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目的:了解大石桥市手足口病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大石桥市2009年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9年共报告手足口病82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13.73/10万。全市18个镇区均有发病,其中石桥管理区发病率最高,黄土岭镇发病率最低;4~7月合计发病700例,占全年总数的84.85%;散居儿童472例(57.21%),幼托儿童332例(40.24%)。结论:由于缺乏基础发病率资料,无法确定发病趋势;本市手足口病发病率高于营口地区其他县区,除本市手足口病发病率可能确实高之外,考虑与报告及时有关;也不排除过度关注手足口病而误诊有关;由于本市隔离传染源及时,没有出现暴发疫情。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大石桥市手足口病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大石桥市2009年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9年共报告手足口病82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13.73/10万.全市18个镇区均有发病,其中石桥管理区发病率最高,黄土岭镇发病率最低;4~7月合计发病700例,占全年总数的84.85%;散居儿童472例(57.21%),幼托儿童332例(40.24%).结论:由于缺乏基础发病率资料,无法确定发病趋势;本市手足口病发病率高于营口地区其他县区,除本市手足口病发病率可能确实高之外,考虑与报告及时有关;也不排除过度关注手足口病而误诊有关;由于本市隔离传染源及时,没有出现暴发疫情.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化州市手足口病疫情特点,为进一步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化州市2008-2009年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8-2009年累计报告手足口病230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7.32/10万.2008-2009年报告发病率分别为7.12/10万和7.50/10万(P>0.05);年均报告发病率,城区为10.53/10万,农村为6.36/10万(P<0.01);病例年龄中位数为2.16岁,5岁以下病例占91.30%,散居儿童占81.74%.男性为10.76/10万,女性为3.4/10万(P<0.01); 3~6月发病病例占70.87%.结论 化州市手足口病发病以幼儿为主,春末夏初为高发季节,散居儿童为重点人群.提示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加强联防联控,是预防控制手足口病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兴安盟地区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和病原种类,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描述2009至2013年兴安盟手足口病流行特征,采用分析性统计学方法分析病原检测结果.结果 2009至2013年全盟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3655例,各年发病率依次为113.71/10万、32.09/10万、18.78/10万、27.64/10万和27.49/10万,2009至2013年手足口病报告发病数居丙类传染病首位,发病高峰为6至7月,≤3岁组病例占发病总数的58.22%;2009至2013年兴安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检测了952标本,检出阳性标本77份,其中EV71阳性标本33份,占实验室诊断病例总数的42.86%;CA16阳性标本15份,占19.48%;其他肠道病毒阳性标本29份,占37.66%.结论 2009至2013年兴安盟地区手足口病疫情比较平稳,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散居儿童是主要发病人群;主要病原是EV71和CA16,EV71为优势流行株.  相似文献   

5.
目的准确掌握周口市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订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周口市《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2009年手足口病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9年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7608例,其中重症病例225例,死亡5例。2009年发病率为70.05/10万。周口市所属各个县(市区)均有发病,年均发病率,川汇区最高,项城市最低,分别为195.78/10万、22.98/10万(P<0.01);男性为93.18/10万,女性为46.92/10万(P<0.01);≤5岁为2166.21/10万,>5岁为2.31/10万(P<0.01)。3~6月合计发病6114例,其中重症211例,死亡4例,分别占发病、重症、死亡总数的80.36%、93.78%和4/5。全部病例中,散居儿童、幼托儿童、学生分别占88.87%、8.83%、1.98%。检测住院手足口病病例疱疹液186份,肠道病毒71型核酸阳性率为56.99%,柯萨奇病毒A16型核酸阳性率为3.23%,其他肠道病毒核酸阳性率为39.78%。结论 2009年周口市手足口病疫情呈现明显增高趋势,出现重症和死亡病例,分离病原主要是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A16型。  相似文献   

6.
