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操作过程中不同扩皮方法对穿刺点局部渗血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1~9月入住本院肿瘤科行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PICC导管的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用21 G穿刺针穿刺成功置入导丝后,退出针头,然后采用导管包内自带的14 G穿刺针套在导丝外面,沿导丝走向送入至针头斜面(3 mm)入皮即退出穿刺针,然后置入血管扩张器/鞘组件,撤出导丝和扩张器,再从血管鞘内置入导管。对照组在成功穿刺置入导丝后用手术刀在穿刺点上方沿导丝方向作一3 mm竖形切口,然后置入血管扩张器/鞘组件,撤出导丝和扩张器,再从血管鞘内置入导管。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置管术后局部渗血情况。结果观察组置管后局部渗血发生率为35.0%,对照组置管后局部渗血发生率为5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穿刺针扩皮法渗血、渗液发生率低,局部损伤小,愈合时间短,操作简便,护士易于掌握,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2.
3.
改良Seldinger技术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越来越广泛用于长期静脉输液的患者。临床上由于医护人员和患者对PICC的认识不足,错过最佳的置管时间,会遇到PICC置管困难。改良Seldinger技术(MST)可明显的提高PICC置管的成功率,现将我院采用改良Seldinger技术的PICC置管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音乐疗法减轻经外周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患者疼痛和焦虑的效果。方法将87名拟进行PICC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4例。在置管过程中,观察组患者除接受常规的置管前准备及置管操作外,还将接受音乐疗法,而对照组患者仅接受常规的置管前准备及置管操作。在置管操作完成后10min,评估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疼痛与焦虑情况。结果观察组的疼痛与焦虑评分分别为(3.05±0.81)、(40.33±5.79),均低于对照组(5.71±0.62)、(51.90±7.08)。两组疼痛与焦虑之间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8.114,10.288;P〈0.05)。结论音乐疗法可减轻PICC置管患者的疼痛与焦虑,且在PICC置管中应用的可操作性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改良扩皮送鞘法在B超引导下行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86例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采用改良扩皮送鞘法,即纵切0°扩皮结合微血管鞘不全送入法置管;对照组采用传统扩皮送鞘法,即纵切90°扩皮结合微血管鞘完全送入法置管。比较2组患者一次性送鞘成功率、置管后穿刺点渗血情况、疼痛程度及7d内维护频次。结果观察组一次性送鞘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扩皮送鞘后即刻、置管后24h、48h及7d渗血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即刻疼痛程度及7d内维护频次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置管操作中改良扩皮送鞘法可替代传统扩皮送鞘法,其方法简单可行,能有效减少置管后渗血量及维护频次,减轻患者疼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观察改良衣袖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取患者的贴身衣袖,将PICC置管侧衣袖缝纫隐形拉链,进行进静脉输液和换药操作时,脱去外衣,拉开拉链即可实施相关操作。在PICC置管患者中,应用改良衣袖充分地体现了人文关怀的护理理念,可提高PICC置管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昏迷患者在行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过程中运用改良式颈内静脉阻断法阻断颈内静脉对减少导管异位的效果。
方法 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行PICC穿刺的136例昏迷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住院的68例患者为对照组,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的68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PICC穿刺过程中颈内静脉阻断采用常规方法;观察组采用了改良式颈内静脉阻断法。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导管初次异位情况以及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无导管误入颈内静脉及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病例,对照组中有6例(8.8%)发生导管误入颈内静脉,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1例(1.5%)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 在神经外科昏迷患者PICC置管过程中采用改良式颈内静脉阻断法对避免导管误入颈内静脉效果肯定,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隧道式PICC在肿瘤晚期患者置管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数字随机法将某院106例行PICC置管的肿瘤晚期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B超引导下置管,观察组采用隧道式置管,两组均置入三向瓣膜式4FrPICC(美国巴德公司).比较两组患者置管时间、一针穿刺成功率、置管后出血、滑管、静脉炎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在置管时间、导管异位、皮疹、穿刺口渗液、置管48 h穿刺口渗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针穿刺成功观察组为98.08%,对照组为81.48%,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后24 h穿刺口出血、导管滑管、静脉炎等发生数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隧道式PICC,大大提高了置管的成功率及延长了使用时间,提高了患者舒适性,降低了滑管的概率,减轻了局部渗血、静脉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音乐疗法在PICC置管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90例置管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常规置管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音乐疗法的干预,比较两组患者PICC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和置管时间,置管时的焦虑评分以及疼痛程度。结果音乐疗法提高了PICC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缩短了置管时间,降低PICC置管患者的焦虑和疼痛评分,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音乐疗法能提高PICC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缩短置管时间,缓解患者的焦虑、恐惧情绪,降低患者对疼痛的敏感性,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2008年9月~2010年3月,我们对30例神经内科患者实施PICC置管,即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使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方法[1].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13.
