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研究儿童多动行为与母素因素关系.[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深圳市龙岗区23所幼儿园和3所小学5982名儿童进行横断面研究,用Conners父母问卷(PSQ)对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多动行为检出率为11.5%;年龄、性别、母亲饮酒、胎动、母亲妊娠史、孕期患病情况不同的儿童多动行为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母亲学历、分娩方式、单双胎、新生儿期黄疸、母亲抽烟情况不同的儿童多动行为检出率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多动行为发生较为普遍,与母亲年龄、学历、饮酒、不良妊娠史、孕期患病、分娩方式及儿童健康状况等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中山市学龄前儿童多动行为的发生率以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从中山市11个镇区66所幼儿园抽取在读3~6岁学龄前儿童,用Conners简明症状问卷、家庭环境量表和一般情况表调查,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发放问卷13 196份,收回有效问卷12 804份,问卷有效率97.03%,有14.05%的学龄前儿童存在多动行为问题。其中男童占17.10%,女童占10.50%(χ2=111.36,P<0.001);随年龄增长多动行为有所下降(χ2=10.61,P<0.01)。儿童年龄、性别、家庭主要管教方式、母亲与孩子相处时间、孕期情绪,家庭环境的矛盾性、独立性、知识性、娱乐性、组织性等因素与儿童多动行为问题的发生密切相关。结论:目前中山市学龄前儿童的多动行为问题较普遍,预防和矫治要综合考虑儿童个体、家庭、社会三方面因素。  相似文献   

3.
深圳市4~5岁儿童行为问题及有关家庭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深圳市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及其有关家庭因素,为制定早期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使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及家庭调查问卷,调查罗湖区幼儿园2641名4~5岁儿童的行为发育和相关家庭情况。【结果】行为问题检出率为26.32%。男童前5位的行为问题因子依次为攻击(6.48%)、忧郁(5.73%)、违纪(4.23%)、退缩(2.49%)及分裂样(2.41%);女童前5位的行为问题因子依次为分裂样(6.16%)、退缩(5.40%)、忧郁(4.67%)、多动(4.24%)及躯体诉说(4.03%)。对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有影响的家庭因素有家长对子女管教方式不当、带养人文化程度低、单亲家庭、父母婚姻不和谐、父子相处时间少、生活环境变迁较频繁、父亲职业不稳定等。【结论】经济发达地区学前儿童行为问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深圳作为移民城市其家庭环境特征对学龄前儿童行为发育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4.
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与健康教育状况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南京市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及健康教育状况。【方法】随机抽取二个区九所托幼机构1 141名儿童作为调查对象,应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及托幼机构心理卫生健康教育状况问卷,了解儿童行为问题及健康教育状况。【结果】南京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为9.20%,儿童行为问题男女检出比例为1∶2,女童行为问题发生高于男童,5岁以下女童行为异常高于5岁以上女童。儿童行为问题与父母文化程度、父母有心理卫生培训证书、父母经常责骂子女、父亲对儿童的关心程度、家长较凶、家庭和睦密切相关。家长希望通过专业人员、报纸(电视)获得心理卫生知识,希望在医院、托幼机构、保健部门得到心理卫生服务。托幼机构儿童心理卫生服务较薄弱。【结论】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是环境、社会、家庭、教养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结果,对学校、家长、儿童开展健康教育活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4~14岁儿童行为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了解4~14岁儿童行为问题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hild Behavior Checklist,CBCI。)及自制儿童心理卫生调查问卷.对735名4~14岁儿童的行为及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1.7%.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明显高于学龄期儿童。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父母关系、居住条件、社会风气、母亲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父母对子女期望、子女在家劳动情况共7个因素影响着儿童行为发育。【结论】要减少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家庭、学校、社会必须联合采取综合措施,才能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2~6岁儿童的行为问题现状,探讨影响儿童行为的因素。【方法】随机整群抽取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5所幼儿园共计1 335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Achenbach’s儿童行为量表(ChildBehavior Checklist,CBCL)中国标准化版本及自拟影响因素调查表,进行家长问卷调查。【结果】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10.64%,父母对儿童态度和蔼、采取鼓励理解而不是放任自流的管教方式、父母与儿童亲密、非寄养、孕期精神轻松愉快的儿童的行为问题检出率均较低。【结论】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应全面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特别是母亲孕期情况和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家庭环境与教养方式,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促进儿童行为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学龄前儿童的行为问题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促进其健康发展,以减少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发病率.方法 对无锡市604名学龄前儿童进行家庭问卷和Conners父母问卷调查分析.结果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23.01%,其中多动冲动因子检出率为8.11%;父亲文化程度、母亲文化程度、和父亲相处时间及家庭类型与其行为问题的发生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12.251、13.118、4.906、4.827,均P<0.05);性别、和父亲相处时间、家庭类型是多动冲动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χ2分别为4.005、4.895、4.096,均P<0.05).结论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是生理特点、家庭环境、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应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降低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临沂市农村学龄儿童睡眠问题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对2004名农村学龄儿童进行调查。父母完成有关儿童睡眠问题、家庭及儿童特征的问卷,教师完成包括修订Conner多动指数、是否在课堂上睡觉及学习成绩的问卷。【结果】父母报告的睡眠问题"有时"或"经常"发生者为:说梦话或梦游占14.2%;睡眠过少占14.0%;睡眠过多占12.5%;梦魇占12.0%;睡眠不好占6.1%;夜间遗尿占4.5%。教师报告9.4%的儿童"有时"或"经常"在课堂上睡觉。约11%的儿童"经常"有任何睡眠问题。具有睡眠问题的儿童常报告有多动,亲子关系差,与同学关系差,社会能力及学习成绩差。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揭示,睡眠问题与父母关系差、家庭住房拥挤、4岁后停止尿床、慢性躯体疾病、报告有多动及与同学关系差等因素显著相关。【结论】临沂市农村学龄儿童睡眠问题的发生与家庭、母孕期及儿童生长发育等多种因素有关。有睡眠问题的儿童常有多动,社会及学业问题。  相似文献   

9.
