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灰阶超声造影(CEUS)在子宫肌瘤自凝刀射频消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超声导向经阴道自凝刀射频消融(RFA)治疗前分别对59例已育妇女71个子宫肌瘤(其中肌壁间肌瘤22个,黏膜下肌瘤49个)行常规超声及CEUS检查,RFA治疗后即刻行CEUS检查来评判消融效果,部分带蒂黏膜下肌瘤消融后随即取出送病理。治疗后于3,6,12月常规超声观察肌瘤体积变化、血供及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术前行CEUS检查71个病灶均符合子宫肌瘤"周边网状增强型"的造影增强模式;RFA术后即刻病灶CEUS表现为"缺损型"造影增强模式。RFA术后3,6,12月肌瘤平均体积明显缩小,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RFA术前、术后即刻CEUS的应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有助于提高RFA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①目的 分析射频消融范围的影响因素,为射频消融治疗子宫肌瘤提供实验依据.②方法 按消融时间不同分为12分钟组、10分钟组、8分钟组和6分钟组,每组均消融5个肌瘤.应用伞径分别2.5cm和2.0cm的多电极射频针,分别对5个肌瘤进行消融.阻断一侧子宫血管后和阻断子宫双侧血运后均消融5个肌瘤.③结果对子宫肌瘤射频消融12分钟和10分钟,所得消融灶平均直径分别为(22.76±7.81)mm和(22.25±8.80)mm,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消融8分钟、6分钟的凝固性坏死灶直径分别为(18.43±3.75)mm和(16.81±4.92)mm,同10分钟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应用伞径为2.5cm、2.0cm、1.5cm的射频消融针,对子宫肌瘤消融所得的消融灶平均直径分别是(31.30±8.92)mm、(27.41±4.8.16)mm、(22.25±8.80)mm.三者之间比较,结果 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消融前不同程度阻断子宫肌瘤的血液循环,所得消融灶大小不同.④结论 射频消融治疗子宫肌瘤,其消融范围与消融时间、多电扳射频针伞径以及肌瘤本身血运有密切关系.消融时间以10分钟为宜,不同大小的肌瘤需选择伞径不同的多电极针,以达根治子宫肌瘤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超声引导下自凝刀射频治疗子宫肌瘤10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超声引导下自凝刀射频治疗子宫肌瘤的经验,观察射频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方法对我院2006年6月~2009年12月行自凝刀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患者10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经检查无其他重要疾病,使用BBT多功能妇科射频治疗仪,在B超引导下定位、穿刺、射频治疗后肌瘤凝固、变性、坏死或将带蒂黏膜下肌瘤的瘤蒂切断摘除肌瘤。结果经x^2检验,术后3、6个月复查,带蒂黏膜下、不带蒂黏膜下、肌壁间肌瘤有效率达100%,三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浆膜下、多发性肌瘤与前三者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超声引导下自凝刀射频治疗子宫肌瘤是一种能保留子宫的微创技术,疗效确切、损伤小、方便、费用低,易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Radio frequency ablation RFA)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RFA治疗子宫肌瘤392例,治疗后3、6、12个月行B超检查观察子宫肌瘤缩小情况,比较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结果 RFA治疗3、6、12个月瘤体明显缩小,P<0.01,月经过多、贫血、痛经等临床症状得到改善,总有效率95.9%,治愈率57.1%.结论 RFA治疗子宫肌瘤后肌瘤明显萎缩,与肌瘤相关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精确定位消融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2例(87个肌瘤)子宫肌瘤患者,采用JC型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在超声精确定位和实时监控下对靶肌瘤进行消融治疗。治疗1个月内以增强MRI观察靶肌瘤的消融率;治疗后6个月、12个月以平扫MRI评价靶肌瘤的缩小率,并随访患者月经量和血红蛋白的变化。结果:治疗1个月内靶肌瘤消融率为(83.2±13.6)%,治疗后6个月、12个月靶肌瘤体积明显缩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靶肌瘤缩小率分别为(56.04±23.65)%和(70.00±21.26)%。治疗后6个月、12个月患者月经周期缩短,月经量减少,血液血红蛋白(Hb)升高。