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肝细胞癌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肝癌的类型[1,2],诊断肝细胞癌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是超声检查,但是明确的定性诊断需要增强CT(CECT)检查.近几年来,随着超声造影(CEUS)检查的应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超声诊断肝脏局灶型病变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徐斌 《中外医疗》2010,29(2):162-163
目的应用超声造影技术观察其对肝细胞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观察组肝细胞性肝癌组患者30例34个结节,对照组肝内胆管细胞癌组患者8例12个结节。观察注射造影剂Sono Vne后2组肿瘤结节的血流灌注特征,并用ImageLab软件分析造影增强期及消退期各参数。结果2组造影特征均为"快进快出",2组间的始增时间、峰值时间、增强时间及下降斜率等参数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但到达峰值时间时,2组肿瘤结节血流灌注模式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肝细胞性肝癌组主要表现为整体型(22/34)或部分型(10/34),肝内胆管细胞癌组主要为周边型(10/12)。结论超声造影技术对肝细胞性肝癌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肝细胞癌CT增强与超声造影强化模式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观察肝细胞癌CT(MSCT)增强与超声造影影像,探讨二者强化模式的差异。方法对经手术切除的15例肝细胞癌患者进行MSCT增强与超声造影检查。结果10例肝细胞癌的MSCT增强扫描与超声造影强化模式相似,表现为“高-低-低”模式;5例肝细胞癌的MSCT增强扫描和超声造影影像强化模式不完全相同。结论肝细胞癌的MSCT增强与超声造影强化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可能是由不同类型造影剂的生物学分布特征以及肿瘤内门静脉参与供血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不同分化程度小肝癌的超声造影声像图表现与特点,与其增强CT影像表现特点对比研究,探讨超声造影对不同分化程度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对比分析行超声造影及增强CT检查的受检者中经过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小肝癌病例的超声造影及增强CT影像学资料,分析病灶强化曲线特点.结果 21例小肝癌病例高分化者5例,中分化者9例,低分化者7例,不同分化程度小肝癌超声造影开始增强时间均在动脉期,时间略有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增强达峰时间低分化组<中分化组<高分化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开始消退时间低分化组<中分化组<高分化组,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超声造影增强方式基本与增强CT一致,大部分病例表现为快进快出的增强方式.结论 不同分化程度的小肝癌的超声造影增强模式有一定差异,与CT增强强化方式基本一致,但超声造影时不同分化程度的小肝癌的增强消退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以据此对不同分化程度小肝癌进行初步的区分,有利于帮助临床医生选择更好的治疗方式,给患者带来更好的预后结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肝脏成像报告和数据系统(CEUS LI-RADS)对隐匿性乙肝感染(OBI)患者诊断肝细胞癌(HCC)的性能。方法:选取2018 年1月至2021年12月丽水市中心医院的334 例OBI患者新诊断的肝脏局灶性病变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CEUS LI-RADS对每个结节进行评估,且在甲胎蛋白(AFP)是否>25 μg/L的患者中进行亚组分析。CEUS LI-RADS系统对肝癌的诊断性能分别通过灵敏度、特异度、精确度、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进行验证。结果:共有120例HCC(36.0%),其中CEUS LI-RADS系统中的LR-4、LR-5和LR-M类分别有4例(占3.3%)、70例(占58.3%)和46例(占38.3%)。LR-5类诊断HCC的灵敏度、特异度、精确度、PPV和NPV分别为58.3%、88.8%、77.8%、74.5%和79.2%。AFP>25 μg/L的OBI患者使用CEUS LI-RADS诊断HCC的灵敏度、特异度、精确度、PPV和NPV分别为63.3%、80.0%、65.7%、95.0%和26.7%。鉴于其高PPV,因此13.0%(40/308)OBI患者通过CEUS可高度怀疑HCC。结论:在AFP>25 μg/L的OBI患者中,使用CEUS LR-5类作为诊断标准,可以有助于确诊HCC。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超声造影(CEUS)与核磁共振成像(MRI)对肝局灶性病变(FLL),尤其肝细胞癌(HCC)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在山西省人民医院行腹部CEUS与MRI检查(两种检查间隔时间不超过1个月)的肝局灶性病变(FLL)患者的诊断结果。通过计算敏感性、特异性、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比较ROC曲线对CEUS与MRI两种检查方法进行评估,统计分析包括χ^2、Kappa和Z检验。结果:66例诊断为HCC。MRI诊断HCC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和阴性预测值(PPV和NPV),准确性均高于CEUS,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两种检查技术有很好的一致性(k=0.714,P﹤0.01)。两种检查技术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4(CEUS)和0.957(MRI),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91,P=0.001)。结论:MRI对HCC的诊断能力优于CEUS,MRI仍为肝局灶性病变影像学的金标准诊断方法,而CEUS可以作为肝局灶性病变的初步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肝细胞癌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峥 《实用全科医学》2004,2(2):135-136
目的 检验螺旋CT在原发性肝细胞癌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分析59例HCC患者的CT图像,采用高质量平扫加增强扫描模式,层厚10mm,病灶处3mm薄层扫描。结果 绝大多数原发性肝细胞癌呈典型表现,即平扫表现为低或等密度,动脉期高密度,静脉期为低密度或高密度,延迟期为低密度。结论 CT扫描尤其是动态增强扫描是诊断原发性肝细胞癌的一种有效而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美国放射协会的超声造影肝脏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LI-RADS)分类标准在肝细胞癌(HCC)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于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具有HCC高危风险的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163例,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超声造影图像,并依据超声造影LI-RADS标准进行...  相似文献   

9.
