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杭菊花挥发性成分的表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5种栽培类型杭菊花(早小洋菊、迟小洋菊、大洋菊、异种大白菊和小汤黄)挥发油成分,为其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5种栽培类型杭菊花挥发油,用GC毛细管色谱柱进行分析,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GC-MS鉴定化学成分。结果:从早小洋菊、迟小洋菊、大洋菊、异种大白菊和小汤黄挥发油中分别检出179,167,209,211和270个色谱峰,分别鉴定了54,56,60,55和65个化合物,分别占挥发油总量的73.40%,64.14%,65.19%,53.55%和62.89%。结论:5种栽培类型杭菊花挥发油中共有成分为1,3,3-三甲基环己-1-烯-4-甲醛、冰片、α-姜黄烯、α-甜没药萜醇、顺式石竹烯、桧脑、安息香酸苄酯、β,β-二甲基苯丙酸甲酯、2,4-癸二烯醛和二十一烷;其中桧脑含量最高,分别占挥发油总量的11.96%,10.51%,10.95%,13.28%和10.77%,为5种栽培类型杭菊花挥发油中最具特征的成分;其次是β,β-二甲基苯丙酸甲酯,分别占挥发油总量的1.51%,1.86%,2.52%,4.89%和2.51%。杭菊花栽培类型不同,挥发油中化学成分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各有区别,结果为杭菊花栽培类型的确立提供了化学方面的佐证,亦为其质量评价提供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2.
安徽产菊花挥发性化学成分的表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6种栽培类型安徽产菊花(早贡菊、晚贡菊、黄药菊、滁菊、小亳菊和大亳菊)挥发油成分,为其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6种栽培类型菊花挥发油,用GC毛细管色谱柱进行分析,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GC-MS鉴定化学成分。结果:从早贡菊、晚贡菊、黄药菊、滁菊、小亳菊和大亳菊挥发油中分别检出247,226,246,182,216和122个色谱峰,分别鉴定了75,54,78,50,53和43个化合物,分别占挥发油总量的85.67%,82.80%,81.38%,73.22%,71.51%和72.87%。结论:除滁菊外,其他5种菊花中单萜含量较倍半萜高;早贡菊和晚贡菊在挥发油成分上没有差异,醋酸马鞭草醇酯为两者的主要成分,分别占挥发油总量的32.10%和37.85%;1R-樟脑是黄药菊的主要成分,其次是甜没药醇氧化物A,分别占挥发油总量的28.70%和12.58%;β-芹子烯和龙脑是滁菊的主要成分,分别占挥发油总量的17.85%和12.84%;桉叶素是小亳菊的绝对主要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21.33%;大亳菊中马鞭草烯氧化产物占挥发油总量的25.32%,菊油环酮占挥发油总量的8.26%。从整体来看,安徽产6种栽培类型菊花挥发油中共有成分为樟脑烯、龙脑、龙脑醋酯、1R-樟脑、左旋-4-萜品醇、α-松油醇、桉叶素、顺式-石竹烯、氧化石竹烯、杜松脑、β-倍半水芹烯、α-姜黄烯和β-金合欢烯等。这些结果为安徽产菊花栽培类型的确立提供了化学方面的佐证,亦为其质量评价提供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3.
红心菊和黄菊挥发油抑菌效果的分析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比较江苏地产两种杭菊花栽培类型(红心菊、黄菊)挥发油的抑菌效果,为其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红心菊和黄菊挥发油,使用体外抗菌试验的管碟法分析比较两种挥发油对6种常见菌的抑菌效果。结果红心菊和黄菊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表皮球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在一定浓度范围时有良好的杀菌效果,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抑菌效果与供试液浓度成正比。结论首次发现黄菊挥发油的抑菌能力稳定地高于红心菊挥发油,这对射阳洋马基地的种植品种选择及洋马菊花挥发油在洗化业的深加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其质量评价提供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4.
