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多层螺旋CT图像伪影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图像伪影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系统详细地分析伪影形成和特点,提高对CT图像伪影的认识。结果多层螺旋CT图像伪影大多数是可以认识的,即便少数难以避免,也多能正确识别。结论正确认识伪影并加以消除,有利于提高图像质量,提高影像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螺旋CT成像中常见伪影的产生原因与处理方法,以减少螺旋CT检查时产生的伪影,提高图像质量,为临床提供良好的影像资料。方法收集本院156位患者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CT图像伪影病例,进行系统性分析,其中头颈部扫描61例,胸部扫描37例,腹部扫描33例,盆腔扫描15例,其它部位10例。结果针对螺旋CT常见伪影产生的机理和成因进行了分析,给出了避免、抑制以及消除基于物理结构、基于患者本身、基于扫描系统和基于重建方法四类不同图像伪影的处理方法。结论螺旋CT成像中伪影产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利用各种技术有效避免、抑制或消除图像伪影,对优化图像质量和提高临床医学诊断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多层螺旋CT图像伪影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收集CT图像伪影的病例,并把它们分别整理归类;采用螺旋扫描方式,对CT质控模体进行扫描,分别改变层厚、螺距、重建间隔和模体位置,对阶梯状伪影进行分析。结果阶梯状伪影的大小与重建间隔和模体位置有关,不仅随层厚的增加而增大,也随螺距的增大而增大。结论CT伪影种类繁多,选择正确的扫描方法和参数,对于避免伪影的产生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多层螺旋CT图像伪影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收集CT图像伪影的病例,并把它们分别整理归类;采用螺旋扫描方式,对CT质控模体进行扫描,分别改变层厚、螺距、重建间隔和模体位置,对阶梯状伪影进行分析。结果阶梯状伪影的大小与重建间隔和模体位置有关,不仅随层厚的增加而增大,也随螺距的增大而增大。结论CT伪影种类繁多,选择正确的扫描方法和参数,对于避免伪影的产生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中图像伪影常见类型、原因及对策。方法 对750例疑似或者已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以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行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检查,并进行CPR、MIP及VRT图像重建,并对冠状动脉伪影进行分析。结果 750例中存在伪影79例(10.53%)。硬线束伪影43例(54.43%);错层伪影25例(31.65%),其中呼吸运动导致的伪影15例,心律不齐导致的伪影10例;冠状动脉运动伪影9例(11.39%);衰减伪影2例(2.53%)。结论 准确认识冠脉CTA各种伪影的图像特征和产生原因,才能有效采取相应的对策减少或消除伪影,从而提高图像质量,为临床诊断提供优良的影像资料。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金属内固定术后病例同源动态能谱CT与多层螺旋CT扫描的图像质量及其辐射剂量的差异,评价同源动态能谱CT在去除金属内固定伪影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4月~2014年9月80例骨折金属内固定术后复查患者,随机分为能谱CT扫描组、常规CT扫描组各40例,其中均包括脊柱12例,肱骨10例,胫腓骨18例,分别使用单源64层机器行同源双电压动态扫描模式和多层螺旋扫描模式。其中双能扫描程序获得的原始数据,使用双能量软件中的单能谱技术(Monoenergetic)处理,获得6组不同光子能级图像,由两位有经验的放射科主治以上医师按照四分法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对两位医师评分的一致性采用Kappa分析。选择其中能谱最优图像组与常规组成像中的内固定钉伪影长度进行测量对比,并行配对t检验分析,测量并使用容积CT剂量指数(CT dose index volume,CTDIvol),行配对t检验分析评价辐射剂量情况。结果 40例能谱扫描图像,主观评价显示单源能谱消除金属内固定伪影最优为130 keV能级,能谱组130 keV和多层螺旋CT扫描组的内固定钉伪影长度比较,显示能谱组金属内固定伪影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能谱组与多层螺旋CT扫描组初步对照,显示能谱组辐射剂量更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源动态能谱CT扫描与多层螺旋CT扫描技术对照,能够有效消除金属伪影,显示骨折金属内固定术后细微结构更清晰,辐射剂量减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双源CT单能量成像技术在骨折后金属内固定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8处不同部位骨折内固定术后43例患者采用西门子(Siemens)公司生产的Somatom Definition型双源多层螺旋CT进行双能量扫描,并将扫描所得到的双能量数据调入工作站Dual-Energy软件内,应用Monoenergetic处理。