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黄梦  章国忠  林纪光 《浙江医学》2011,33(4):514-516
目的 探讨新生儿窒息后左心室扭转功能与血清心肌酶的关系.方法 应用超声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测定30例轻度窒息新生儿、20例重度窒息新生儿及50例正常足月新生儿的左心室心尖旋转、左心室心底旋转、左心室扭转、左心室扭力.同时取其静脉血测定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水平.结果 (1)左心室心底旋转在正常组、轻度窒息组和重度窒息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2)左心室心尖旋转、左心室扭转、左心室扭力在重度窒息组分别为(1.251±0.877)°、(0.427±0.135)°、(0.018±0.010) °/mm,明显低于轻度窒息组[分别为(1.849±0.878)°、(1.244±0.456)°、(0.045±0.018)°/mm],轻度窒息组低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3.193±1.132)°、(1.698±1.010)°、(0.061±0.036)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3)CK-MB、cTnI在轻度窒息组高于正常对照组,重度窒息组高于轻度窒息组(均P<0.01).(4)左心室心尖旋转、左心室扭转及左心室扭力与血清心肌酶水平呈负相关(P<0.01或0.05),其中左心室扭转与cTnI相关性最显著.结论 窒息后新生儿左心室扭转功能明显下降,可与血清心肌酶联合应用,客观评价窒息后足月新生儿左心室功能,动态监测,指导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2.
速度向量成像技术评价扩张型心肌病心脏扭转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晓伟  李治安 《中华医学杂志》2009,89(27):1892-1896
目的 应用超声心动图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对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心脏扭转运动的改变进行初步分析,进一步探讨VVI技术在评价心脏扭转运动方面的价值.方法 采用VVI技术对33名正常人和30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进行研究.选取胸骨旁左室二尖瓣水平、乳头肌水平、心尖水平短轴切面及心尖四腔心、两腔心切面的图像,测量收缩期左室基底部、中部及心尖部最大旋转角度、峰值旋转速度、圆周应变(CS),达峰值旋转速度时间(TPRV);舒张末期及等容舒张末期峰值解旋转速度,对比两组心脏旋转和扭转运动.结果 (1)正常组左室扭转运动:自心尖部向心底部观察,等容收缩期心底部逆时针旋转,心尖部顺时针旋转;收缩期心底部顺时针旋转,心尖部逆时针旋转;乳头肌水平旋转形式不固定.左室整体扭转方向为逆时针.(2)部分DCM患者心脏扭转运动形式改变:30例研究对象中4例患者左室扭转形式不同于正常人,其中2例表现为心尖和心底均呈逆时针旋转,1例表现为心尖和心底均呈顺时针旋转,1例表现为心底部呈逆时针旋转而心尖部呈顺时针旋转.(3)旋转形式未发生变化的26例DCM患者的有关旋转和扭转运动参数均明显减低,以心尖部减低更为明显.DCM组与正常组相比:左室扭转角度7.34°±3.65°比17.01°±4.81°、扭矩(0.09±0.04)°/mm比(0.23±0.06)°/nun、扭转速度(60.23±23.67)°/s比(148.24 4-56.23)°/s、解扭转率(0.37±0.19)%/m比(0.59 4-0.33)%/m;心底部旋转角度-3.60°±2.38°比-6.56°±3.18°(P=0.014)、心尖部旋转角度5.80°±3.55.比12.13.±2.05°(P=0.000)、心底部CS-8.09%±2.73%比-19.49%±5.51%(P=0.013)、心尖部CS-8.94%4-5.90%比-27.49%4±9.53%(P=0.000).(4)左室扭转角度与射血分数呈正相关(r=0.489,P<0.05),DCM组心尖部TPRV较正常组明显延长,存在旋转运动不同步性(400.26 ±70.15)ms比(328.13±66.95)ms,P=0.008.结论 (1)DCM心脏扭转功能呈弥漫性损伤,扭转功能受损对心脏整体功能的减低具有明显影响.(2)部分DCM心脏扭转运动形式表现与正常人不同.(3)VVI可客观反映DCM患者的心脏扭转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室扭转、心内膜及心外膜下心肌旋转,并进一步探讨不同肥厚类型对左室扭转的影响。方法采集65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与30例对照组左室基底、心尖水平的图像,根据肥厚部位将HCM组分为室间隔肥厚组(IHCM),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组(AHCM),室间隔及心尖均肥厚型组(IAHCM)。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测量左室心内、外膜下心肌峰值旋转角度,并计算出左室整体扭转。结果 1IHCM组在基底部心内、外膜下心肌峰值旋转角度、整体旋转角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心尖部心内外膜峰值旋转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IAHCM组在基底部和心尖部心内、外膜下心肌峰值旋转角度、整体旋转角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3AHCM组心尖部心内、外膜下心肌峰值旋转角度、整体旋转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基底部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可较好地评价不同类型肥厚型心肌病心内、外膜下心肌的旋转。  相似文献   

4.