治疗中及治疗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镇静镇痛下高强度聚焦超声精确定位消融治疗子宫肌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冷循环射频消融治疗中晚期肝癌的近期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彩超引导下冷循环射频消融治疗中晚期肝癌的近期疗效。方法:中晚期肝癌30例,其中原发性肝癌21例,转移性肝癌9例。肿瘤最大径≤5 cm的12例肝癌患者采用单纯射频消融治疗(RFA),肿瘤最大径>5 cm的18例肝癌患者采用RFA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RFA术后1个月行超声造影或肝脏增强CT、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等以评价疗效。结果:30例患者完全灭活率46.7%(14例),部分灭活率53.3%(16例)。单纯RFA组12例完全灭活率50.0%(6例),部分灭活率50.0%;RFA联合TACE组18例完全灭活率44.4%(8例),部分灭活率55.6%(10例),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15例AFP阳性患者术后AFP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冷循环射频消融治疗中晚期肝癌近期疗效较好,对于大肝癌宜联合TACE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和分析射频消融技术在治疗子宫肌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到我院就诊被确诊为子宫肌瘤并自愿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行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30例作为观察对象,并用B超进行观察,对并发症以及临床症状进行观察,并于患者治疗后的6、12、24月对患者做好随访记录。结果 30例患者的手术进行比较顺利,治疗后子宫及其肌瘤体积呈进行性缩小,患者没有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现象。经过随访的3-6个月,子宫肌瘤总有效率55.8%,治愈率72%;黏膜下肌瘤效果最好,总有效率100%。结论射频消融技术在治疗子宫肌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效,能够有效灭活子宫肌瘤病灶并使其逐渐缩小甚至消失,几乎无创伤,且保全子宫,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申恒春  周丹  倪亚非  蒋智君 《四川医学》2013,(11):1619-1621
目的 采用能效因子(energy-efficiency factor,EEF)量化研究子宫肌瘤超声消融(ultrasound ablation,UA)的剂量-效应的规律性.方法 67例(81个肌瘤)子宫肌瘤患者接受超声引导下超声消融治疗,治疗后核磁共振成像评价超声消融的结果,计算EEF,并随访患者的满意度和临床不良反应.结果 所有的患者均未出现重要并发症,患者满意度100%.无灌注体积达70%以上的肌瘤有63例(77.78%),EEF为(15.95±1.53)J/mm3;而消融不足70%的肌瘤18个(22.22%),EEF为(34.50±5.65)J/mm3;不同消融率之间比较EEF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达到满意体积消融率(70%)所需的能量低于部分消融的肌瘤.结论 超声消融治疗子宫肌瘤是可行的、安全的,EEF可作为超声消融子宫肌瘤的剂量评价指标,用于剂量学研究.影响能效因子的因素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射频消融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自愿接受射频消融术治疗子宫肌瘤的患者192例,在B超监视和引导下将射频治疗刀经阴道宫颈置入病灶进行射频消融治疗,于治疗后1、3、6、12、24个月随访。结果射频消融治疗后子宫及其肌瘤体积呈进行性缩小,治疗后6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肌瘤体积分别缩小74.6%、78.8%和81.5%,子宫体积分别缩小48.7%、51.9%和53.1%;88.7%(102/115)的患者术后月经恢复正常,贫血全部得到纠正;原有痛经消失的有50.9%(26/51)。总有效率为97.9%(188/192),治愈率为64.0%(123/192)。对黏膜下肌瘤射频消融治疗效果最佳,有效率达100.0%(67/67),治愈率达85.1%(57/67)。肌瘤大小、生长类型和变性率是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结论射频消融术毁损肌瘤组织,使瘤体和子宫明显缩小,照著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采用MRI观察海扶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该院2013年6月—2014年8月收治的18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MRI评估海扶治疗子宫肌瘤疗效。结果术前T1WI以等信号为主,治疗后以高信号为主,治疗后171个高信号肌瘤,全部出现在无灌注区,消融率为100%,11个等信号肌瘤中7个出现无灌注区,消融率63.6%。