根据软件所提供的光子能量范围,采用不同的光子能量对数据进行处理,将上述数据与用于常规诊断的120 KV融合图像应用相同的多平面重组、容积再现技术进行重组。由两位医生对以上图像的质量进行评价,并进行比较。结果 120 KV时,有45处内固定物有条纹伪影。在80 KeV、120 KeV、160 KeV条件下,图像质量均好于120 KV,其中80 KeV条件下,7处内固定处没有伪影,41处内固定部位仅在金属厚重的部位有少量伪影。结论双源CT的单能量成像技术可以显著提高图像质量,并降低金属内固物产生的伪影。而且80 KeV的光子能量可以提供最佳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8.
16排螺旋CT胸部低剂量扫描的图像质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16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应用于胸部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方法 随机选择100例肺部CT扫描病例,用Philips 16 MSCT分两组扫描,每组50例:一组常规扫描(120 KV、250 MA、层厚2 mm),一组低剂量扫描(120 KV、100 MA、层厚2 mm).分别记录扫描时间(T)、CT剂量指数(CTDI)、Z轴扫描范围(L)、剂量长度(DLP)乘积.对所有图像进行三维成像(3D)、最小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等处理.由5名放射科从事CT诊断5年以上的医生进行盲法评价图像质量.对两组图像的清晰度、是否有伪影、伪影对诊断的影响作评判,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不同扫描剂量条件下质量统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胸部低剂量CT扫描组的图像的清晰度与常规CT扫描的没有太大的差别.胸部低剂量CT扫描组的图像产生伪影共5例,但伪影对诊断几乎没有影响.而两组剂量长度(DLP)乘积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16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胸部的合理应用,既可以有效地保护病人,又能保证图像质量.使CT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CT图像伪影出现的原因与应对策略.方法 在2010年至2011年进修期间通过对应用螺旋扫描的方式所取得的CT图像伪影60例病例的相关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并且对图像展开分析及整理.结果 CT图像伪影出现的原因和CT机器自身有关、和成像技术以及人为因素等有直接关系.结论 临床上CT图像伪影有多种种类,应该正确分析图像伪影的形成原因,并采取适当方法加以改进,以减少图像伪影,提高图像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起搏器置入患者行640层容积CT与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图像质量和伪影,探讨CT冠状动脉造影的成功率和适用性。方法 24例拟行CT冠状动脉造影的起搏器置入病例根据使用设备的不同分为A组(640层CT组)与B组(64层CT组)两组,请两位有经验的评价者双盲评价冠脉15个节段的图像质量以及各种伪影对冠脉节段的影响,同时记录辐射剂量和患者一般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之间的身高、体重等一般影响因素均无统计学差异。尽管A组的心率显著高于B组(A组的心率:71±16次/分;B组的心率:61±4次/分;P<0.001),但A组的辐射剂量显著低于B组(A组的ED:13.8±1.53 mSv;B组的ED:9.14±5.65 mSv;P<0.001)。在起搏器置入患者冠状动脉图像可诊断率(1级+2级)的比较上,A组与B组间有统计差异(A组:99.06%,B组:93.27%,连续校正χ2=6.572,P<0.05)。影响两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伪影有运动伪影、阶梯伪影、金属伪影、数据缺失等,各种伪影对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影响程度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连续校正χ2=5.009,P<0.05)。其中,A组的冠状动脉图像伪影以不影响诊断的轻度伪影为主,占94.3%,中重度伪影节段仅占伪影节段总数的5.78%,而B组的冠状动脉中重度伪影节段占伪影总数的31.8%。结论起搏器置入患者行CT冠状动脉造影时,640层容积CT与64层螺旋CT均能提供优秀的图像质量,但640层容积CT以较高的图像可诊断率和较轻的伪影干扰而比64层螺旋CT具有更高的成功率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11.