用彩色多普勒组织显像测定健康儿童203名的二尖瓣环、左室后壁、室间隔、心尖部4个部位13项指标的运动速度。结果表明:(1)运动速度随年龄增大而加快,7个月前后的差别最为显著,7个月后则差异无显著性;(2)运动速度与心率无关;(3)心内膜运动速度快于心外膜;(4)舒张期运动速度快于收缩期;(5)左室后壁运动速度快于心尖部,心尖部快于室间隔。提示彩色多普勒组织显像能直接、实时、定量测定局部心肌和瓣膜的运动速度,其正常值的建立对诊断小儿心肌病变、评价心功能以及鉴别心包病变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组织向量成像技术定量评价肥厚型心肌病左心室心肌舒张顺序。方法:选择16例健康志愿者及临床确诊肥厚型心肌病患者15例,应用超声诊断仪,在VVI模式下,评价心内膜及心外膜的舒张顺序。结果:肥厚型心肌病组心内膜及心外膜左室各节段纵向应变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肥厚型心肌病组心内膜峰值应变的达峰时间等于或早于心外膜。达峰时间的差值与正常组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速度向量技术能够定量评价左心室心肌心内膜及心外膜心肌机械做功和舒张运动的顺序,为早期发现舒张功能异常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6.
正常儿童彩色多普勒心肌组织显像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彩色多普勒组织显像测定健康儿童203名的二尖瓣环,左室后壁,室间隔,民尖部4个部位13项指标的运动速度,结果表明:(1)运动速度随年龄增大而加快,7个月前后的差别最动显著,7个月后则差异无显著性;(2)运动速度与心率无关;(3)心内膜运动速度于心外膜,(4)舒张期运动速度快于收缩期;(5)左室后壁运动速度快于心尖部,心尖部快于室间隔,提示彩色多普勒组织显像能直接,实时,定量测定局部心肌和瓣膜的运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2D-STI)评价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左心室心内膜、心外膜扭转与解旋运动的特点。方法 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8月在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并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55例,依据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积分(Gensini积分)分为轻中度狭窄组(Gensini积分≤42.9分,28例)和重度狭窄组(Gensini积分≥43.0分,27例),采用超声2D-STI全方位分析左心室心内膜、心外膜扭转与解旋运动指标,并分析其与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结果 轻中度狭窄组与重度狭窄组患者性别、体质指数(BMI)、心率、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期左房室瓣前向血流频谱E峰/A峰(E/A)、等容舒张时间(IVR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狭窄组患者年龄、每搏输出量较轻中度狭窄组降低(P<0.05)。重度狭窄组患者左心室扭转角度峰值(Ptw)、主动脉瓣关闭时间点扭转角度(AVCtw)、左房室瓣开放时间点扭转角度(MVOtw)、解旋率(UntwR)、解旋速度峰值(PUV)、扭转速度峰值(PTV)、心底水平心内膜下心肌旋转角度峰值(rot baendo)、心底水平心外膜下心肌旋转角度峰值(rot baepi),心尖水平心内膜下心肌旋转角度峰值(rot apendo)、心尖水平心外膜下心肌旋转角度峰值(rot apepi)较轻中度狭窄组降低,解旋速度达峰时间(TPUV)、扭转达峰时间(TPTV)较轻中度狭窄组升高(P<0.05)。冠心病患者Ptw、AVCtw、UntwR、TPUV、rot apendo、rot apepi与Gensini积分呈高度负相关(r=-0.725,P<0.01;r=-0.794,P<0.01;r=-0.848,P<0.01;r=-0.794,P<0.01;r=-0.989,P<0.01;r=-0.964,P<0.01);TPTV与Gensini评分呈高度正相关(r=0.965,P<0.01)。 