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生儿溶血病的早期诊断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生儿溶血病的早期诊断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凡查出孕妇血型为O或Rh阴性,并与丈夫血型不合,且抗A(或B)效价>1∶64,或抗Rh效价>1∶8,分娩时常规留取脐静脉血3ml,送验血型和溶血三项试验,确诊为母婴血型不合溶血病的不等黄疸出现,立即开始治疗,作为早治组。孕妇未作血型检查,其新生儿出现病理性黄疸后才确诊为新生儿溶血病而开始治疗的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新生儿黄疸持续时间、高峰期胆红素值、出生体重、胎龄以及换血例数、胆红素脑病发生例数等。结果十年间共诊断新生儿溶血病46例,其中早治组28例(ABO溶血病26例,Rh溶血病2例),对照组18例(ABO溶血病16例,Rh溶血病2例)。黄疸持续时间,早治组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高峰期胆红素值,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出生体重、胎龄,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对照组2例Rh溶血病均经换血治疗,1例发生胆红素脑病。早治组全部治愈,未经换血,无胆红素脑病发生。结论利用脐血检验能早期诊断新生儿溶血病;在黄疸出现前确诊并开始治疗,能显著缩短黄疸持续时间,减少换血治疗,防止胆红素脑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生儿换血术发生的不良反应以及孕龄、基础疾病与不良反应的关系。方法符合换血术的84例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进行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将孕龄在33~36周与37~42周发生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对比,以及分析不同基础疾病之间发生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发生较多的三种不良反应是低钙血症、代谢性酸中毒、血小板减少症,其中早产儿更易发生低钙血症及代谢性酸中毒;Rh溶血病易发生重复换血、贫血情况,除ABO溶血病、Rh溶血病、G-6-PD缺乏溶血病外的其他原因而换血易发生代谢性酸中毒。结论提示进行换血术时要注意孕龄、基础疾病可能引起不良反应的情况,及时预防和纠正。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新生儿溶血病的治疗方法,以减少新生儿高胆红素脑病的发生,避免或减少换血治疗.方法 对60例新生儿溶血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0例新生儿溶血病中,ABO溶血55例,Rh溶血5例,黄疸消退时间6~7天,平均住院时间8天,全部病例均治愈,1例予换血疗法,无一例发生胆红素脑病和死亡,无严重并发症及后遗症的发生.结论 对存在母婴血型不合的新生儿应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双面蓝光照射、酶诱导剂应用、洗肠、纠正酸中毒、大剂量白蛋白及丙种球蛋白应用等是治疗新生儿溶血病的有效方法,可有效降低换血治疗的风险及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 用Rh阳性血换血治疗 12例新生儿Rh溶血病获得成功。方法 血液选用ABO与婴儿同型的肝素抗凝血 ,换血前严格做血交叉和抗人球蛋白实验 ,不测献血员Rh血型 ,换血量为 180ml/kg。 结果 换血后大多数婴儿黄疸无明显加重 ,仅一例因血清胆红素 >3 4 0 μmol/L而需第二次换血 ,所有病例均痊愈出院 ,平均住院天数为 (12± 4)d。结论 在病情紧急时 ,用Rh阳性血换血治疗 ,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替代措施。  相似文献   

5.
<正> 人群中 Rh 血型抗原阴性较少,故母子 Rh 血型不合及新生儿 Rh 血型不合溶血病发生率不高。由于新生儿 Rh 血型不合溶血病是新生儿期的严重溶血性疾病,如不能早期诊断并进行有效治疗,可导致新生儿早期死亡或引起新生儿胆红素脑病。产前进行 Rh 血型检查,夫妇 Rh血型不合妇女进行 Rh 血型抗体测定,对于早期诊断新生儿 Rh 溶血病具有重要价值。我院10年查出孕妇 Rh 血型抗原阴性27例,娩出24名新生儿被诊断为新生儿 Rh 血型不合溶血病。  相似文献   

6.
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溶血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溶血病的疗效。方法对8例母婴ABO血型不合溶血病患儿采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换血前后行血常规、肝功、血培养等检查。结果本组新生儿溶血病患儿换血前后胆红素对比均有显著降低(P〈0.01)。结论换血疗法目前主要用于治疗新生儿溶血病。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操作简单,感染机会少,治疗效果好,并发症少,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溶血病分为ABO血型不合溶血病和Rh血型不合溶血病.Rh溶血病见于母亲血型为Rh阴性,患儿Rh血型阳性,多发生于第2胎.在Rh血型系统中,新生儿溶血病(HDN)发生率最高的是由IgG类抗-D引起, IgG类抗-E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次之.随着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逐步实施,抗-D产生的频率明显下降,抗-D以外的不规则抗体检出率逐步上升[1].  相似文献   

