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肝外胆道动力学因素对胆囊结石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进一步明确胆道动力学因素对胆囊结石形成的影响,选用家兔27只,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标准饲料和含1.2%胆固醇的高胆固醇饲料,4周后观察肝外胆道动力学变化,结果发现,高胆固醇组12/14形成结石,且该组动物除胆汁中胆固醇和粘蛋白浓度增高外,胆总管压力和胆囊管阻力均显著增高,外观胆囊体积增大,胆囊排空率显著降低,提示,除胆汁成分异常外,整个肝外胆道动力学因素参与了胆囊结石形成。  相似文献   

2.
胆囊结石病胆囊排空与缩胆囊素受体基因表达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Shuai J  Zhang S  Han T  Jiang Y  Lei R  Chen S 《中华外科杂志》1999,37(5):292-294
目的探讨胆石病患者缩胆囊素(CCKA)受体基因表达及其与胆囊排空功能的关系。方法20例单纯胆囊结石病患者和10例健康正常人,术前用B超测定胆囊排空功能,另以8例因意外死亡无胆囊结石患者胆囊标本为测定CCKA受体基因表达的正常对照。CCKA受体mRNA表达的测定用RTPCR方法。结果胆石病组胆囊排空功能明显异常。胆石病组CCKA受体mRNA表达量(0633±0167)明显低于对照组(0944±0230)(P<001);在胆石病患者中,收缩减弱组的mRNA表达(0544±0124)又明显低于收缩正常组(0768±0131)(P<005),且CCKA受体mRNA表达的变化与胆囊排空率呈显著正相关(r=0925,P<001)。结论胆石病患者胆囊CCKA受体mRNA表达降低,此降低的基因表达与胆石病胆囊排空功能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胆囊动力学变化对胆囊结石形成的作用.方法 收集2007年8月至12月武警安徽省总队医院行L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胆囊结石中胆固醇的含量,将39例胆囊结石患者分为胆色素结石组(13例)、胆固醇结石组(13例)和混合性结石组(13例),分别检测胆囊收缩功能,胆囊壁缩胆囊素受体含量及活性,并将胆囊无结石、炎症的正常者设为对照组(13例).结果 (1)胆囊排空率、胆囊壁缩胆囊索受体含量及活性:胆色素结石组>混合性结石组>胆固醇结石组.(2)胆囊壁缩胆囊素受体含量及活性与胆囊排空率呈正相关(r=0.969,0.938,P<0.01);与结石中胆固醇含量呈负相关(r=-0.949,-0.979,-0.987,P<0.01).结论 胆囊结石中胆固醇含量与胆囊动力、缩胆囊素受体关系密切,可能是胆固醇通过影响缩胆囊素而降低了胆囊动力,促进了胆固醇结石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有胆囊结石家族史者的胆囊排空功能的改变。方法 自2012年11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住院患者中,选择胆囊结石患者亲属中未罹患胆石症者作为实验组,选择无胆囊结石家族史且未罹患胆石症者作为对照组,以B超仪测量并比较两组间的空腹胆囊容积、餐后胆囊残余容积及胆囊排空率。 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其空腹胆囊容积及餐后最小胆囊容积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但实验组餐后胆囊排空率较小(82.9%±10.2% vs 87.5%±3.9%,P<0.05),两组胆囊收缩均于80 min左右达到最大程度。结论 有胆囊结石家族史者胆囊排空功能明显减弱,提示胆囊结石发病具有家族遗传性的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胆囊排空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胆囊动力学变化对胆囊结石形成的作用.方法 收集2007年8月至12月武警安徽省总队医院行L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胆囊结石中胆固醇的含量,将39例胆囊结石患者分为胆色素结石组(13例)、胆固醇结石组(13例)和混合性结石组(13例),分别检测胆囊收缩功能,胆囊壁缩胆囊素受体含量及活性,并将胆囊无结石、炎症的正常者设为对照组(13例).结果 (1)胆囊排空率、胆囊壁缩胆囊索受体含量及活性:胆色素结石组>混合性结石组>胆固醇结石组.(2)胆囊壁缩胆囊素受体含量及活性与胆囊排空率呈正相关(r=0.969,0.938,P<0.01);与结石中胆固醇含量呈负相关(r=-0.949,-0.979,-0.987,P<0.01).结论 胆囊结石中胆固醇含量与胆囊动力、缩胆囊素受体关系密切,可能是胆固醇通过影响缩胆囊素而降低了胆囊动力,促进了胆固醇结石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胆囊动力学变化对胆囊结石形成的作用.