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脾结核的CT征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脾结核的CT表现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11例脾结核的影像资料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有关文献进行了深入讨论。结果 9例CT表现为脾内多发性大小不等的类圆形,低密度灶,8例伴有脾门,胰周及邻近大血管周围多数低密度结节影,少数有融合,增强扫描脾,胰,肝及肾等脏器内病变无强化,腹腔淋巴结表现为周边环状强化而中央无强化,仅1例表现为肝,脾,腹腔多发钙化影,1例肝,脾内多发钙化,结论 脾结核通常不是孤立性病变,是全身结核的一部分,脾脏病灶,CT表现为脾内单发或多发不被强化的低密度区,钙化,肝脾肿大等,影像学表现不具有特异性,但是淋巴结结核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发现脾外结核的证据常能确立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对脾脏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或经抗结核治疗取得明显疗效而确诊的12例脾结核的CT表现。结果 (1)粟粒型脾结核2例,CT表现为脾脏弥漫性肿大,伴有多发粟粒状低密度灶,增强扫描病灶无明显强化;(2)结节型脾结核5例,CT表现为脾内单发或多发结节状低密度灶或混杂密度结节灶,增强后边缘轻度强化;(3)脓肿型脾结核3例,CT表现为多个干酪性结节灶相互融合,液化坏死形成较大的囊性病变,边缘轻度强化,周围可伴有卫星灶。(4)纤维钙化型:2例,表现为脾脏内散在点状钙化灶。腹腔、腹膜后淋巴结肿大6例,呈环形强化;其它脏器结核9例。结论脾结核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CT对脾结核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脾结核的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穿刺活检病理检查证实或抗结核治疗治愈而确诊的7例脾结核的CT表现。结果平扫6例表现为肿大的脾脏内单发或多发性圆形、类圆形低密度影,大小不一,边界欠清,其中1例多发低密度灶内散布多发小点状钙化灶,4例肝门、胰周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少数有融合。1例表现为脾内多发花环状钙化影及肝内多发点状钙化影。增强扫描肝、脾等脏器内病变无强化或边缘轻度环状强化。4例腹腔肿大淋巴结表现为周边环状强化而中央无强化。结论脾结核CT表现呈多样化,但有一定特征性,伴有钙化的脾内低密度灶,应考虑该病可能,尤其是合并脾外腹内结核特别是特征性淋巴结结核对脾结核的诊断有帮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脾结核的CT诊断价值及分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脾结核患者的CT及临床资料。结果本组中活动型脾结核17例,其中,粟粒状病灶5例、结节状病灶9例、冷脓肿形成3例,非活动型脾结核3例。15例患者脾脏增大,CT平扫:钙化病灶为高密度,其余病灶均为低密度,病灶常多发,边界多清晰;CT增强扫描:病灶多不强化或轻度强化,边缘廓清,冷脓肿边缘可见环状强化。20例均伴有脾外结核。结论 CT对脾结核的诊断及分型有较高的价值,可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脾肿瘤 CT 表现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30例脾肿瘤(良性13例,恶性17例)均行CT 平扫+增强检查,其中手术及穿刺活检病理证实18例,征象典型及病史明确16例。结果良性肿瘤表现为脾脏内单发或多发,多数大小不等低密度结节病变,1例血管瘤为等密度。血管瘤及淋巴管瘤可显示点状或小片状钙化。增强扫描,血管瘤显示延迟均匀强化特点,淋巴管瘤内间隔可轻度强化,脾囊肿无强化。脾错构瘤的钙化和脂肪组织肿块为其特征性表现。脾脏恶性肿瘤多较大,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脾淋巴瘤表现为脾肿大或多发结节样低密度病变,增强扫描强化不明显。结论 CT 是诊断脾肿瘤的主要检查方法,结合临床及 B 超检查,CT 多可作出病因学诊断。  相似文献   

6.
