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为临床丙戊酸钠治疗癫痫的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用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测定血药浓度,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我院97例确诊癫痫患者在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内未能有效控制的有8例,低于最低有效血药浓度的且有效的有2例,有4例须高于有效血药浓度方能有效控制症状。结论丙戊酸钠在治疗时须实行个体化给药方法。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不能单纯以有效血药浓度的范围作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临床癫痫患者丙戊酸钠的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对143例癫痫患者服用丙戊酸钠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并对结果及疗效进行分析总结.结果:222例次监测结果在有效浓度范围内,占总例次的68.5%,而有6例次血药浓度在正常范围,未能控制癫痫症状,13例次出现毒性反应.血药浓度高于或低于正常浓度有102例次,占31.5%.结论: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对合理用药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大,临床用药时需个体化给药.  相似文献   

3.
邓颖  刘莹珍  宋彧  周国波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24):3348-3350
目的 探讨78例癫痫患者的丙戊酸钠血药浓度,为临床丙戊酸钠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测定78例癫痫患者服用丙戊酸钠后的血药浓度值,并观察其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78例癫痫患者丙戊酸钠血药浓度在治疗窗(50~100 mg/L)内的有55例,占总监测次数的70.0%,临床总有效率90.9%,1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1.8%;浓度低于50 mg/L的患者共21例,占总监测例次的27.0%,临床总有效率61.9%,不良反应发生率9.5%;浓度高于100 mg/L的患者共2例,占总监测例次的3.0%,临床有效率50.0%,而不良反应发生率100.0%.结论 丙戊酸钠的血药浓度监测可为临床医生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提供客观依据,对提高癫痫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丙戊酸钠是临床上用于治疗各种癫痫的药物,由于其治疗指数低、个体差异大^[1]、毒副作用大,血药浓度易受机体各种因素及合并用药的影响,因此,为控制癫痫发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必须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以便调整给药剂量做到个体化给药。  相似文献   

5.
梁国安  姚桂飞 《海峡药学》2013,25(2):248-250
目的通过监测丙戊酸钠血药浓度,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化学发光酶免疫法(CLEIA)测定丙戊酸钠血药浓度,收集98例在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下治疗小儿癫痫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统计学处理。结果丙戊酸钠血药浓度低于50mg.L-1、在50~100mg.L-1治疗窗内和高于100mg.L-1的例次百分比分别为28.57%,56.12%和15.31%,血药浓度在不同年龄组及合并不同用药组间相差有显著性意义。结论丙戊酸钠在患儿中的药动学和药效学个体差异较大,监测其血药浓度,实施个体化治疗对提高疗效和保证用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丙戊酸钠治疗小儿癫痫血药浓度监测与合理用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分析丙戊酸钠 (VPA)治疗小儿癫痫的血药浓度监测结果 ,探讨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VPA的血药浓度谷值 ,并分析结果。结果 :血药浓度在 5 0~ 10 0mg·L-1治疗窗内、低于 5 0mg·L-1和高于 10 0mg·L-1的例次百分比 ,分别为 5 2 .5 5 % ,36 .2 2 % ,11.2 2 %。结论 :VPA在患儿中的药动学和药效学个体差异较大 ,及时监测其血药浓度 ,实施个体化给药对提高疗效和确保用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丙戊酸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为临床个体化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化学发光粒子免疫检测法对720例癫痫患者进行丙戊酸血药浓度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498例监测结果在有效浓度范围内(50~100μg/m L),占69.2%。结论丙戊酸血药浓度监测对临床个体化用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202例丙戊酸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监测患者丙戊酸血药浓度,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对202例癫痫患者服用丙戊酸钠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并对结果及疗效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74例次监测结果在有效浓度范围内,占总例次的36.6%。结论丙戊酸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大,临床用药时需个体化给药。  相似文献   

9.
240例癫痫患儿丙戊酸钠的血药浓度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红健  曹丽蒙  刘文丽 《中国药房》2007,18(20):1561-1562
目的:监测癫痫患儿丙戊酸钠的血药浓度。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240例癫痫患儿的血药浓度并分析结果。结果:癫痫患儿丙戊酸钠血药浓度<50μg·mL-1的有69例/次(占28.75%),在50~100μg·mL-1之间的有153例/次(占63.75%),>100μg·mL-1的有18例/次(占7.50%)。结论:患儿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大,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对临床合理用药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应根据血药浓度个体化用药。  相似文献   