高信号肌瘤与等信号肌瘤消融率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T2WI治疗前以等信号为主,治疗后仍以等信号为多见,其中高信号治疗后全部为无灌注区,消融率100%,等信号中111个出现无灌注区,消融率为98.2%,治疗后37个出现无灌注区,消融率92.5%,三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T1WI表现为MR信号增加,T2WI略有变化,但并不显著。结论采用MRI可根据肌瘤无灌注区判定坏死区域的大小,从而评价子宫肌瘤行海扶治疗后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射频消融(RFA)子宫肌瘤疗效观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测201例子宫肌瘤患者在RFA术前、术后6个月时的子宫及肌瘤大小、形态、内部回声变化;观察血流状况,并测量子宫动脉、肌瘤周边动脉的阻力指数的变化。【结果】RFA术前子宫平均体积为(252.3±51.5)cm3,肌瘤平均体积为(52.3±26.1)cm3。RFA术后6个月子宫平均体积为(145.8±38.7)cm3,缩小42.46%,与术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肌瘤体积(21.8±9.5)cm3,缩小59.62%,与术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术前肌瘤周边有晕环,血流丰富;术后晕环消失,肌瘤周边及内部血流消失。术前子宫动脉RI为(0.70±0.08),术后6个月子宫动脉RI为([0.84±0.09),P<0.01],恢复正常。治愈108例(53.73%),显效59例(29.35%),有效32例(15.92%),无效2例(1.00%),总有效率99.00%。【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观测RFA治疗前、后子宫及子宫肌瘤大小的变化,并能观测子宫及子宫肌瘤血供的变化,是评价RFA治疗子宫肌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宫腔镜电切除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160例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分为宫腔镜电切术治疗80例(治疗组)和开腹子宫肌瘤切除术治疗80例(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24 h阴道流血量,术后胃肠道恢复时间.结果 治疗组手术时间20~50 min,平均(25±2.52) min;术中出血量10~30 mL,平均(15±3.51)mL;术后24 h阴道出血量20~45 mL,平均(30±10.15)mL;术后胃肠道恢复时间0.5~1.0 d,平均(0.7±0.21)d.对照组手术时间60~120 min,平均(90±25.13)min;术中出血量60~30 mL,平均(95±31.12)mL;术后24 h阴道出血量25~65 mL,平均(45±16.12)mL;术后胃肠道恢复时间0.9~2.2 d,平均(1.5±0.62)d.结论 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安全高效、损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术(RFA)对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肝癌(HCC)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40例HBV相关HCC患者RFA术前、术后3 d、术后1个月肝功能指标,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肝功能变化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 RFA术后3 d、1个月肝功能异常率分别为87.1%(122/140)、25.7%(36/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肝功能 Child-Pugh C 级患者 RFA 术后1个月肝功能异常率为81.8%,明显高于 A、B 级患者(19.5%、23.1%,P均<0.05);消融范围≥3针者术后3 d肝功能异常率为96.2%(51/53),明显高于消融范围≤2针者(81.6%,P <0.05)。乙肝表面抗原(HBsAg)、HBV DNA、甲胎蛋白(AFP)阴性与阳性组,是否合并门脉癌栓的不同分组,RFA术后3 d、1个月的肝功能异常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FA虽是微创技术,但在短期仍有不同程度的肝损伤。 RFA术前应积极评估患者肝功能、术后密切监测肝功能变化,加强保肝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Ⅱ型子宫粘膜下肌瘤宫腔镜电切术的指征与安全性。方法选择82例Ⅱ型子宫粘膜下肌瘤的患者,根据肌瘤向肌层扩展的深度、肌瘤的大小、肌瘤所处宫腔的位置、肌瘤基底部占子宫壁的比例、肌瘤边缘距子宫浆膜面的距离五项参数综合评分,分为A、B、C三组,在超声监测下行宫腔镜电切术,探讨宫腔镜电切术的指征,观察手术安全性及疗效。结果 A组65例,全部一次手术切除肌瘤,一次手术成功率为100%,手术时间10~95min,平均37.2min,术中出血量15~100ml,平均40ml;B组14例,8例一次手术切除肌瘤,一次手术成功率为57.1%,手术时间30~125min,平均45.6min,术中出血量45~180ml,平均90ml;C组3例,宫腔镜手术失败,均中转开腹行子宫肌瘤切除术,其中B组的手术时间与A组相比明显延长(P〈0.01);B组的出血量明显多于A组(P〈0.05)。