吴慧颖  于翠玲  王棉  张钧 《吉林医学》2008,29(9):727-729
目的:观察肝脏肿瘤的超声造影灌注过程及回声变化规律与增强CT三个时期的强化特征,探讨超声造影对肝脏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肝脏实质性占位性病变患者进行动态灰阶超声造影检查,其中的26例进行了增强CT检查。研究分析30例病例在超声造影与增强CT不同时相的增强情况的各自不同的典型图像。结果:超声造影显示原发性肝癌中85.7%(18/21)的肿块增强早于肝实质,门脉相和延迟相则多呈低回声;与增强CT显示85%(17/20)的肿瘤动脉期高密度,门脉期多呈低密度相一致。肝转移癌中88.9%(8/9)在动脉期呈环状增强或均匀增强,而肝实质期回声显著低于肝组织和增强CT83.3%(5/6)的肿瘤动脉期高密度的表现基本一致。肝脏恶性肿瘤在超声造影与增强CT不同时相的增强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与增强CT对肝脏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均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观察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超声造影各时相特点,探讨不同增强模式与病理分化程度的关系。 方法 选择行超声造影检查诊断为HCC,且住院手术最终病理结果为HCC的患者23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理结果分为高分化组(10例)和中低分化组(13例)。分析其血流灌注特征,并绘制时间-强度曲线,分析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各参数与病理分化程度的关系。 结果 〖HTK〗23例肝细胞癌动脉相呈快速高增强。中低分化组92.3%(12例)门静脉相快速退出,7.7%(1例)门静脉相缓慢退出;高分化组70%(7例)门静脉相缓慢退出,30%(3例)门静脉相快速退出。两组中增强斜率、增强时间、相对峰值强度、峰值强度比值、峰值降半时间以及下降斜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 原发性肝细胞癌造影增强表现与病理分化程度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血管瘤超声造影增强模式,检测肝血管瘤的血流动力学特点。方法应用实时超声造影匹配成像技术(CnTI)与超声造影剂声诺维(SonoVue)对76例90个肝血管瘤病灶患者行造影超声检查,所有病灶均经增强CT或MRI证实,其中1例经穿刺活检,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动态观察肝血管瘤注射造影剂后在动脉期(0-40s)、门脉期(41-120s)及延迟期(121-360s)灌注变化规律,并用QontraXt定量分析软件对90个肝血管瘤进行量化分析。结果注射造影剂后血管瘤开始增强时间为10-18s,平均(13.3±2.5)s,90个病灶均在动脉期出现增强,在门脉期和延迟期持续向心性填充,延迟期病灶持续强化。其中27个(30.0%)病灶在动脉期呈周边结节状强化,随后进行性向心性填充,39个(43.3%)病灶为环状强化,24个(26.7%)病灶在动脉期呈整体快速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呈持续等高回声。病灶大小与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病灶的增强模式有关,体积较大的血管瘤多呈结节状强化,体积较小者以整体快速强化多见(P<0.05)。肝血管瘤三种增强模式(结节状强化、环状强化、整体快速强化)与正常肝组织时间-强度比较:灌注峰值高、曲线下面积大、曲线陡、整体快速强化组达峰值时间短,结节状强化组、环状强化组达峰值时间缓慢,整体快速强化组灌注峰值大于其他两组,曲线的尖度整体强化组与环状强化组均比结节状强化组陡,曲线下面积三组比较均有差异。结论肝血管瘤增强模式为动脉期从周边结节状、环状或整体快速强化开始,门脉期和延迟期持续向心性进行性增强;实时超声造影可以敏感地显示肝血管瘤的动态增强过程,揭示肝血管瘤的血流动力学特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肝硬化(HC)合并原发性肝癌(PLC)患者CT动态增强扫描变化,分析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2022年7月我院125例HC患者资料,所有受试者均行病理组织学检测及CT动态增强扫描,统计所有患者病灶大小及分布情况,CT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病灶检出情况,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分析CT动态增强扫描对HC患者PLC的诊断价值、HC患者与HC并PLC患者血流灌注参数大小及不同肝功能CTP分级下血流灌注参数变化。