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全程护理干预对预防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影响。方法:对133例患者采用循证护理的工作理念,以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及患者的全程教育,规范置管操作与导管维护,选择合适导管材料及导管穿刺位置,尽可能缩短留置时间等全程护理干预方法预防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结果:133例PICC置管患者中有1例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其余132例患者在PICC留置期间无血行感染的临床表现,排除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结论:全程护理干预有利于预防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危险因素,为采取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6年1月~2010年6月我院41例CRBSI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同期选择ICU静脉导管置管未发生CRBSI的4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41例CRBSI患者与对照组比较,CRBSI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较长(P<0.05),留置导管时间与CRBSI的发生有显著性差异(P<0.05);置管部位与CRBSI发生无显著差异.结论:对于留置导管时间较长的患者应高度注意CRBSI的发生;CRBSI的预防重点在于尽量避免置管或尽可能早期拔管,熟练掌握置管技术,严格无菌操作,加强日常护理,隔离耐药菌患者,避免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3.
安自民 《中国血液净化》2012,11(10):530-532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菌群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2008~2011年以中心静脉置管建立血管通路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219例,分析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病原菌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在21 9例行中心静脉置管患者中,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34例,占15.52%,病原菌分布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占感染总数的61.76%,其中表皮葡萄球菌13株,占38.23%,金黄色葡萄球菌5株,占14.70%,股静脉插管的感染率并不显著高于颈内静脉插管(x2=0.914,P=0.339);导管留置时间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呈正相关(x2=13.350,P=0.001);与基础疾病无明显相关性(x2=0.284,P=0.991).结论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与导管留置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4.
临时性血液透析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的感染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临时性血液透析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危险因素以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研究95例患者103例次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的特征,感染并发症情况,用多因素分析方法分析感染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11例留置导管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出口感染3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8例),占10.7%,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为4.5次/1 000导管日.病原菌以葡萄球菌属为主.随着导管留置时间的增加,发生导管感染的危险性呈线性增加趋势.未发现年龄、性别、糖尿病、置管部位、白蛋白水平、免疫抑制剂使用与感染相关.结论临时性血液透析导管感染的发生率高.发生导管感染的危险性随导管留置时间呈线性增加趋势.需早期发现感染并积极正规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恶性肿瘤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的方法,对本医院住院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恶性肿瘤患者血流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2008年全年住院801例中心静脉置管恶性肿瘤患者发生血流感染69例,日感染率为3.8‰,例数感染率为8.6%。引起恶性肿瘤患者血流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有抗肿瘤治疗、侵袭性操作、抗生素的使用以及血管内留置导管时间等。选用适宜导管并尽早拔除、加强穿刺技术的规范性、无菌隔离技术、合理使用抗生素和强化局部护理等措施,可有效降低感染率。结论恶性肿瘤病人血管留置导管血流感染诱发因素主要是侵袭性操作、抗肿瘤药物应用以及置管时间等,可通过加强导管技术和无菌隔离技术以及正确护理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维持血透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情况以及影响因素。方法对2014年3月~2018年11月本院910例次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患病率情况、病原菌分布、死亡情况以及临床危险因素进行整理。结果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共56例次,患病率为6.15%,死亡2例,死亡率为3.57%;56例次发生相关感染的外周血以及导管血培养发现,革兰阴性菌共10株,占17.86%;革兰阳性菌46株,占82.14%;导管相关性感染与患者血红蛋白、年龄、白蛋白、导管留置时间、基础原发病有关(OR=0.166、2.809、0.162、6.873、4.187,P0.05)。