结论宫腔镜电切术治疗II型子宫粘膜下肌瘤是安全、可行的,但术前一定要综合评估手术的难度,明确手术指征,降低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射频消融治疗对原发性肝癌(HCC)患者外周血中Th1、Th2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采集30例HCC患者射频消融前和射频消融后3或7 d和肝癌复发时的血浆,用液相芯片检测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结果射频消融后Th1型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12p40(IL-12p40)水平较消融前明显增加[IFN-γ:(101.30±78.70)pg/ml vs.(55.70±36.20)pg/ml;IL-12p40:(57.70±31.90)pg/ml vs.(18.10±16.70)pg/ml;P均〈0.05)。但肝癌复发后IFN-γ和IL-12p40水平比消融后的水平明显下降[IFN-γ:(56.50±41.70)pg/ml vs.(101.30±78.70)pg/ml;IL-12p40:(18.90±16.460)pg/ml vs.(57.70±31.90)pg/ml;P均〈0.05),与消融前比较无明显差异。射频消融治疗前后,Th2型细胞因子IL-4和IL-6水平未出现明显变化[IL-4:(11.33±12.70)pg/ml vs.(13.31±15.56)pg/ml;IL-6:(17.86±22.93)pg/ml vs.(24.46±28.46)pg/ml]。射频消融治疗后,Th2型细胞因子水平下降者伴随较长的复发时间间隔[(14.00±4.35)月],而Th2细胞因子水平增高的患者复发时间则相对较短[(5.06±4.26)月]。结论射频消融可短期激活Th1型免疫反应,但激活的Th1型免疫反应不能预防肝癌的复发。Th2型细胞因子水平改变与肝癌复发时间有关,监测Th2型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可能有助于预测肝癌复发。  相似文献   

16.
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肝转移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射频消融(RFA)治疗肝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不能行手术切除的肝转移瘤35例,经肝TACE联合RFA治疗,观察近期疗效及6、12、18个月的生存率。结果 35例肝转移瘤共154个病灶行49次肝TACE及42次RFA,病灶的完全坏死率为85.7%(30/35),全部病例6、12、18个月生存率分别为100%、94.3%、88.6%。结论 TACE联合RFA治疗肝转移瘤是一种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88例130个骨质疏松症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椎体采用经双侧椎弓根钻孔椎体内减压并植骨术。术前、术后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并随访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全组均安全完成手术,平均每个椎体手术时间为20min。所有患者疼痛明显缓解。VAS术前为(9.1±0.9)分,术后3d(3.2±0.5)分,术后7d(2.5±0.5)分,术后2个月(2.7±0.4)分。术前、术后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lt;0.05)。患者睡眠、运动明显改善,随访8~18个月(平均9.8月),疼痛无加重,所处理椎体高度无丢失。结论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骨质疏松症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刘胜中  曾富春 《四川医学》2009,30(11):1716-1718
目的评价器质性心脏病(OHD)合并心房颤动(AF)心内直视下Atricure双极射频消融(RFA)治疗的手术效果以及影响手术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2007年8月~2008年11月29例OHD(27例风湿性心脏病、2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AF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心内直视下行心脏瓣膜置换及先心病矫治术,同期行Atricure双极RFA改良迷宫术。结果心脏复跳后全组29例患者均转为窦性心律(100%),术后有10例复发房颤(34.48%),给予可达龙治疗后均转为窦性心律。术后随访率为93.10%(27/29,2例住院期间死亡),平均随访(6.8±1.4)个月,96.29%(26/27)维持窦性心律,3.71%(1/27)为AF心律。转窦组AF病史(21.3±34.4)个月,AF复发或者维持组为(84.7±40.9)个月,P〈0.01;转窦组左房内径为(51.6±12.7)mm,AF复发或者维持组为(68.5±13.4)mm,P〈0.05;转窦组心胸比率为55%~62%,AF复发或者维持组为59%~76%,P〈0.05。结论OHD合并AF术中同期行Atricure双极RFA治疗,术后长期窦性心律维持率高。RFA作为心脏手术的辅助手术具有安全、省时、治疗AF效果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