方法 收集2007年8月至12月武警安徽省总队医院行L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胆囊结石中胆固醇的含量,将39例胆囊结石患者分为胆色素结石组(13例)、胆固醇结石组(13例)和混合性结石组(13例),分别检测胆囊收缩功能,胆囊壁缩胆囊素受体含量及活性,并将胆囊无结石、炎症的正常者设为对照组(13例).结果 (1)胆囊排空率、胆囊壁缩胆囊索受体含量及活性:胆色素结石组>混合性结石组>胆固醇结石组.(2)胆囊壁缩胆囊素受体含量及活性与胆囊排空率呈正相关(r=0.969,0.938,P<0.01);与结石中胆固醇含量呈负相关(r=-0.949,-0.979,-0.987,P<0.01).结论 胆囊结石中胆固醇含量与胆囊动力、缩胆囊素受体关系密切,可能是胆固醇通过影响缩胆囊素而降低了胆囊动力,促进了胆固醇结石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胆囊动力学变化对胆囊结石形成的作用.方法 收集2007年8月至12月武警安徽省总队医院行L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胆囊结石中胆固醇的含量,将39例胆囊结石患者分为胆色素结石组(13例)、胆固醇结石组(13例)和混合性结石组(13例),分别检测胆囊收缩功能,胆囊壁缩胆囊素受体含量及活性,并将胆囊无结石、炎症的正常者设为对照组(13例).结果 (1)胆囊排空率、胆囊壁缩胆囊索受体含量及活性:胆色素结石组>混合性结石组>胆固醇结石组.(2)胆囊壁缩胆囊素受体含量及活性与胆囊排空率呈正相关(r=0.969,0.938,P<0.01);与结石中胆固醇含量呈负相关(r=-0.949,-0.979,-0.987,P<0.01).结论 胆囊结石中胆固醇含量与胆囊动力、缩胆囊素受体关系密切,可能是胆固醇通过影响缩胆囊素而降低了胆囊动力,促进了胆固醇结石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胆囊动力学变化对胆囊结石形成的作用.方法 收集2007年8月至12月武警安徽省总队医院行L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胆囊结石中胆固醇的含量,将39例胆囊结石患者分为胆色素结石组(13例)、胆固醇结石组(13例)和混合性结石组(13例),分别检测胆囊收缩功能,胆囊壁缩胆囊素受体含量及活性,并将胆囊无结石、炎症的正常者设为对照组(13例).结果 (1)胆囊排空率、胆囊壁缩胆囊索受体含量及活性:胆色素结石组>混合性结石组>胆固醇结石组.(2)胆囊壁缩胆囊素受体含量及活性与胆囊排空率呈正相关(r=0.969,0.938,P<0.01);与结石中胆固醇含量呈负相关(r=-0.949,-0.979,-0.987,P<0.01).结论 胆囊结石中胆固醇含量与胆囊动力、缩胆囊素受体关系密切,可能是胆固醇通过影响缩胆囊素而降低了胆囊动力,促进了胆固醇结石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胆囊动力学变化对胆囊结石形成的作用.方法 收集2007年8月至12月武警安徽省总队医院行L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胆囊结石中胆固醇的含量,将39例胆囊结石患者分为胆色素结石组(13例)、胆固醇结石组(13例)和混合性结石组(13例),分别检测胆囊收缩功能,胆囊壁缩胆囊素受体含量及活性,并将胆囊无结石、炎症的正常者设为对照组(13例).结果 (1)胆囊排空率、胆囊壁缩胆囊索受体含量及活性:胆色素结石组>混合性结石组>胆固醇结石组.(2)胆囊壁缩胆囊素受体含量及活性与胆囊排空率呈正相关(r=0.969,0.938,P<0.01);与结石中胆固醇含量呈负相关(r=-0.949,-0.979,-0.987,P<0.01).结论 胆囊结石中胆固醇含量与胆囊动力、缩胆囊素受体关系密切,可能是胆固醇通过影响缩胆囊素而降低了胆囊动力,促进了胆固醇结石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胆囊动力学变化对胆囊结石形成的作用.方法 收集2007年8月至12月武警安徽省总队医院行L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胆囊结石中胆固醇的含量,将39例胆囊结石患者分为胆色素结石组(13例)、胆固醇结石组(13例)和混合性结石组(13例),分别检测胆囊收缩功能,胆囊壁缩胆囊素受体含量及活性,并将胆囊无结石、炎症的正常者设为对照组(13例).结果 (1)胆囊排空率、胆囊壁缩胆囊索受体含量及活性:胆色素结石组>混合性结石组>胆固醇结石组.(2)胆囊壁缩胆囊素受体含量及活性与胆囊排空率呈正相关(r=0.969,0.938,P<0.01);与结石中胆固醇含量呈负相关(r=-0.949,-0.979,-0.987,P<0.01).结论 胆囊结石中胆固醇含量与胆囊动力、缩胆囊素受体关系密切,可能是胆固醇通过影响缩胆囊素而降低了胆囊动力,促进了胆固醇结石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12.
