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严重而又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主要原因是由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或门静脉高压导致胃黏膜弥漫性出血、糜烂、溃疡所致呕血及便血,病死率高。我科近四年来收治104例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经验,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是临床常见疾病,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是门脉高压较为多见的严重并发症,常引起失血性休克,危及生命。此时行外科急诊手术,手术死亡率高达50%以上。双介入治疗是一种非手术止血的有效方法[1]。2001年9月~2007年12月我们共治疗125例患者,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25例患者中男103例、女22例,年龄19~71岁,平均43.56岁。全部患者均经B超、CT、胃镜、钡餐及实验室检查,证实为肝硬化、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均有出血史、不同程度的腹水、贫血、低蛋白血症、黄疸及肝性脑病等情况而不适合外科手术或患者拒绝手术,大部分出血1~2次,其中18例有5次或5次以上较大的出血史。1.2方法1.2.1首先行胃冠状静脉栓塞术。患者取平卧位,右上肢外展平伸或右手放于枕后,呈平静呼吸状态。在X线监视下,选取右侧腋中线第7~8肋间(注意避开右肋膈角)为穿刺点,局部消毒、麻醉后,用7号PTC肝穿针水平方向穿刺,针尖穿向第12胸椎椎体右上角,取出针芯,见有暗红色血液流出,注入少量造影剂,证实为门静脉后,在微导丝交换下,插入PTCD套管,再在超滑导丝交换下,插入5 ...  相似文献   

3.
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杨绍基 《新医学》2005,36(1):43-45
1引言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约占上消化道大出血的20%,是肝硬化患者致命性并发症之一.其来势凶猛出血量大,病死率高,首次出血病死率高达25%以上,内科药物治疗即使暂时缓解,但停药后随时有再次发生大出血的可能.肝内、肝外的多种疾病都可导致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征,较常见的肝内疾病是慢性乙型、丙型病毒性肝炎、长期大量酗酒、慢性日本血吸虫病、肝豆状核变性等.其基本病理变化为肝内假小叶形成、肝纤维化导致肝内血管变窄,血流阻力增加而变得流动缓慢,门静脉内压升高、充盈、扩张.  相似文献   

4.
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严重而又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出血主要原因是由食管、胃管静脉曲张破裂或门脉高压导致胃粘膜弥漫性出血、糜烂、溃疡所致呕血及便血,其病死率高。我科自2000年1月到2005年1月收治肝硬化大出血的病人,在有效的治疗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已获得了很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总结了56例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护理体会,认为预见性护理、针对性护理、手术治疗的护理和恢复期护理能有效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建华 《临床医学》2002,22(8):63-63
我科自1996年1月至2001年12月共收治42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现就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男23例,女19例;年龄39~67岁,平均51岁。42例患者均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1.2 症状体征:呕血加黑便患者占36例,单纯便血6例。大量呕血后即出现脉搏细速,血压下降,进而出现皮肤湿冷、灰白,精神萎糜,甚至意识模糊或无尿等周围循环衰竭症状者33例。  相似文献   

7.
王景华 《家庭护士》2006,(10Z):35-36
肝硬化合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肖化内科急危重症疾病,它的原因是肝硬化门脉高压引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有静脉曲张的肝硬化病人约35%在2年内可发生破裂出血,每次出血的病死率约40%。主要表现为呕血和黑便或血便,如治疗、护理不及时,往往导致出血性休克而致死亡。2000年-2005年我科共收治肝硬化合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46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总结 32例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护理经验.方法 对 32例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病人采取有效治疗措施,进行严密观察和饮食护理、心理护理、预见性护理、健康指导.结果 32例病人治愈 27例,治愈率 84.4%,无窒息、压疮等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严重威胁病人的生命,及时正确的治疗和良好有效的护理,对提高治愈率、防止再出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解林静 《全科护理》2012,(2):170-172
门静脉高压症(PHT)是一种常见多发的难治疾病,主要由肝硬化引起。PHT是肝脏及其相关血管、胆管疾患导致门静脉压力升高而引发的一组综合征,临床表现为脾大、脾功能亢进、肝性脑病、腹腔积液、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和呕血等。PHT的传统手术治疗创伤较大、麻醉面广、恢复慢,使许多病人无法耐受。近年来,介入治疗已成为治疗PHT越来越重要的新手段,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恢复较快、疗效明显等优势。现将国内外有关PHT介入治疗的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急救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急:改和护理方法。方法:回顾13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体会。结果:13例患者痊愈出院11例,好转出院1例。手术1例,结论: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及时扩容纠正休克,精心护理是治疗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12.
孙玉红  于莹 《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26(12):1279-1280
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最佳护理方法。方法对观察组107例肝硬化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和针对性护理。结果采用此护理的107例患者并发症大大减少,死亡率明显降低。结论预见性护理和针对性护理,在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护理工作中的成功应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肝硬化患者一旦发生食道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往往出血量大、速度迅猛、止血困难、并发症多,短时间内即可出现休克。山东省日照市中医医院1990年8月~2003年12月收治了53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经过有效的治疗及正确的护理,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中男39例,女14例,年龄35~78岁,平均56·5岁。53例患者均有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其中重度曲张45例,中度曲张8例。呕血,便血患者49例,单纯便血4例,平均出血量2912·8 mL(850~6 700 mL)。35例为首次出血,15例为第2次出血,3例为第3次出血,3次以上出血占…  相似文献   

14.
总结了60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护理经验.主要是做好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饮食护理、心理护理、预见性护理、急救护理.认为细致周全的护理有利于降低肝硬化患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紧急处理和护理方法,为临床护理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 对31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情进行观察,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护理措施.结果 20例1周内出血停止,7例在2周内出血停止,自动出院2例,2例出血不止或并发其他并发症死亡.结论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给予抢救和护理,可提高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6.
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小水 《全科护理》2012,10(12):1106-1106
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失代偿期常见的并发症。由于食管下段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引起突然大量呕血和黑便,常引起出血性休克或诱发肝性脑病,病死率高。因此,做好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护理,可有效提高治愈率。临床护理56例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现将护理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我科于2010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56例,其中男40例,女16例;年龄35岁~76岁;出血  相似文献   

17.
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的时间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2004~2005年期间中因门静脉高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163例住院患者的出血时间与体温及昼夜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发现,体温与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率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肝硬化合并上消化出血的护理方法.方法 回顾本院2006~2009年收住47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出血护理体会.结果 1w内出血停止31例,2 w内出血停止9例,放弃治疗自动出院4例,因出血不止或并发其他并发症而死亡3例.结论 做好临床急救和预见性护理可增加治愈率,减少出血后肝性脑病和继发感染的发生,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20.
选取2011年3月2013年4月我院治疗的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80例,试验组给予急救护理程序;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医疗护理。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有效率为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给予急救护理程序处理,能够大大提高患者的止血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