目的 以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探讨父母D型人格(type D personality,TDP)与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关系,以及母亲孕期参加孕妇学校对2者之间关系的影响,为开展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深圳市龙华区2017年9月份新入幼儿园小班儿童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一般情况问卷、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父母用)、D型人格量表(DS14)收集儿童一般情况、儿童行为问题和父母TDP特征情况等资料。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父母TDP与儿童行为问题的关系,并评价母亲孕期参加孕妇学校在2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结果 本研究共发放17 245份问卷,纳入15 022份有效问卷,其中男童8 062名,女童6 960名,平均年龄为(3.54±0.35)岁。不同性别、父母亲学历、家庭月收入、父母婚姻状况对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父母TDP与学龄前儿童的行为问题呈独立正相关,母亲孕期参加孕妇学校可改善父母TDP对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中的学习问题、冲动-多动与多动指数的影响。结论 母亲孕期参加孕妇学校教育可以改善父母TDP对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中的学习问题、冲动-多动和多动指数等3个维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郊区学龄前儿童的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应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和自制的儿童行为问题影响因素问卷,调查郊区学龄前儿童433名。【结果】郊区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9.56±1.39)%。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主要为家庭因素、父母因素、疾病因素。【结论】郊区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应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舟山市幼儿内外向人格特征形成的环境影响因素,为进一步促进幼儿的健全人格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幼儿版)和相关影响因素的调查表,对整群抽样获得的286名幼儿进行人格测定及可能的影响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并采用因子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影响海岛幼儿性格特点的主要因素有四方面,第一主成分包括幼儿父母的年龄和生育年龄,第二主成分是母亲文化程度和职业,第三主成分是母亲在孕期的出血史和分娩方式,第四主成分是家庭经济收入。 【结论】 幼儿父母的年龄和生育年龄、母亲文化程度和职业、母亲在孕期的出血史和分娩方式、以及家庭经济收入是影响海岛幼儿内外向人格特征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早期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与儿童哮喘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初步探讨儿童哮喘与生命早期羅患呼吸道疾病之间的关系。 【方法】 共301例哮喘儿童纳入研究,301例非喘息性疾病患儿作为对照。采用向家长书面问卷调查方法询问各组婴儿围生期因素、家族史及既往感染性疾病等资料进行综合调查。 【结果】 本地区儿童早期呼吸道感染和中耳炎患病次数、既往毛细支气管炎、肺炎和支气管炎、新生儿期接受NICU治疗、男性、哮喘家族史、过敏体质以及被动吸烟等均与儿童后期哮喘发病密切相关,而呼吸道感染和中耳炎的发病年龄则与哮喘的关系不明显。 【结论】 本地区儿童早期呼吸道感染和中耳炎患病次数与儿童哮喘的发生发展以及发作程度密切相关,具有上述高危因素的儿童是本地区制定哮喘预防措施重点关注人群。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回族学龄期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HCSS)和自编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对495名回族中小学生进行调查分析与评价。 【结果】 回族学龄期儿童自我意识总体水平显著低于全国城市常模(P<0.001);女生的行为、焦虑、合群3个因子的得分及总分显著高于男生(P<0.05);随着年级的增高,回族儿童自我意识得分降低;家庭环境因素中父母文化程度、职业、家庭收入、家庭类型对儿童自我意识均有影响;学校因素中学习成绩、师生关系、与同学关系对儿童自我意识的各因子及总分均有明显影响。 【结论】 学龄期儿童正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营造良好的家庭与学校环境,是提高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社区0~3岁儿童开始添加辅食时间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以家庭为调查基本单位,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和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在七个试点地区共调查618位儿童家长;运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统计学方法分析0~3岁儿童开始添加辅食时间影响因素。 【结果】 在调查的618名0~3岁儿童家长中,开始添加辅食时间回答6月龄的有135人(21.84%),回答4~6月龄的有407人(65.86%)。家长文化程度低、家庭月收入低及没有参加系统儿童保健等都是4~6个月开始添加辅食的危险因素(P<0.05)。 【结论】 适宜技术提倡在6月龄之后开始添加辅食,然而社区大部分0~3儿童仍在4~6个月开始添加,故6月龄之后开始添加辅食的宣传教育仍需加强。  相似文献   

15.
