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癌症患者与医护人员间临终沟通的现况、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进行综述,从提升医护人员沟通技能、使用沟通工具、创造沟通环境、提高患者健康素养等方面归纳总结干预措施,为医护人员促进癌症临终患者表达个人意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郦杭婷  张峻  王芸  何桂娟 《护士进修杂志》2020,35(15):1386-1392
目的评价死亡教育对我国癌症患者焦虑、抑郁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和EBSCO中所有我国对癌症患者实施死亡教育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9年7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采用RevMan 5.3软件对结果进行系统评价。结果共纳入7个随机对照试验,共77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死亡教育较常规护理能够改善癌症患者的焦虑[SMD=-1.64,95%CI(-2.28,-1.00),P0.01]和抑郁[SMD=-1.65,95%CI(-2.57,-0.73),P0.01],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质量[SMD=1.19,95%CI(0.74,1.63),P0.01]。结论死亡教育能够改善癌症患者的焦虑、抑郁及生存质量。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需进一步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升高。持久的抗癌过程使患者产生严重的病耻感。本文对病耻感的概念、癌症患者病耻感现状、测评工具、影响因素、干预措施5个方面进行综述,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旨在为今后开展癌症患者病耻感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常青  张亚平 《天津护理》2013,(5):461-462
中国癌症发病标化率为140.46/10万,死亡标化率为85.42/10万[1],可见大部分癌症患者终究要遭受面对死亡的身心痛苦.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进展,死亡态度的内涵已深化到对死亡的正面接受、自然接受等正向态度[2],死亡教育(Death Education)的开展直接影响到癌症患者临终生活质量,进行死亡教育可引导患者理性地面对死亡,指导患者及家属超越对死亡的恐惧,重新审视人生的意义,树立健康的生死观[2],帮助癌症患者坦然地渡过生命的最后阶段.  相似文献   

5.
死亡教育对家居晚期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死亡教育前后家居晚期癌症患者对死亡观的认识及行为变化,探讨死亡教育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2004-08/2005-03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宁养院接受宁养服务的113例家居晚期癌症患者。开展调查前统一对参与调查评估人员进行死亡教育计划培训。采用自行拟定的死亡观认识与行为问卷评估患者对死亡的认识、面临死亡的态度及行为,采用生活质量评估表评定患者的生活质量,主要包括8项内容。采用1-5级评分,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于死亡教育前发放问卷及评估表。根据评估结果针对性发放死亡教育资料。引导、启发、解说典型事例等,每周服务(上门、电话、门诊)1次,1个月后再次发放问卷调查、评估。主要观察家居晚期癌症患者死亡教育前后死亡观的认识与行为及生活质量的变化。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结果:发放问卷113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回收率为88.5%。①死亡教育前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死亡观不良认识与行为,而进行教育后这些情况均得到显著的改善,比例明显下降(P〈0.001)。②死亡教育后,生活质量各项得分显著高于教育前,生活质量明显提高(P〈0.001-0.05)。结论:死亡教育可改善家居晚期癌症患者对死亡的不良认知及行为,促进患者的心理健康,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综述心力衰竭病人死亡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构建心力衰竭病人死亡预测模型及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死亡教育对晚期癌症患者家属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5年10月在本科室住院的晚期癌症患者的家属52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干预组各26例,对照组只给予家属基本的健康教育以及指导家属照顾患者的注意事项,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家属适宜的死亡教育。在两组干预前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进行调查。结果干预前,两组家属焦虑抑郁得分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干预组焦虑抑郁得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死亡教育对降低晚期癌症患者家属的焦虑抑郁情绪,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死亡教育前后家居晚期癌症患者对死亡观的认识及行为变化,探讨死亡教育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2004-08/2005-03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宁养院接受宁养服务的113例家居晚期癌症患者。开展调查前统一对参与调查评估人员进行死亡教育计划培训。采用自行拟定的死亡观认识与行为问卷评估患者对死亡的认识、面临死亡的态度及行为,采用生活质量评估表评定患者的生活质量,主要包括8项内容,采用1-5级评分,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于死亡教育前发放问卷及评估表,根据评估结果针对性发放死亡教育资料,引导、启发、解说典型事例等,每周服务(上门、电话、门诊)1次,1个月后再次发放问卷调查、评估。主要观察家居晚期癌症患者死亡教育前后死亡观的认识与行为及生活质量的变化。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结果:发放问卷113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回收率为88.5%。①死亡教育前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死亡观不良认识与行为,而进行教育后这些情况均得到显著的改善,比例明显下降(P<0.001)。②死亡教育后,生活质量各项得分显著高于教育前,生活质量明显提高(P<0.001~0.05).结论:死亡教育可改善家居晚期癌症患者对死亡的不良认知及行为,促进患者的心理健康,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影响肿瘤科护士开展死亡教育的主要因素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死亡教育是探讨与死亡相关的主题教育,是临终关怀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从传统死亡观、传统医学人道主义和孝道观,以及我国现有的医学教育体系发展等方面进行综述,总结开展死亡教育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开展死亡教育的相关对策,以促进死亡教育在我国的开展.  相似文献   

