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合并颅脑损伤的四肢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对2003-01~2008—12收治的103例合并颅脑损伤的四肢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格拉斯哥评分5-15分,早期手术内固定治疗50例,非手术治疗53例,比较两种不同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早期手术内固定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非手术组,术后骨折复位情况、愈合及脑功能、肢体功能恢复均优于后者。结论对合并颅脑损伤的四肢骨折患者进行早期手术内固定,可显著降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脑功能的恢复;恰当的局部处理,有利于全身的救治,而且为肢体的功能恢复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四肢骨折合并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处理方法。方法选择四肢骨折合并颅脑损伤患者216例,根据患者损伤程度评分(ISS)、Glasgow昏迷评分(GCS)及预后估计选择骨折外固定与内固定手术。结果住院期间转诊27例,死亡11例,其他患者均存活。存活患者中治疗颅脑损伤同时早期行骨折内固定127例,外固定51例,患者骨折均愈合。患者骨折处在10~15 d出现骨痂,6~7周达到高峰,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9.77±1.69)周。结论四肢骨折合并中重度颅脑损伤临床处理较为困难,合理选择骨折手术时机与固定方法,可提高患者骨折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陈勇  唐铭海  柯伟宁 《华夏医学》2012,25(4):526-529
目的:探讨四肢骨折合并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方法和疗效.方法:分析152例四肢骨折合并颅脑损伤患者,在不同时机进行四肢骨折固定手术的效果及并发症.结果:术后2周后,患者痛苦指数、术后四肢关节功能恢复和骨折愈合较2周前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对四肢骨折合并颅脑损伤患者早期、积极地进行四肢骨折手术固定,能显著提高骨折愈合率,减少四肢致畸率,对患者的康复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四肢骨折并创伤性休克的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至10月收治的25例四肢骨折并创伤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休克及骨折治疗方法及效果。结果本组25例患者,经液体复苏及手术治疗,均好转,复苏后ISS评分、输液总量和输血总量均低(少)于复苏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早期复位固定治疗患者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短(低)于未能及时复位固定治疗患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早期抗休克治疗及复位固定是治疗四肢骨折并创伤性休克的关键,能够提高存活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四肢骨折合并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治疗方法。方法2003年1月~2008年12月,23例四肢骨折合并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骨折外固定支架或钢板螺钉内固定加简易皮肤牵张治疗。结果23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年,创面均一期愈合,患肢外观、感觉功能恢复良好,无肌肉挛缩现象。结论骨折外固定支架或钢板螺钉内固定加简易皮肤牵张术操作简单、安全,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翟江华 《安徽医学》2015,36(11):1389-1390
目的:探讨四肢骨折术后内固定松动断裂原因。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5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7例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出现内固定松动或断裂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内固定松动断裂原因。结果17例患者中因术后过早完全负重行走、下蹲、搬提重物或者劳动导致内固定术后松动、断裂14例,占82.4%,因内固定方法不合理导致术后内固定松动、断裂3例,占17.6%。17例患者入院后给予手术治疗,随访1~3年,均获得骨性愈合,未出现关节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结论患者不合理运动及内固定选择不合理是四肢骨折术后内固定松动断裂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四肢骨折合并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方法,并观察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抽取四肢骨折合并颅脑损伤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早期手术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非手术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骨折愈合率、脑功能恢复、四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骨折愈合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脑功能恢复情况和四肢恢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手术内固定治疗能有效降低四肢骨折合并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能显著提高患者的脑功能以及四肢功能的恢复情况,有利于患者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8.
四肢骨折合并多发损伤的治疗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 :探讨四肢骨折合并多发损伤的治疗及疗效。方法 :自 1997~ 2 0 0 1年共收治合并其他脏器损伤的四肢骨折 118例 ,骨折早期 (2 4h内 )内固定 6 0例 ,延迟 (2 4h后 )内固定或非手术治疗 5 8例。结果 :前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后者 ,平均住院日明显缩短 ,骨折畸形愈合率显著降低 ,对 4 0例相同脏器损伤ISS评分接近的严重损伤患者 ,2 4h内行骨折内固定 15例 ,死亡 1例 (7% ) ,2 4h后行骨折内固定或非手术治疗 2 5例 ,死亡11例 (44 % ) ,P <0 .0 5。结论 :对合并其他脏器损伤的患者早期 (2 4h内 )骨折内固定可降低死亡率 ,减少严重并发症 ;促进肢体及脏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周陈斌  李建 《吉林医学》2012,33(7):1405-1406