结论对于维持血透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应针对药敏情况积极给予抗生素等治疗,控制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348例行PICC的肿瘤患者根据是否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分为感染组61例和对照组287例,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临床资料,筛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文化程度、病程、是否应用高营养化疗药物、是否应用激素、白细胞计数(WBC)、是否掌握PICC自我护理知识、置管部位、导管类型、留置时间及操作者的经验等因素均与导管相关性感染相关(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静脉高营养、应用激素、PICC自我护理知识掌握不良、导管留置时间长、留置部位为股静脉、操作者经验少、WBC降低为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或P0.01)。结论 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受多重因素影响,临床应针对上述因素进行干预,预防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0):2378-2379
取6例血透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为双腔长期性置管,共计268例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对置管方法、适应证、导管的正确使用方法、导管使用不当的相关影响因素以及较为常见的并发症进行了解和分析。2例患者分别发生全身感染和局部感染;2例患者存在血流障碍,共计16次;2例患者血管内形成血栓,与动静脉内瘘病人比较而言,两者在血液透析充分程度方面并无明显差异。对于长期应用双腔静脉导管留置的患者来说,医护人员无菌操作严格与否对于并发症发生几率极为重要,而留置导管与封管方法的正确应用、实施卫生宣教避免并发症发生在长期性留置双腔导管护理工作中极为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因素和临床护理方法.方法 选取我院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患者386例,在治疗过程中对导管尖端部位细菌学培养,并针对结果统计分析.结果 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时间迁延及频繁穿刺,局部组织病原菌感染发生几率越高;穿刺时已发热,也是导致局部感染的高危因素;引起临床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相关性因素感染病原菌中,革兰阳性菌感染比率15.38%,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比率51.28%,其他微生物感染比率33.34%;深静脉置导管12~15 d、16~18 d、>18 d患者导管尖端处组织感染的几率分别27.4%、44.4%、71.4%.结论 减少中心静脉导管留置的迁延周期、合理应用抗生素治疗和严格督导导管留置护理操作对防治导管留置所致的感染具有极其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ICU中心静脉置管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现状,探讨建立导管日志控制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效果.方法 采用类实验性研究方法,便利选取北京市某三甲医院呼吸监护室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对照组51例患者采取常规的护理措施,干预组43例患者采取以建立导管日志为主的一系列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CRBSI的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发生感染5例(9.8%),干预组发生感染0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453,P<0.05).干预组导管的千日感染率为0.00,对照组为4.36‰.干预组记录完整的日志为31条(72%)导管,记录不完整的12条(28%).结论 建立导管日志,切实做好无菌操作、管路观察及维护等一系列护理干预措施能够降低CRBSI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采用集束干预策略预防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实施集束干预策略后ICU 行中心静脉导管留置病人197例为观察组,选取2011年同期实施常规护理的ICU 行中心静脉导管留置病人178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病人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发生时间、不同部位置管率、病人住院时间及院内花费情况.[结果]观察组股静脉置管率低于对照组,锁骨下静脉置管率高于对照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低于对照组,感染发生时间迟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及院内花费低于对照组.[结论]采用集束干预策略可有效降低ICU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延迟感染的发生,缩短病人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目标性监测及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行中心静脉置管血液透析患者75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透析时间分为实验组(2018年1月1日~12月31日)385例和对照组(2017年1月1日~12月31日)36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采用目标性监测及干预;比较两组主要监测指标[包括皮肤感染、置管部位、置管时间、前白蛋白(PA)]、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结果:实验组皮肤感染、锁骨下静脉置管、股静脉置管、置管时间、P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目标性监测及干预有助于优化监测目标管理,降低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留置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SBI)危险因素,提出相应预防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我科收治的137例MHD留置导管患者资料,其中有22例患者发生血流感染作为感染组,其余115例作为未感染组,收集患者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单因素分析发现,22例发生CRBSI患者共分离出病原菌35株,根据占比顺序分别为革兰阳性菌80. 0%(其中表皮葡萄菌51. 43%、金黄色葡萄球菌17. 14%、邓路葡萄球菌5. 71%,头状葡萄球菌5. 71%)、革兰阴性菌20. 0%(其中铜绿假单胞菌11. 43%、大肠埃希菌5. 71%、褪色沙雷菌2. 86%);年龄> 65岁、留置导管时间> 24个月、高血糖、贫血、营养不良、糖尿病肾病、长期植入导管及护理标准不达标与CRBSI的发生具有相关性(P <0. 05)。结论革兰阳性菌为CRBSI感染的首要病原菌,而高龄、糖尿病肾病、导管置管时间> 24个月、空腹血糖> 7. 1 mmol/L、营养不良、贫血、长期导管植入及护理操作指标不达标为MHD留置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因此,护理人员应根据糖尿病肾病患者营养状况和血糖水平指导患者合理膳食,加强护理操作严谨性和标准性,并根据病原菌选择合理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血透患者深静脉导管行血液透析的临床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建林 《实用医学杂志》2004,20(9):1067-1068