64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逆向减影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一直以来DSA是诊断头颈血管疾病的金标准,但因其创伤性,神经血管不良反应率高,患者对此项检查依从性差及费用较高,影响了它在头颈血管疾病的应用。近年来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迅速发展,尤其是64层螺旋CT(VCT)的时间分辨力和空间分辨力有了空前提高,实现了大范围各向同性容积数据的高速连续采集。配合强大而人性化的图像后处理工作站,CTA图像质量有了很大改善,已成为头颈部血管成像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快速、微创、成像质量好是CTA的几大优点。但由于受颈椎骨及颅底骨的影响,使得常规CTA后处理相对繁琐,时间较长,有时影响血管显示,降低图像质量。随后减影技术的出现基本解决了骨头对血管的影响,极大的提高了后处理速度及图像质量。但在在主动脉弓、椎动脉开口、锁骨下动脉、颈总动脉开口处常因静脉对比剂干扰产生放射状伪影。本研究利用64层螺旋CT探讨反向减影技术对比常规减影技术的优势及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由CT机器原因产生图像伪影的分析以及相应的处理方法,旨在帮助影像医技人员及工程技术人员在临床使用中,对CT伪影有进一步的认识.并采取正确措施矫正或减少图像伪影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T图像产生伪影的原因以及去除的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到2012年12月采用螺旋扫描方式获得的CT图像伪影病例资料80例,对这80例伪影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和归类,计算各种伪影所占的例数和比例。结果金属伪影和运动伪影共68例,占85.0%,其中由金属物引起的伪影占57.5%;病人呼吸或运动导致的伪影占26.3%;射线术硬化伪影占8.8%,部分容积效应占5.0%;周围间隙伪影占2.5%。结论伪影产生的原因和机器本身、成像技术和人为因素均有关,产生原因不可避免,但应该选择适当的方法尽量的减少伪影的产生,提高图像的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螺旋CT梯状伪影大小的一般数学模型;研究梯状伪影产生的原因、伪影大小及其与被扫描物体的形状、位置和扫描参数的关系;比较单层螺旋CT与多层螺旋CT下梯状伪影的大小;研究减少此类伪影的方法.材料与方法用工业用纯有机玻璃(聚甲基丙烯酸甲酯,acrylic),制作一个底座高180mm、(直径为250mm,顶角为45°的锥体,在三台螺旋CT(SiemensPlus 4单层面CT、Elscint CT Twin Flash双层面CT、GE Light Speed Ultra八层面CT)上,用半扫描插值算法(HI),在(2,5,10)mm的床进距离,层厚(2,5,10)mm,重建间隔为(2,5,10)mm,以及在体模中心线与CT扫描中心线重合、成20°的位置下扫描,获取不同的图像.然后用MATLAB6.5编写的程序对其大小进行分析.结果梯状伪影来源于被扫描物体表面与扫描中心线存在一定的角度和使用的螺旋插值算法.层厚一定的情况下,步进距离越大,伪影加大;步进距离一定,层厚越大,伪影加大,并与床进距离和锥体长度成线性关系;被扫描物体中心线偏离扫描中心线时的伪影比与扫描中心线重合时的伪影大.在相同的扫描条件下,多层CT的伪影比单层面CT的伪影小.结论本文建立的梯状伪影的一般数学模型的结果与实验结果一致.在螺旋扫描方式下,梯状伪影不可能消除.要减少伪影必须:①被扫描物体的中心线要与扫描中心线重合;②尽量采取小步进或薄层扫描;③采用合适的插值算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螺旋CT扫描后重建层厚对膀胱仿真内镜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方便选取2014年3月—2016年2月经病理证实膀胱癌患者28例,肿瘤生长方式为菜花样或局部隆起病变,行盆腔螺旋CT扫描后,分别使用0.6~3 mm不同间隔进行CT仿真内镜成像(VE),而后评价其VE影像质量.图像质量评价包括褶皱和小凹、裂隙等伪影,总的评分标准分为Ⅲ级:3分(图像质量最佳),2分(图像质量尚可),1分(图像质量最差),计算记录对比噪声率(CNR),以确定图像质量是否满足诊断.结果 使用较薄重建层厚(0.6 mm)后,噪声增加而出现褶皱伪影,导致膀胱内壁显示欠佳.以1.2 mm重建层厚获得VE图像质量最佳,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和CNR达到平衡,能够获得最佳图像质量评分.结论 膀胱螺旋CT扫描后<1.2 mm的重建层厚并不能进一步提高VE图像质量,由于噪声增加反而降低了其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6.