结论 超声2D-STI可以很好地评价左心室舒张功能,左心室心内膜、心外膜旋转角度的下降程度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斑点追踪技术定量评价蒽环类化疗药物对乳腺癌患者左心室旋转及扭转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经术后病理证实为乳腺癌且接受以蒽环类药物为主化疗方案的患者30例,依据蒽环类药物在体内累积量的不同分为A(化疗前)、B(120~340 mg/m^2)、C(360 mg/m^2)三组,对三组患者分别进行超声心动图常规测量及存储左心室基底部及心尖部水平短轴切面动态二维图,应用斑点追踪技术分析左心室基底部及心尖部水平短轴切面各节段的旋转角度值及扭转角度值,比较随着蒽环类药物体内累积量的增加时常规超声心动图测量及左心室旋转扭转参数的改变。结果与A组比较,B组左心室基底部及心尖部各节段旋转角度呈减低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整体扭转角度明显减低(P<0.05)。与A组比较,C组左心室基底部前间隔、前壁及心尖部前间隔、前壁、侧壁、后壁、后间隔旋转角度明显减低( P<0.05);左心室基底部、心尖部总体旋转角度及左心室扭转角度明显减低(P<0.05)。与B组比较,C组左心室心尖部前间隔、前壁、侧壁、后壁及后间隔旋转角度明显减低(P<0.05);左心室基底部及心尖部总旋转角度及左心室体扭转角度明显减低( P<0.05)。结论斑点追踪技术能在早期更准确反应心肌组织病理学变化所致局部心肌旋转及扭转的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速度向量成像技术对急性期川崎病患儿左心收缩功能进行评价,以寻求川崎病患儿早期心脏损害的依据。方法对39例急性期川崎病患儿与40例正常儿童进行超声检查。于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测量各腔室径线;根据STeich法计算左心室射血分数(EF)及缩短分数(FS);采集心尖四腔、心尖两腔三个完整的心动周期存入光盘,脱机分析。应用VVI技术测量心尖四腔切面室间隔、侧壁及心尖两腔切面下壁、前壁的基底段、中间段和心尖段的收缩期峰值速度(VS)、应变(sys)、应变率(SRS)等指标。比较两组间各参数。结果患儿组EF与正常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患儿组收缩期峰值速度(VS)、收缩期峰值应变率(SRS)低于正常组,在所有基底部和部分中间节段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期川崎病儿童左室长轴方向收缩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10.
15例心尖肥厚性心肌病的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告并分析心尖肥厚性心肌病(AHCM)误诊的原因。方法:对15例误诊为“冠心病、心内膜下心肌梗塞”的AHCM患者的临床特征、心电图、心脏超声、冠状动脉造影(冠脉造影)、左心室造影进行分析,探讨其误诊原因。结果:15例均具有心尖肥厚性心肌病典型心电图表现。经胸心脏超声左心室心尖短轴测量心尖最厚处达18-22mm,收缩末心尖部心腔缩小近于闭塞。经冠脉造影显示15例都未能诊断冠心病。X线右前斜位30度电影下显示左心室腔舒张期呈“黑桃”样变化,左心室心尖部较前壁明显增厚,并且心尖部活动幅度很弱。结论:临床医师对AHCM的诊断缺乏认识和超声科医师未能常规行心尖短轴切面检查是引起15例心尖肥厚性心肌病患者误诊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速度向量成像技术(VVI)比较静息状态下左心室相同节段的正常心肌纵向和径向的运动特点,评价VVI技术对正常人左心室节段心肌收缩功能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健康志愿者30例,采用西门子公司Sequoia 512超声诊断仪,在VVI模式下选取心尖四腔、心尖二腔、心尖左室长轴;二尖瓣水平、乳头肌水平及近心尖水平左室短轴切面,定量分析左室前间隔、前壁、侧壁、下壁、后壁及后间隔的径向运动,以及纵向的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等3个分段中正常心肌节段的心肌运动速度(Vs)、应变(S)、应变率(SR)。结果正常人左心室各室壁基底段、中间段和心尖段速度依次递减: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变、应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各室壁二尖瓣水平、乳头肌水平、近心尖部水平径向速度、应变、应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速度向量成像技术能够定量评价左心室节段收缩功能,为临床评价心脏运动及功能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正常膝关节CT三维重建图像中股骨上髁轴(外科上髁轴和临床上髁轴)及前后轴线在性别间的差异,以探讨在全膝关节置换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07年6月-2008年5月本院骨科收治的80例患者共80个正常膝关节的CT资料,进行股骨远端三维图像重建,测量后髁角(PCA)、髁扭转角(CTA)、前后轴线的垂线与后髁轴线的夹角(PAPA),比较其在性别间的差异及个体的变异程度。