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展至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本院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共30例,分析发作持续时间、发作频率、发作次数、首次发作至治疗时间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展为脑梗死的影响。结果发作持续时间:发作持续时间超过30 min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发展为脑梗死的发生率高于发生时间为10~30 min患者及发作时间〈10 min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作频率:发作频率每天超过3次患者发展为脑梗死的发生率高于每天发作1~3次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作次数:发作次数〉5次患者发展为脑梗死的发生率高于发作1次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发作至治疗时间:首次发作至治疗时间〉24 h患者发展为脑梗死发生率高于首次发作至治疗时间为6~24 h患者以及〈6 h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作持续时间、发作频率、发作次数、首次发作至治疗时间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展为脑梗死有着密切关系,是导致发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溶血磷脂酸水平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定时定期测定40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3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TIA组)和30例健康人(对照组)血浆中溶血磷脂酸(LPA)水平,比较各组在发病后24 h、治疗l周和4周时的LPA水平。结果在发病24 h内,脑梗死组和TIA组患者LPA水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LPA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及TIA组治疗4周后LPA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PA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警因子;当LPA升高时,应积极给予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同时LPA可作为治疗疗效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林晓东  赵丽  王学敏  朱静  田小卫 《河北医药》2011,33(22):3407-3408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脑梗死间的相关性。方法根据患者脑梗死前是否发生同侧TIA,分为TIA组和对照组,将2组人群脑梗死体积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进行比较:同时观察TIA组患者TIA发作持续时间、发作次数等因素对脑梗死体积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结果TIA组梗死灶体积0.34—21ml^3,平均C7.7±0.8)ml^3;对照组0.38—28.3ml^3.平均(11.2±0.9)ml^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IA持续时间11~19min组的脑梗死体积与≤10min组和≥20mi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持续时间≤10min组和≥20min组的脑梗死体积比较,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IA持续时间11—19min组神经功能评分与TIA持续时间≤10min组和/〉20mi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TIA持续时间≤10min组和≥〉20min组的神经功能评分比较,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IA发作次数在2—3次组脑梗死体积和神经功能评分均显著低于TIA发作1次组(P〈0.01);而发作次数〉3次组,其脑梗死体积和神经功能评分与发作1次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先发TIA有可能对后继脑梗死患者的脑细胞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并且脑梗死体积和临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特定的TIA发作持续时间、发作次数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4.
吴秋义  胡翼江 《首都医药》2009,16(18):40-41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持续时间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I—DWI)特征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TIA持续时间≤1h组(20例)和1~24h组(23例),分析头颅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I—DWI)显影率特点,对两组患者1年后进行随访,分析脑梗死发生率与持续时间和影像学特点的关系。结果TIA持续时间≤1h组3例头颅MRI—DWI异常,持续时间1~24h组19例头颅MRI—DWI异常。1年后随访结果:持续时间≤1h组1例发生脑梗死,持续时间1~24h组16例发生脑梗死。结论TIA持续时间长、头颅MRI—DWI异常率高的病例发生脑梗死的几率高,其临床预后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进展至脑梗死的风险因素.方法 对250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 性别、饮酒、吸烟、有冠心病、脑卒中病逝以及高血脂病等因素与TIA进展至脑梗死无相关性(P>0.05);而高血压、高龄、脑动脉狭窄、糖尿病与TIA进展至脑梗死密切相关(P<0.05);TIA发作的而持续时间>30min、发作的次数超过3次以及首次发作时间距离治疗时间超过24h的患者,脑梗死发病率显著增高.结论 TIA进展至脑梗死是多种因素和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展至脑梗死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14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在住院期间是否发生脑梗死分组,将患者分为非脑梗死组(n=103例)和脑梗死组(n=37例)。并比较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结果 140例短暂性脑缺血(TIA)患者中有37例出现脑梗死(26.43%),其中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92例中出现脑梗死20例,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29例中出现脑梗死15例,同时累及两个系统的患者19例中出现脑梗死2例。发作多次后才治疗、发作持续时间超过30 min、发作至接受治疗时间超过24 h的发展为脑梗死的概率明显升高(P <0.05)。发展为脑梗死的TIA患者血压、血糖、血胆固醇明显升高(P <0.05)。结论高血压、糖尿病、首次发作至治疗时间、TIA的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均对脑梗死的发作发展有影响。  相似文献   

7.