8.
15例新生儿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文璇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4):2180-2180
换血疗法是目前治疗重症新生儿溶血病的有效方法之一,我科采用输液泵及推注泵同步外周动、静脉换血治疗新生儿溶血病15例,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溶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选择18例2009年7月—2011年10月在濮阳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院的新生儿溶血病患儿,采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换血前后检测肝功能检查,观察换血前后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变化。结果行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后,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均显著减低,与换血前相比,t值分别为14.86、13.75、11.56,P均〈0.01,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溶血病,方法简单、方便,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
<正>新生儿溶血病通常是指由于母婴血型不合,母亲血清中抗体进入新生儿的血液循环,进而破坏新生儿的红细胞,导致其发生溶血性贫血的一类疾病。通常以ABO新生儿溶血病最为常见,其次是Rh血型系统的新生儿溶血病,其他系统相对罕见。本病例为Rh血型系统抗-D抗体引起的新生儿溶血。  相似文献   

11.
闫洁 《现代医药卫生》2013,29(8):1160-1161
目的探讨周围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溶血病的护理。方法采用套管针留置术对78例新生儿溶血病进行动静脉同步换血。结果 78例患儿换血过程顺利,换血前平均总胆红素(458.75±131.19)μmol/L,换血后平均总胆红素(177.38±53.23)μmol/L,换血后血清胆红素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均一次换血成功。结论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是一种简单、安全又高效的换血方法。换血前的充分准备、换血过程中的医护密切配合以及换血后的细致护理是换血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溶血病的临床效果。方法本院2009年3月-2013年3月收治新生儿溶血病患儿共74例,其中30例符合换血治疗的标准,实施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观察换血治疗前、后的血清总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及血生化指标水平改变情况。结果换血治疗后患儿血清总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及结合胆红素水平均显效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换血前后患儿血钾、血钠、血钙水平均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溶血病疗效显著,能够显著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换血疗法治疗新生儿重症溶血病的最佳护理措施。方法采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加强术前、术中及术后的监护,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46例重症溶血病的患儿换血后血清胆红素明显下降,换血后无并发症发生。结论重症溶血病的患儿一经入院,护士即应作好换血疗法的急救准备,统筹安排时间,做好严密的监护,才能赢得抢救时机,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我院新生儿于2000年10月~2003年6月对220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进行外周双管同步换血治疗。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男112例 ,女108例。日龄4小时~18.96天 ,平均 (3.97±2.82)天。病因 :ABO溶血病133例 ,Rh溶血病28例 ,G -6PD缺陷症35例 ,其他少见型溶血、败血症、头颅血肿、红细胞增多症、新生儿窒息等及原因不明者24例。换血前胆红素为(424.88±196.92) μmol/L,换血后胆红素为 (177.89±64.85)μmol/L。220例患儿中除2例因核黄疸放弃治疗 ,1例因先天性心脏病并发心衰死亡 ,1例因呼吸衰竭并发DIC死亡外 ,其余216例住院7~24天…  相似文献   

15.
<正>Rh血型系统是仅次于ABO血型系统的最具有临床意义的血型抗原,Rh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new born,HDN)较为常见,其中抗-E所致的Rh血型不合的HDN占34.4%~([1])。笔者所在医院1例患儿在出生后考虑存在新生儿溶血,抽血送输血科检测新生儿溶血病项目,经检测患儿确为新生儿溶血病,为抗-E抗体所致。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母婴Rh(D)血型不合可能造成严重的新生儿溶血病(HDN),孕期如不能及早确诊断并积极采取防治措施,极易导致流产、胎死宫内及新生儿核黄疸.我们检出1例孕22周孕妇血浆中含有高效价IgG抗-D,经血浆去除、提前分娩、早期为患儿换血等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母婴Rh(D)血型不合可能造成严重的新生儿溶血病(HDN),孕期如不能及早确诊断并积极采取防治措施,极易导致流产、胎死宫内及新生儿核黄疸.我们检出1例孕22周孕妇血浆中含有高效价IgG抗-D,经血浆去除、提前分娩、早期为患儿换血等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全自动同步换血术在新生儿溶血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27例达换血标准的新生儿溶血病患儿采用以外周动静脉作为输入、输出途径,用两部输液泵建立全自动双管末梢血管同步换血,换血前后检测患儿各项胆红素水平及血压、电解质、血糖水平。结果换血前后血清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下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血糖及血红蛋白水平在换血后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而血压、血钙水平在换血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27例患儿黄疸完全消退,最早为换血后2d,最迟13d,平均6d。结论全自动同步换血术可迅速降低胆红素水平,治疗新生儿溶血病的效果显著,无明显并发症;相对于传统换血术可减少感染机会,对血压影响小,适宜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Rh(D)阴性产妇常因母婴血型不合,引起婴儿发生Rh新生儿溶血病(HDN),且随分娩次数的增加逐胎加重,现就1例D°型产妇多胎致抗-D引起新生儿溶血病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Rh(D)阴性产妇常因母婴血型不合,引起婴儿发生Rh新生儿溶血病(HDN),且随分娩次数的增加逐胎加重,现就1例DU型产妇多胎致抗-D引起新生儿溶血病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