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研究父母喂养行为与1~5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之间的关系。 【方法】 采用一般情况问卷、儿童饮食行为干预问卷(IMFeD)及自编父母喂养和营养行为问卷,调查广东省某市就诊于儿童保健门诊、儿童营养门诊的70名1~5岁具有饮食行为问题的儿童的社会人口学资料、饮食行为及喂养行为资料。 【结果】 喂养焦虑情绪(r=0.591)、不良喂养习惯(r=0.665)均与IMFeD总分呈正相关;喂养焦虑情绪(β=0.49)、不良喂养习惯(β=0.32)进入IMFeD总分的最终方程,是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喂养中情感交流(β=0.24)与前述两者一同进入了不良进食习惯得分的最终方程,是避免儿童不良进食习惯的保护因素。 【结论】 家庭不良喂养习惯、家长喂养焦虑情绪可能引发或增强儿童不良饮食行为问题,喂养时家长与儿童的情感交流能在一定程度上对避免和缓解儿童不良进食习惯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黄璀玥  肖满田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3):5196-5198
目的:调查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习惯及与微量元素水平关系,更好地进行儿童营养指导。方法:对2008年9月~2010年9月健康体检的120例儿童进行饮食行为习惯调查及血微量元素钙、镁、铁、锌、硒检测并进行t检验。结果:饮食行为习惯较好的儿童66例(55.0%),饮食行为习惯较差54例(45.0%);饮食行为习惯好组儿童血锌与血硒明显高于饮食行为习惯差组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微量元素缺乏与儿童饮食行为习惯有密切关系,饮食行为习惯差的儿童可导致血锌、血铁和血硒缺乏,改善饮食行为习惯有助于预防微量元素的缺乏。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沈阳市1~5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现况,为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随机抽取8个社区和4所幼儿园共1 594名儿童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填问卷的调查方法,分析包括儿童家庭背景、儿童健康状况、儿童的饮食行为、就餐环境及喂养交流四个方面的数据。结果 沈阳市1~5岁儿童饮食行为总的检出率为50.6%,检出率从高到低为:不良进食习惯33.3%、胃口差26.9%、食物偏好24.9%、父母过度关心22.0%、害怕进食2.1%、潜在疾病0.8%。 结论 沈阳地区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较多,应该引起儿保医生的高度重视;今后对儿童不良饮食行为的干预要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地区有针对性地进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苏州市7月~4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和抚养人行为的调查状况分析。方法 采用专人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苏州市儿童的饮食行为问题以及儿童抚养人的喂养行为问题。结果 42%的儿童有饮食行为问题,其中26% 的儿童“强烈偏爱某种食物”;抚养人不同育儿类型中溺爱型(“允许儿童随意选择食物”38.5%);专制型(“要求必须吃完盘子里所有食物”36.5%);忽视型(“进餐时少有感情交流”6.5%),均对儿童饮食行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结论 苏州市7月~4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发生率较高。研究不同育儿类型的抚养人行为对儿童饮食行为的影响,以期今后在苏州市的儿童保健工作中开展儿童饮食行为综合干预。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我国农村地区1~7岁儿童饮食行为及其与生长发育的关系,为儿童饮食行为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选择13692名1~7岁农村儿童,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测量;采用χ2检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饮食行为与生长发育的关系。结果在被调查者中,53.1%偶尔或从不饮牛奶/豆奶,48.1%几乎每天吃零食,22.5%挑食,7.3%偶尔或从不吃早餐,1.9%不能按时就餐。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偶尔或从不吃早餐、偶尔或从不饮牛奶/豆奶、偶尔或从不吃零食与儿童生长迟缓有关;偶尔或从不吃早餐、偶尔或从不吃零食与儿童低体重有关;消瘦和超重/肥胖与饮食行为没有关联。结论农村地区儿童不良饮食行为发生率较高,且不良饮食行为与儿童生长迟缓、低体重等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儿童饮食行为干预工具对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干预效果。方法收集1~4岁不良饮食行为儿童205名,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使用儿童饮食行为干预工具和临床常规处理方法干预12个月。干预过程中共进行6次随访,每次均记录饮食行为评分,进行前后比较和组间比较。结果干预后两组儿童饮食行为评分均显著下降,干预组下降更明显。1岁~组和2岁~组干预效果优于3岁~组和4岁~组。干预组"对某种食物特别偏好"、"不良进食习惯"和"害怕进食"症状改善更明显,"精力充沛胃口差"、"对某种食物特别偏好"和"不良进食习惯"症状改善最快。结论与目前常规处理方法相比,儿童饮食行为干预工具能更有效改善儿童不良饮食行为,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1~5岁存在饮食行为问题儿童进行个性化干预,评价饮食行为及体格生长改善情况。方法 采用干预研究,整群抽样、随机分组。干预组儿童采用行为改变交流方法,开展个性化综合干预。对照组按照原来的儿童保健指导。结果 干预组儿童为86名,对照组儿童80名。干预组儿童饮食行为评分从干预前的(20.09±5.08)分下降到(14.90±3.36)分,对照组儿童从干预前(19.88±5.10)分下降至(18.52±5.32)分,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组和对照组儿童体重增长分别为(2.06±1.09)kg、(1.51±0.93)kg;身高增长分别为(5.7±1.8)cm、(4.0±1.9)c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采用行为改变交流方法,开展个性化综合干预,能有效改善1~5岁儿童饮食行为,正向促进儿童体格生长。  相似文献   

8.