10.
该文对国内外死亡态度起源及内涵、护理专业学生对死亡的态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为护理专业学生相关生死教育课程提供参考。护理专业学生总体持自然接受的死亡态度,但仍有大部分学生对于死亡持逃避态度,护理专业学生的生理心理、思想文化因素都能影响其死亡态度。教育工作者应重视护理专业学生相关死亡教育,培养学生积极的死亡态度。  相似文献   

11.
对临终癌症患者进行死亡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临终患者进行死亡教育,让患者对死亡持乐观顺应的态度,帮助他们安详、舒适地离开是姑息护理的重要内容,也是肿瘤科护士的重要职责.本文通过对109例临终癌症患者进行死亡教育的临床实践,总结对临终癌症患者进行死亡教育的原则和内容,并提出了临床实践中存在的同题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癌症患者夫妻之间存在疾病沟通问题,夫妻疾病沟通干预在改善其疾病沟通能力、亲密关系和负性情绪中起重要作用。该文对癌症患者夫妻疾病沟通的现状、影响因素、干预方案类型进行综述,并提出建议,旨在为制订相关干预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基于叙事理论的死亡教育对晚期癌症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4月1日~2021年4月30日80例晚期癌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基于叙事理论的死亡教育,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死亡态度、焦虑、抑郁、失志感及病耻感水平。结果:两组干预后死亡态度量表中的死亡逃避、死亡恐惧、逃离接受维度评分及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低于干预前(P<0.05),死亡态度量表中的趋近接受、自然接受维度评分高于干预前(P<0.05);观察组干预后死亡态度量表中的死亡逃避、死亡恐惧、逃离接受维度评分及HAMA、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死亡态度量表中的趋近接受、自然接受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干预后失志感及病耻感评分中度及以上占比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叙事理论的死亡教育可改善晚期癌症患者的死亡态度和焦虑、抑郁情绪,降低其失志感和病耻感水平。  相似文献   

14.
癌症患者家属对告知患者真相的态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描述家属对告知患者癌症诊断的态度,分析影响家属对告知患者癌症诊断态度的因素。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家属对告知患者癌症诊断的态度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对新确诊、住院3个月内、常见癌症患者的家属194名进行调查。结果同意告知患者癌症诊断的家属占42.3%,不同意告知的占57.7%。家属对告知患者癌症诊断的看法是影响家属态度的主要因素,医生、患者等重要他人的观点和行为也是影响家属态度不可忽视的因素。结论家属对告知患者癌症诊断持否定态度的比例较高;家属对告知患者癌症诊断的结果、价值、意义的主观看法是影响家属态度的主要因素;医生所阐明的对待癌症诊断的正确态度会影响家属的态度;患者对癌症诊断的意愿和需求对家属态度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各种慢性病以及恶性病的发展,临终护理已经成为了我们并不陌生的词语.作为临终护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死亡教育(deatheducation)近些年来也进入我们的视野,它能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死亡、接受死亡.目前大部分患者在医院接受临终护理,护士与患者及其家属直接接触机会最多,患者家属广泛参与临终患者生理、心理、情感、精神的护理[1],也是接受死亡教育最多的人.但是失去亲人的家属更加痛苦,尤其对于部分家属来说,死亡是更大痛苦的开始,许多人会因为亲人的去世而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甚至会出现精神长期得不到恢复,这些人同样需要给予死亡教育[2].因此,对于临终患者家属进行死亡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自理理论( serf-care theory )是由美国著名的护理理论学家奥瑞( Dorothea Orem )在1971年出版的《护理:实践的概念》一书中正式提出的[1]。目前该理论在慢性病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癌症已被视为一种慢性疾病管理[3]。近年该理论在癌症中逐渐被应用[4],对提高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恢复患者的个人尊严和自身价值有重要的作用[5-6]。但干预后效果评价没有统一,尤其是对化疗与非化疗患者。笔者将国内外癌症患者自我护理干预效果评价进行整理、归纳,比较了干预后评价的结局变量与自护能力相关量表的异同,旨在为临床实践与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癌症患者身体意象的定义、测量工具、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方面进行阐述,旨在为临床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探索有效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随着对环境生态大众健康新医学模式和生命全过程的关注,死亡教育日渐成为极具发展潜力的研究领域。本文对死亡教育的定义、目标、内容、实施途径与模式作一综述,以期为我国死亡教育的深入研究与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癌症具有难治性和治疗周期长的特点,近年来其已成为人群患病和死亡的首要原因,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希望理论是积极心理学中的概念,旨在通过改变和重建患者对自己的认知与生活信念提升对未来的信心,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本文通过总结近几年国内外文献,综述希望理论干预计划在癌症患者及照顾者中的临床应用,以期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医护人员对癌症终末治疗和死亡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571名医护人员进行调查。结果住院经历和处置死亡经历是医护人员赞同“减轻痛苦和提供尊严”的危险因素;处置死亡经历是赞同“建立治疗遗愿”的危险因素;危重患者接触经历是赞同“患者应坚强活下来”的保护因素;男性是赞同“想到死亡很平静”的危险因素,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O.05或P〈0.01)。结论开展病人角色扮演等方式的教育,建立临终关怀病房和重症监护病房的常规培训制度,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地开展科学的死亡教育是增强医护人员对生死观认识的可探索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