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从四角蛤蜊软体中提取多糖物质,并初步研究多糖提取物的组成和性质。方法:四角蛤蜊软体经水提醇沉后得粗提物,粗提物过732阳离子树脂柱后得四角蛤蜊多糖提取物。FTIR分析多糖提取物的成分,蒽酮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TLC法鉴定粗提物和多糖提取物的单糖组成。结果:从四角蛤蜊软体中提取得到四角蛤蜊多糖,总糖含量达99%以上,蛋白含量小于1%,单糖组成主要由葡萄糖构成。结论:四角蛤蜊软体经水提醇沉、732阳离子树脂柱后可得四角蛤蜊多糖,其单糖组成主要为葡萄糖。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木果楝Xylocarpus granatum果实中脂肪酸成分及相对含量。 方法: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木果楝果实中的脂肪酸以甲醇回流提取,石油醚萃取,硫酸甲醇甲酯化后进行测定,用面积归一化法得出各脂肪酸的相对含量。 结果: 从木果楝中检出6种饱和脂肪酸和5种不饱和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占总含量的17.63%,以棕榈酸含量最高(相对含量13.36%);不饱和脂肪酸占总含量的81.97%,以亚麻酸含量最高(相对含量73.86%)。 结论: 为木果楝的药用价值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苘麻子中脂肪酸的组成并测定主要脂肪酸成分的含量。方法: 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其脂肪酸,经甲酯化处理后,用GC-MS联用仪对其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和鉴定。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甲酯化后以二十一酸甲酯为内标同时测定苘麻子中棕榈酸、硬脂酸、油酸和亚油酸的含量。结果: 共分离出10种脂肪酸,占脂肪油总量的99.43%。棕榈酸、硬脂酸、油酸和亚油酸的线性分别为33.6~336 mg·L-1(r=0.999 0), 6.58~65.8 mg·L-1 (r=0.999 9),33.4~334 mg·L-1 (r=0.999 8),128.3~1 283 mg·L-1 (r=0.999 5)。各成分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4%,100.6%,101.6%,101.0%,RSD分别为1.3%,1.5%,1.6%,2.1% (n=9)。结论: 鉴定了苘麻子中的10种脂肪酸并首次建立了其中4种主要脂肪酸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可为苘麻子的质量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匙羹藤叶石油醚浸泡物的化学成分。 方法: 用石油醚浸泡匙羹藤叶,并用GC-MS法分离分析其成分及相对含量。 结果: 从匙羹藤叶的石油醚浸泡物分离出13个化学成分, 鉴定了11个化学成分,占总质量的99.35%。 结论: 匙羹藤叶石油醚浸泡物主要的化学成分是正十六烷酸,2,6,10,15,19,23-六甲基-2,6,10,14,18,22-二十四烷六烯和十八烷,分别占总质量的23.28%,26.34%,21.35%,研究结果为匙羹藤叶化学成分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比较香樟树枝、树叶、树皮中脂溶性成分。方法:将香樟树枝、树叶、树皮3个不同部位分别用甲醇渗漉提取后再用石油醚萃取,采用GC-MS法分析和鉴定其脂溶性成分,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相对百分含量。结果:从香樟树枝中共分离鉴定出10种化学成分,主要为植醇(49.64%)、α-松油醇(7.86%)、橙花叔醇(7.50%);从香樟树叶中共分离鉴定出13种化学成分,主要为植醇(62.37%)、橙花叔醇(10.98%);从香樟树皮中共分离鉴定出19种化学成分,主要为α-松油醇(13.45%)、植醇(8.10%)、棕榈酸(7.75%)、丁香酚(6.82%)、(Z,Z,Z)-9,12,15-十八三烯酸甲酯(5.90%)、棕榈酸甲酯(5.41%)。结论:为进一步探讨香樟不同部位的药理作用及合理开发利用该植物资源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沙苑子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从沙苑子油中分得β-谷甾醇及脂肪酸,后者甲酯化后经GC-MS联用仪分离鉴定,确定了庚烯酸、十四酸、十五酸、十六酸、十八烯酸、十八酸、十八二烯酸、十八三烯酸、二十酸、二十烯酸、二十二酸等十四个化合物。  相似文献   

7.
紫苏子油中脂肪酸组成的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紫苏子[Perila frutescens(L.)Brit.]油进行脂肪酸组成的分析。方法:先将样品进行皂化、甲酯化处理,再应用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法(GC-MS)分析。结果:共鉴定出6种脂肪酸,分别是软脂酸、亚油酸、α-亚麻酸、硬脂酸、花生一烯酸、花生酸,并求出各种脂肪酸的相对含量。结论:在6种脂肪酸中,α-亚麻酸占84.5%。  相似文献   

8.
