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在腰椎牵引中,往往由于操作方法不当或技术不熟练,不仅达不到治疗目的,反而加重病人痛苦的情况经常发生,有的被误认为不宜牵引治疗,致部分病人失去了一个治疗良机,困扰了腰牵治疗顺利进行。鉴于目前操作方法上存在的差异,使牵引力度不能准确到达治疗部位,影响了治疗效果。笔者发现了一些影响腰牵效果的因素:如腹壁皮肤在牵引中受力的问题,上牵引带固定位置上差异、牵引力度偏高等问题。首次提出:牵引中应松解腹壁、胁肋皮肤。牵引力度是:自重的1/4—1/2这个范围,对常规操作中牵引质量需要体重的1/2~4/3这个范围的提出异议。 相似文献
3.
吴锦屏 《中华医学全科杂志》2009,4(2)
目的探讨腰椎牵引过程中的护理、操作等问题,以防发生不良反应,甚至造成医源性损伤。方法依据年龄、体质、病情选择牵引方法、牵引重量、牵引力线和时间。既要达到牵引疗效,又不至于引起不良反应,更不要造成新的损伤。结果年老体弱者不选择三维牵引,重量以自身体重的40%开始,牵引力线依据病情,牵引时间应灵活掌握,不宜局限在30min。结论要求护理、操作人员正确选择牵引方式,调整好牵引力线,设定好重量和时间。同时还需严密观察,询问患者,即可减少不良反应和避免不必要的损伤。 相似文献
4.
5.
盛有根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7(10)
目的 研究不同成角的三维牵引对腰椎滑脱症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40 例Ⅱ0L4滑脱的患者随机分为成角向上组和成角向下组,每组各20例,成角向上组采用成角向上的三维牵引进行治疗,每日一次,十次为一疗程;成角向下组采用成角向下的三维牵引进行治疗, 每日一次,十次为一疗程。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腰椎JOA评分和腰椎滑脱分度百分比测量。结果 成角向上组治疗后腰椎JOA 评分升高更加明显,组间比较,P<0.01,有统计学意义;成角向上组优良率达到75%,明显好于成角向下组,组间比较,P<0.01,有统计学意义;成角向上组和成角向下组治疗前后腰椎滑脱分度百分比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但是治疗后成角向上组比成角向下组的滑脱分度百分比改变更明显,组间比较,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成角向上的三维牵引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腰椎牵引时对血压的影响。方法对4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腰椎牵引术的临床数据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46例患者在牵引过程中的不同时间内血压均有升高。结论腰椎牵引过程中细心观察患者变化,随时监测血压是预防因牵引造成意外发生不可缺少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8.
笔者应用自行研制的立式腰椎牵引治疗机,对180例以腰椎间盘突出症为主的腰部疾患患者进行牵引治疗,有效率达83.3%,无效率为16.7%. 相似文献
9.
持续腰椎悬吊牵引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持续腰椎悬吊牵引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1-2010年使用持续腰椎悬吊牵引治疗胸腰椎骨折140例,资料完整的有120例,其中男47例,女73例;年龄21~80岁,平均年龄55岁。伤后就诊时间30min~6d。骨折部位:T115例,T1240例,L144例,L211例,L37例,L45例,L58例。椎体前缘压缩程度:1例完全压缩,10例压缩>4/5,23例>2/3,50例>1/2,36例>1/3。结果:120例中,2例合并后脱位下肢不全瘫在整复过程中神经功能无恢复或神经功能部分恢复后停止,改手术治疗。其余118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6年,平均3年2个月。120例受伤压缩椎体前缘平均高度由整复前的50%恢复至整复后的90%。受伤椎体后凸角由平均13.25°恢复至平均-1.6°,14例合并脱位基本恢复。结论:持续腰椎悬吊牵引治疗胸腰椎骨折能获得满意的疗效,治疗方法简单,治疗后3、7、10d要根据X线片适当调整复位高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腰椎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腰椎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同时配合绝对卧床、局部中频电疗、指导功能锻炼、做好健康教育.结论 腰椎牵引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的外治疗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腰椎正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ID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LIDP患者80例,分为对照组、急性期正骨组、亚急性期正骨组和恢复期正骨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电针和中药热雾治疗,急性期正骨组、亚急性期正骨组和恢复期正骨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在LIDP急性期、亚急性期及恢复期给予正骨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疗效。结果亚急性期正骨组患者治疗后LDIP评分和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急性期正骨组和恢复期正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急性期正骨组和恢复期正骨组LDIP评分和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和中药热雾治疗LIDP疗效确切,中医正骨治疗LIDP的最佳时机是亚急性期。 相似文献
12.
Ping Zhao 《中国结合医学杂志》1995,1(3):197-200
AStudyonExtension-FlexionDynamicLumbarSpineRadiographsinPatientswithLumbarIntervertebralDiscHerniationAStudyonExtension-Flexi...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牵引治疗后实施自我管理的效果。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牵引治疗患者134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实施自我管理,2组患者分别于就诊时及就诊3个月后和6个月后进行问卷调查,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与自我管理能力水平。结果:实施自我管理后,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干预组就诊3个月后和6个月后临床症状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干预组患者就诊3个月后和6个月后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自我管理能够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牵引治疗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4.