目的:比较不同深静脉置管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方法:对374例血透患者416例次深静脉置管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3种不同插管的血流速度、导管留置时间及导管相关的感染。结果: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的血流速度、透析效能、导管留置时间均明显高于股静脉插管,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股静脉。结论:颈内静脉插管是一种相对理想的血透临时性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套餐化护理管理模式在重症监护室(ICU)中心静脉导管置管与维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套餐化护理管理模式实施前(2015年10月—2015年12月)行中心静脉导管留置的ICU病人100例为对照组,实施后(2016年1月—2016年3月)行中心静脉导管留置的ICU病人100例为观察组,对照组接受常规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护理,观察组接受中心静脉导管置管与维护套餐化护理管理。比较两组病人干预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和发生时间、ICU住院时间和住院总费用。[结果]观察组中心静脉导管留置病人干预后CRBSI发生率、ICU住院时间和住院总费用均低于对照组,CRBSI发生时间较对照组推迟(P0.05)。[结论]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与维护套餐化护理管理模式,能够显著降低ICU中心静脉导管留置病例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风险,推迟发生时间,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6.
郑秋霞  彭根英  杨峰桃   《护理与康复》2017,16(8):894-896
目的观察多维度干预在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中的效果。方法对2015年537例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行多维度干预,分别从建立组织安全文化,建立静脉置管、导管维护标准化制度、流程,加强监督评估,提高患者免疫力等方面开展对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防控措施。与2014年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495例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中心静脉导管使用率指标进行对比并对同期医护人员单个实践技能合格率进行测评。结果实施多维度干预后,中心静脉导管的使用率由61.56%下降至46.61%(x~2=346.35,P0.01);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由3.79‰下降至1.68‰(x~2=4.453,P0.01);医护人员单个实践技能除血培养留取的正确率外均有明显提升。结论多维度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探讨留置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肿瘤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前瞻性追踪401例留置PICC肿瘤患者,分析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相关因素,并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401例留置PICC肿瘤患者的总导管留置时间为43 155 d,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46例,感染率为1.07/1 000导管日。单因素分析显示,MARSI史、经PICC输注刺激性药物、血小板水平、APTT水平、置管地点、置管次数、导管移动、导管维护周期延迟、维护人员资质对PICC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MARSI史、经PICC输注刺激性药物、置管次数是肿瘤PICC患者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APTT水平、维护人员资质是其保护因素。结论 针对危险因素应采取有效的预防处理措施,以期降低留置PICC的肿瘤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18.
综述了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定义及发病机制、诊断方法、感染因素及护理内容等5个方面。认为国内医院应对于置管群体建立完善的防御机制并加强相关部位的护理,尽量减少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选择静脉置管后并发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52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未并发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5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年龄、合并皮肤破溃例数、留置导管时间、多腔留置导管例数、医护人员操作不当例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年龄过大、合并皮肤破溃、留置导管时间过长、采用多腔留置导管、医护人员操作不当均是引起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需采取相应的临床对策。  相似文献   

20.
总结影响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操作人员、导管护理人员的无菌观念,导管的维护,穿刺部位的选择,患者机体免疫力及所患基础疾病的类型等,同时也与置管人员的操作熟练程度、导管的固定、留置时间等密切相关。认为针对以上几方面采取集束化干预,可减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