《中药材》2010,(10)
目的:分析金莲花的脂肪酸成分。方法:采用GC/MS方法分离和鉴定脂肪酸,面积归一化法定量分析。结果:从金莲花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31种脂肪酸成分和7种非脂肪酸成分。结论:金莲花95%乙醇提取物中的主要脂肪酸成分为:十六烷酸(软脂酸)(占19.85%)、(Z,Z)-9,12-十八碳二烯酸(亚油酸)(14.37%)、十四烷酸(13.93%)、(Z)-9-十八碳烯酸(油酸)(13.00%)、十二烷酸(6.79%)、10-羟基-十六烷酸(10-羟基棕榈酸)(4.37%)和十八烷酸(硬脂酸)(3.34%)。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山楝Aphanamixis polystachya茎皮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ODS柱色谱及高效液相制备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山楝茎皮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3个链状二萜,分别鉴定为 (2Z,6E,10E)-12,14,15-三羟基-3,7,11,15-四甲基十六碳三烯酸甲酯(1)、melidianolic acid A(2)、陵水暗罗素H(3)。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山楝定;化合物2为首次从山楝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以四角蛤蜊为原料,制备复合氨基酸螯合钙,为天然补钙产品的开发提供参考。方法: 以螯合率与钙离子质量分数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考察反应温度、时间、钙离子与氨基酸摩尔比及pH对复合氨基酸与贝壳钙螯合工艺的影响。利用红外光谱分析四角蛤蜊复合氨基酸和螯合产物。结果: 最佳螯合条件为pH 4.5,反应温度55 ℃,反应时间2 h,钙离子与氨基酸摩尔比1.5:1。钙离子质量分数79.57 mg·g-1。复合氨基酸与钙离子配位后的氨基特征吸收由3 056.49 cm-1红移至3 245.30 cm-1,羰基特征吸收由1 573.53 cm-1蓝移至1 559.65 cm-1结论: 优选的制备条件稳定可行,反应产物确认为氨基酸螯合钙,为复合氨基酸螯合钙的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番荔枝子脂肪油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番荔枝子脂肪油化学成分及体外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活性。方法:对番荔枝子脂肪油进行甲酯化后,应用气相色谱(GC)分析与混合对照品对照,分析其主要化学成分及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选取人肝癌细胞(SMMC-7721和HepG2),人宫颈癌细胞(Hela),人肺癌细胞(A-549),人乳腺癌细胞(MCF-7),用MTT法研究番荔枝子脂肪油的体外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结果:番荔枝子脂肪油部位脂肪酸的相对质量分数为80.9%,其中不饱和脂肪酸的相对质量分数达51.1%;番荔枝子脂肪油对上述5种人肿瘤细胞抑制作用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10.4,0.57,30.3,44.3,6.7 mg·L-1。结论:番荔枝子脂肪油中主要含有油酸、亚油酸、棕榈酸和硬脂酸,其对人肝癌HepG2细胞有选择性抑制其增殖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针刺是否具有抑制脂毒性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临床针剌治疗34例单纯性肥胖病患者3个疗程.治疗前后测量体重指数(BMI)、脂肪百分率(F%)。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胰岛素、脂联素.生化比色法测定血脂、血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主要的八种游离脂肪酸.并与20例正常人对照。结果:临床总有效率88.2%.针剌可提高患者降低的胰岛素敏感指数(IAZ。t=-5.103.P=0.000)。针剌后F%的降低与不饱和脂肪酸升高的相关性具有显著性意义(r=0.402。P=0.019)。与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的比值的升高的相关性亦具有显著性意义(r=0.348,P=0.044)。高密度脂蛋白升高与二十碳五烯酸的升高的相关性具有显著性意义(r=0.352,P=0.041)。BMI的降低与高密度脂蛋白的升高的相关具有显著性意义(r=0.357.P=0.038)。针刺后脂联素水平显著升高(与治疗前相比P=0.000)。FFAs降低与脂联素升高的相关性具有显著性意义(r=-0.349,P=0.043)。结论:针剌可以降低肥胖患者的游离脂肪酸水平,提高其胰岛素敏感性。从而表现出抑制脂毒性的效应。针剌抑制脂毒性的作用与提高脂联素水平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三尖杉种仁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三尖杉种仁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方法:采用索氏回流法提取三尖杉种仁的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离和鉴定其化学成分,并通过滤纸片扩散法和MTT法初步研究挥发油的抑菌及细胞毒活性.结果:从三尖杉种仁的挥发油中共鉴定出23种化学成分,主要为油酸(34.53%)、棕榈酸(12.04%)、亚油酸丁酯(9.56%)、油酸乙酯(9.31%)等;活性检测表明挥发油样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coli和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l显示较强的抑制作用,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K562具有较高细胞毒活性,并呈剂量-效应依赖关系,IC5016.14 mag·L-1.结论:三尖杉种仁的挥发性成分主要为脂肪酸类、脂肪烷烃类及萜类,有抗菌、抗肿瘤活性,具有进一步开发利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马振中  李晓琦  黄萌萌  王飞  陈彦 《中草药》2020,51(1):210-215
