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0 毫秒
1.
心房颤动(房颤)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据统计,60岁以上人群中房颤发生率为1%,并随年龄而增加。房颤的发作呈阵发性或持续性,进行一般处理后,房颤在24~48h内仍未恢复窦性心律者,应用药物或电击复律。奎尼丁、普罗帕酮、胺碘酮、索他洛尔等为临床常用复律药物。奎尼丁可诱发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增加死亡率,目前已很少应用;普罗帕酮亦可致室性心律失常,严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不宜使用;胺碘酮致心律失常发生率最低,不加重心力衰竭,适合器质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应用。本文将2002年1月至2007年5月,应用胺碘酮治疗房颤30例的转归情况分析如…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心房颤动患者40例,随机分成胺碘酮组和普罗帕酮组各20例,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胺碘酮组总有效率90% (18/2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 (13/20) (P <0.05).结论 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在其缓解期使用胺碘酮进行预防性治疗疗效较好,并能改善其愈后. 相似文献
3.
4.
陈秀丽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5):14-14
与窦性心律相比,心房颤动患者的病死率增加32倍。恢复窦性心律对于心房颤动患者改善血流动力学,控制心力衰竭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采用静脉胺碘酮治疗快速心房颤动患者4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谢满容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24):84-85
目的观察胺碘酮在治疗心房颤动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房颤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给予胺碘酮治疗;对照组给予洋地黄治疗,观察复律及心室率情况。结果胺碘酮在转复窦性心律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在心室率方面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胺碘酮在转复房颤方面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普罗帕酮和胺碘酮为常用房颤复律药。本文观察静脉应用普罗帕酮与胺碘酮转复房颤的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胺碘酮在预防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晶莹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3):163-163
目的评价小剂量胺碘酮在预防有明显临床症状的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复发的远期疗效。方法32例成年患者,随机分成两组,采取双盲对比的观察。胺碘酮组:15例,胺碘酮200mg3次/a口服3d,第4天起改为200mg1次/d,维持180d。安慰剂组:17例,安慰剂(维生素c)200mg3次/d口服3d,第4天起改为200mg,1次/d,维持180d。每月随防1次并复查B、T4、胸片、肝肾功能。用Kaplan.Meier方法估计维持窦性心律的百分比。结果6个月随访期内胺碘酮组心房颤动复发率为26.7%(4/15),而安慰剂组为88.2%(15/17)(P〈0.001)。结论小剂量胺碘酮对预防有明显症状的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陈思光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24):109-110
目的 对比研究胺碘酮与洋地黄类药物治疗房颤控制心室率的疗效.方法 以110例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成胺碘酮组54例,洋地黄组56例,分别静脉给予胺碘酮和毛花苷C.结果 胺碘酮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洋地黄组,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脉推注胺碘酮治疗房颤的疗效优于洋地黄类药物,在控制心室率方面也优于洋地黄类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口服小剂量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阵发性房颤患者24例,口服胺碘酮400mg/d,分2次口服,2周后做24h心电图观察阵发性房颤发作减少的百分率、Q-T间期及24h平均心率并判定疗效。结果24例阵发性房颤中,有效15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62.5%;治疗后24h平均心率(次/分)较前明显降低[(81.2±6.8)vs(66.8±8.4),P<0.01)];治疗后Q-T间期(s)较前明显延长[(0.38±0.02)vs(0.40±0.02),P<0.01]。结论口服小剂量胺碘酮预防阵发性房颤的复发和减少发作次数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观察静脉应用胺碘酮与普罗帕酮治疗阵发性快速心房颤动的疗效。方法:选择32例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成胺碘酮和普罗帕酮两组,胺碘酮组16例:胺碘酮(可达龙)300mg微泵持续匀速1小时静脉输入,未转复窦性心律者以胺碘酮1mg/分持续静脉滴注5小时;普罗帕酮组16例:普罗帕酮70mg加生理盐水20ml,10分钟注射完毕,观察20分钟,未转复窦性心律者重复静脉注射普罗帕酮70mg,观察20分钟仍未转复者以普罗帕酮0.5mg/分持续静脉滴注,滴注时间不超过2小时。结果:转复率:胺碘酮组81.25%(13/16),普罗帕酮组75%(12/16),两组转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0,P=0.777)。转复时间:胺碘酮组(209±133)分钟,普罗帕酮组(166±128)分钟,两组转复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24,P=0.019)。