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分析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监测在新生儿外周静脉输液外渗预防治疗中的有效性。方法:将本院新生儿科2021年4月-2022年3月期间收治的实施外周静脉输液治疗的新生儿413例作为此次观察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先后顺利的分组原则将其分成对照组(n=216)及观察组(n=197),分别为两组患儿开展常规的护理干预和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监测,比较两组新生儿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新生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99.49%)高于对照组(96.30%),两组相比:P=0.026;观察组的护理质量评分相对于对照组更高(P=0.000),观察组的外周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6.09%)相对于对照组(18.06%)更低,P=0.000。结论:在新生儿科护理工作中通过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监测能最大程度上减少和预防外周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减少外渗,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对于改善新生儿输液效果和预后的影响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在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临床护理中能够直接反映护理质量的四项敏感指标(跌倒/坠床、压疮、管路滑脱、用药错误),针对每项指标制定集束化护理措施,通过培训后在全院推行,比较实施集束化护理前后四项护理敏感指标的发生率。结果实施集束化护理前后,四项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的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的控制中,通过推行集束化护理,实施积极的过程干预和控制能有效促进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的改善,提升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在血透室护理敏感指标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血透室最直接反映护理质量的三项敏感指标(内瘘穿刺失败率、内瘘针渗血率、内瘘针滑脱率)进行原因分析,利用计算机网络检索有关文献,并对证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实用性进行评价,确定结论,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再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结果实施集束化护理后,三项护理敏感指标与实施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集束化护理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和护理措施能有效促进护理敏感指标的改善,提升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4.
阐述国内外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的概念、理论基础及特点,对国内外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的构建过程、临床应用进行综述,并指出目前PICC专科护理中敏感性指标在我国所存在的不足及展望,为构建更加有效的PICC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提供一定的参考,从而提高PICC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在精神科流浪精神病病人专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医院精神科2019年10月—2021年10月收治的100例流浪精神病病人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干预1个月后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和自制的流浪精神病病人专科护理质量评价量表对流浪精神病病人病情及护理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病人BPRS量表各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应用于精神科流浪精神病病人专科护理中,能改进护理质量,促进病人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专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管理模式在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1日~2019年10月31日神经内科收治的患者80例,将2018年10月1日~2019年3月31日收治的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取传统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将2019年4月1日~10月31日收治的4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采取专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改进项目质量评价情况、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分级护理落实率、护理技术规范率、风险应对合格率和康复训练落实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护理态度、专业能力、综合服务质量评分及护理满意度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中应用专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能有效改善护理服务质量,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基于循证理念的敏感风险指标干预在尿道下裂患儿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1例尿道下裂患儿随机分为常规干预组50例和循证干预组51例,常规干预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循证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基于循证理念的敏感风险指标干预。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循证干预组患儿术后导尿管拔除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常规干预组(P<0.05);术后2周,两组患儿最大尿流量(Qmax)低于术前,排尿量(V)、排尿时间(VT)高于术前,且循证干预组优于常规干预组(P<0.05);循证干预组感染、切口裂开发生率均低于常规干预组(P<0.05)。结论:基于循证理念的敏感风险指标干预应用于尿道下裂患儿,可促进患儿术后排尿功能恢复,降低患儿感染和切口裂开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运用敏感指标降低儿童神经外手术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为儿童手术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的预防提供实证依据。方法分析2017年该院神经外科4级手术术中压力性损伤的原因,并以2018年神经外科4级手术术中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作为敏感指标进行监测,探讨儿童神经外科手术术中压力性损伤发生的特征及影响因素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结果 2017年神经外科4级手术176例,发生术中压力性损伤8例,发生率为4.55%;2018年神经外科4级手术228例,发生术中压力性损伤5例,发生率为2.