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笔者所在科于2003-08~2006-08对43例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脾切除术后高血小板血症患者采取大剂量丹参注射液(40ml,常规剂量则为8~16ml)进行治疗,现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3.
脾切除术后,均存在血小板增多,但骤增以致需临床用药物治疗的较少见.本组资料11例,就其诊治过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付正伟 《中国当代医药》2012,(30):184+186-184,186
目的观察并探讨外伤性脾破裂行脾切除术后对血小板的影响及其治疗方法。方法以86例创伤性脾破裂患者为研究对象,于脾切除术前和术后每2日监测血小板变化,持续2~6周,术后血小板升高至400×109/L以上者,单独或联合应用抗凝药和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结果所有病例术后均有血小板计数异常升高,多数在药物治疗后2~6周降至400×109/L以下。结论外伤性脾切除患者术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血小板升高,及时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及抗凝药物可避免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增加而引起的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5.
谭崇友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7):495-497
目的探讨患有肝硬化的患者脾切除后学校办的具体情况,同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患有肝硬化的患者,并且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已经确定进行了脾切除术的患者86名。并通过术前术后血小板计数的比较,来判断血小板的变化情况。结果实验证明在进行脾切除术后,血小板数量出现进行性升高,而且术后肝损伤的程度越轻,血小板数量恢复越好。结论临床上血小板的数量常作为脾切除术后的监测指标。同时脾切除术能够有效地治疗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在术前对于肝脏整体功能的估测也可以作为血小板恢复能力的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6.
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强谱 《天津医药》1996,24(9):570-573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炎肝硬化患者行脾切除术前后血小板变化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9年5月至2012年6月在恩施州中心医院住院的30例肝炎肝硬化脾亢患者,观察行脾切除术前后血小板变化趋势,同时与脾外伤组对比。结果脾外伤组术前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肝硬化组(P<0.05);术后第2天,肝硬化组血小板计数升高至正常范围,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第4、7、14天脾外伤组血小板计数均明显高于肝硬化组(P<0.05),且都呈不断上升趋势;两组血小板计数均于术后7d高于正常水平,术后14d达到高峰,术后21d开始下降。结论脾切除可以有效的改善外周血血小板数量的减少;脾切除术后,血小板经历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肝硬化血小板减少的原因除与脾肿大有关外,还可能与肝脏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8.
邬迪  张悦  安勇  陈学敏  陈卫波 《天津医药》2021,49(10):1077-1080
目的比较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LPS)与腹腔镜全脾切除术(LTS)在脾良性占位性病变中围手术期临床指标差异。方法 52例患者根据病灶部位分别行LPS(脾占位位于脾的两极,22例)和LTS(病灶位于脾的中间或靠近脾门,30例)。比较2组患者的术中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及血小板增多症的发生率。结果与LPS组相比,LTS组手术时间缩短,术中出血量和术中输血量减少(P<0.01)。2组术后排气、排便时间和下地活动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PS组拔管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较LTS组延长(P<0.05),但总住院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术后输血病例。LPS组住院期间和出院后随访期间血小板增多症发生率均较LTS组下降(P<0.05)。结论对于病灶位于脾边缘的患者,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成熟的治疗方法,能够降低术后血小板增多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通过监测小儿外伤性脾切加自体脾移植术后血小板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合血小板计数值,临床医生与药师之间的密切合作,及时调整抗凝抗栓药物方案,利于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脾切除后外周血指标的变化规律与脾切除后继发脑梗死并发症的关系,以及应用阿司匹林后对脾切除患者外周血指标的影响,观察阿司匹林预防脾切除后继发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118例接受脾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2例术后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对照组76例未服用阿司匹林,分析术前术后外周血指标的变化与并发脑梗死的关系。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血小板数、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聚积率术后3、6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发生脑梗死病例,对照组1、3、6个月内并发脑梗死的比例为2.6%、14.5%、3.9%;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未发生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脾切除术后应用阿司匹林可显著改善患者外周血指标,能有效预防术后脑梗死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脾脏大小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脾切除术后短期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7年10月期我院行脾切除术治疗的67例ITP患者,根据患者脾脏体积指数分为正常组(<600cm~3)与脾大组(> 600cm~3),对两组患者的短期起效率(30d起效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67例患者中,28例脾脏大小正常,39例脾脏增大。脾大组短期起效率76.92%高于正常组短期起效率53.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脾切除术是一种治疗ITP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脾脏大小是一项能有效预测ITP患者脾切除短期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选取2010-06~2015-06我院普外科收治的因外伤脾破裂及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采取脾切除术治疗,术后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30例,设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同类手术未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30例,设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相关指标,并回顾合并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患者诊治预后。结果:观察组术前门静脉直径、脾静脉直径较对照组均明显增粗,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门静脉血流速度、脾静脉血流速度均小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术后均好转出院。观察组经抗凝溶栓干预1周后,血栓完全消除出院12例;抗凝溶栓2周,管腔部分再通出院7例,血栓完全消除出院10例;因腹膜炎症状加重,在溶栓治疗4d后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1例。结论: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与脾切除术后患者体内血流动力学改变及血小板升高相关,需重视手术医师操作的规范化,早期发现异常,行祛凝抗凝溶栓治疗,为有效防控方案。  相似文献   

13.
