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糖尿病可归属于中医学“消渴”范畴。消渴以“三多一少”为主症,病机虽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然亦有为“阳虚”所致者。脾肾阳虚在糖尿病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古代医家在治疗上多重视温阳之法,现代临床运用温阳法治疗糖尿病亦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糖尿病的治疗不应拘泥于滋阴清热之法,当四诊合参,把握疾病本质病机,区分阴虚内热还是脾肾阳虚,随证应用,方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常见慢性病,历代医家对本病多采取滋阴清热之法,对阳虚所致消渴较少涉及。张师通过多年临床经验,发现糖尿病患者采用从三焦分期温阳之法能取得较好疗效,并用活血化瘀类药物贯穿其中。因此,不拘泥古法,重视从三焦分期温阳化瘀法在糖尿病治疗中的运用对治疗、预防或延缓慢性并发症,减少致死或致残率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浅谈温阳法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田红军  曹清慧  高桂君 《河北中医》2010,32(12):1811-1812
<正>糖尿病属于中医学消渴范畴。中医学认为,消渴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阴虚燥热是消渴的基本病机[1],治疗多采取滋阴清热之法。然而阳虚所致消渴亦不少见,古今文献对此也有相关的论述。1历代医家对阳虚消渴病因病机的认识唐.王焘在《外台秘要》中云"消渴者,原发其动,此  相似文献   

4.
温阳法在治疗糖尿病中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大量临床观察及古今文献研究 ,认为糖尿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而胰岛邻分泌功能调节失常对导致糖尿病代谢紊乱有重要影响。温阳药对机体整体机能 (包括神经、内分泌等 )具有综合调节作用 ,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内直接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和代谢 ,通过中枢调整着机体的整体机能 ,因而对治疗糖尿病有重要意义。临床用温阳法治疗糖尿病已取得了明显疗效 ,古代医家治疗消渴病亦多重视温阳之法。所以临床治疗糖尿病不宜拘泥中医治疗消渴病的传统理论 ,应重视温阳法在治疗糖尿病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郭君哲 《时珍国医国药》2013,24(6):1442-1443
消渴一证,历来多以阴虚燥热立论,治疗亦多重滋阴清热之法.然实际临床中温补法亦为治疗消渴的重要治则之一.需以温补法治疗之消渴病变脏腑多在脾、肾,湿浊、血瘀亦为其重要病机.可见肾阳虚衰、火不归元、脾失健运、湿浊内阻、阳虚血瘀之证候,根据证型病机,又有温补肾阳、引火归元、温中健运、温燥化湿、温阳活血之治法.故临证之时不可拘泥于养阴清热治法,还当遵循辨证论治,明辨阴阳气血脏腑,随证治之,方能取效.  相似文献   

6.
张玉琴教授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消渴痹证)早期为气虚血瘀,痹阻脉络,后期则为痰瘀、湿瘀、阳虚寒凝、痹阻络脉,瘀血阻络贯穿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消渴痹证)始终,故活血通络之法亦贯穿始终。初起以气虚血瘀、瘀血阻络为主,宜益气活血通络;晚期气血阴阳俱伤,气血逆乱,痰湿阻滞,寒凝血脉等,宜化痰温阳通络等。张玉琴教授喜用辛味药物如细辛、桂枝等温阳散寒、活血通络,还善用虫类药及藤类药以通络。除内治法,中药熏洗疗法调整气血、活血止痛,也可配合应用。  相似文献   

7.
对115例NIDDM的老年糖尿病患者,采用中医温阳滋阴法进行治疗观察,结果108例患者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血糖值显著下降,临床总有效率达94%,提示温阳滋阴法对老年消渴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古力 《四川中医》1999,17(11):26-26
糖尿病届中医消渴病范畴,对该病早有论述:《黄帝内经》云:“五藏柔弱者,善病消津”;“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指出消渴病的病因与体质柔弱嗜食肥甘有关。《金匾要略》云:“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亦一斗,肾气九主之”。对消渴拟出治疗之方。唐代王杰《外台秘要》云:“消渴者……肾虚所至,小便至甜。”以后历代亦有发展,方药繁多,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笔者学习先贤,结合临床,认为治疗该病重在把握疾病标和本,放采用了益气滋阴清热之法治疗糖尿病,临床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举二例报…  相似文献   

9.
介绍国医大师徐经世治疗糖尿病的经验。徐老提出"糖尿病非全消渴"的理论,认为临床上糖尿病患者除典型表现为"三多一少"症状外,亦多表现为形肥体胖、口不渴饮、胸闷脘痞、身体困重、神疲乏力等因痰湿、痰热所致症状,与消渴病本义不符。徐老临床治疗本病以辨证为主,结合辨病治疗,1型糖尿病分为肾阴不足证、肾阳亏虚证,分别治以益阴固肾、温阳益气,采用六味地黄丸、桂附地黄丸或金匮肾气丸临证化裁治疗;2型糖尿病分为初、中、末3期,分别治以化痰祛湿,醒脾助运、祛邪扶正兼顾、健脾益肾,以复脾之运化之职,肾之气化之能。  相似文献   