结果 125例HC患者共检出161个病灶,其中直径<1 cm 8个,1~3 cm 53个,4~5 cm 63个,>5 cm 37个,肝右前叶、肝右后叶者居多,分别为45及69个;CT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检出病灶149个,检出率92.55%;门脉期检出病灶134个,检出率83.23%;延迟期检出病灶142个,检出率88.20%;125例HC患者中病理学检查显示75例PLC阳性,50例PLC阴性,CT动态增强扫检测HC并PLC的敏感度为94.67%,特异度为94.00%,准确率为94.40%,阳性预测值为95.95%,阴性预测值为92.16%,Kappa值为0.884,具有较高的一致性;HC组HAP、HPI值均显著低于HC并PLC组,PVP、TLP值均显著高于HC并PLC组(P<0.05);125例HC并PLC患者中CTP A级41例,CTP B级46例,CTP C级38例,CTP A级HAP、HPI值显著低于CTP B、C级(P<0.05),PVP、TLP值均显著高于CTP B、C级(P<0.05),CTP B级HPI值与CTP C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动态增强扫描可多方位多角度显示HC病灶情况,且对PLC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其中肝脏血流灌注参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可为PLC诊断和肝功能分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原发性肝癌非手术治疗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对56例(64个病灶)经超声引导穿刺活检病理确诊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非手术治疗.治疗后分别行超声造影和增强螺旋CT检查,以判断肿瘤的灭活程度,并对其判别能力进行比较.结果:超声造影发现46个病灶没有增强(46/64),18个病灶有部分增强(18/64).增强螺旋CT发现48个病灶没有增强(48/64),16个病灶有部分增强(16/64).与临床追踪结果比较,超声造影和增强螺旋CT对非手术治疗疗效判定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分别为94.4%,97.8%,96.9%和83.3%,97.8%,9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是判定非手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效果的一种敏感而有效的方法.对肝动脉插管栓塞化疗(TACE)疗效评估及少数血供不是特别丰富的病灶,超声造影具有较增强螺旋CT更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降低辐射剂量方法结合运用低浓度对比剂进行肝脏CT动态增强扫描临床应用的可行性。 方法:180例受检者首先根据使用碘克沙醇剂量的不同随机分为I组(270 mgI/mL碘克沙醇)和II组(320 mgI/mL碘克沙 醇),然后将A(120 kV/300 mA),B(100 kV/400 mA),C(100 kV/300 mA)3组不同的扫描条件随机分布于I组和II组各期 (动脉期、静脉期、延时期)的动态增强扫描中;记录、统计并比较各组有效辐射剂量(eff ective radiation dose,ED)、图 像CT值及反映图像质量的噪声值(image of noise,NI)、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对比 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CNR)、整体图像质量(overall image quality,OIQ)。结果:总体样本中C组的ED值比A组在3期动态增强扫描中分 别降低约38%,40%,41%,图像质量各值(NI,SNR,CNR,OIQ)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ED值比A 组在3期动态增强扫描中分别降低约18%,20%,20%,而图像质量各值均无明显差异(P>0.05)。同扫描条件及时相下 I,II两组图像CT值存在明显差异(P<0.05)而图像质量各值无明显差异(P>0.05);A-II组与B-I,C-I组图像CT值无明显差 异(P>0.05);所得图像质量各值A-II组与B-I组无明显差异(P>0.05),但A-II组与C-I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通过降 低管电压适当提高管电流结合应用低浓度对比剂,肝脏CT动态增强扫描图像质量可满足诊断,同时降低了辐射剂量 及对比剂剂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在原发性小肝癌诊断中的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分析48例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小肝癌的螺旋CT动态增强表现。结果:48例中共发现65个病灶,病灶位于肝左叶19个,右叶42个,尾状叶4个;病灶直径平均(2.56±0.31)cm。肝动脉期主要表现为高密度(93.8%),门静脉期主要表现为低密度或稍低密度(72.3%),延迟期主要表现为低密度(75.4%),平扫呈低密度或等密度,病灶密度呈速升速降的变化特点。包膜完整的小肝癌患者PTEN表达阳性的比例显著高于无包膜或包膜不完整的小肝癌患者,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相关分析,PTEN蛋白的表达与肝癌完整包膜间呈正相关(r=0.215 2,P=0.024 1)。