氨肽酶N与胆石形成关系的临床及实验室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APN活性在胆石病人及致石饮食组动物胆汁中的变化并探索它在成石过程中可能起的作用.方法测定胆石病人和喂成石饮食动物(兔)的胆囊、胆管胆汁APN活性和酯质成分,探讨APN活性与胆汁CSI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胆石病人和结石形成前兔的胆囊、胆管胆汁APN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并与自身CSI呈显著的直线正相关.胆固醇结石病人胆囊胆汁的APN活性[(66.0±24.1)?U/ml]较自身胆管胆汁[(38.4±9.4)?U/ml]显著升高(P<0.05);且2者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胆囊胆汁[(23.0±7.7)?U/ml](2者P均<0.05).致石饮食组动物和对照组胆囊胆汁的APN活性均显著高于自身胆管胆汁(2者P均<0.05);致石饮食组胆囊胆汁[(14.50±4.08)?U/ml]和胆管胆汁[(9.13±1.67)?U/ml]的APN活性同样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相应的胆囊胆汁[(6.05±0.95)?U/ml]和胆管胆汁[(3.09±0.92)?U/ml](P值均<0.05).结论根据胆汁APN具有促成核活性与自身CSI呈显著正相关,提示APN可能参与胆石形成的早期阶段,而检测胆汁中APN的活性可能具有预测胆结石形成危险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无症状性胆囊结石与胆囊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无症状性胆囊结石与胆囊癌发生之间的关系及其手术时机。方法 总结1982年1月至1999年12月手术切除胆囊结石4249例,合并胆囊癌23例的临床病理资料,以无症状性胆囊结石与症状性胆囊结石为两个研究单元,对比胆囊癌的发病情况及预后。结果 无症状性胆囊结石组发现胆囊癌NevinⅠ、Ⅱ期18例,Ⅲ期1例,Ⅳ期2例。症状性胆囊结石组发现NeivnⅢ期胆囊癌2例。手术后随访5年以上16例,5年生存率69.56%。结论 重新评估无症状性胆囊结石的治疗策略,不应过分强调胆囊癌高危因素的存在,宜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态度。  相似文献   

14.
15.
载脂蛋白E与胆囊胆固醇结石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基因多态性与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60例健康人和40例胆囊胆固醇结石患者的Apo E基因多态性及等位基因频率。结果 胆囊胆固醇结石患者Apo E基因型E3/4的频率23%(9/40)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7%(4/60)(P〈0.05),胆囊胆固醇结石患者组ε4等位基因频率为15%(12/80),明显高  相似文献   

16.
可吸收脱细胞猪主动脉基质构建人工食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应用可吸收脱细胞猪主动脉基质制备人工食管进行食管替代的可行性.方法应用胰酶、Triton X-100制备脱细胞猪主动脉基质.切除实验犬5 cm颈段食管,用两片脱细胞猪主动脉基质缝制的人工食管进行重建,观察存活情况和愈合过程.结果6只实验犬无死亡,发生吻合口瘘1只,1只在行内镜下扩张治疗时新生食管破裂死亡.病理结果显示术后2周时有疏松结缔组织及大量新生血管形成,4周时大部分人工食管被食管黏膜上皮覆盖,镜下见黏膜上皮细胞约5~8层,12周时上皮细胞分化至8~10层,有黏膜下腺体结构及肌肉组织.原人工食管大部分已吸收,无法用肉眼分辨人工和正常食管.结论可吸收猪胸主动脉脱细胞血管基质可作为理想的代食管材料,能较好诱导组织的再生,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胆囊结石病人成纤维生长因子-19(fibroblast growth factor-19,FGF-19)的血浆含量及其在胆囊黏膜的表达量,探讨FGF-19与胆囊舒张收缩功能的关系。方法:对27例胆囊结石病人(男9例,女18例,平均年龄48.5岁),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胆囊黏膜FGF-19 mRNA的表达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空腹及脂餐后1.5 h、3.0 h血浆FGF-19的含量。B超检查胆囊收缩功能。结果:按脂餐后1.5 h胆囊排空率(ejection fraction,EF)将胆石病人分为胆囊收缩正常组(EF>60%,n=5),收缩减弱组[EF(30~60)%,n=15]和未收缩组(EF<0.05。结论:部分胆石病人存在胆囊收缩和舒张功能障碍。血浆FGF-19含量变化可反映胆囊收缩和舒张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临床病例研究,探讨血清及胆汁中的瘦素在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中的作用与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3月1日-11月30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肝胆胰脾外科住院行腹腔镜下或开腹胆囊切除术患者共91例,分为胆囊胆固醇结石组(A组)58例和非胆囊胆固醇结石组(B组)33例,以体重指数=24 kg/m2为标准,又将A组分成A1组30例(体重指数≥24 kg/m2)和A2组28例(体重指数<24 kg/m2);B组分成B1组18例(体重指数≥24 kg/m2)和B2组15例(体重指数<24 kg/m2).对A、B两组病例一般情况、体重指数、血清瘦素含量、胆汁瘦素含量、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脂蛋白(a)、载脂蛋白AI、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AI/载脂蛋白B比值、血清总胆固醇、血清总胆汁酸、三酰甘油等指标进行检测.