单侧经椎间孔入路椎间植骨融合术对慢性下腰痛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单侧经椎间孔入路椎间植骨融合术(TLIF)对慢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TLIF治疗慢性下腰痛患者39例,分别使用日本骨科学会(JOA)下腰痛评分标准和Oswestry下腰痛功能障碍问卷调查表(ODI评分表)对所选病例在术前1 d和术后6个月进行评分.结果: 入选病例随访时间7~34个月,平均21.4个月.JOA评分组术后6个月评分改善率为(74.42±11.96)%,与ODI评分组的(75.17±10.56)%相比,P>0.05.JOA评分组改善优良率为94.87%,与ODI评分组的92.31%相比,P>0.05.两种评价方法在患者的术后改善率及改善优良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TLIF手术方式对主要以腰椎不稳症和(或)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的慢性下腰痛近期疗效满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骶管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8月-2014年8月于解放军总医院康复医学中心接受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00例,100例骶管注射治疗,100例牵引治疗作为对照,比较骶管注射治疗和牵引治疗后3 d、7 d、14 d、21 d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直腿抬高数的变化及效果。结果骶管注射组治愈58例,腰椎牵引组治愈患者40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骶管注射治疗和腰椎牵引治疗前VAS评分为7.11和7.28,治疗后21 d VAS评分为1.13和2.01,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骶管注射治疗和腰椎牵引治疗后直腿抬高试验指数为70.83和64.43,明显高于治疗前的34.21和36.22(P<0.01)。骶管注射治疗后3 d和腰椎牵引治疗后3 d其直腿抬高试验指数分别为41.87和41.66(P>0.05);骶管注射治疗后7 d、14 d、21 d直腿抬高试验平均指数分别为54.11、60.32、70.83,高于腰椎牵引治疗后的50.21、58.78、64.43(P<0.05)。结论骶管注射治疗可减轻患者疼痛和提高直腿抬高试验数值,并且长期疗效好于短期疗效。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建立正常脊柱腰段三维有限元模型,为生物力学研究及腰椎损伤研究提供可靠模型。
方法采集1名健康成年男性脊柱腰段CT和MRI断层影像数据,应用Mimics软件依据CT数据对全部腰椎骨及骶骨上部进行三维模型重建,依据MRI数据对L1~L5椎间盘髓核进行三维模型重建。将椎骨与髓核进行空间配准,在此基础上建立椎间盘、关节囊和韧带的三维模型。在Ansys中划分网格并定义材料属性,对模型施加运动性载荷模拟脊柱腰段处于前屈、后伸、侧弯和扭转等运动工况下的生物力学特征,验证模型的有效性。
结果建立了完整的脊柱腰段三维有限元模型,包含椎骨、椎间盘、骶骨上端、韧带、关节囊等重要结构,总节点数为104 190个、总单元数为339 165个。模型通过有效性验证,运动工况下的角位移范围和椎间盘的应力分布特点符合腰椎的生物力学特性。
结论本研究建立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仿真度高,可用于脊柱腰段的生物力学研究以及模拟疾病和手术对腰椎生物力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建立正常和脱位2种牵引状态下山羊颈椎蠕变模型,并比较其蠕变差异.方法 16头健康山羊随机分为正常组(正常颈椎牵引)和脱位组(人为制作颈椎脱位状态下牵引),用特制的牵引装置固定山羊,在1 h内每隔30 s测量1次各组在5、10、15、20、25、30 kg重量牵引时的颈椎相对轴向位移,然后作牵引重量-时间-位移关系图,最后比较两组各个牵引重量下位移的组间差异.结果 在1 h内,随着牵引重量的增加和时间的推移,正常组和脱位组的快速弹性蠕变的时间范围分别为7~28 min和3~13 min,继之出现缓慢的蠕变,但脱位组蠕变持续时间长,最后进入稳态蠕变期.脱位组在各个牵引重量下相对轴向位移均大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牵引重量15 kg外,其余牵引重量下两组相对应变振幅(减去增加牵引重量前的基数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重量持续牵引下,正常组的相对应变振幅依次递减,而脱位组先减少再增加然后再减少.结论 该牵引装置可获得有效可靠的山羊颈椎蠕变模型.与正常状态比较,山羊颈椎脱位状态蠕变量更大,但更容易过度牵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不同滑脱程度的退变性腰椎滑脱的椎间盘影像学特点,探讨椎间盘退变程度、椎间隙角度及椎间隙高度与不同程度退变性腰椎滑脱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9年10月至2011年11月北京市石景山医院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L4/5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51例,Ⅰ度退变性腰椎滑脱35例为试验1组,Ⅱ度退变性腰椎滑脱16例为试验2组;对L4/5椎间盘退变程度按照Pfirrmann法分级,CT测定L4/5椎间盘正中矢状面的椎间隙角度和椎间隙高度,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1组L4/5椎间盘MRI退变程度B、C、D、E级分别为0、23、11及1例,试验2组分别为2、10、3及1例,两组椎间盘退变程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测量L4/5椎间隙角度实验1组和试验2组分别为(3.49±1.91)°和(2.14±1.38)°,实验1组椎间隙角度明显大于实验2组(P<0.05);椎间隙高度实验1组和试验2组分别为(8.57±1.80) mm和(7.40±1.54)mm,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隙角度减小和椎间隙高度丢失严重程度,可能是导致退变性腰椎滑脱出现不同滑脱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后路椎体间融合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3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方法及效果。方法2005年6月~2007年1月对30例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患者行后路椎体间融合及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结果27例术后腰腿痛症状基本消失,3例仍有轻度腰痛,均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术前、术后VAS腰痛评分及ODI评分进行配对比较的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椎体间融合是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有效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