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海绵状血管瘤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及外科治疗适应证。方法:对1985年~1995年我科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肝海绵状血管瘤50例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有右上腹部疼痛。术前检查:B超50例、CT4例、肝动脉造影12例,均诊断为“肝血管瘤”。术中在B超引导下行“血管瘤”切除:其中10例行肝一段切除、32例肝两段切除、4例肝不规则切除、4例扩大左半肝切除,切除血管瘤Φ=4cm~20cm,平均88cm。结果:术后无并发症及死亡。随访1a~5a,腹痛症状均缓解或消失,且瘤体无复发。结论:B超是诊断肝海绵状血管瘤简单、可靠的首选方法;临床症状阳性及瘤体Φ>5cm是外科治疗的主要指征,又是根治肝海绵状血管瘤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射频消融术治疗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目的评价射频消融术(RFA)治疗肝脏海绵状血管瘤(HCH)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探讨射频治疗的最佳途径。方法2001年3月至2004年6月,对68例患者共104个HCH病灶进行了RFA治疗。其中,经皮RFA治疗19例,腹腔镜RFA治疗29例,开腹RFA治疗20例。腹腔镜及开腹RFA治疗中,对7例直径大于7cm的病灶采用Pringle法阻断肝内血流进行治疗。术后采用超声检查及螺旋CT增强扫描评价RFA疗效。结果腹腔镜RFA中,发现2个术前影像学未发现的新病灶,开腹RFA中发现4个新病灶。全部病例均顺利完成RFA治疗。Pringle法阻断肝内血流后,术中平均出血量明显减少(P<0.01),单个病灶平均射频治疗时间明显缩短(P<0.01)。腹腔镜RFA中,15例因慢性结石性胆囊炎同时行胆囊切除术,2例因病灶累及胆囊床行胆囊切除术,3例行肝囊肿开窗引流术。开腹RFA中,5例因胆囊病变同时行胆囊切除术,1例行肝囊肿部分切除术,3例因胆总管结石行胆总管探查术。29例出现术后发热及血清转氨酶升高,1例出现一过性血尿,未发现与RFA治疗相关的严重并发症。随访6~36个月,病灶完全坏死率为99%(103/104)。1例经皮RFA治疗后6个月发现边缘残留病灶,再次行经皮RFA治疗。结论RFA治疗HCH安全可行,疗效肯定,并可以根据病灶大小、数量、部位及患者临床状况选择经皮、腹腔镜或开腹进行治疗。阻断肝内血流后进行腹腔镜或开腹RFA治疗可减少出血量,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介入栓塞治疗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到本院治疗的72例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A组行腹腔镜肝叶切除术治疗,B组行介入栓塞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1周B组肝功能优于A组(P<0.01);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对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患者采取介入栓塞治疗,疗效显著,术后并发症少,预后良好,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4.
5.
胎儿肝脏海绵状血管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华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2,23(10):1190-1190
胎儿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少见 ,我院遇有 1例 ,现报道如下。1 病例介绍患者 ,女 ,2 8岁 ,孕 39周足月待产 ,因B超发现胎儿肝脏占位而引产。患者孕前无服用避孕药史 ,孕期无毒物及放射线接触史。胎儿尸体解剖发现肝脏大小这 15cm× 9cm× 5cm ,肝脏表面光滑 ,右叶见巨大肿瘤 ,体积为 8cm× 6cm× 5cm ,暗红色 ,无包膜 ,边界较清楚 ,切面呈海绵状 ,富含血液。显微镜下见肿瘤成于许多扩张的血管 ,管腔内见血栓形成 ,肿瘤间质伴粘液变性。免疫组织化学示肿瘤细胞CD34强阳性 ,Vimtin强阳性。病理诊断 :肝脏右叶海绵状血管瘤。… 相似文献
6.
7.
