fas-L、Bax表达量随缺血时间延长逐渐增加, 以缺血120 min组表达最强;而Bcl-2表达则以缺血60 min组最强。③缺血再灌注各组中, Fas-L、Bax表达均明显强于对照组, 并以缺血60 min再灌注4h组最强;Bcl-2表达以缺血30 min再灌注4h组最强。④缺血再灌注组窦房结细胞Fas-L、Bax表达明显高于相同时间缺血组(P<0.01)。结论:缺血及缺血再灌注均可诱导在体兔窦房结细胞凋亡, 凋亡相关基因Fas-L、Bax、Bcl-2可能参与了细胞凋亡的调控过程, 缺血再灌注损伤对窦房结细胞凋亡的发生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猴房室结的形态学特征,比较物种之间的生物学差异。方法取4例广西猕猴房室结区域,石蜡包埋,连续切片,分别用HE染色、Van Gieson染色和间苯二酚品红液染色,光镜观察其房室结的形态学特征和组织结构。结果猴房室结呈前后长的三角体状。左侧紧贴中心纤维体,右侧有胶原纤维和心房肌覆盖。向前延续为房室束。房室结内存在少量起搏细胞、Purkinje细胞和大量移行细胞。细胞间质内含量有大量胶原纤维和丰富的弹性纤维,两者交织成网。结论广西猕猴房室结的形态较人和其他动物相似,细胞成分较成年人典型,间质内胶原纤维和大量弹力纤维丰富。  相似文献   

7.
15例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心脏传导系统的病理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15例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心脏传导系统的病理组织学改变。观察到两种组织学类型:①窦房结、房室结及左右束支近段呈节段性非特异性退行性变,无炎症反应及纤维组织增生,结及束支无脂肪浸润,仅存网状结构。②结内有大量脂肪组织浸润,挤压使结组织萎缩、逐渐减少。对结、束病变与心肌病时猝死的相互关系作简要讨论。心肌病;;窦房结;;房室结;;中心纤维体  相似文献   

8.
家兔房室交界区及其心房传导通路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改良房室交界区的形态学基础。方法:健康成年家兔10只,分别做房室交界区的额状面、矢状面及水平面连续切片,在HE、Masson及磷钨酸苏木素染色下观察其形态学特征。结果:家兔房室结位于房室隔内中心纤维体的右侧,主要由P细胞和T细胞组成,以P细胞为主,其向后形成的延伸部同射频消融慢径的部位吻合,且细胞分布明显较房室结稀疏,内有胶原纤维分隔。同时有四条过渡细胞带分别从心房的不同部位到达房室结及后延伸部,分别称为左房结束、右房结束、后房结束及上房结束。另外,在冠状窦前壁有P细胞成团分布。结论:①房室交界区的概念应当扩大,分布范围从房室隔内中心纤维体的右侧一直向后接近冠状窦口,前部可能为快传导区,后部可能为慢传导区。②房内传导通路确有存在,并且可能参与了房内折返性心律失常的形成。③冠状窦是一个重要的结外潜在起搏点,可能与某些房性自律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9.
家猪房室结组织学观察和定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家猪房室结的组织学和细胞特征 ,为探讨房室结的传导和心律失常发生机制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利用家猪含房室结组织块的连续切片 ,光镜观测和图像分析。结果 :家猪房室结位于冠状窦口前方 ,大小为7.0 2× 2 .65× 1 .2 9mm3,形态前后径略长的铁饼形 ,传导细胞分两类 :(1 )心肌样细胞 ,此类细胞多位于结上部和前部 ;(2 )典型的移行细胞 ,这种细胞多位于结的后部和下部。图像分析表明 :心肌样细胞 >一般心肌细胞 >T细胞。有 2例的房室结左前方存在副房室结。结论 :家猪房室结的位置比其它哺乳动物低 ;结上部和前部细胞主要为心肌样细胞 ,典型的P细胞少见 ,纤维细胞明显多于传导细胞  相似文献   