10.
丙戊酸个体化给药的血药浓度监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FPIA法测定64份血样中丙戊酸总浓度,36个病人未经剂量调整前疗效差的约占55%。血药浓度监测下实施个体化给药方案,结果显示抗癫痫效果有不同程度改善,并无一例中毒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1.
摘 要 目的:分析美罗培南降低丙戊酸钠(VPA)稳态血药浓度的程度及变化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我院2015年1月~2018年12月合用美罗培南和丙戊酸钠的患者信息,分析两药合用后 VPA 血药浓度下降幅度;根据患者的族别、两药合用前VPA的给药剂量和给药途径将纳入患者进行分组,比较不同族别及在不同剂量和不同给药方式下VPA与美罗培南合用,VPA血药浓度变化情况;对患者的VPA血药浓度下降百分数和年龄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17例患者在联合使用美罗培南和VPA后,VPA血药浓度均降到治疗浓度范围以下,下降幅度为37.18%~99.26%,平均(69.66±17.91)%;两药合用后,VPA使用剂量分别为0.4 g bid,0.5 g bid,0.8 g bid的3组患者的VPA血药浓度均降到了最低治疗浓度范围以下,下降幅度分别为(65.10±19.12)%,(68.15±24.18)%,(75.60±12.64)%,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口服和静脉使用VPA合用美罗培南后,VPA血药浓度下降幅度分别为(68.15±24.18)%和(70.12±16.7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汉族与维吾尔族患者的VPA血药浓度下降百分数分别为(72.29±17.28)%和(63.60±22.86)%,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PA血药浓度下降百分数与年龄的相关系数为-0.055,两者相关性不大。 结论: VPA与美罗培南两药合用可显著降低VPA血药浓度,临床上应避免两者联用。患者的族别、年龄、VPA不同给药剂量和给药途径在两药合用后对VPA血药浓度下降幅度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丙戊酸钠缓释制剂 (德巴金 )治疗小儿癫的临床疗效。方法 :根据不同年龄选择丙戊酸钠缓释片 /糖浆治疗 78例癫患儿 ,并密切观察其发作控制的程度 ,嘱定期复查肝功能及血常规。结果 :完全控制 5 8例(74.4% ) ,显效 10例 (12 .8% ) ,有效 5例 (6.4% ) ,无效及效差 5例 (6.4% ) ,总有效率 93 .6%。结论 :丙戊酸钠缓释制剂是一种新型广谱抗癫药 ,使用方便 ,疗效显著 ,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是小儿癫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3.
摘 要 目的: 用HPLC法测定癫痫患者血浆中丙戊酸的浓度,与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法(CMIA)比较,评价两种测定方法的一致性。方法: 分别用 HPLC法和CMIA 法测定230例癫痫患者血浆中丙戊酸的浓度,测定值用Passing Bablok回归法和Bland Altman法分析,考察2种方法的相关性及差异。结果: HPLC法(Y)和CMIA(X)法的回归方程为Y=1.069 7X+2.338 2(R2=0.969,n=230),显示两种方法相关性良好;Bland Altman法分析表明两种测定方法的一致性欠佳,HPLC法测定值偏高。结论:HPLC法和CMIA法测定癫痫患者血浆中丙戊酸的浓度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但一致性欠佳,且存在系统误差,在临床治疗中,两种方法不可以互换,应注意调整和选择。  相似文献   

