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对咳喘辨证施护的体会青海省中医院陈桂芬咳喘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西宁高寒缺氧,发病率高,病程缠绵,危害大。其病机主要是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脾为气之源,同司气之出纳。实证病在肺,为外邪痰浊壅肺,肺失清肃;虚证病在肾,为肾不纳...  相似文献   

2.
乌头为大辛、大热、大毒之品,有逐寒凝、回阳气、蠲痹痛之功,善治胸腹、肢节疼痛等证。用乌头配伍方剂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效果显著,现录医案4则如下。  相似文献   

3.
《灵枢·官针》篇说:“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疾浅针深,内伤良肉,皮肤为痈;病深针浅,病气不泻,支大为脓。病小针大,气泻太甚,疾必为害;病大针小,气不泄泻,亦复为败。失针之宜,大者泻,小者不移……”。针炙的治疗效果是综合因素发生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单一因素发生作用的结果。但不同的针具、不同的治疗方法确有其不同的治疗作用和适应症。  相似文献   

4.
中医理论体系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它不但来源于防治疾病的实践经验和医学知识,而且来源于当时哲学理想,即古代朴素的唯物辩证法。1起源古时候,从人们经常接触的自然界中,"仰则现象于天,俯则视法于地","观物取豪",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古代医学家视天地为大宇宙,人体为一宇宙,调大小宇宙息息相关,《灵枢、邪客篇》称之谓"人与天地相应"。"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之气必行于人而生。《素间·六节脏象论》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气和而生,津液订成,神乃自生"。从这一认识出发,就理解到人与自然…  相似文献   

5.
《中外健康文摘》2008,5(19):31-31
一、忌滥用人参 人参属大补元气之物,会使孕妇气盛阴耗,气有余则“推动”胎儿,使胎儿受损受危,不利安胎。  相似文献   

6.
大柴胡汤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柴胡汤是柴胡剂群的重要方剂之一,亦是小柴胡汤的加减方。是由柴胡、黄芩、大黄、枳实、芍药、半夏、生姜、大枣等八味药组成。方中用柴胡、黄芩之苦寒,清解少阳经腑之邪热;大黄、枳实行气通便,以泻阳明之实热;半夏、生姜之辛苦,以和降胃气;芍药配大黄,酸苦涌泄,于土中伐木,平肝胆之气逆;生姜、大枣以和胃气。诸药配伍,既可疏利肝胆之气滞,又可荡涤肠胃之实热。本方在《伤寒论》原文中多是用以治疗少阳阳明并病者,即是小柴胡汤与大承气汤的合方。但是,本方与小柴胡汤相比,重用生姜至五两,重在和胃降逆、开结散饮。  相似文献   

7.
“气”概念的发生及内涵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概念的发生源于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及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在此基础上,随着人类认识的提高,抽象出了哲学之气及由哲学之气衍生出的人文科学、医学气概念。由于实践的需要,中医学的气又分为三个层面:其一,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其二,脏腑、经络之气;其三,脏腑的阳气和阴气。区别不同层面的气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祖国医学所指人体的“气”有两种含意:一指具有营养作用的精微物质(水谷之气,呼吸之气),二指生理功能或动力(脏腑之气、经脉之气)。一旦人体气发生病理变化如:气虑、气滞、气逆就会导致机体生理活动功能异常。通过评价临床使用中药补气之功效来证明中药补气益气在临床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9.
心为君主之官,为一身之主,肺为气之主,然心与气亦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本文从心与气的间接或直接联系,说明心亦主气。心对气的运行、气的生成、气的功能及气机的变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或影响,只有全面认识心主气与肺主气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在临床上增加辨证准确、治疗到位的机会。  相似文献   

10.
运气是五运六气的简称,运气学说是在中医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以阴阳五行为基础,运用天干地支等符号作为演绎工具,来推论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的一种学说。五运六气渗透于中医学理论的各个方面,长期指导中医防治疾病,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古有“不懂五运六气,捡遍方书何用济”之训。《黄帝内经》的理论基本建立在五运六气基础之上[1]。《素问》的《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和《至真要大论》等详细论述了五运六气的理论。《素问·六节脏象论》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五运六气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11.
论张锡纯对《黄帝内经》的研究(二)张士卿中医系关键词气化理论,奇经八脉,杂病辨析1阐发气化理论,力倡肝为大气之根本张锡纯阐释人体生理,特别强调气化。他说:“尝思人禀天地之气以生,人身之气化,即天地之气化。若于人身之气化不明,不妨即天地之气化征之,诚人...  相似文献   

12.
中医气的升降出入,也叫“气机升降”,是气在人体内运动的最基本形式。人体脏腑、经络据理、官窍都是气升降出入的场所,故《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新陈代谢为人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升降出入是新陈代谢的必然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脏腑功能活动来实现的。脏腑功能是气化作用的结果。就此问题,略谈个人的一点看法,不妥之处,敬请赐教。l理论之依据《难经》曰:“气者。人之根本也”。气是流动者的,富有营养的精微物质及其所含能量的慨括。脏腑组织在气的作用下产生功能活动并发生表现即为升降出入。历代医家对…  相似文献   