转复后心室率比较:胺碘酮组(69.8±12.2)次/分,普罗帕酮组(83.5±19.7)次/分,两组转复后心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94,P=0.010)。结论:胺碘酮和普罗帕酮对阵发性快速心房颤动均有较高的转复率,转复时间普罗帕酮短于胺碘酮,转复后心室率胺碘酮较普罗帕酮慢。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胺碘酮治疗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合并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04-2010年90例年龄≥65岁的CHF并心房颤动患者,随机1:1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强心利尿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胺碘酮,并对其进行随访,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5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8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胺碘酮治疗老年CHF合并心房颤动既能有效控制心室率,又能显著改善心功能,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静脉应用胺碘酮对心房颤动复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72例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组和安慰剂组。胺碘酮组(n=87)静脉推注胺碘酮5mg·kg-1,再以胺碘酮10~20mg·kg-1·d-1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中持续静脉滴注,维持直至恢复为窦性节律;安慰剂组(n=85)静脉推注和静脉滴注0.9%氯化钠注射液,并给予控制心室率治疗。观察2组复律成功率和复律时间。结果:胺碘酮组有74例(85.1%)恢复为窦性节律,安慰剂组有68例(80.0%)恢复为窦性节律,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胺碘酮组心房颤动持续时间短于安慰剂组(P<0.01)。胺碘酮组1例患者出现窦性心动过缓,停药后恢复。结论:胺碘酮静脉应用不能提高复律率,但能缩短心房颤动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13.
胺碘酮与毛花苷治疗心衰伴快速房颤短时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静脉应用胺碘酮与毛花苷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伴快速心室率心房颤动(Af)患者的短时疗效.方法:60例CHF伴快速心室率Af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组30例、毛花苷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两组分别静脉应用胺碘酮及毛花苷,观察用药后不同时刻的心室率变化、药物平均起效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用药后心室率均明显下降,与用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用药2 h后胺碘酮组心室率下降幅度明显大于毛花苷组(P<0.05);胺碘酮、毛花苷组平均起效时间分别为(26.5±12.7)min和(48.9±14.2)min(P<0.01);胺碘酮、毛花苷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0.0%和70.0%(P>0.05).结论: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CHF伴快速心室率Af短时效果显著,患者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静脉应用胺碘酮与西地兰对阵发性心房颤动(AF)的转复及心室率控制情况。方法:47例阵发性AF患者随机分成胺碘酮组24例、西地兰组23例,分别静脉推注胺碘酮150~600mg、西地兰0.2~0.6mg,观察各组AF的转复、心室率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胺碘酮组转复有效率显著高于西地兰组(P<0.01);2组治疗前、后的平均心室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胺碘酮组疗效更佳,且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胺碘酮转复心律有效率及心室率降低作用均优于西地兰,且副作用较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房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将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入住我科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房颤患者随机地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对照组(n=60)采用0.4mg西地兰,将其溶入至10mL浓度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中,于5min之内静脉推注完毕;观察组(n=60)采用25-100mg的胺碘酮进行缓慢静脉推注,然后以0.5-1mg/min的速度进行持续静脉滴注,直至转为窦性心律。对两组患者心电功能及生存质量进行对比。