14.
HPLC法测定人血清中丙戊酸的含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建立柱前衍生 HPLC法测定血清样品中丙戊酸钠的含量。 方法  以 Nova-pak C1 8( 3 .9× 15 0 mm)为色谱柱 ,流动相为甲醇 -水 ( 78∶ 2 2 ) ,检测波长为 2 45 nm。样品酸化提取后经α-溴苯乙酮衍生化后分析 ,环己烷羧酸为内标。结果  线性范围为 5~ 2 5 0 mg· L- 1 ,r=0 .9998;平均回收率为 98.78% ,日内、日间 RSD均小于 3 .2 2 % ,最低检出浓度为 0 .0 8mg· L- 1 。 结论  本法适用于 VPA的血药浓度测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服用丙戊酸钠(VPA)的癫痫患儿肝功能和血脂的变化的观察,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指导在临床工作中合理用药。方法:对54例不同年龄癫痫患儿分别比较服药前和服药3个月后的体质量指数(BMI)、瘦素、胰岛素、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水平。结果:VPA治疗3个月后BMI、瘦素、胰岛素、HOMA指数、TC、TG、LDL—C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而血糖则明显下降(P〈0.05)。结论:VPA确有导致癫痫患儿肥胖的作用,且多在服用VPA3个月内发生。VPA所致的肥胖与单纯性肥胖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对需要长期接受丙戊酸钠治疗的癫痫患儿,对其血脂监测的意义在于动态比较分析,而不该局限于该值是否正常。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药浓度监测对丙戊酸钠治疗周期性呕吐综合征的临床意义。方法:将我院2001年5月~2009年2月收治的35例周期性呕吐综合征患儿使用赛庚啶、胞二磷胆碱治疗后仍反复发作加用丙戊酸钠治疗,固定给药时间和给药间隔,同时定期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根据血药浓度分为两组,血药浓度<50μg/mL为A组,血药浓度50~100μg/mL为B组,并对两组病人呕吐停止时间、1年内发作次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丙戊酸钠血药浓度50~100μg/mL比血药浓度<50μg/mL更能缩短呕吐时间,降低发作次数。结论:丙戊酸钠是治疗周期性呕吐有效的药物,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对周期性呕吐综合征的治疗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丙戊酸钠血药浓度与患者基本情况、剂型、用法用量等特点的关系,为个体化用药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均相酶放大免疫法测定丙戊酸钠的血药浓度,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采用单因素分析评价影响血药浓度的相关因素及特点。结果 遂宁市中心医院住院患者丙戊酸钠血药浓度平均值高于达标浓度,日剂量、合用碳青霉烯类和肝药酶诱导剂是影响丙戊酸钠血药浓度达标情况的相关因素。不同剂型的达标率虽无显著差异,但缓释片、注射剂的达标率明显高于普通片剂。肝功能正常或轻度损伤患者的达标率为51.11%,明显高于重度损伤患者。血药浓度>100 mg·L-1组的不良反应明显高于血药浓度<50 mg·L-1组和50~100 mg·L-1组。结论 住院患者丙戊酸钠血药浓度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临床药师应根据相关风险因素给出剂量调整的建议以及预防措施,有助于减少药品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血清中卡马西平(CBZ)及丙戊酸钠(VPA)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0.1mL样本血清经1mL二氯甲烷:异丙醇(95∶5)混合液提取,以氟西泮(FZP)为内标,流动相为乙腈:磷酸盐缓冲液(30∶70),色谱柱Agilent ZORBAX Extend-C18(4.6mm×150mm,5μm),检测波长210nm。结果:在一定浓度范围内(CBZ:0.47~30.00μg.mL-1,VPA:1.25~80.00μg.mL^-1)被测药物与内标的峰面积之比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5%、97.5%,日内和日间精密度均小于3%。结论:本方法操作简便,精密度好,回收率高。经临床用于常用抗癫痫药血药浓度的监测,其结果稳定可靠,可为临床进行群体药动学研究及实施个体化给药提供真实可信的资料。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癫痫患儿丙戊酸钠(VPA)血药浓度的监测结果,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1 018例癫痫患儿的VPA血药浓度,分析年龄、性别、给药剂量和药物剂型等因素对VPA血药浓度的影响以及VPA血药浓度与疗效之间的关系。结果:癫痫患儿VPA血药浓度低于治疗窗的528例(51.9%),位于治疗窗内的464例(45.6%),高于治疗窗的26例(2.6%)。年龄、性别和给药剂量对VPA血药浓度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郾05),药物剂型对VPA 血药浓度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PA血药浓度与疗效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VPA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大,且受癫痫患儿年龄、性别和给药剂量等因素影响,为实现个体化药物治疗,应常规监测血药浓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