海南桃金娘叶挥发油化学成分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鉴定海南桃金娘叶的挥发油化学成分。 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海南桃金娘叶的挥发油,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化学成分及其含量进行分析。 结果: 从海南桃金娘叶的挥发油中共鉴定出50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9.98%,且以萜类为主,其中主要成分有石竹烯(13.96%),石竹烯氧化物(13.15%),2,4,5三甲基苯甲醛(9.15%),2-十二烯醛醇(8.55%),1,1,4,8-四甲基-4,7,10-环十一三烯(5.05%),反式-1,4-二甲基-β-亚甲基-环己醇(4.22%)。 结论: 海南桃金娘叶挥发油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该研究为其药用功能提供了理论基础,及其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红心大白菊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目的 :分析我国中药材GAP基地红心大白菊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为其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红心大白菊挥发油 ,用GC毛细管柱进行分析 ,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 ,并用GC-MS法鉴定化学成分。结果 :检出 136个色谱峰 ,鉴定出 47个化合物 ,占挥发油总量的 62.24%。结论 :红心大白菊挥发油中 ,雪松醇、喇叭醇和 1-(1,5-二甲基-4-己烯基 )-4-甲基苯是其主要成分 ,以倍半萜类化合物喇叭醇含量最高 ,占总挥发油量的 13.9%。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乌药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为乌药的进一步开发提供基础依据。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乌药叶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结果 从乌药叶中共分离到挥发油组分49种,占挥发油总量的76.73%。乌药叶挥发油主要由多环芳烃类、酮、醇、烯、酯类化合物组成。结论 乌药叶挥发油成分较多,具有一定的开发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朱桔叶挥发油化学成分及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朱桔叶挥发油化学成分,初步研究其抑菌活性。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朱桔叶中的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和峰面积归一化法分析其化学成分和相对含量;采用微量二倍连续梯度稀释法确定挥发油杀菌效果。结果:通过GC-MS从朱桔叶挥发油中分离41种化合物,鉴定36种。柑橘叶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r-榄香烯(30.691%)、β-石竹烯(18.895%)、水芹烯(10.814%)、2-异丙基-甲苯(7.977%)、α-石竹烯(5.260%)、α-金合欢烯(4.805%)等;初步的抑菌试验结果显示朱桔叶挥发油对大肠埃希菌的抑制效果[最小抑菌浓度(MIC)3.9 g·L-1,最小杀菌浓度(MBC)5.6 g·L-1]最为显著,其次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假丝酵母。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假丝酵母。结论:通过GC-MS测定和鉴别了朱桔叶挥发油化学成分,抗菌实验表明其挥发油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为朱桔叶挥发油的开发利用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不同产地杜仲叶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比较贵州遵义、四川绵阳、河南信阳3个产地杜仲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提取杜仲叶的挥发油,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 贵州遵义产杜仲叶挥发油共鉴定出38种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80.62%;四川绵阳产杜仲叶挥发油共鉴定出59种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83.77%;河南信阳产杜仲叶挥发油共鉴定出30种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72.76%。结论: 不同产地杜仲叶挥发油成分在组成和含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不同季节一年蓬花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一年蓬花的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其化学成分进行鉴定,采用面积归一法测定了各组分的含量。 结果: 从春季和秋季一年蓬花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51,32个组分,分别占其挥发油总量的80.66%,90.85%。 结论: 春季和秋季一年蓬花挥发油以萜类化合物为主,高于2.00%的化学成分相同。  相似文献   

10.
杭菊不同栽培类型内在质量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通过对杭菊不同栽培类型主要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为杭菊的质量评价提供依据。方法:以绿原酸、总黄酮和挥发油含量作为测定指标,对9个不同栽培类型的杭菊进行考察和比较。结果与结论:不同栽培类型的杭菊各主要化学成分相似,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绿原酸质量分数金菊2号最高,为6.66‰,远高于药典规定的2‰标准;总黄酮质量分数异种大白菊最高,为9.49%;挥发油异种大白菊最高,为 3.30 mL·kg-1。  相似文献   

11.
淹水胁迫对药用菊花苗期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药用菊花对水淹胁迫的反应,筛选可靠的评价耐涝性指标.方法:以小白菊、长瓣菊、红心菊为研究对象,进行淹水处理,分析淹水胁迫对其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随淹水胁迫处理加深,各参试药用菊花类型总叶绿素含量、叶片相对含水量呈下降趋势;丙二醛(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可溶性糖含量总体上随胁迫程度的加深而升高;红心菊过氧化氢酶(CAT)含量变化趋势为先升高后下降,小白菊及长瓣菊CAT含量变化趋势为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总体上呈现先增后降再升高的变化趋势;淹水4 d解除胁迫,3 d后各生理生化指标均不能恢复到对照水平.结论:淹水4 d对参试药用菊花类型产生严重伤害;3种类型药用菊花耐涝性为红心菊>小白菊>长瓣菊;MDA,CAT的变化趋势与耐涝性表现相符,可作为药用白菊花耐涝性评价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2.