结论:螺旋CT薄层动态扫描可充分反映小肝癌的特征,对于提高小肝癌的检出率和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增强扫描CT值在骨巨细胞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6例我院2013年10月-2014年5月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比患者术前增强CT与术后病理,分析增强扫描CT值在骨巨细胞瘤诊断中的价值。结果术后病理证实,共19例患者为骨巨细胞瘤患者。比较骨巨细胞瘤和非骨巨细胞瘤增强扫描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骨巨细胞瘤的增强扫描CT值最佳临界值为98HU,增强扫描CT值可作为诊断骨巨细胞瘤的一个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肝内结节性占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3月在我院CT检查发现的直径≤5cm的肝内结节性占位病变的平扫及三期增强表现。结果肝细胞癌10例,表现为动脉期强化明显,门脉期、延迟期呈低密度。肝转移瘤7例,表现为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门脉期边缘环状强化,延迟期低密度。血管瘤8例,表现为动脉期病灶边缘(较小者整个病灶)高密度强化,门脉期增强区逐渐向病灶中心扩散,延迟期变成等密度。炎性假瘤3例,表现为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门脉期、延迟期病灶边缘环形强化。结核瘤1例,门脉期、延迟期轻度环形强化。肝囊肿9例,三期均未见强化。结论大部分肝内结节性占位病变在螺旋CT三期扫描图像上有其特征性表现,能做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技术(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CEUS)在小儿膀胱输尿管反流(vesicoureteral reflux,VUR)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本试验选择46例临床可疑VUR患儿,应用对比脉冲序列超声造影技术(contrast pulsed sequence, CPS),经膀胱腔注入SonoVue造影剂后,实时观察造影剂微泡在反流病例中尿路的流动过程,分析评价反流程度,并与排泄性膀胱尿路造影技术(voiding cystoureterogram ,VCUG)进行对照.结果 46例患儿CEUS检出VUR 19例33支输尿管反流,VCUG检出17例30支输尿管反流.CEUS对VUR检出准确率为94.5%,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6.7%、93.5%.两种检查方法对VUR的分级评价一致性较高(Kappa值=0.83).结论 CEUS对VUR检测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高,与VCUG方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对小儿VUR的诊断、筛查及随访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何忠威  任峰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7):100+102+161-100,102,F0003
目的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对甲状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1年7月收治的54例甲状腺癌患者,给予螺旋CT增强扫描,观察分析其CT表现特点。结果54例患者的CT显像中可见密度不均匀者52例,边界不清者43例,出现不规则坏死者40例,囊性病变者12例。癌肿周围出现半岛样的强化结节者15例。出现钙化者29例,增强扫描后强化不均者48例。经病理证实,CT诊断的准确率为96.29%。结论CT增强扫描对甲状腺癌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能准确判断癌肿有无侵袭周围组织,为临床医生进行癌症术前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肝脏占位性病变超声造影后的特点,评估超声造影检查对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0例共91个病灶的超声造影表现.结果 原发性肝癌(HCC)动脉相早期呈整体增强,呈快进快出高增强;转移性肝癌动脉相早期周边先环状强化或直接整体强化,门脉相及延迟相迅速消退,呈"黑洞"征表现;胆管细胞癌动脉相早期周边开始强化,至门脉相早期强化范围进一步扩大,呈慢进快出高增强.肝血管瘤呈典型的慢进慢出高增强,肝腺瘤呈快进慢出低增强,肝脓肿呈网格状快进快出低增强.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表现为"轮辐状"快进慢出高增强,不均质脂肪肝及肝硬化结节呈等增强,其增强方式与周围肝实质一致.结论 不同肝脏占位性病变有不同的超声造影特点,超声造影检查有助于肝脏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