2009年3月至2010年10月我院在将64层螺旋CT应用于冠状动脉成像中,对由于心率变化及呼吸伪影所致的图像异常进行了心电编辑及选择多时相重建,提高了图像质量,从而获得了完美的图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处理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学文 《中外医疗》2010,29(4):186-187
目的对64层螺旋CT冠脉图像质量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方法对200例做冠状动脉CTA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常见的影响成像质量因素分类,并分别进行调整使之获得较佳的图像。结果200例中,52例由于心率原因出现伪影,35例由于患者配合不佳出现伪影,20例由于患者本身冠状动脉大量钙化、冠脉支架及体外搭桥等病变影响图像质量,15例由于成像时相不合理形成伪影,12例由于技术方面因素影响成像质量。以上多种因素,经过不同的后处理均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剩余的138例均通过常规扫描时相获得满意图像。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要获得质量好的图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心率及呼吸的变化是影响图像质量的主要原因,要采集到优质的图像,需要患者、医生、技师通力配合,并通过心电编辑、多时相重建等一系列措施才能得到较为满意的图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结合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在诊断冠状动脉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本组 34例 ,对疑有冠状动脉狭窄的病人分别行多层螺旋CT和导管法冠状动脉造影 ,将 2者结果进行比较 ,分析2者有无一致性以及心率与CT图像质量的关系。结果 右冠状动脉、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回旋支的最佳显示心电相位窗分别为R波后 5 0 %,5 0 %(6 0 %) ,6 0 %,但图像质量与心率呈明显负相关P <0 0 5 ,当心率低于 75次 /min时可获得最佳图像质量。多层螺旋CT可显示冠状血管近段约 10 0mm的血管情况包括管壁有无斑块及管腔有无狭窄。结论 通过减缓心率可获得符合诊断标准的CT图像 ,结合合适的心电相位窗可有效地减少心动伪影。多层螺旋CT是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有意义的无创检查方法 ,且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磁共振成像伪影产生的机理,探讨磁共振伪影处理的解决办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87例日立0.3T、GE 1.5T、GE 3.0T磁共振扫描仪的图像伪影.结果 磁共振常见的儿种伪影主要有:射频伪影、梯度伪影、运动伪影、化学位移伪影、卷摺伪影及金属伪影.结论 了解磁共振图像伪影的产生原因,寻找解决办法,对改善图像质量,提高诊断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技术因素与图像质量的相关性.方法 436例受检者行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将图像行后处理重建显示冠状动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结果 心率对图像质量影响较大,理想心率在55次/分~75次/分,MSCT对冠状动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显示率为80.3%达到诊断要求;选择重建相位窗为75%可提高工作效率;使用注射速率为3.5ml/s,显示冠状动脉清晰且受腔静脉伪影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