结果:性别间的PCA[(3.48±1.11)°vs(3.67±1.08)°]、CTA[(5.29±1.04)°vs(5.60±1.18)°]及PAPA[(3.85±1.67)°vs(4.03±2.3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PAPA的变异性较大,而PCA及CTA的变异系数较小(P〈0.05)。结论:股骨上髁轴线是全膝关节置换术股骨髁截骨的最佳参照轴线,前后轴线在性别间无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评价尿毒症高血压患者节段性心肌收缩功能的变化。方法:利用VVI技术检测25例尿毒症高血压患者左室心尖长轴切面左室壁基底段、中间段和心尖段收缩期峰值速度(Vs)、收缩期峰值应变(ε),另取25例健康志愿者进行对照。结果:尿毒症高血压患者心肌各节段Vs、ε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并且失去正常节段的运动规律。结论:VVI技术可敏感评价尿毒症高血压患者局部心肌受损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图像引导肺癌放射治疗(以下简称放疗)时不同图像配准方法对摆位误差的影响。方法:利用Elekta Synergy直线加速器对43例肺癌患者进行基于锥形束CT(CBCT)的图像引导放疗(IGRT)。将重建获得的CBCT图像与原计划系统CT图像进行骨性和灰度两种模式匹配,分析X、Y、Z轴水平方向的摆位误差及旋转方向摆位误差,比较两种匹配模式之间的差异。结果:43例肺癌放疗共进行114次CBCT扫描,其中骨性配准和灰度配准在X轴水平方向的误差分别为(-0.297±3.137)mm、(0.377±2.958)mm;在Y轴水平方向的误差为(-1.415±5.313)mm、(0.719±5.451)mm;在Z轴水平方向的误差为(0.632±3.033)mm、(-0.679±2.982)mm。骨性配准和灰度配准在X轴旋转方向的误差分别为(-0.469±1.605)°、(-0.493±1.461)°;在Y轴旋转方向的误差为(-0.203±1.431)°、(0.35±1.424)°;在Z轴旋转方向的误差为(0.134±1.478)°、(0.196±1.348)°。将6个方向摆位误差计量数据配对进行统计学处理,骨性配准和灰度配准两种配准方式除了在X轴旋转和Z轴旋转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外,其他4个方向的摆位误差计量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行IGRT时,两种配准方式均可选择,建议首先使用灰度配准,骨性配准辅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影像学资料测量寰枢椎椎弓根的各种数据.为临床应用提供客观依据,提高寰枢椎椎弓根内固定手术置钉的1次成功率。方法:2001.10~2007.9月.对200份寰枢椎CR、DRX线片、MRI及64排CT片,通过图像储存传输系统(简称Pacs)分析,测量寰枢椎椎弓根安全进钉点及安全进钉角度。利用自制的寰枢椎定位导向器,依据所测的安全进钉点及安全进钉角度对48例患者应用192枚寰枢椎椎弓根行经椎弓根内固定手术。结果:通过对这200份影像学资料分析测量后认为寰椎椎弓根安全进钉点:左侧(19.93±1.32)mm.右侧(19.16±1.30)mm;寰椎椎弓根向内侧安全进钉角度:左侧(23.72±2.09)°,右侧(23.35±1.91)°;寰椎向头侧安全进钉角度(9.00±1.20)°。枢椎椎弓根安全进钉点:左侧(13.14±0.82)mm,右侧(13.85±0.79)mm;枢椎椎弓根向内侧安全进钉角度:左(24.52±1.26)°,右侧(20.42±1.42)°;枢椎向头侧安全进钉角度(25.00±3.00)°。48例病人平均随访10.6个月,按JOA评分标准,优31例,良14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3.75%。结论:利用对CR、DRX线片、MRI及64排CT片等影像学资料,测量寰枢椎椎弓根各种数据,设计简便、程序简化、个性化强,对寰枢椎椎弓根内固定手术的实际操作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血流向量成像技术(vector flow mapping,VFM)和三维斑点追踪技术(three-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3DT),研究正常人和前壁心肌梗塞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患者的心室腔内血流流场、流体力学状态与心肌机械力学状态间的关联关系.