肝结核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肝结核的CT表现,探讨CT在肝结核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穿刺抽吸或临床证实的肝结核病的CT资料.结果 本组6例肝结核患者共检出病灶9个,4例为单发,1例为2个病灶,1例为3个病灶.CT平扫所有病灶均呈低密度影.3例患者病灶内或边缘有"粉末状"钙化,为特征性表现.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无明显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所有病灶均有不同形式的强化.结论 肝结核的CT表现虽不具有特征性,但综合分析临床资料及CT表现,肝结核多能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胰腺结核及胰周淋巴结结核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要点,评价影像学检查对其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胰腺结核和胰周淋巴结结核患者5例,2例为手术病理学证实,3例为经抗结核治疗追踪临床证实;其中2例为胰头部结核伴胰周淋巴结结核,3例为胰头周围淋巴结结核(伴脾脏结核1例).5例均行多层螺旋CT(MSCT)平扫+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其中1例行MRI平扫,1例行MRI平扫+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患者的MSCT和MRI表现.结果 2例胰头部结核伴胰周淋巴结核,1例伴钙化,CT表现为多发结节状混杂密度灶,轻度-中度蜂窝样强化,并伴有胰周淋巴结肿大,部分融合,呈环形强化.3例胰头周围淋巴结结核CT表现为淋巴结肿大,向上延伸至肝门部,部分融合,1例合并脾脏粟粒样结核灶,增强扫描显示肿大淋巴结呈环状强化.2例胰头周围淋巴结结核MRI表现T1WI为等或略低信号,T2WI为稍高信号,扩散加权成像(D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显示边缘环形强化.结论 胰腺结核和胰周淋巴结结核的CT表现为胰腺局灶蜂窝状轻中度强化,肿块及胰周淋巴结肿大伴边缘环状强化,可合并脾脏等腹腔结核灶,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8.
脾血管瘤的CT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脾血管瘤的CT表现。评价增强CT扫描对脾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脾血管瘤的CT表现,其中5例行增强扫描。结果 5例单发,3例多发,平扫;病灶表现为圆形或卵圆性低密度影,边界清楚,其中6例密度均匀,CT值30-40Hu,2例肿块内分别见更低密度影和粗大钙化,增强扫描:1例早期表现为肿块边缘结节状强化,4例无明显强化,但肿块边缘更加清楚,延迟期4例(4/5)表现为等密度强化。结论 延迟期等密度强化是脾血管瘤的特征性表现;当发现脾脏低密度占位性病变且怀疑血管瘤时,应作增强扫描并延时观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结核的CT表现特点及CT在肝结核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结核病的CT资料.结果:9例肝结核患者CT平扫病灶均为低密度影,其中4例患者病灶内可见钙化,"粉末状"钙化是其特征.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无明显强化,静脉期和平衡期病灶有不同形式的轻微强化.结论:肝结核CT的表现虽无特异性,但综合分析临床资料和CT表现,多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脾脏肿瘤的螺旋CT诊断及临床应用。方法抽取来我院经螺旋CT诊断后由手术病理证实的脾脏肿瘤患者5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脾脏恶性肿瘤19例,主要CT表现为脾脏体积明显增大,其内见边界不清的不规则低密度影,多伴有淋巴结肿大;良性肿瘤31例,主要CT表现为单发、边界清晰的低密度影。结论螺旋CT检查不仅能够清晰的显示出脾脏及脾内病变的大小、病灶的密度及形态,而且能显示出邻近脏器有无受侵及与脾内病变的关系、有无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等,通过强化扫描还能够显示病变的组织结构和血供情况,对脾脏病变的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脾结核在超声造影及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中的影像学表现,并探讨两种影像学方法在脾结核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4年3月我院门诊部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26例脾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病例患者的超声造影及CT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比较,并对两种诊断方法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估。结果脾结核患者经超声造影检查有低回声型、混合回声型及强回声型,超声造影表现基本相同,无增强型为其最常见超声造影表现;CT平扫脾脏内多发大小不等结节状稍低密度影,边缘不清,而CT增强扫描边缘及内部分隔明显不强化,与周围脾脏相较呈明显低密度影,类似囊性病灶征象及钙化灶征象是脾结核相对典型的表现,超声造影与CT对脾结核患者诊断准确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超声造影和CT对脾结核诊断均具有特异性,两种诊断方法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运用CT区分脾脏血管性病变与淋巴瘤。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穿刺病理学检查证实的脾脏病变的发病年龄、性别、脾脏指数、病变大小、数目、有无液化、钙化、强化幅度、强化方式等特征,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例脾脏病变中,11例血管性病变(6例海绵状血管瘤,3例窦岸细胞血管瘤,2例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9例淋巴瘤;两组间发病年龄、病变大小、数目、有无液化、钙化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脾脏指数、动脉期强化幅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例海绵状血管瘤呈不均匀性强化,1例呈渐进性填充式强化,2例窦岸细胞血管瘤呈“雀斑征”,1例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呈“辐轮征”;9例淋巴瘤实质部分均呈均匀、轻中度强化。结论 脾脏血管性病变与淋巴瘤CT表现不同,CT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孙佳 《当代医学》2022,28(2):56-59
目的 比较CT与MRI在腹部侵袭性纤维瘤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24例经术后切除物病理检查确诊为腹部侵袭性纤维瘤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与MRI检查.比较CT与MRI在腹部侵袭性纤维瘤病中的诊断效果及影像学特征.结果 术后切除物病理检查显示,24例患者中,病灶位...  相似文献   

14.