14.
目的:探讨评判性思维方法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2月~2010年2月在我院进行PICC置管患者223例,未对PICC置管护士进行评判性思维培训;选取2010年3月~2011年12月在我院进行PICC置管患者254例,对PICC置管护士进行评判性思维培训,比较培训前后置管失败、静脉炎、导管堵塞、血栓、导管脱出、非计划性拔管等发生情况。结果:培训后PICC置管失败、静脉炎、导管脱出、非计划性拔管发生情况均低于培训前,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意识地培养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有助于护士在PICC置管中主动运用所获得的信息,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个性化护理在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期间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出生的80例需PICC置管的新生儿,根据入院时间将其分为对照组(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常规护理)和研究组(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个性化护理),各40例.比较两组的护... 相似文献
16.
17.
《当代护士》2017,(9)
目的研究PICC导管尾端置于人体内最合适位置的最优体外测量方式。方法将82例在启东市人民医院行PICC置管成功的患者随机性分为A、B两个小组。A组采取从穿刺的位置开始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处反折到第3肋骨间的测量方法。B组采取改良方法,即从上肢的穿刺位置量至右胸处锁关节+5 cm,置管达到预测量长度后,胸前做X片定位。对比两组PICC导管尾端植入上腔静脉最相宜位置的成功率。结果 A组置入上腔静脉36例,置入最相宜位置24例,B组置入上腔静脉46例,置入最相宜位置43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改良体的外测法,也就是从上肢穿刺点的位置测量至右胸处锁关节+5 cm的手法比较精确简洁,且置管成功放入最相宜位置的概率较高。 相似文献
18.
随着PICC置管的增多,我院PICC输液门诊导管维护问题也日益凸显,特别是天气寒冷时,患者穿衣偏多偏厚重,尤其是穿刺点在肘上部位时,每次换药或门诊输液非常不方便,影响量管及换药依从性.我科将上衣改良术应用到临床,取得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材料 (1)由患者选择一件或多件自己秋冬天要穿的毛衣或保暖内衣;(2)质地较好的塑料拉链.1.2方法选择患者置管侧袖管,将袖管的缝合线拆开,根据置管的高低确定拆开开口的长度,直到完全暴露穿刺维护部位.将大小适宜的拉链缝合在拆线处.注意拉链头要缝在袖口侧,使患者穿脱衣及维护时直接将拉链上拉便可暴露穿刺部位.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改良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方法及测量时机在塞丁格技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2020年12月在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行PICC置管的154例病人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7例。两组均以《西部护理联盟静脉治疗护理标准操作程序》中超声引导下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的流程为参考标准,对照组严格按照此操作方法及测量预置入长度的时机进行操作,观察组采用改良后的操作方法及测量时机进行操作。比较两组PICC尖端位置达到标准定位的情况、病人的疼痛程度、置管后24 h内穿刺点渗液情况及扩皮、加压24 h穿刺点出血情况。结果:观察组PICC导管尖端位置准确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病人疼痛程度、置管后穿刺点渗液发生率及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西部护理联盟静脉治疗护理标准操作程序》中超声引导下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方法及测量预置入长度的时机,改良后的操作方法及测量时机更有利于提高PICC导管尖端位置准确率,可有效降低病人的疼痛程度、置管后穿刺点渗液发生率及出血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