梁军涛  王剑伟  刘平  赵彤 《河北医药》2011,33(3):362-363
目的观察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尼达尔对短暂脑缺血发作(TIA)预后的影响。方法治疗组107例TIA患者均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50 mg及尼达尔片20 mg,1次/d,晚餐后或睡前顿服,连续服用至少1年。对照组103例TIA患者预后未经治疗或其他方法治疗。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2%和7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尼达尔对TIA预后干预性治疗安全可靠,能减少TIA发作及脑梗死发生的机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李云  李宏  杜伟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24):3718-3719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临床效果。方法:9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常规应用西比灵胶囊5 mg,睡前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 1次/天口服;治疗组5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通心络胶囊4粒(0.26 g/粒),3次/天,均4周为1疗程,根据治疗后中止发作的程度、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的改变及1年内复发情况评价临床疗效,同时进行血液流变学、超声等对比研究。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优于对照组75%(P〈0.05);治疗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及纤维蛋白原均明显下降,对照组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治疗组下降更明显,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通心络胶囊治疗TIA发作效果显著、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I-DWI)联合ABCD^2评分对临床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价值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分析96例发病在48 h内的TIA患者的临床特点、完成MRI-DWI检查及院内ABCD^2评分,并随访1年,分析两者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28例患者DWI有急性缺血表现,TIA发作时症状多为单侧肢体无力,TIA持续时间超过60 min,ABCD^2评分〉5,随访1年内发现3例有脑梗死发生,ABCD2评分〉5分的为2例。结论 DWI有急性缺血表现的、ABCD^2〉5的患者发生脑梗死及再发TIA的风险明显高于DWI阴性、ABCD^2评分〈5分的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剂量尿激酶联合克林澳对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频发TIA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小剂量尿激酶和克林澳治疗。结果治疗组治疗后24h.3d内TIA发作控制率分别为72%和9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40%和68%)P〈0.01。结论小剂量尿激酶联合克林澳对频发TIA疗效显著,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早期疗效和安全性,并探讨ABCD2评分与溶栓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 40例接受溶栓治疗的TIA患者为观察组,给予50万U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治疗后1周TIA发作次数、急性脑梗死和出血性疾病发生率,并与40例未溶栓治疗的TIA患者对照分析。采用ABCD2评分法将患者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比较各亚组疗效差异。结果观察组TIA发作次数为(1.16±0.34)次,急性脑梗死发生率为2.5%,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42±1.86)次和15%(P<0.05),而出血性疾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亚组间TIA发作次数和急性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内随危险度升高,TIA发作次数明显增加(F=10.406,P<0.05),且高危组急性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低危和中危组(χ2=8.550,P<0.05)。结论 TIA患者早期溶栓治疗能减少发作次数,降低急性脑梗死风险,尤其是对于高危患者,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一次性血肿穿刺针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首次血肿清除量及穿刺时机。方法:根据患者发病至穿刺时间,将患者分组,比较各组患者预后、首次血肿清除率、再出血发生率、术后14 d GCS评分。结果:发病至穿刺时间〈4 h者20例,4~7 h者64例,7~24 h者78例,〉24 h者38例。四组间术后14 d GC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2,P=0.002),发病至穿刺时间〈4 h组与发病至穿刺时间4~7 h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出血发生率发病至穿刺时间〈4 h组明显高于其余各组(P〈0.05)。发病到穿刺时间〈7 h患者的预后良好者明显高于〉7 h患者,重残及死亡率明显低于〉7 h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侧脑室与血肿同时放置一次性血肿穿刺针引流,能有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穿刺的最佳时机为脑出血4~7 h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ABCD2评分结合头颈CT血管成像(CTA)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7d内发生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125例TIA患者临床和CTA检查资料,按Johnston提出的ABCD2评分法进行评分,分为低危(0~3分)、中危(4~5分)和高危(6~7分)3组;按CTA检查结果分为血管狭窄≥50%组和血管狭窄<50%组.观察TIA后7d内脑梗死发生率.结果 23例(18.4%)在TIA后7d内发生脑梗死.低危组与中危组、高危组脑梗死发生率(6.9%、21.1%、37.9%)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外动脉狭窄≥50%组脑梗死发生率31.2% (39/125),显著高于动脉狭窄<50%组(P<0.01).ABCD2评分<4分、颅内外动脉狭窄≥50%组7d内脑梗死发生率20.0%(25/125),显著高于ABCD2评分<4分、颅内外动脉狭窄<50%组(P<0.01).结论 ABCD2评分是预测TIA后7d内发生脑梗死的有效方法,进一步结合头颈CTA检查能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袁同勤 《安徽医药》2008,12(4):349-350
目的观察依拉达奉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TIA病人随机分为两组,依拉达奉治疗组为治疗组(45例),传统治疗组为对照组(45例)。结果治疗组脑梗死发生率8.8%,TIA反复发作控制率93.2%;对照组脑梗死发生率17.6%,TIA反复发作控制率67.1%,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依拉达奉治疗TIA能有效降低脑梗死发生率和控制TIA发作。  相似文献   

15.
超早期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江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4):34-35
目的:探讨超早期脑梗死的治疗疗效。方法:35例超早期脑梗死患者(发病时间≤6h)为治疗组,33例早期脑梗死患者(发病时间6~24h)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第4、14、30天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应及早评估,治疗越早,疗效越显著,预后越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转归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2013年间收治的57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入院后采用免疫比浊法对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进行检测,以病程第7天为终点事件观察时间点,观察不同临床转归情况与hs-CRP水平的关系。结果 57例患者中,TIA继续发作所占比例最大,为(42.1%),TIA未发作17例(29.8%),进展为脑梗死16例(28.1%),其中进展为脑梗死组患者的hs-CRP水平最高,为(8.75±1.52)mg/L,不同转归情况与hs-CRP水平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CRP水平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转归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hs-CRP可作为评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在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7.