齐德山 《医药世界》2010,(9):1134-1135
目的探讨手助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2007-01-2009-10采用手助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24例,其中16例合并其他脏器损伤。结果 24例中20例顺利完成手助腹腔镜脾切除术,4例中转开腹手术。20例手助腹腔镜脾切除术平均手术时间102.5min。8例单纯性脾破裂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5.8d,12例伴合并伤平均住院时间为15.5d。结论手助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切实可行,适用于BuntainCT分级Ⅱ、Ⅲ型脾脏损伤且无严重合并伤的患者。  相似文献   

14.
脾切除术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主要方法,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是脾切除术后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但后果严重。现将我院1995年10月至2007年10月行外伤性脾破裂脾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在治疗外伤性脾破裂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方法 将新安县第二人民医院于2014年10月—2021年10月收治的外伤性脾破裂患者共62例作为本次观察对象并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依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组(LPS组)32例和腹腔镜全脾切除术组(LTS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管放置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后血小板计数。结果 LPS组患者较LTS组相比,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管放置时间及术后排气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患者住院时间、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且对术后血小板计数的影响相对较小(P<0.05),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 相较腹腔镜全脾切除术而言,使用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是安全可行的,并在减少术后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以及减少术后血小板增高风险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针对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15例ITP患者术前均为皮质激素治疗无效或皮质激素依赖,均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脾切除术,分析比较手术前后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情况。结果 15例ITP患者LS手术均获成功,术中失血30~120mL,手术时间60~150min。术后1年完全显效10例,2例部分显效,总有效率为80.0%(12/15)。结论对激素治疗无效或激素依赖的ITP患者,行腹腔镜脾切除术安全有效,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平  朱晓琴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8):1150-1152
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LS)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ITP)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6例ITP进行LS的临床资料。结果:16例均在腹腔镜下成功完成手术。术后无出血、腹腔脏器损伤、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结论:LS治疗ITP的护理有其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护理措施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外伤后脾切除术后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 将55例外伤性脾切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32例和对照组2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干预后比较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用自制表格调查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 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外伤性脾切除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明显降低了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患者的不适感,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是提高救治成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关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35例外伤性脾破裂行腹腔镜脾切除术患者的住院病历,分析手术效果。结果35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手术顺利,手术过程中无中转开腹或死亡病例,手术时间91~165 min,平均(108.9±177;10.5)min;术中出血250~1300 ml,平均(534.5±177;54.6)ml;所有患者术后无继发感染和再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效果确切,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和术后并发症低等优势,符合微创手术理念,值得临床对手术方法继续优化和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高山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21):2983-2984
脾切除术是外科常见手术,是用于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期脾功能亢进、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和外伤性脾破裂的主要方法[1-3].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PVT)是一种较少见的并发症,但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的患者术后较多见,国外文献报道发生率约为1.8%,国内报道为8.5%~11.8%[4].患者早期仅表现为腹痛、发热等非特异性症状,故易误诊[5-6].因此现就近两年来所收治的行脾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