儿童孤独症19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儿童孤独症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为该临床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治提供依据。 【方法】 对2004 年11 月— 2010 年8 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儿童保健科收治的192例孤独症患儿的主诉、临床表现、 个人史及家庭状况(妊产期不利因素、家族史、父母文化、父母性格、家庭教育情况)、和辅助检查(脑CT/ MRI、EEG、BAEP) 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在192例孤独症患儿中,≤24个月龄的患儿21例(10.9%),病例主诉以语言障碍为主,尤以不会说话突出(62%)。母亲存在妊产期不利因素者共85例(44.3%),异常家族史者52例(27%),辅助检查中, EEG异常检出率较高。 【结论】 语言障碍最易为家长注意,建议常规健康体检中纳入和重视儿童社会能力的发展,以利于早期发现孤独症患儿。妊娠不利因素、家族史和父亲内向的性格特点与孤独症发病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哈尔滨市0~3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哈尔滨市0~3岁儿童的饮食行为问题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进行早期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整群抽取哈尔滨市四个行政区0~3岁儿童1 538人,完成《儿童饮食行为调查问卷》,包括儿童一般资料,饮食行为特点,抚养人的喂养行为以及抚养人对饮食行为问题的应对四个方面内容。 【结果】 哈尔滨0~3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46.6%。3岁以下的儿童更多的表现出“不良进食习惯”(χ2=13.37,P=0.004),2岁及以上儿童的“胃口差”的问题更严重(χ2=7.97,P=0.047)。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检出顺位结果表明,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吃饭地点不固定”、“吃饭时做其他事情”、“道具辅助进食”,均属于不良进食习惯。多因素分析显示,父亲学历为初中及以下的儿童更容易发生饮食行为问题;收入对于儿童饮食问题产生的影响则取决于父亲的文化程度,对于父亲教育水平为高中的儿童,家庭月收入越高,儿童发生饮食行为问题可能性越大。 【结论】 哈尔滨0~3岁儿童中饮食行为问题较为多见,应有针对性的进行科学的健康教育,建立良好的喂养态度和喂养方式,在以家庭、社区为中心的环境中进行合理的饮食行为干预,使儿童形成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家庭教育方式与儿童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关系,总结家庭教育经验,发现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家庭教育立法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组编的《家庭教育现状调查表》对仙桃29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亲子关系、父母期待和父母监控与儿童问题行为呈显著负相关(r亲子=0.206,r期待=0.174,r监控=0.148);父母期待、父母监控与亲子关系呈显著正相关(r期待=0.189,r监控=0.461),父母心理控制与亲子关系呈显著负相关(r=0.264)。亲子关系和父母期待对问题行为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父母监控对亲子关系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父母心理控制则对亲子关系有负向预测作用。 【结论】 家庭教育状况与儿童的问题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不良的亲子关系以及父母对儿童放纵、要求低都会导致问题行为的发生。因此,应该关注家庭教育的规范化、科学化,为家庭教育工作的推进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在学龄前儿童、家长及幼儿园教师中开展以预防儿童伤害为主题的健康教育,针对发现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提高伤害对象的认知行为,降低儿童伤害的发生。 【方法】 以学龄前儿童为干预对象,监测意外伤害,对干预前后的学龄前儿童伤害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干预方法包括对幼儿老师设计安全课程,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召开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等。 【结果】 干预后意外伤害的发生率较干预前降低。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后,家长对家庭中危险因素认知有所提高,改变不利因素的家庭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率低于未改变的家庭,结果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 健康教育对降低学龄前儿童意外伤害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广州市儿童家庭虐待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用自填式问卷对7 475名儿童就家庭虐待问题进行回顾性调查。 【结果】 在被调查的7 475名儿童中,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发生率分别为59.41%、31.51%、17.94%,女生情感虐待分量表得分及发生率高于男生(t=4.755,H=24.410),男生躯体虐待、性虐待分量表得分及发生率均高于女生(t=8.356,H=82.211;t=8.784,H=52.4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性别、年龄、家庭结构、居住环境、父母亲饮酒频率是儿童情感虐待、躯体虐待和性虐待共同的影响因素。 【结论】 广州市儿童虐待问题并不少见,儿童虐待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类型虐待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家庭环境在儿童期虐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2~4岁儿童正常的语言发育规律,为儿童语言发育异常的筛查以及有效干预奠定基础。 【方法】 选择山东省菏泽市城区713名2~4岁儿童,由父母报告儿童生活中最常用的260个词汇(分为16类词汇和14种语言结构)表达情况。 【结果】 1)男女儿童语法结构表达量的差异存在于24~47个月,女童的表达量多于男童。2)名词-动词和动词-名词结构是最早掌握的短语结构。 【结论】 掌握2~4岁儿童正常的语言发育规律,有利于专业人员对儿童的语言发育进行指导和评估,使幼教机构的语言教学以及特殊教育的语言康复做到科学、有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