10.
近代有关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即“消渴”)的论述很多,多数医家偏执于阴虚液涸、火热炽盛之说,使滋阴清热之法成为治疗糖尿病的唯一正治之法。笔者认为,糖尿病应从寒论治,病机以阳虚为本,位在脾肾;温脾肾、助双化 (脾之运化、肾之气化)为正治之法。 有关寒消的论述可追溯到《内经》“肺消”证。《素问·气厥论》“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提出了肺消是因寒而致,其主症为饮多尿亦多。《金匮要略·消渴》“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阐明了饮多尿亦多的治法在于温肾化气。可见肺消,即“寒消”也。寒消…  相似文献   

11.
报告1例使用温阳益气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病例。认为本病多在元气不足、脾肾气虚前提下感受外来风寒湿邪气而发。采用温阳益气法治疗当为根本治疗大法,亦为溯本求源之法。临床治疗当守此大法扶正固本,兼以祛邪,多可获效。  相似文献   

12.
黄国庆  邱笑琼 《新中医》2013,(1):180-181
中医学将糖尿病归属于消渴的范畴,其主要病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而糖尿病之阴虚历代医家多认为以肾阴虚为主。《石室秘录》谓:"消渴之证,虽分上中下,而肾虚以致渴,则无不同也。故治消渴之法,以治肾为主,不必问其上中下之消也……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皆肾水之不足也。"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明确提出:"消渴,小便反多,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Ⅱ型糖尿病患者日趋增多。糖尿病中医诊断为"消渴"最早见于《素问·奇病论》"此人必数食甘美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中医历来视消渴为大病,病的本质是虚症,表象是热证。故往往采用清热、益气、养阴、温阳等治则,以达到机体阴阳平衡的目的。近年来临床所见II型糖尿病病程迁延,疾病越久则气阴两虚越为多见。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1月拟益气养阴汤治疗II型糖尿病80例,取得较为满意疗效。现将临床观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温阳利水法治疗消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消渴-证临床极为常见,治法大都采用清热滋阴,然效者有之,不效者亦间之,对此我们通过大量临床,通过辨证巧妙应用上水法治之,疗效甚佳,故而提出温阳利水法可作为消渴病治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中医称为消渴脑病,属"健忘""痴呆"等范畴。目前,中医多从心、脾、肾、脑论治,但在临床上消渴脑病属肝阳虚所致的上热下寒证亦不少见,但鲜有论述,笔者针对此证,采用乌梅丸加减治疗疗效颇佳,遂将机理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从"肝"论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不仅缘于"肝"与目的特殊联系,亦在于由糖尿病(消渴)发展至消渴目病过程的病机演变规律。消渴日久,耗竭肾阴,肾为肝之母,肾亏日久,"母病及子",累积肝脏,并发目疾。消渴与消渴目病的防治,均宜"壮水清火",消渴以肾虚为本,治宜"壮水",以肾为主;合并目病以相火为标,治宜"清火",以肝为先。故临床防治消渴目病常在补肾经方基础上,辅以清泻肝火之品,巧用其归经特点与轻清上浮之性,使药达病处,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属"消渴"范畴.一般认为,消渴与肺、脾、肾有关,治疗亦多责此三脏.然糖尿病的病因病机颇多,而精神刺激、情志失调亦是该病发生的重要因素.笔者现就肝郁与糖尿病的关系从中西医两方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康桂兰 《河南中医》2009,29(11):1128-1129
消渴病变证机虽以阴虚燥热为多见,但病变证机属于阳虚者亦不少见,结合临床诊治体会,运用温阳法治疗消渴病属于阳虚者则能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属中医学之“消渴”范畴。近代论及消渴治疗,多偏于滋阴清热之法,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部分糖尿病患者表现阳虚症候,如虽口渴而无舌红少津,反见舌质淡胖或舌边齿痕,舌苔水滑,脉沉细无力,遂用温阳法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兹举一案如下,与各位同道探讨。患者男性,65岁。2005年7月25日初诊。自诉于2005年3月始出现一过性视力下降,行走时有头重脚轻之感,刻下患者口渴喜热饮,夜间尤甚,尿频,色白如米汤,容易凝集成团,纳欠佳,伴见面色白光白,精神委靡,头晕,少气懒言,喜睡,畏寒,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发凉,阳痿,大便成形,每日1次。舌质暗淡胖伴齿痕,苔…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属祖国医学“消渴”病范畴。《素问》、《灵枢》中早有记载 ,《金匮要略》亦立《消渴》专篇论述。后世医家提出了上、中、下三消的概念 ,治法上多宗《医学心悟·三消》篇之法 ,以清热泻火、滋阴生水为主。笔者在临床中体会到 ,糖尿病一经发现 ,已多伴有各种并发症 ,若此时按清热泻火法治疗 ,虽可收一时之效 ,但长期疗效不佳。笔者在学习《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时体会到 ,遵循先贤仲景之法 :扶助阳气及清温药并用 ,活血化瘀贯穿始终 ,治疗 2型糖尿病效果理想。1 扶助阳气 ,治病求本《伤寒论》在扶正和祛邪的关系上 ,将扶助阳气作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