13.
针灸调气,作为针灸治疗的基本原理已成共识。所谓针灸调气,实际上是在调动体内气的“运动性”,改变气的“病理状态”,而恢复正常的脏腑功能活动。本文旨在通过对人体气的运动状态进行分析,而确立针灸调气的有效性和临床意义。1气与气的运动中医认为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以天地之气生”,“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从自然观的角度指出人是物质的,是靠天地之气而生养的。气又是运动的,人作为一种物质体,是气运动的一种形态,通过生、老、病、死而体现,这就是气对于人体的最高级形态…  相似文献   

14.
迎随补泻法是一种原则补泻法,是多种手法的总称,其具体内容及临床运用可概括为三大方面:一为时机迎随补泻法,乃候气而刺也,候卫气之往来,营气之流注时刻及邪气之盛衰,气至而泻,气去而补,强调“逢时”,即针刺的时间性。二为针法迎随补泻,主要以针芒迎随法影响颇大,但在实际运用中尚存在不少问题有待解决。其它捻转、提插、呼吸、深浅等法,亦属迎随之列。三为穴法迎随补泻,以子母补泻法应用较为广泛,分有本经、异经,知  相似文献   

15.
肾之精气阴阳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之难点,各版各类教材说法不一,尚有含混不清之嫌。故本文就此试从古代“精气学说”谈起,对其内涵略作剖析,不妥之处敬请同道雅正。 1 精与气的含义 1.1 精气学说中的精与气 精气学说属于中国古代哲学范畴,它对中医理论的形成影响较大,以管子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哲学家提出了精气学说,于是精与气的概念便由此而生。《管子*内业》说:“精也者,气之精者也。”即精属气的范畴,且为气中的精华部分,这是精的一个含义。同时,《管子*心术下》又说:“一气能变曰精。”说明气是能够运动变化的精,精与气乃同一种物质,这是精的另一含义。在此意义上可以说,精即气,气即精,是构成世界的本原物质。如《庄子*知北游》:“通天下一气耳。”王充在《论衡*言毒》中也指出:“万物之生,皆禀元气。”既然世界是由气构成的,那么作为世界万物之一的人,无疑也是由气构成的,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王充在《论衡*论死》中也云:“气之生人,尤水之为冰也,水凝为冰,气凝为人。”而《淮南子*精神训》说:“烦气为虫,精气为人。”此处之“精气”与“烦气”相对,精气无疑是指气之精华部分,与精的第一个含义相同,这也正是人从本质上有别于其它物类之处,成为万物之精灵。正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所谓:“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而“精气”一词,除此含义外,还指“气”和“精”,有《易传*系辞上》为证:“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总之,精气学说中的精即精气,含义有二,一是指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物质;二是专指气之精华部分,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相似文献   

16.
浅谈现代中医之“气”的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现代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中国古代的概念,难免会出现偏差,将气定义为物质就是一典型范例。中国古典哲学中对气的看法,中国之气与西方之物质的比较,以及中医学典籍中有关气的分析,容易看出,气是物质运动之象,在中医,气则是人体生命活动之象。所以在当代,对中医学中基本概念的理解,不能只站在现代的角度,而应穿越思维空间,去经历古人的思维历程,只有这样才能得出准确而实事求是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唐容川《血证论》,为自古绝少的血证专书,流传既广,影响亦大,拙文拟就书中辨治思想略作评述,敬祈指正。 论气血水火 曲尽周详 唐氏从“气著于物,复还于水”之征,详述水能化气之理,认为水火是化生气血之源。气生于水,即能化水;水能化气,亦能病气。气与水,血与火同属一家。“运血者即是气,守气者即是血。气为阳,气盛  相似文献   

18.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一语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后世注家众多,各有发挥而莫衷一是,令后学无所适从。笔者从训诂学角度,结合五运六气学说,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天气”指春夏秋冬四时之主气,表现为生长化收藏;“清净”指安定、守常、逐渐之义,“天气清净”是指四时主气变化循序渐进循环不已,是常气而非变气。变气是客气系统加临主气系统形成的气交变系统,即下文的“天明则日月不明”。“光明”,即由微而著,日复一日,逐渐蓄积,以至盛极之意。“藏德不止,故不下也”,解释了天道渐渐蓄积升迁,永不停息,有天行健之意味。整句经文揭示了时空变化和因时因地的重要性,这是我们养生、防病治病的理论依据,从而也体现了中医的时间医学和生态医学特色。  相似文献   

19.
针刺中患者自我行气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认为,针刺法之核心即“气至病所”,唯其如此,才能起到有效的治疗作用,《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又说:‘伪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吹云,明呼若见苍天。”只有这样,方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但是选穴和行针是医生所为,而“气至病所”乃患者所感受。从这个意义上讲,针刺治疗中,患者和医生的配合就成为针刺治疗的重要因素,纵观古代数百余种外法,其都是通过各种单式或复式方法力求气至病所,但患者的感受毕竟是最直接最容易判明是否气至病所的一种客观依据。鉴于此,…  相似文献   

20.
精气的概念,泊流及结构浅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精气的内涵、源流及层次结构作了研讨,认为精气在古代哲学中一般泛指气,而在中医学中与气的概念有别;中医学的精、气概念与古代哲学所指不同,并各有其生成之源;哲学的气是精气理论的最高层次,其次是中医学的气与自然界的气;一身之气是人体内气的最高层次,其次为元气、宗气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