目的:探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在治疗四肢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临床资料,依据固定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组)50例和对照组(常规解剖钢板固定组)25例。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39,P<0.05)。结论: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患者,骨折处愈合良好,术后功能恢复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四肢骨折并创伤性休克的救治措施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1年2月至2009年2月共60例多发四肢骨折伴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休克,按伤情严重度评分(ISS)平均ISS为50;死亡2例。结论早期合理抗休克治疗及早期复位固定是治疗多发性四肢骨折伴休克患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特重烧伤伴吸入性损伤的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特重度烧伤伴吸入损伤的治疗方法.方法总结和分析16例特重烧伤伴吸入性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该组吸入性损伤疗程20~35d,全部并发肺部感染,治愈14例,死亡2例,死亡率12.5%.其中死于ARDS 1例,死于肺部严重感染1例.烧伤创面愈合良好.结论按照输液公式根据病人具体情况进行液体复苏,早期气管切开,应用纤支镜检查和治疗以及机械通气,加强烧伤创面处理等是治疗特重烧伤伴吸入性损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伤的救治策略与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对120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伤的死亡率进行单因素χ2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重型颅脑损伤合并颈椎伤、胸部损伤、多发伤、休克的病死率高,P<0.05。结论:颈椎伤、胸部损伤、多发伤、休克是影响重型颅脑损伤预后的重要因素,必要的影像学检查,颈椎损伤及早颈部制动,积极抗休克治疗,尽早手术控制胸腹腔内出血是降低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伤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临床多学科工作团队( MDT)机制在救治成批特重度烧伤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方法:成批特重度烧伤患者在整个救治过程中,包括急救处理、抗休克治疗、手术治疗、抗感染治疗及脏器并发症的治疗等环节均引入MDT机制,总结治疗经验,分析MDT在各环节发挥的作用。结果:本组5例患者在MDT机制干预下均治愈,且无1例出现截指(趾)情况,预后良好。结论:MDT机制在救治成批特重度烧伤患者中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度创伤病人的手术救治与护理配合。方法迅速做好药品、物品准备,立即开放静脉通路,止血、静脉补液抗休克治疗,保持患者体温并给予心理护理。结果166例严重创伤患者,抢救成功154例,死亡12例,抢救成功率92.8%。结论重度创伤病人发病急骤、病情危重、变化快,要熟练掌握重度创伤病人的抢救措施,紧张而有序的作好各项准备工作,与麻醉、手术医生密切配合,保证手术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致四肢长骨病理性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1991~2003年我院共收治恶性肿瘤致四肢长骨病理性骨折病人41例,其中下肢病理性骨折23例,上肢病理性骨折18例。对所有病例分别行交锁髓内钉治疗、植骨钢板内固定、加压螺钉内固定和人工关节置换等途径治疗。结果23例下肢病理性骨折,伤口不愈合1例,延迟愈合2例,骨不连发生1例,全髋假体松动及移位1例,股骨头坏死1例;18例上肢病理性骨折,使用钢板植骨内固定的所有病例无一例发生骨不连,延迟愈合2例,畸形愈合1例,1例行交锁髓内钉的患者发生骨不连。结论当前开展的这些外科治疗技术,如交锁髓内钉、钢板内固定、加压螺钉内固定和人工髋关节置换等,均获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为实施烧伤休克期液体复苏多指标监测 ,在无创血压 (none invasivebloodpressure ,NIBP)无法监测时 ,创造条件进行有创血压 (invasivebloodpressure ,IBP)监测 ,并观察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及实用价值。方法 :选择 12例特重、4例重度烧伤病人桡动脉 6次、足背动脉 12次、股动脉 2次、肱动脉 1次 ,应用聚四氟乙烯套管针进行动脉穿刺 ,通过充满肝素盐水的专用测压管道与监护仪相连进行测压。通过观察动脉搏动波形及血压数值 ,对病人血压实行动态监护 ,并与同体无创血压对比。结果 :有创血压的实施克服了无创压监测的不足 ,使对肢体严重烧伤的病人监测成为可能 ,且可连续监测血压数值及变化。一般来说 ,IBP较NIBP高 5~ 2 0mmHg ,但与无创压的变化同步 ,相关性较好。结论 :有创动脉压监测因可显示动脉波形和数值的动态变化 ,能及时发现病人的病情变化 ,灵敏度大于无创压监测 ,在严重烧伤病人监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辛泽团  牛涛 《吉林医学》2010,(35):6452-6453
目的:应用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负压引流封闭(VSD)治疗开放性Pilon骨折,并评估其疗效。方法:采用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负压引流封闭治疗开放性Pilon骨折16例。结果:随访12~36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按照Mazur等制定的踝关节症状与功能评价标准进行评估,创面愈合良好,优9例,良4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1.25%。结论:应用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负压引流封闭治疗开放性Pilon骨折疗效满意,可作为治疗Pilon骨折的首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地震伤Tile C型骨盆骨折15例救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阶段救治地震中严重不稳定型骨盆骨折伤员的经验。方法:回顾解放军第四五二医院救治的15例Tile C型骨盆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第一阶段行抗休克治疗及骨折临时固定,第二阶段采用经皮骶髂关节拉力钉和外固定架技术稳定骨盆。结果:经过分阶段的治疗,伤员的生命体征得到稳定,骨折复位固定满意,无并发症发生。结论:不稳定骨盆骨折地震伤员分阶段救治提高了伤员救治水平,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伴骨折患者在基层医院的损伤控制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11年1月应用损伤控制(早期迅速、有效的骨折固定及清创,术后ICU进一步复苏,病情平稳后行确定性手术)救治的25例严重多发伤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5例中抢救成功22例(88.0%),死亡3例(12.0%)。骨盆骨折及四肢不稳定骨折早期予以外固定架固定,其中10例作为确定性固定手段。结论损伤控制同样适用于基层医院严重多发伤伴骨折患者的治疗,但应准确把握其适应证。外固定架在骨折的早期固定中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重度烧伤患者凝血指标及血小板的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用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的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132例重度烧伤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自原(Fbg)水平;用迈瑞BC-5800无分类血液分析仪检测血小板(PLT),并选择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结果重度烧伤患者PLT、PT、TT、APTT、Fbg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烧伤程度越重,差异越明显。结论重度烧伤患者存在的凝血系统障碍、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升高、纤溶系统功能异常,是严重烧伤后诱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重要因素,临床医生应当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