蚌埠市2008年手足口病疫情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2008年蚌埠市手足口病疫情进行分析,为制定手足口病防治措施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依据。方法对2008年报告的本市手足口病病例进行分析。结果2008年我市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2711例,年平均发病率为75.66/10万,其中市区报告发病率为117.83/10万,县域报告发病率为60.98/10万,市区高于县域。报病主要集中在5、6、7三个月份,占70.30%;年龄以6岁以下年龄组为主,占95.87%,其中3岁以下婴幼儿占报病总数的81.45%;职业以散居儿童为主,占83.77%;男女性别比为2.11∶1。结论应进一步加强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特别是5-7月份,3岁以下婴幼儿的疫情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吉安市2011~2013年手足口病疫情和病原学监测情况,从而为制订防控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SPSS 18.0软件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对部分病例进行病原学检测。结果 2011~2013年吉安市手足口病年发病率分别为57.79/10万、30.62/10万和27.20/10万,其中重症数3年累计为113例,死亡11例。0~4岁年龄组报告病例5367例,占96.51%。全市13个县、区均有病例报告,2011年青原区发病率高于其他县区,2012、2013年安福县发病率均高于其他县区。手足口病全年均有发病,在4~7月出现流行高峰,以托幼儿童和散居儿童发病为主。2011~2013年共检测阳性病例标本99份,其中EV71占61.62%。结论吉安市手足口病的发病呈现明显的地区、季节和人群特征,病原学监测以EV71病毒型为主。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2009年江苏省洪泽县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针对性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方法,对1~12月份报告的手足口病病例的流行病学进行分析。结果 2009年1~12月份洪泽县共发生手足口病448例,其中1例为重症病例,无死亡病例。发病率为115.68/10万,去年同期累计发病35例,发病率为9.09/10万,与去年同期累计比上升1172.06%。发病年龄多集中于3岁以下儿童,占发病总数的86.83%。结论 3岁以下儿童尤其是散居儿童是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的重点人群。除对患儿进行积极的隔离治疗和疫点处理外,加强对散居儿童家长或监护人的宣传力度,倡导建立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也是控制疫情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2017年太原市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病原型别,为太原市手足口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获取2017年太原市手足口病资料,通过Excel和SPSS 22.0进行流行病学分析;采用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对太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7年收集的583份手足口病病例标本进行核酸检测。结果 2017年太原市手足口病发病6 494例,年发病率为149.48/10万;男女比例为1.37∶1;发病年龄以5岁及5岁以下儿童多见,占89.34%;发病率最高是阳曲县,达322.4/10万。发病高峰在6-8月,11月出现了次高峰。对583例手足口病样本进行核酸检测,阳性标本285例,阳性率为48.89%,主要型别为CVA6、EV71和CVA16,分别占比50.18%、22.11%和17.19%。结论太原市手足口病的分布呈现出人群差异、季节差异、地区差异,病毒型别以CVA6型占比最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珲春市2008年5月—2010年5月手足口病疫情分布特点。方法从疾病监测信息系统中导出全市报告的所有手足口病病例资料,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全市共报告手足口病2757例,年均发病率67.84/10万。其中男1866例,女891例,≤5岁的儿童占总病例数的86.2%,散居儿童占总病例数的83.21%。共报告重症病例10例,死亡3例,均为散居儿童。结论珲春市手足口病发病以散居儿童为主,应采取相关防控措施,以保护儿童健康。  相似文献   

11.
徐善松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8):2764-2766
目的通过分析零陵区2008—2011年手足口病流行特点,掌握手足口病流行趋势,为制订手足口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湖南省2008—2011年各年度手足口病监测实施方案,利用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个案资料,对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零陵区内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累计发病3 648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52.44/10万,重症174例,死亡7例。手足口病主要发病年龄段为0~5岁,占95.75%(3 493/3 648),散居儿童占95.20%(3 473/3 648);城、乡儿童手足口病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V71感染是引起重症和死亡的主要原因;防控重点应放在0~5岁儿童,以降低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贵州省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病原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阎岩  王定明  庄妍  陶沁  胡静  庄丽  周敬祝  余春 《贵州医药》2010,34(3):199-201
目的了解贵州省手足口病的流行趋势及病原的型别分布情况。方法对2008年4-12月88例临床诊断手足口病例进行临床特征及三间分布分析,采用细胞分离结合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鉴定肠道病毒的病原体。结果88例患者中有、无发热症状比例约为2:1,就诊时口腔、手掌及足底同时出疹率占51.93%;患者居家与住院治疗比例约为10:1,乡村与城市发病比例约为3:1。2008年手足口病发病率以贵阳市最高(66.44/10万),5—8月为发病高峰,高发年龄为1~5岁组,男女比例为2:1。临床标本病毒分离阳性率达35.34%(EV71:CA16为2:1)。疱疹液及咽拭子在发病2d内病毒检出率最高,占各自阳性的71.42%及52.17%。3~7d采集粪便病毒检出率高。结论手足口病的流行有明显的地域、季节及年龄界限,聚集病例以EV71感染为主,同时伴有CA16感染。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临湘市2008至2010年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控策略和措施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08至2010年临湘市确诊的手足口病例为研究对象,分析病例的时间、空间和人群分布特点和发病规律。结果 2008至2010年临湘市共确诊手足口病例534例,病例集中在4~10月,手足口病疫情有明显的发病高峰。病例年龄中位数为5岁,男女性别比为3.1∶1,重症病例3例,无死亡病例。服用益生菌能显著降低手足口病发病率。结论手足口病有较明显的季节分布特点,感染人群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特别是3岁以下男童;服用益生菌能降低发病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喜炎平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340例,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72例患儿给予喜炎平注射液0.2~0.4mL/(kg d)静滴,对照组168例患儿给予利巴韦林10~15mg/(kg d)静滴,疗程3~7d,观察治疗效果,临床症状及体征的消失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临床总有效率、热退及皮疹消失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喜炎平在治疗手足口病中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颜卫丰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6):2413-2415
