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爱玲 《中国临床康复》2004,8(31):6925-6925
对32例神经源性膀胱患实施间歇性导尿及配合膀胱功能康复训练,2个月后能自控排尿或完全控制为叩击或压腹后排尿的16例,部分自控的13例,改善不明显3例。提示神经源性膀胱患通过实施间歇性导尿及配合膀胱功能康复训练可改善患的排尿功能,解除患心理的压力及预防泌尿系统并发症,有利于患整体的康复。  相似文献   

2.
综述了间歇性导尿在神经源性膀胱中的应用进展。包括间歇性导尿术的分类、时机、指征、间歇时间、操作流程、宣教管理、导尿管的选择、与留置尿管相比的优点、并发症及注意事项,旨在尽可能地帮助患者减少神经源性膀胱引起的泌尿系统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对32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实施间歇性导尿及配合膀胱功能康复训练,2个月后能自控排尿或完全控制为叩击或压腹后排尿的16例,部分自控的13例,改善不明显3例。提示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通过实施间歇性导尿及配合膀胱功能康复训练可改善患者的排尿功能,解除患者心理的压力及预防泌尿系统并发症,有利于患者整体的康复。  相似文献   

4.
神经源性膀胱是由于控制排尿功能的中枢神经系统或周围神经受到损害而引起的膀胱尿道功能障碍,是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常见的合并症之一[1]。在美国,总计有超过20万的SCI患者,每年新增病例约1万人[2],而我国每年新增病例达5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间歇性导尿在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4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根据入院编号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留置导尿管并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间歇性导尿和针对性护理。观察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2组干预前后残余尿量及最大排尿量。结果观察组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及肾积水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残余尿量均减少,最大排尿量均增加,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在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中应用间歇性导尿有助于预防尿路感染、促进排尿功能重建。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间歇性导尿全程管理模式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5月-10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康复医学中心住院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所致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间歇性导尿传统管理模式,试验组采用间歇性导尿全程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排尿日记(单次导尿量、残余...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清洁间歇性自我导尿在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4例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留置导尿管及膀胱功能训练方法,观察组给予清洁间歇性自我导尿方法。比较两组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和生活质量情况。结果干预4周后观察组的尿路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出院3个月后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用清洁间歇性自我导尿方法的效果优于常规留置导尿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间歇性导尿(IC)在脊髓损伤(SCI)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08例SCI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给予对照组患者膀胱功能训练,给予观察组患者IC术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肾积水和泌尿系统感染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最大排尿量均增多,残余尿量均减少;观察组最大排尿量多于对照组,残余尿量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泌尿系统感染9例(16.66%)、肾积水3例(5.55%),对照组泌尿系统感染28例(51.85%)、肾积水20例(37.0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对于SCI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来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膀胱护理方法,能够降低患者感染率,改善临床疗效,可以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实施清洁间歇性自我导尿的管理方法与效果。方法对适宜进行清洁间歇性自我导尿的92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教会其清洁间歇性自我导尿的方法以及指导患者学会自我管理。结果 95.00%患者及家属出院前均掌握了正确的清洁间歇性导尿的方法,依从性较好。出院后随访3个月,15.07%的患者出现泌尿系统并发症,达到良好预期效果。结论脊髓损伤患者对清洁间歇性导尿能进行良好的自我管理,能有效减少泌尿系统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膀胱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11.
12.
目的研究便携式膀胱扫描仪结合间歇性导尿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康复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回顾性研究,将68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时间段以及患者需求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实验组48例。其中,对照组单纯使用清洁间歇导尿和饮水计划等膀胱管理措施,实验组配合使用便携式膀胱扫描仪结合间歇导尿和饮水计划等膀胱管理措施。比较两组的临床结局和患者对饮水计划和规范进行间歇导尿的依从性。结果患者导出尿液在安全容量以上的膀胱过度膨胀发生率(对照组15%,实验组2.1%),因导出尿量少需延迟导尿时间的发生率(对照组15%,实验组0),夜间膀胱过度膨胀而未执行正确导尿的发生率(对照组15%,实验组0)。患者对遵循饮水计划和开展规范化清洁间歇导尿技术的依从性(对照组80%,实验组97.9%),以及实施前后尿路感染的阳性率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便携式膀胱扫描仪结合间歇性导尿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康复护理管理中有明确的应用价值,可增加患者对导尿时机选择的正确性,增强患者对规范膀胱管理的依从性,更进一步保护肾脏功能。期待与展望:进一步研究更简易、更轻便、更智能化的膀胱容量监测报警器的开发与应用,让患者出院后在家中、在社区即可随身携带和监测提醒。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分析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应用间歇性清洁导尿治疗的状况并评价护理干预对其疗效的影响。方法将93例应用间歇性清洁导尿法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护理干预组46例和对照组47例,随访8周,分析总结护理干预对疗效和患者依从性的影响。结果 2组疗效均显著,但护理干预组较对照组膀胱残余尿减少显著,疗效更明显。结论护理干预在间歇性清洁导尿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清洁间歇性导尿技术配合饮水计划在神经源性膀胱病人中的应用。[方法]将138例神经源性膀胱病人按就诊顺序及病人意愿分为观察组72例和对照组66例,观察组实施清洁间歇导尿技术配合饮水计划,对照组给予常规留置导尿法。观察两组治疗2周、4周时膀胱容量、膀胱残余尿量、自主排尿量和泌尿系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治疗2周、4周后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P0.05),尿路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源性膀胱病人早期实施清洁间歇性导尿技术配合饮水计划,可明显降低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病人泌尿系感染发生率,促进膀胱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膀胱容量测定仪(Bladderscan)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间歇导尿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例因神经源性膀胱接受间歇导尿的患者分别采用膀胱容量测定仪和导尿法进行了384次膀胱内尿量的测定,比较二者之间的相关性与差异性。结果膀胱容量测定仪测得的膀胱容量为(405.7±119.3)ml,而导尿法测得的膀胱容量为(371.4±122.7)ml(P<0.01)。相关分析显示,两组数据高度相关(r=0.91,P<0.01)。75.5%的测量的差异值在±50ml之间。结论膀胱容量测定仪对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间歇导尿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清洁间歇性导尿技术在神经源性膀胱排空障碍疾病中的应用。方法将我院2011年12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60例神经源性膀胱排空障碍的患者按照导尿技术的不同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留置导尿管法,观察组采用清洁间歇性导尿技术法,比较两组的排尿效果、泌尿系统感染、漏尿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第2周、第4周的膀胱容量大于对照组,尿残余量少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自主排尿时间短于对照组,漏尿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第2周、第4周的白细胞计数、细菌计数均少于对照组,在生理、心理、社会环境、文化方面的舒适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清洁间歇性导尿技术有利于促进神经源性膀胱排空障碍的膀胱功能恢复,减少泌尿系统感染,提高舒适度。  相似文献   