张燕  牛小媛  徐玮 《中国医药》2014,(3):338-342
目的 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首发症状后90 d预后与脑供血动脉的狭窄特征包括狭窄程度、分布部位及斑块性质的关系.方法 对87例首发TIA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颅脑动脉病变情况,对其进行90 d随访.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分为稳定组、频发组、脑梗死组,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7例患者失访8例,完成随访的79例TIA患者中稳定组34例(43.0%),频发组37例(46.8%),脑梗死组8例(10.2%).3组患者血管病变特点:狭窄血管共135条,稳定组血管狭窄构成比:轻度77.4%(24/31),中度16.1%(5/31),重度3.2%(1/31),闭塞3.2%(1/31);频发组血管狭窄构成比;轻度73.9%(48/65),中度10.8%(7/65),重度4.6%(3/65),闭塞10.8%(7/65);脑梗死组血管狭窄构成比:轻度56.4%(22/39),中度10.3%(4/39),重度15.4%(6/39),闭塞17.9%(7/39).中轻度血管狭窄构成比以稳定组最高,其次为频发组,脑梗死组最低.重度和闭塞血管构成比脑梗死组最高,其次为频发组,稳定组最低.相关分析结果显示TIA预后与血管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0.199,P=0.021).发现斑块117个,稳定组斑块构成比:钙化斑51.4%(18/35),混合斑34.3%(12/35),软斑14.3%(5/35);频发组斑块构成比:钙化斑23.5%(12/51),混合斑47.1(24/51),软斑29.4%(15/51);脑梗死组斑块构成比:钙化斑12.9%(4/31),混合斑48.4%(15/31),软斑38.7%(12/31).中稳定组钙化斑构成比最高,其次为频发组,脑梗死组最低.混合斑和软斑脑梗死组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频发组,稳定组最低.相关分析显示TIA与血管斑块性质呈正相关(r=0.341,P=0.001).稳定组前循环血管狭窄以颈总动脉38.9%(7/18)最多见,后循环以椎动脉颅内段30.8%(4/13)多见;频发组和脑梗死组前循环狭窄以大脑中动脉32.5%(13/40)、36.8%(7/19)最多见,后循环以椎动脉颅外段36.0%(9/25)、35.0%(7/20)多见,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IA预后与脑供血动脉的狭窄程度及斑块性质有关,狭窄程度越重、斑块性质越不稳定,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8.
阿魏酸钠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阿魏酸钠治疗短暂性脑缺血(TIA)发作的疗效及血流变学的变化。方法:将符合标准的入选病例101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2例,给予阿魏酸钠0.2g,加入250mL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对照组49例,给予丹香冠心注射液20mL,加入250mL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两组疗程均为14d,并于治疗结束后随访60d.结果:2组临床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的基本治愈率明显提高(75%vs50%,P〈0.05)。结论:阿魏酸钠治疗TIA疗效确切,可降低脑梗塞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血糖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85例患者住院24h内测空腹血糖,根据空腹血糖值分为高血糖组(血糖值≥6.1mmol/L)64例,其中,男34例,女30例;血糖正常组(血糖值〈6.1mmol/L)21例,其中,男11例,10例。比较两组不同血糖水平的疗效及临床表现与并发症情况。结果:高血糖组的存活率明显低于血糖正常组(P〈0.05),死亡率高于血糖正常组(P〈0.05),且高血糖组的临床表现,包括意识障碍、偏瘫、失语、延髓性麻痹、感觉障碍、病理反射的病例数均多于血糖正常组,其中偏瘫、失语、感觉障碍、病理反射的发生率与血糖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并发症方面考虑,统计分析显示,高血糖组的应激性溃疡、肺部感染、心律失常、肾功能衰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血糖正常组,经统计学分析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血糖越高,预后越差。因此,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早期及时监测血糖水平,对判断病情、指导治疗及估计预后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袁平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36):52-53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血脂水平的影响,并研究不同剂量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6例,随机分为3组,A组给予常规治疗,B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20mg/d,C组加用辛伐他汀40mg/d,分别在发病24h内及治疗后不同时段检测CRP及血脂水平。结果:①B组及C组患者治疗1周后,hs-CRP水平明显降低,TC、LDL-C、HDL-C略有降低(P〈0.05),TG略有升高(P〈0.05);治疗2周后,hs-CRP水平进一步降低(P〈0.05),TC、LDL-C、HDL-C水平与治疗后1周比较呈升高趋势(P〈0.05),TG进一步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后,C组患者较B组患者hs-CRP水平降低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降低hs-CRP及血脂TC、LDL-C与剂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