目的:分析镇江市流动儿童新生儿破伤风(neonatal tetanus,NNT)流行病学特征,为消除NNT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镇江市2003~2008年流动儿童NNT监测资料.结果:镇江市2003~2008年NNT平均发病率0.19‰,其中流动儿童中NNT发病率1.50‰,病死率36.36%;NNT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但相隔4年有一个相对高峰期;病例散在分布,无明显地区聚集性,其患儿主要来自于四川,云南,贵州;男女性别比为1.44:l;在家分娩占86.36%;母亲均无破伤风类毒素(tetanus toxoid,TT)接种史.结论:非住院分娩与未进行TT免疫是流动儿童发生NNT的主要危险因素;加大对流动儿童传染病监测、干预的力度,才能彻底消除非高危地区NNT疫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医院内控制手足口病传播的有效方法.方法 选取本院2012年7月~2013年7月诊治的98例手足口病患儿,向医护人员、患儿及其家属普及预防知识,并将患儿集中诊治,实施有效的消毒方法,加强诊疗器械、环境级患儿消毒的隔离管理等处理措施.结果 经过采取健康教育和严格的防控措施后,患儿对于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知识的知晓率、手卫生的依从性均明显提高,与控制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足口病流行期无一例患儿出现医院内传播.结论 健康教育、集中诊治以及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等多个环节联动能使医院内手足口病的传播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利巴韦林联合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儿科住院的93例手足口病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51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10mg/(kg·d)静脉滴注,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热毒宁注射液0.8mL/(kg·d),1次/天,静脉滴注,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及退热时间、口腔溃疡愈合时间、疱疹消退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0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71%,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X^=6.497,P〈0.05);治疗组退热时间、口腔溃疡愈合时间、疱疹消退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有1例患儿输液后出现皮疹,停药后消失,对照组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P〉0.05)。结论:利巴韦林联合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缩短治疗时间,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地河池市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为当地今后手足口病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主要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收集该市下辖的11个市县区2008—2012年手足口病病例疫情报告.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及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结果该市11个市县区在5年中报告手足1:7病病例共30701例,死亡病例共29例。年均人群发病率为165.42/10万,3岁以下幼儿占总病例数的72.87%,而散居儿童占总病例数的85.88%.死亡病例中散居儿童占28例。5年中,2010年和2012年是出现病例数较多的年份,病原学检测显示,柯萨奇病毒A16和肠道病毒71感染者每年交替出现高峰,感染病例较多的年份以肠道病毒71为主,相应的死亡病例数也增多。结论需进一步加强河池市下辖各市县区手足口病疫情及病原学监测,了解其流行特征,做出该疾病流行高峰的初步预警。减少当地手足1:7病的感染者。  相似文献   

19.
双黄连注射液保留灌肠治疗婴幼儿手足口病162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双黄连注射液保留灌肠治疗婴幼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2例婴幼儿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81例采用双黄连注射液保留灌肠治疗;对照组81例予板蓝根冲剂治疗。2组均给予退热、抗感染、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并对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53%,高于对照组的88.8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主要临床症状、体征缓解时间及病程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双黄连注射液保留灌肠治疗婴幼儿手足口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施保利通联合巴韦林注射液治疗轻症手足口病的效果.方法 选出手足口患儿6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加利巴韦林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组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施保利通联合治疗.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4.4±1.6)d,对照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6.9±1.2)d,治疗组患者的皮疹消失时间为(2.5±1.4)d,对照组患者的皮疹消失时间为(5.3±2.1)d,治疗组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7.1%)明显优于对照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施保利通联合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能迅速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确切,未见任何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