17.
总结13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实施中药联合间歇性导尿治疗的护理。护理重点为做好心理护理及中药治疗护理,根据治疗前、中膀胱容量和残余尿情况,给予间歇性导尿,重视Crede手压法、Valsalva屏气法等膀胱功能训练。13例实施中药联合间歇性导尿8周后,患者膀胱容量增加,残余尿量显著减少,尿常规白细胞计数、尿培养细菌计数显著减少。12例截瘫患者经治疗20~52d建立反射性膀胱功能,能自行排尿,1例四肢瘫患者经治疗52d后仍需继续间歇性导尿,但无泌尿系感染,住院60d后家属掌握间歇性导尿方法出院。  相似文献   

18.
虞美华  曹琳  高真真 《中国康复》2023,38(12):736-738
目的:观察低频电脉冲治疗联合间歇性导尿在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康复中的疗效。方法:将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21例,2组患者均实施间歇导尿,观察组采用膀胱治疗仪进行低频电脉冲治疗,对照组进行假性低频电脉冲治疗。每天1次,共8周,治疗前后行排尿日记、尿流动力学检测、尿常规检测。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日排尿次数(DUF)、残余尿量(RUV)、尿路感染数(MOUTI)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日单次最大尿量(DMUV)、日平均单次尿量(DASUV),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对照组仅DUF、RUV较前明显减少(P<0.05),DMUV较前明显增加(P<0.05);组间对比,观察组DASUV、DMUV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DUF、RUV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但2组间MOUT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低频电脉冲治疗联合间歇性导尿可显著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降低尿路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应用自我效能理论实施间歇导尿术对其储尿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2014年8月~2015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因胸腰段脊髓损伤(SCI)导致的经尿动力学检查诊断为神经源性膀胱10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试验组实施综合性自我效能理论护理,将两组患者的导尿情况、自我效能评分和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试验组导尿率以及恢复自主排尿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平均残余尿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自我效能平均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自我效能理论针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实施间歇导尿,不会影响患者的储尿功能,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间隙性导尿在脑卒中神经源性膀胱中的应用。方法将50例脑卒中后出现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间歇性导尿,比较两组患者残余尿量、尿路感染以及平衡尿路的差异。结果患者残余尿量由对照组的(163.1±54.7)ml降低至观察组的(91.8±60.4)ml,尿路感染与平衡尿路发生率显著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性导尿可显著促进脑卒中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