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或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使用x2检验.体重指数和血清瘦素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描写.结果 胆囊胆固醇结石组患者血清瘦素含量与非胆囊胆固醇结石组血清瘦素含量分别为(7.92 +7.34) ng/ml和(4.81±1.79)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该组血清瘦素水平与体重指数呈正相关(r=0.65,P=0.01),当体重指数≥24 kg/m2时相关性明显(r =0.73,P <0.01).胆囊胆固醇结石组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B、三酰甘油水平分别为(4.85±0.74) mmol/L、(2.53±0.69) mmol/L、(0.97±0.3) g/L、(1.92±0.61) mmol/L,非胆囊胆固醇结石组分别为(4.47±0.8) mmol/L、(2.22±0.50) mmol/L、(0.8 ±0.2) g/L、(1.49 ±0.69) mmol/L,与后者相比前者含量显著性增高(P<0.05).胆囊胆固醇结石组高密度脂蛋白和载脂蛋白AI含量分别为(0.93±0.28) mmol/L、(1.38±0.27) g/L,与非胆囊胆固醇结石组(1.24 ±0.26) mmol/L、(1.53±0.21) g/L相比显著性降低(P<0.05);两组胆汁瘦素含量、总胆汁酸、脂蛋白(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瘦素含量的改变,可能通过影响血液脂质、脂蛋白水平,以及胆汁中瘦素的含量,最终影响胆固醇结石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胆囊结石患者胆囊黏膜G蛋白偶联胆汁酸受体1 (GPBAR1)表达与致石胆汁形成的关系.方法 收集34例胆囊结石病和15例无胆石对照患者的胆囊黏膜、囊壁、胆汁、静脉血.HE常规染色病理检查胆囊壁,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胆囊壁GPBAR1、黏蛋白1(MUC1)和黏蛋白5AC(MUC5AC)的表达水平;RT-PCR反应检测胆囊黏膜GPBAR1、MUC1和MUC5AC的基因表达水平;检测术前血清和胆囊胆汁的主要脂质成分等.结果 胆囊结石组胆囊HE染色均呈慢性炎症表现;胆囊结石组GPBAR1、MUC5AC的蛋白和mRNA表达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61.34±8.06比43.05±7.83,P<0.01; 52.11±9.62比45.05±9.27,P<0.05;0.87±0.07比0.80±0.09,P<0.05;1.04±0.22比0.8±0.17,P<0.01).胆囊结石组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和胆汁总胆固醇浓度、总胆固醇摩尔百分比、胆固醇饱和指数、黏蛋白浓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5.07±1.64比3.62±1.42,P<0.01;17.23±3.67比12.47±2.31,P<0.01;7.47±0.65比5.05±0.24,P<0.01;1.03±0.58比0.69±0.38,P<0.01;92.02±20.89比76.36±19.71,P<0.05);而胆汁总胆汁酸浓度、胆汁酸摩尔百分比较对照组明显降低(162.68±20.19比180.21±26.05,P<0.05; 71.28±1.84比73.29±0.96,P<0.01).胆囊结石组胆囊GPBAR1 mRNA表达与胆汁总胆汁酸水平负相关(γ=-0.341,P<0.05),GPBAR1表达与胆汁总胆汁酸水平和总脂质水平均负相关(γ=-0.365,P<0.05;γ=-0.403,P<0.05).结论 GPBAR1在胆囊结石患者胆囊黏膜表达增强,介导胆汁酸吸收,可能与致石胆汁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20.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has become the treatment of choice for most patients with gallstones. During this procedure it is not uncommon for the gallbladder to be entered inadvertently, spilling gallstones freely into the peritoneal cavity. Finding and removing all of the spilled gallstones can be difficult and time consuming. The natural history of stones left in the peritoneal cavity, outside the gallbladder, bile ducts, or intestine, is not known.This is a case report of a complication related to several gallstones left in the peritoneal cavity after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An abscess developed around them, which necessitated the drainage of purulent exudate from the right flank 8 months postoperatively. The abscess and sinus tract did not heal until the stones were removed. If possible, all stones should be removed during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to forestall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type of compli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