目的对不同产地薏苡仁药材中的7种甘油三酯含量及2种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进行测定,评价不同产地薏苡仁药材的质量。方法采用HPLC-ELSD法测定薏苡仁药材中7种甘油三酯含量,建立HPLC-UV法测定油酸、亚油酸含量,并结合聚类分析对薏苡仁药材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14批薏苡仁药材中三亚油酸甘油酯、1,2-二亚油酸-3-油酸甘油酯、1,2-二亚油酸-3-棕榈酸甘油酯、1,2-二油酸-3-亚油酸甘油酯、1-棕榈酸-2油酸-3-亚油酸甘油酯、三油酸甘油酯、1,2-二油酸-3-棕榈酸甘油酯质量分数分别在0.31%~0.83%、0.81%~1.81%、0.38%~0.95%、1.19%~2.39%、0.67%~1.58%、0.71%~1.55%、0.44%~1.13%;14批薏苡仁药材中油酸、亚油酸含量分别在0.45%~0.72%、0.37%~0.53%;聚类结果可知,以甘油三酯和脂肪酸为变量可以把薏苡仁药材聚为3类。结论不同产地薏苡仁药材甘油三酯及脂肪酸的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聚类结果未发现其含量和产地的相关性。多组分含量测定能更全面地反映薏苡仁药材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传统润下药火麻仁Fructus Cannabis与人源肠道菌相互作用的特点。方法运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对火麻仁水煎液中主要的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和亚麻酸进行含量测定,采用固体与液体的体外厌氧培养方式,结合16Sr RNA技术分析火麻仁水煎液对人源肠道菌生长情况的影响,并采用HPLC法测定人源肠道菌对火麻仁水煎液中亚油酸与亚麻酸代谢的影响,同时对可能出现的新产物共轭亚麻酸及共轭亚油酸进行测定。结果火麻仁水煎液显著促进了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生长,表现为大肠志贺杆菌Escherichia-shigella显著增多(P0.01)、脆弱拟杆菌Bacteroides显著减少(P0.01),故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的生长受到了抑制,而火麻仁水煎液中含有的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经人源肠道菌代谢后含量均降低,且有代谢产物共轭亚油酸和共轭亚麻酸的生成。结论火麻仁水煎液与人源肠道菌相互作用明显,药物能改变菌群结构,菌群能代谢药物成分,这种分析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部分还原了药物口服途经肠道部位的物质代谢反应,为探明火麻仁在临床治疗中的物质基础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树发的挥发油和脂溶性成分。方法: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树发挥发油和脂溶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共鉴定出34个挥发油成分,占总量的17.93%,其成分类型主要包括萜类(6.71%),酮类(4.19%)及醇类(3.27%),主要成分为4-戊烯-2-酮(4.19%),cis-7-十四烯醇(3.03%),3,7-二甲基辛烯(1.30%),新己烷(1.28%)和大牦牛儿烯D(1.01%);共鉴定出33个脂溶性成分,占总量的89.63%,其成分类型主要包括脂肪酸类(81.65%),烷烃类(4.49%)和醇类(1.67%),主要成分为反亚油酸甲酯(34.98%),油酸甲酯(10.94%),14-甲基-十五烷酸甲酯(7.40%)和硬脂酸甲酯(4.13%)。结论:首次从树发中提取并鉴定了挥发油和脂溶性成分,为树发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山西不同产地酸枣仁中脂肪酸类成分的特征。方法: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山西28个不同产地酸枣仁中脂肪酸类成分进行分离与鉴定,采用聚类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山西不同产地酸枣仁脂肪酸得率变化范围在22. 09%~31. 10%;鉴定出共有脂肪酸类成分24种,其中不饱和脂肪酸相对质量分数处于68. 22%~89. 92%。聚类分析在欧式距离系数5. 0处,山西酸枣仁样品明显分为两类。结论:山西产酸枣仁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产地对酸枣仁中脂肪酸类成分的含量影响较小。深入开发山西产酸枣仁脂肪酸类成分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炮制对莱菔子及水煎液中脂肪油含量及组分的影响。方法:用质量法测定供试品及水煎液中脂肪油含量,脂肪油经甲酯化用气质联用技术对脂肪酸分析其组分。结果:莱菔子生炒品脂肪油含量相近,水煎液中炒品含量高于生品。生、炒品脂肪油中均检出了芥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11-二十碳烯酸、棕榈酸、硬脂酸、花生酸、山嵛酸。结论:炒制有利于莱菔子中脂肪油在水煎液中的溶出,对其组分和含量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