10.
王庆志  张黎声  原林 《解剖学杂志》2005,28(1):23-25,i002
目的:观察缺血再灌注(IR)致兔窦房结及其周围心房肌细胞凋亡及L-精氨酸干预作用。方法:采用在体兔右冠状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分IR组,IR NS组,IR L-arg组。结果:(1)三实验组中细胞凋亡率从结中央、结周边到周围心房肌是加重递增的,呈不均一性;(2)IR L-arg组各部位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仍显示梯度凋亡;(3)光镜下,三实验组窦房结周围心房肌细胞损伤程度则较结中央细胞重,而IR L-Arg组相同部位细胞损伤程度轻。结论:缺血再灌注可诱导窦房结及其周围心房肌细胞不均一凋亡,且窦房结凋亡率低;补充一定量的外源性L-精氨酸可降低缺血再灌注所致的细胞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人心脏传导系统中神经纤维的分布。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显示 10例正常人心脏传导系统中的神经丝蛋白。结果 在心传导系统中可见到大量神经丝蛋白免疫阳性神经纤维 ,主要位于血管周围和结细胞间 ;窦房结和房室结周围神经节中的部分神经细胞也呈免疫阳性反应。结论 人心脏传导系统中含有丰富的神经组织 ,对心脏的生理功能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心脏传导系统淀粉样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心脏淀粉样变患者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与心传导系统淀粉样变的关系。方法 用本组建立的心脏传导系统检查法,刚果红染色,偏振光显微镜观察了6例淀粉样变的心脏传导系统,结果 6例心脏淀粉样变者,心传导系统病变以窦房的是重要,房室传导系统轻,后者有由近(房室结)至远部(左束支)逐渐加重倾向,其中3例有窦性心动过缓和传导阻滞者,心传导系统病变广布严重,结论 心传导系统淀粉产变可以是心律失常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13.
人窦房结中突触素增龄性变化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正常人窦房结中突触素增龄性变化的规律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窦房结中的突触素 ,并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测量突触素的免疫阳性物面积。结果显示 :窦房结中的突触素阳性物在 1岁以前较少 ,1岁以后显著增多 ,并在 1~ 2 0岁年龄组达到最多 ,其后随年龄增长而减少 ,70岁以后降到最低。提示窦房结中的神经组织在生理状态下存在着增龄性变化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1806例受检者的体表窦房结电图检查结果,常规心电图均诊断为窦性心津。其中正常人861例,各类心脏病患者945例。根据有无表示窦房结活动的特征性“P前波”,正常人中存在窦性心律(包括窦性心律、窦房及窦房结内游走心律)者828例,房性自主心律33例(占3.8%)。各类心脏病患者存在窦性心律者852例,房性自主心律93例(占9.8%)。正常人的窦房传导时间男女分别为44.73±15.36及43.32±13.45毫秒(P>0.05)。本研究说明,少数正常人确实存在房性自主心律,与迷走神经张力过高有关;心脏病患者出现持续性房性心律与其窦房结起搏功能受损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发和制备心钠肽(ANP)的兔单克隆抗体,检测其在心窦房结、传导束的免疫特性表达及其在心 脏疾病中的检测应用。方法:采用固相多肽合成法合成ANP 特异性多肽,对新西兰大耳白兔进行免疫,取出兔 脾细胞与兔的骨髓瘤细胞240E-W3 进行融合,采用兔单克隆抗体技术制备兔单抗,运用免疫印迹、免疫组织化 学法鉴定其特异性和敏感性。收集24 例人心组织,其中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其他疾病导致死亡的 比例分别占33%、54%、13%,对24 例人心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ANP 表达。结果:制备抗ANP 的兔单克 隆抗体(ab225873),经免疫印迹检测显示,ANP 在人心组织中可以特异性识别大小为16 kD 的条带。免疫组织 化学结果显示,ANP 特异性表达在成人心组织的窦房结和左心室的传导束,但心室肌以及成人的其他组织中不表 达。24 例人心组织中心房肌阳性率为100%,窦房结阳性率为100%,传导束阳性率为50%,心室肌阳性率为0。 结论:本研究制备的抗ANP 兔单克隆抗体(ab225873)在免疫印迹和免疫组织化学上均表现有良好的特异性与敏 感性,能特异识别心窦房结、传导束,为研究窦房结、传导束相关疾病提供分子检测工具。  相似文献   

16.
希氏束-浦肯野纤维是心脏传导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氏束起搏(HBP)是通过自身希氏束-浦肯野纤维系统传导,具有保留心脏机械同步性的优势,是目前最生理性的心脏起搏方式,可避免心室收缩的不同步,减少心力衰竭的发生。HBP分为选择性希氏束起搏和非选择性希氏束起搏。对于需要高比例心室起搏、右室起搏导致心功能恶化、因房颤合并心衰行房室结消融控制心室率以及部分符合CRT适应证的患者,希氏束起搏可显著改善心功能,本文就此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7.
Intravenous magnesium has been used to prevent and treat many different types of cardiac arrhythmia. It has diverse electrophysiological actions on the conduction system of the heart; including prolonging sinus node recovery time, and reducing automaticity, atrioventricular nodal conduction, antegrade and retrograde conduction over an accessory pathway, and His-ventricular conduction. Intravenous magnesium can also homogenise transmural ventricular repolarisation. Because of its unique and diverse electrophysiological actions, intravenous magnesium has been reported to be useful in preventing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after cardiac and thoracic surgery; in reducing the ventricular response in acute onset atrial fibrillation, including for patients with Wolff-Parkinson-White syndrome; in the treatment of digoxin induced supraventricular and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multifocal atrial tachycardia, and polymorp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or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from drug overdoses. Intravenous magnesium is, however, not useful in monomorp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and shock-resistant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Large randomised controlled studies are needed to confirm whether intravenous magnesium can improve patient centre outcomes in different cardiac arrhythmias.  相似文献   

18.
P物质在人心传导系统中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观察 P物质在人心传导系统中的分布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 10例非心血管疾病死亡者心传导系统中的 P物质。结果发现 ,在心传导系统中有数量较少的 P物质免疫阳性纤维和细胞 ,分布于窦房结、房室结和房室束等部位。本研究提示 ,在人心传导系统中 ,P物质阳性神经纤维可能有部分来自心内神经节 ,并且在结细胞之间以及窦房结和房室结之间的功能联系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A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from serial sections of adult chicken heart was made to verify whether Purkinje cells, that can be recognized by a number of well-known histological criteria, form specialized tracts in the adult chicken atria. This reconstruction revealed a loosely arranged network of Purkinje cells connecting the two atria. This network has not been described before. No tracts could be detected between the sinoatrial and the atrioventricular nodes. These atrial Purkinje cells express the atrial and ventricular myosin isoform, as determined by the use of monoclonal antibodies that were prepared against atrial and ventricular myosin isoform, respectively. Some atrial myocytes that are topographically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urkinje cells and that cannot be distinguished from the surrounding myocytes with conventional histological criteria, express, apart from the atrial myosin isoform, also the ventricular myosin isoform. The similar expression pattern of these two cell types and their close topographical relationship suggest the presence of a more elaborate system specialized in conduction than the well-known conductive system found with conventional histological techniqu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