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监测敏感指标并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改善措施对降低儿童神经外科手术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成效较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在神经外科防误吸管理持续改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误吸发生率及误吸高危人群筛查率2项敏感指标为指引,根据品管圈联合PDCA循环法,回顾2017年我院4527名患者误吸高危人群筛查率及误吸发生率情况,应用柏拉图分析发生的根本原因,制定针对性的护理干预策略,比较护理干预策略实施后2018年我院5169名患者误吸高危人群筛查率及误吸发生率的变化。结果自2018年1月实施防误吸控制策略后,误吸发生率从2017年的18.43%降至2018年的1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20,P<0.001);高危人群的筛查率从2017年的24.70%上升至2018年的30.93%,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46.56,P<0.001)。结论误吸发生率及误吸高危人群筛查率2项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的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能够进一步降低神经外科患者误吸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构建安全、实用的神经外科护理敏感指标体系,为神经外科护理安全评估与监控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9月至2019年3月各省神经外科专家80名。评价证据,通过约翰霍普斯金循证护理实践(JHNEBP)模型,建立护理敏感指标体系中的初级条目池,采取两轮专家函询的方式,根据层次分析法(AHP)对神经外科护理敏感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神经外科围手术期护理敏感指标体系结果进行分析,并对专家函询中专家态度、专家权威程度、专家意见协调一致性进行分析。结果本次研究中首轮函询问卷的回收率为100%,排除不合格问卷或者内容不完整问卷,确保问卷内容的填写为100%完整;次轮函询问卷的回收率为100%,问卷内容的填写为97%完整。首轮函询问卷专家权威值为0.798,次轮函询问卷专家权威值0.813。第一轮Kendall’W大于第二轮,第二轮专家函询CV小于第一轮。结论建立神经外科围手术期护理敏感指标体系,两轮专家函询的医护人员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并态度积极,专家意见协调一致性高。建立实用性、科学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有效降低神经外科围手术期间的护理风险,该指标体系值得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构建风湿免疫专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为风湿免疫专科护理质量评价与监测提供依据。方法:2020年6月—2021年2月,在文献检索和内部咨询的基础上,基于Donabedian"结构-过程-结果"理论,初步形成风湿免疫专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运用德尔菲法进行2轮专家函询后确立风湿免疫专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内容。结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神经外科为例,探讨医护合作培训结合专科敏感指标在手术配合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方法]邀请专科主任及护理组长对手术室护士和神经外科手术医生进行必要的多媒体理论教学,结合合作讨论、情景演练、临床实践,解决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统计培训前后专科敏感指标,反馈培训效果。[结果]培训后医生满意度提高,贵重仪器设备损坏率,灼伤、烫伤发生率,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压疮发生率均有不同程度降低,神经外科手术护理质量较培训前改善(P0.05)。[结论]医护合作培训法能拓宽手术护士的知识面,提高手术配合的主动性和预见性,改善医护关系,培养医护团队创造力,同时通过敏感指标的动态监测,能够持续性改善手术室护理质量,更好地满足病人需求,促进病人康复。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目的 构建儿童支气管镜围术期专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为儿童呼吸专科护理质量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Donabedian结构-过程-结果模型为理论框架,采用焦点访谈、文献回顾及德尔菲法(Delphi)构建儿童支气管镜围术期专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结果 2轮函询专家积极系数为100%、94%,权威系数为0.880、0.910,指标重要性协调系数0.151、0.203(P<0.01),指标可行性协调系数0.222、0.232(P<0.01)。最终构建的专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包含1个结构指标、6个过程指标和12个结果指标。结论 基于Donabedian结构-过程-结果理论基础和Delphi法构建的儿童支气管镜围术期专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可行性,可以为儿童呼吸专科护理质量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神经外科鼻饲患者床头抬高30°执行率中的运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确定以提高神经外科鼻饲患者床头抬高30°执行率为活动主题,按照品管圈活动步骤开展活动,分析导致鼻饲患者床头抬高30°执行率低的原因,针对原因拟定改进对策并实施,比较品管圈活动前后床头抬高30°的执行情况。结果外科鼻饲患者床头抬高30°的执行率得到了有效的提高,护士对床头抬高的重视程度也得到提高。结论成立品管圈,确定将品管圈这一活动理念运用到神经外科鼻饲患者体位管理工作中,使神经外科鼻饲患者床头抬高30°的执行率得到提高,从而降低了患者鼻饲并发症的发生率,提升了护理质量,取得了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构建适用于麻醉后监护室(post anesthesia care unit,PACU)的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为PACU治疗监测及管理提供标准、量化的依据。方法以"结构-过程-结果"理论模式为依据,借鉴美国国家护理质量指标数据库及其他国内外麻醉护理专家的研究成果形成指标初稿,运用德尔菲技术进行3轮专家咨询,结合帕累托定律确定指标的内容和科学的测量方法。结果构建了包含复苏时间中位数、收治各类麻醉患者比例、低体温干预有效率、术后疼痛干预有效率等11项指标的PACU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3轮专家咨询的问卷有效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6、0.84、0.90,专家意见的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245、0.256和0.356 (P<0.01)。结论 PACU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涵盖麻醉后监护的关键内容,可操作性强,专科特色鲜明,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可为基于数据的持续质量改进和提高PACU护理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