肖林 《西部医学》2009,21(12):2102-2104
目的探讨脊椎结核的CT、MRI表现及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4例脊椎结核病人资料,CT20例,MR124例,其中10例病人进行了MRI、CT两项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相互比较。结果脊椎结核CT表现为骨质破坏、椎旁脓肿形成、死骨或钙化、椎管受累等;MRI表现为骨质破坏、骨髓水肿、椎间盘破坏、椎旁脓肿形成、椎管受累、韧带下播散等。结论脊椎结核病变具有多样性,CT和MRI表现各有特点,CT在显示死骨、钙化等方面具有优势,而MRI在显示骨髓水肿、韧带下播散,硬膜及脊髓侵犯等方面具有优势,两者综合分析有助于脊椎结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成人原发性肺结核的胸片与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家言 《医学文选》2004,23(6):702-704
目的 分析成人原发性肺结核的胸片与CT影像学所见,探讨其影像特征。方法 对资料完整并经临床确诊的32例成人原发性肺结核(其中原发综合征22例,胸内淋巴结核10例)的胸片与CT表现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在22例原发综合征中,胸平片和CT均能发现肺内原发灶,主要表现为大小不同斑片状阴影。而在淋巴结肿大中,CT均能发现,胸片仅发现11例。淋巴结肿大的CT主要表现为类圆形软组织肿块,以环形强化多见。结论 成人原发性肺结核有较典型的CT表现,CT发现胸内淋巴结肿大明显优于胸平片,为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误诊为肺癌的肺结核CT、病理表现并分析误诊原因。方法收集CT误诊为肺癌的40例肺结核及40例周围型肺癌,病灶直径≥1cm。回顾性分析病灶的形状、内部特征、强化特点、边缘、邻近肺组织改变及淋巴结并分析误诊原因。结果①病灶形状及部位:类圆形22例,分叶状10例,不规则8例。上叶18例,下叶12例,中叶10例。②内部特征:密度均匀28例,空洞3例,钙化7例,空洞伴钙化2例。③病灶强化特点:中度欠均匀强化18例,中度均匀强化5例,轻度欠均匀强化6例,无明显强化11例。④边缘特征及邻近组织改变:边缘不光整40例,边界模糊12例,毛刺征18例,卫星灶40例,胸膜增厚及粘连11例,胸膜凹陷征3例,引流支气管管壁增厚5例。⑤肺门及纵膈淋巴结:淋巴结肿大31例。肿大淋巴结均匀强化21例,环形强化4例,无明显强化6例。40例病理均可见到结核肉芽组织及干酪样坏死组织。结论误诊为肺癌的肺结核CT表现与病理类型密切相关,病灶周围的卫星灶提示肺结核的可能,但需要组织活检才能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讨论肺粘液表皮样癌的CT特点,提高诊断水平。方法搜集我院5例病理证实为肺粘液表皮样癌的病例,并结合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讨论其CT表现。结果5例病例中有4例位于右肺,多为椭圆形,肿块密度较均匀,未见液化坏死,增强后呈轻中度强化,1例见点状钙化;1例伴有阻塞性肺炎、肺不张;2例伴有纵隔淋巴结转移。结论肺粘液表皮样癌多为气管、支气管内或孤立的肺内结节,呈卵圆形或分叶状,可伴有阻塞性病变,部份可见点片状钙化,注射对比剂后呈轻中度强化。结合临床资料,CT能为该病的诊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