结果①两组患者最后均转复为窦性心律,且经治疗后两组患者心室率较治疗前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但是组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②上述两组患者在房颤转复时间、药物用量、房颤复发率等方面均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③观察组治疗后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期末内径(LVDd)、HR、室性期前收缩[M(QR)]以及房性期前收缩[(QR)]较对照组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④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血压下降等)的比率(38.3%)要明显高于观察组(15.0%),且二者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静脉推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房颤的临床治疗疗效明显,房颤时间明显缩短,胺碘酮用量发生明显减少,且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心功能状态、心功能指标、稳定心律,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的治疗后的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治疗AMI并发房颤中加以推广并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FA)在治疗伴有心房颤动的风湿性心脏病中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在2008年7月至2010年10月以来,采用射频消融方法治疗的31例伴有心房颤动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射频消融手术的临床效果。结果所有病例的RFA手术都顺利的完成,所有的患者在术后都立即恢复了窦性心律,且没有出现高度的房室传导阻滞。31例患者中只有1例在术后2d和2例在术后4d内都因低心排而死,其余的患者都痊愈出院,且平均的住院时间为(9.6±2.7)d。对出院的28例患者进行术后随访,平均随访时间达到(7.2±2.1)个月,随访结果显示27例患者维持窦性心律,另一个患者为AF心律,且没有脑卒中和死亡现象的发生。结论射频消融(RFA)在治疗伴有心房颤动的风湿性心脏病疗效优良,成功率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对冠心病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影响。方法:将66例冠心病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2例),采用电话回访及动态心电图检测,对房颤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发作时ST段压低程度进行分析,同时检测治疗前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随访6个月以上。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PCI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照组仅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两组均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次,1次/d。结果:治疗6个月时,两组房颤发作次数、房颤发作持续时间、发作时ST段压低程度明显降低,治疗组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治疗组hs-CRP、TNF-α、TC、TG及LDL-C水平和对照组hs-CRP、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治疗组hs-CRP和TNF-α降低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hs-CRP、TNF-α、TC、TG及LDL-C水平亦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有效降低冠心病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的血脂水平,减轻炎症反应,改善心肌缺血,并减少房颤的发作次数,联合PCI治疗强化了上述疗效。 相似文献
18.
胺碘酮预防心脏手术后心房颤动效果Meta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系统性评价胺碘酮预防心脏手术后心房颤动(房颤)的效果。方法:通过中英文电子数据库及手工检索的方式,收集胺碘酮与安慰荆比较预防心脏手术后房颤效果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运用Meta分析法进行统计。结果:14篇文献符合纳入排除标准,应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结果,RR为0.66(95%CI:0.58-0.76)。亚组分析显示。胺碘酮首次给药时间和给药方式对房颤的预防作用没有影响。敏感度分析证实了Meta分析结果的稳定性。结论:与安慰剂相比。胺碘酮可以有效地降低心脏手术后房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瑞舒伐他汀治疗老年冠心病阵发性房颤的疗效。方法:选取老年冠心病阵发性房颤患者9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只应用常规治疗(硝酸酯类、控制心室率药物、抗凝药物),观察组(5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瑞舒伐他汀10mg,每晚1次,比较治疗后6个月内两组患者阵发性房颤发作频率及转为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4.0%和52.4%,均大于50%,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阵发性房颤再次发作8例(16.0%),明显低于对照组15例(32.6%,P〈0.05);转为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2例(10.0%),明显低于对照组6例(13.0%,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可有效治疗老年冠心病阵发性房颤。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老年心房颤动患者服用胺碘酮转复后窦房结功能与体内甲状腺素水平的关系,探讨心房颤动心电活动的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制定临床研究观察表观察68例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均常规给予胺碘酮转复心房颤动,根据转为窦性心律最初1min内的心率数值分为3组,分别检测患者入院时和转窦即刻血清甲状腺素水平,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甲状腺素水平随着心室率的增加而升高,呈显著正相关(P〈0.05),并且转复后心室率越慢的患者转复前后甲状腺素水平变化越显著。结论:甲状腺素是心房颤动电信号不稳定因素,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