方法选取健康成人30例、前壁心肌梗塞患者30例,首先进行常规二维超声检查,之后分别进行实时全容积成像三维成像图像采集和VFM图像采集,在获取左心室全容积图像后分析图像,自动计算左心室旋转角度(rotation angle,RA)、各节段室壁运动峰值径向应变(Radial strain,RS)等参数,在VFM血流图像中分析心腔内血流速度向量、流线和漩涡等左心室流场参数.结果病例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病例组LVEDV增大、LVEF减小(P〈0.05);病例组在射血期左心室心腔内仍可见占据绝大部分左心室心腔的整体涡流;病例组的漩涡横径(Dx)、漩涡纵径(Dy)、涡流总持续时间均大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左心室旋转角度(rotation angle,RA)、旋转率(rotation rate,RR)、扭转角度(twist angle,TA)及扭转率(twistrate,TR)越小射血期左心室内涡流范围越大(漩涡横径Dx、漩涡纵径Dy增大),持续时间越长,成显著负相关(r=-0.693,r=-0.751,r=-0.655,r=-0.672,P〈0.05).结论左心室前间隔中间段、前壁中间段、心尖段RS、AS减低直接导致了本来在左心室内舒张期形成的涡流直接延续到了收缩期主动脉瓣开放之后,提示左心室重构以后心室形态改变,局部收缩功能减低导致了左心室内血流速度减低以及涡流持续时间延长,从而降低了左心室心腔内流体力学效率,使心脏搏出量减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对老年终末期心功能不全患者的疗效。方法:201例老年终末期心功能不全患者分血液透析组和对照组,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监测(PiCCO)心输出量(CO)、心指数(CI)、血管外肺水(EVLWI)、心率(HR)评估血流动力学,测定血浆脑型利钠肽(BNP)评估心功能,记录机械通气参数及呼吸机支持力度,测定动脉血气,评估肺功能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血液透析组血流动力学CO(3.47±0.14vs 4.59±0.37)、CI(3.45±0.24vs 4.68±0.75)、EVLWI(7.89±0.74vs 5.67±0.21),BNP(13283.98±173.91vs 4584.26±94.71),呼吸机支持力度明显下降,动脉血气氧分压(85.32±14.35vs 101.43±5.87)提高,肺泡-动脉氧分压差(15.38±3.61vs 7.53±3.54)下降,心肺功能改善。结论:缓慢、连续性血液透析可有效治疗老年终末期心功能不全,与缓慢脱水减轻心脏负担、改善肺功能等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0.5Hz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帕金森病大鼠行为学的影响。方法取健康SD大鼠45只,用6-OHDA毁损右侧黑质致密部(SNc)与中脑腹侧背盖(VTA)制备偏侧帕金森病模型。用阿扑吗啡(APO)腹腔注射筛选,将成功的20只帕金森病鼠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治疗组给予rTMS治疗,频率为0.5Hz,刺激强度为阈上30%,连续20个刺激,每天1次,连续刺激2周。对照组予以假刺激。在治疗前、治疗结束后第1天、14天、28天分别测定APO诱导的大鼠旋转圈数、启动潜伏期的变化。结果(1)大鼠旋转圈数(r/min):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结束后第14天为(9.7±3.0vs14.6±2.6)、28天为(9.2±2.7vs14.2±2.6),治疗组旋转圈数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治疗结束后第14天、28天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启动潜伏期(s):治疗组与对照组rTMS治疗结束后第1天(25±9vs39±16)、第14天(18±7vs42±16)、第28天(17±7vs42±16)比较,治疗组启动潜伏期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各时间点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5Hz、阈上30%刺激强度的rTMS可改善PD大鼠的行为学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