多电极射频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电极射频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21例25个肝海绵状血管瘤采用输出功率为50~90W的射频治疗,平均直径5.9(2.9~8.5)cm。术后行B超、CT检查。结果21例患者顺利完成治疗。B超检查RFA治疗后肿块体积可缩小40%~50%,术后1个月所有肿块内血流减少或消失,直径<5 cm的17个病灶血流完全消失,1例病灶射频治疗不完全。随访21例,随访期1~35个月,疗效满意。结论多电极射频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管瘤是由残余的中胚叶或血管细胞形成的一种良性肿瘤。可发生于头面、躯干及四肢 ,内脏亦可见 ,其中以肝脏较为多见 ,约占内脏血管瘤的 70 %~80 %。同时 ,肝脏血管瘤又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据Adam等[1] 统计约占肝良性肿瘤的 84 %。在组织学上 ,肝脏内血管瘤实际是一种血管畸形。根据其含纤维组织多少 ,可分为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 4型[1,2 ] 。其中以海绵状血管瘤最多见 ,通常所述肝血管瘤就是这种类型。该肿瘤质地柔软 ,切面呈蜂窝状 ,内充满血液 ,可压缩 ,状如海绵 ,故称肝海绵状血管瘤。… 相似文献
9.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瘤是由残余的中胚叶或血管细胞形成的一种良性肿瘤。可发生于头面、躯干及四肢 ,内脏亦可见 ,其中以肝脏较为多见 ,约占内脏血管瘤的 70 %~ 80 %。同时 ,肝脏血管瘤又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据Adam等[1] 统计约占肝良性肿瘤的 84 %。在组织学上 ,肝血管瘤实际是一种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索超声引导下对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经皮肝穿刺介入疗效的临床价值。方法48例肝血管瘤患者,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瘤内注入平阳霉素与1%利多卡因混合液,共治疗62个瘤结节,肿瘤直径3.0-8.5cm,平均(5.8±0.7)cm。每个结节注射1-2次,术后3、6个月行超声复查。结果彩色多普勒血流超声检查在病变内或周边未探及血流信号。48例患者62个瘤体中29个瘤体基本或完全消失,瘤体缩小20%以上者33个,随访无增大现象。治愈率达29/62(46.8%),显效率33/62(53.2%),总有效率为100%。结论介入超声治疗肝血管瘤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诊疗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适形放射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17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适形放射治疗(放疗)对肝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及其放射损伤。方法 对17例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共24个病灶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各靶区中心剂量最低30Gy,最高60Gy;分割剂量最小1.5Gy,最大8Gy,疗程平均为21.2d。结果 全部病例均随访1年以上,有5例随访2年以上,治疗后1-3个月复查,所治疗的24个病灶中最大径小于4cm者6灶;完全缓解(CR)占83.3%。部分缓解(PR)占16.7%;4-9cm者14灶;CR占35.7%,PR占50%,微小缓解(MR)占14.3%;大于9cm者4灶;PR占50%,MR占25%,稳定(NC)占25%,1年复查病灶局部控制20灶占83.3%,部分病例配合保肝治疗,2例出现白细胞轻度下降,余未发现其他副作用。结论 三维适形放疗是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有效方法之一。肿瘤最大径越小,靶体积越小,疗效越好,且因无痛苦,无放射性损伤,并发症少而易为患者接受。远期并发症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CT、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例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n=5)和CT(n=4)表现。结果5例患者中,肿瘤位于胸段椎管内4例,腰段1例。均位于硬膜外间隙,沿椎管长轴生长并延及椎旁。其中脊髓背侧3例,可见环绕脊髓生长,呈钳状;左后侧1例,右后侧1例,沿相邻椎间孔向外生长;梭形3例,哑铃形1例,1例一端尖锐,呈鼠尾状。5例肿瘤MRIT2WI呈均匀高信号4例,不均匀稍高信号1例,增强扫描均呈明显强化。相邻的骨侵蚀(n=5)和椎间的神经孔扩大(rt=4)多见。结论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有其特征性MRI、CT表现,有助于术前精确定位及初步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FA)治疗肝血管瘤的近期局部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和安全性。方法:16例肝血管瘤患者,病灶总数24个,RFA治疗22个病灶,以治疗后症状是否减轻和病变区范围是否缩小评价治疗效果。结果:16例中11例(68.75%)症状消失,5例(31.25%)症状减轻,经1~5个月B超或CT检查随访瘤体缩小29%~72%,平均61%。结论:RFA治疗肝血管瘤具有微创、有效、简单、安全和可重复等优点,选择合适的病例,肝血管瘤的RFA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伽玛刀治疗颅内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并总结伽玛刀治疗经验。方法收集2002年5月至2009年5月位于海绵窦旁颅内脑外海绵状血管瘤6例,采用直接伽玛刀治疗4例,开颅手术切除后伽玛刀治疗2例,平均有效照射剂量为12.9(11~16)Gy,视神经接受剂量均小于9.0 Gy(2.4~9.0 Gy)。全部病例随访6个月至9年。结果治疗后5例症状改善,1例仍有复视。MRI显示病灶消失1例,缩小4例,无变化1例。结论对病灶难以手术或难以耐受手术的颅内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伽玛刀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经皮射频治疗肝脏恶性肿瘤11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评价经皮射频(PRFA)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效果、安全性和价值.方法应用RF-2000射频仪和10电极LeVeen射频针经皮穿刺治疗肝脏恶性肿瘤114例153个病灶,B超引导监测,局麻配合全身镇痛处理,对于肿瘤病灶>2.5cm者进行分层多点叠合毁损,>5.0cm或多发者配合肝动脉导管化疗栓塞术,随访观察治疗效果、并发症和生存情况.结果 PRFA成功率100%,并发症率6.14%(7/114),无相关死亡.3月、6月、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0%(114/114),97.40%(111/114),74.60%(85/114),59.40%(41/69)和36.80%(7/19).结论 PRFA治疗肝脏恶性肿瘤具有微创、有效、简捷、实用、可重复、相对安全等优势,对各种类型不同大小的肝脏恶性肿瘤均有疗效. 相似文献
18.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of huge hepatic cavernous hemangioma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Hepaticcavernoushemangioma (HCH)isacommonbenigndiseaseofliverandmakesup 0 4 % - 7 0 %ofallhepaticneoplasma 1 Itwastraditionallytreatedbysurgery Duringthepastdecade ,interventionaltreatmentofHCH ,speciallylargeHCH ,isoneoftheeffectivemethods Theaimofthisstudywasto…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