魏梅  袁丽娟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6):3758-3760
目的:了解2~6岁儿童生活习惯、饮食行为的变化。方法:用简易问卷方式对家长进行调查。结果:儿童的睡眠时间普遍减少,看电视时间越来越长,随着年龄的增加,户内活动增加,户外活动减少。饮食方面,1/3的儿童进食过快,1/2以上的儿童有挑食、偏食等现象,并过多进食饮料。结论:生活习惯随年龄变动,及时教导家长可以达到干预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探讨孤独症儿童存在的饮食行为问题,为改善孤独症儿童的饮食行为提供依据.方法 病例组选自乌鲁木齐市某医院和某孤独症康复训练机构的2~7岁孤独症儿童113例,对照组为乌鲁木齐市某医院2~7岁常规体检儿童223例,采用“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卷”调查2组儿童的饮食行为.结果 病例组挑食、食物响应、不良进食习惯、过饱响应和情绪性进食得分均高于对照组,而外因性进食和主动进食能力得分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饮食行为问题比较结果显示,病例组饮食行为发生率在挑食项、不良进食习惯、过饱响应项、情绪性进食项均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结论 孤独症儿童主要存在的饮食问题有挑食,不同程度的食物响应、过饱响应、不良的进食行为和情绪性进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影响沈阳市1~5岁儿童饮食行为的家庭环境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随机抽取8个社区和4所幼儿园共1 594名儿童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语言鼓励、固定餐桌、使用围嘴为儿童不良饮食行为的保护性因素(P均=0.00),父亲低学历为危险因素(P=0.05)。 结论 针对儿童饮食行为家庭环境影响因素,加强父母的健康教育,尤以父亲为重点,提高科学的育儿理念,同时探索有效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当前越秀地区0~13岁儿童血钙、铜、铁、镁和锌水平的缺乏情况,为科学指导儿童合理补充微量、常量元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对3 475例0~13岁儿童的末梢血进行五种元素检测。按年龄大小分成0~1、1~3、4~7、8~13岁四个年龄组,总分析人群按性别分为男女两组,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越秀区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常、微量元素缺乏情况,其中锌、铁、钙缺乏情况最为严重,缺锌居第1位(24%),缺钙居第2位(6.1%)。钙的缺乏率随年龄增大而增大(P<0.05);锌的缺乏率随着年龄增大而减低,以婴儿组缺乏最明显;五种元素男女缺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该地区儿童各常量及微量元素均存在一定的缺乏情况,随着年龄的增长呈动态变化,需定期检测,及时根据年龄及性别的情况调整饮食结构或给予合理的药物补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闵行区0~2岁儿童贫血与营养状况。【方法】 整群抽取闵行区儿童保健系统中2008年出生,目前已满2周岁的儿童的体检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共72 194人次。【结果】 闵行区0~2岁儿童贫血平均检出率为1.81%,以6月龄儿童的贫血率最高。0~2岁儿童各营养状况中贫血的检出率依次为肥胖>超重>营养不良>正常,超重和肥胖较营养正常儿童患贫血的风险分别高3.14倍和3.27倍。超重检出率为10.23%,肥胖的检出率为0.84%。肥胖与超重比值平均为12.17。【结论】 闵行区贫血的发生已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但超重、肥胖人群是贫血潜在风险人群,进一步预防控制肥胖和超重的发生将是闵行区贫血防治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泉州市2~7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及相关行为问题对儿童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分层整群随机抽取泉州市2~7岁儿童1 804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采用自行设计的《儿童饮食行为问卷》进行调查;体格测量、测定末梢血血红蛋白评估儿童健康状况。所得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泉州地区2~7岁儿童中,92.8%的儿童进餐固定时间,62.7%的儿童每顿饭所花时间为15~30min;38.9%的儿童需大人喂饭,34.7%的儿童进餐时看电视或听音乐或玩玩具。大部分儿童的膳食结构较为均衡。儿童饮食行为边走/边玩边吃、挑食偏食、每顿饭所花的时间、固定时间进餐、吃零食等影响儿童的健康状况。结论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普遍存在,不同地区儿童饮食行为状况不尽相同。泉州地区托幼机构儿童饮食行为表现为进餐规律性和平衡饮食较好,而进餐习惯、进餐氛围方面尚有欠缺。儿童的健康状况与儿童不良饮食行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本地区儿童体内含有铜、锌、钙、铁、镁这5种微量元素的情况及影响因素,以便作出相应措施,提高儿童健康水平。方法:对2009年1月-2010年12月来笔者所在医院儿童保健门诊就诊0-6岁的500名儿童取血,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这500名儿童进行微量元素的测量。结果:不同年龄段,除铜(P>0.05)外,锌、铁、钙、镁四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随年龄的增长,儿童体内镁、锌、铁3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呈上升趋势,而钙元素含量呈下降趋势。结论:本地区儿童普遍存在锌、铁、钙3种元素的缺乏,年龄越小,越易发生锌、铁、钙的缺乏,提示要合理饮食,均衡营养,增加锌、铁、钙的摄入并加强其吸收。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西安地区0~4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和家庭喂养状况,为社区儿童不良饮食行为的指导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填问卷的方式,调查儿童的社会人口学资料、儿童饮食行为问题以及儿童抚养人的喂养行为问题。结果21.4%的儿童存在1项饮食行为问题,2项的为25%,3项的为19%,其中60.1%存在进餐分心;61.9%的家长诱导儿童进食;30.4%的家长给儿童进食营养补品。结论西安地区0~4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流行水平较高,重视早期进食行为的训练,加强抚养人喂养知识和方法的指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山东省7~18岁青少年生长发育现状并绘制曲线图,比较不同经济地区的体格发育差异。方法按地区经济水平将数据分为三组,比较各组身高、体重及超重、肥胖检出率。绘制出全省身高、体重第3、50、97百分位的曲线图,与中国儿童身高标准(CHN)及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2000年标准(CDC标准)进行比较。结果男女生身高、体重总体表现为发达地区高于欠发达地区及落后地区,除女生15岁组、16~18岁组身高外,其他年龄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山东省男女生在所有年龄段身高、体重均高于CHN标准。男生身高在17岁之前,女生身高在13岁之前高于美国CDC标准,之后略低。结论山东省青少年生长发育水平受经济等因素影响明显,山东青少年身高、体重明显高于CHN标准,在青春中晚期与CDC标准更接近。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婴幼儿微量元素与体格发育的相关性和造成营养不良的危险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抽取868例0~2岁婴幼儿血锌、铜、钙、铁、镁、铅检测结果与体格发育测量结果进行比较研究。 【结果】 锌、铁、钙缺乏症和高血铅症患儿生长迟缓的发生率均高于正常婴幼儿,发病风险分别为正常儿童的4.04、3.20、2.61、3.00倍(P均<0.05)。锌、铁、钙缺乏症和铅中毒症患儿低体重的发生率均高于正常婴幼儿,发病风险分别为正常儿童的2.49、4.52、2.46、1.63倍(P均<0.05)。锌、铁、钙缺乏症和铅中毒症患儿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均高于正常婴幼儿,发病风险分别为正常婴幼儿的5.02、3.67、2.29、3.82倍(P均<0.05)。 【结论】 婴幼儿体格发育与微量元素锌、铁、钙、铅水平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连市的儿童血铅水平对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影响变化。方法:选择来医院就诊的592例2~18岁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铅中毒诊断标准,将患儿分为铅中毒组和铅暴露对照组。结果:铅中毒组血清锌和硒水平(1096.08±221.46μg/L、92.88±16.06μg/L)与铅暴露对照组(1081.86±234.80μg/L、92.58±19.21μg/L)差异无显著性(P>0.05),铅与血钙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R=-2.14,P<0.005)。对各组儿童年龄进行分段(学龄前期<7岁、学龄期8~12岁、青少年期13~18岁)比较,发现铅中毒对微量元素的影响主要发生在学龄前期和青春发育期。结论:铅中毒患儿的防治中应首先纠正锌、硒等微量元素的缺乏和不足,同时适当补钙以驱铅治疗。在大连市的铅防治中更应重视纠正硒的缺乏和不足,避免单纯补锌而加剧硒代谢的紊乱。  相似文献   

19.
哈尔滨市0~3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哈尔滨市0~3岁儿童的饮食行为问题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进行早期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整群抽取哈尔滨市四个行政区0~3岁儿童1 538人,完成《儿童饮食行为调查问卷》,包括儿童一般资料,饮食行为特点,抚养人的喂养行为以及抚养人对饮食行为问题的应对四个方面内容。 【结果】 哈尔滨0~3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46.6%。3岁以下的儿童更多的表现出“不良进食习惯”(χ2=13.37,P=0.004),2岁及以上儿童的“胃口差”的问题更严重(χ2=7.97,P=0.047)。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检出顺位结果表明,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吃饭地点不固定”、“吃饭时做其他事情”、“道具辅助进食”,均属于不良进食习惯。多因素分析显示,父亲学历为初中及以下的儿童更容易发生饮食行为问题;收入对于儿童饮食问题产生的影响则取决于父亲的文化程度,对于父亲教育水平为高中的儿童,家庭月收入越高,儿童发生饮食行为问题可能性越大。 【结论】 哈尔滨0~3岁儿童中饮食行为问题较为多见,应有针对性的进行科学的健康教育,建立良好的喂养态度和喂养方式,在以家庭、社区为中心的环境中进行合理的饮食行为干预,使儿童形成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