半边莲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半边莲Lobelia chinensis Lour.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用溶剂提取、萃取、硅胶正相柱色谱及结晶法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鉴定结构.结果:从半边莲全草中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结构分别为:5-羟基-4'-甲氧基黄酮-7-O-芸香糖苷(1),正丁基-O-β-D-吡喃果糖苷(2),5,7-二甲氧基香豆精(3),cirsiumaldehyde(4),香叶木素(5),5-hydroxymethyl-2-fumncarboxaldehyde(6)和6-羟基-7-甲氧基香豆精(7).结论:化合物2~4,6,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药用白菊花苗期耐盐性鉴定   总被引:17,自引:8,他引:9  
目的 :对即将移栽大田的 4个药用白菊花栽培类型苗的耐盐性进行鉴定 ,为发展药用白菊花在盐碱地种植提供依据。方法 :将苗栽培在装有石英砂的花盆内 ,用不同NaCl浓度的Hoagland营养液处理 30d后 ,测定株高、干重和叶绿素含量 ,以相对生长速率为主要鉴定指标 ,同时考察菊花植株体内Na+,K+ 和Cl-分配情况。结果和结论 :4个白菊花栽培类型苗间耐盐性存在差异 ;大白菊和长瓣菊耐盐性较弱 ,红心菊和小白菊耐盐性较强 ;红心菊和小白菊适于在盐碱地种植。  相似文献   

14.
药用白菊花新品种选育研究   总被引:31,自引:18,他引:13  
目的 :通过对药用白菊花 4个栽培类型的性状观测和产量比较 ,以期为药用白菊花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及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区组田间试验设计 ,结合方差统计分析方法 ,对白菊花 4个栽培类型的产量和主要植物学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结论 :白菊花 4个栽培类型在植物学性状存在一定的差异 ;单株头状花序 (即花头 )的数量是构成白菊花产量的主要因素 (r=0 .92 5 ) ;产量以“红心菊”和“小白菊”显著高于“大白菊”和“长瓣菊”。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菊花、叶和茎的体外抗氧化活性,为菊花、叶、茎资源的充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绿原酸为对照组(CHA),分为菊花水提物组(JH-S),菊花醇提物组(JH-C),菊叶水提物组(JY-S),菊叶醇提物组(JY-C),菊花茎水提物组(JJ-S),菊花茎醇提物组(JJ-C),分别测定提取物的还原能力及对羟基自由基(·OH),二苯代苦味酰基自由基(DPPH·),脂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O-2·)的清除率,研究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菊花,叶,茎提取物和绿原酸的抗氧化作用与浓度呈正相关。菊花、叶、茎的水、醇提取物(0.20 g·L-1)和绿原酸相比,还原能力分别为2.260,2.270,2.261,2.260,2.261,2.272,2.256均无差异,且各醇提物和水提物之间也无差异;对·OH,O-2·均具较强的清除作用,且水提物的作用均好于其醇提物,尤其抗O-2·作用明显强于绿原酸清除DPPH·,脂自由基方面效果均优于水提物,菊茎醇提取物对DPPH·清除率略高于绿原酸,相同浓度下菊叶清除脂自由基作用胜于菊花。结论:菊花、叶和茎提取物均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菊叶抗氧化作用与菊花相当。菊叶和茎作为天然抗氧化剂有较好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菊花Chrysanthemum morifolium是我国传统中药材,其非药用部位的产量远远高于花序,仅菊茎叶产量就为药用部位的3.5倍;长期以来,菊非药用部位未得到充分利用,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因此,药用菊非药用部位的深入研究与开发值得关注。研究表明,菊非药用部位富含挥发油类、黄酮类、酚酸类以及多糖类等成分,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抗惊厥和改善肠道失调等功效。通过对药用菊在栽培和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茎、叶、根等非药用部位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其资源利用现状进行归纳分析,以期为药用菊非药用部位的资源价值发现与产业化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对不同栽培类型药用菊花叶片主要活性成分进行分析,为进一步中药新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依据.该研究以UV-VIS测定不同栽培类型药用菊花叶片总黄酮(TF)含量,HPLC测定木犀草苷(GA),槲皮苷(QU),绿原酸(CA),3,5-O-二咖啡酰奎宁酸(CQ)的含量.结果显示安徽歙县晚贡菊TF量最高为7.13%;安徽亳州大亳菊GA量最高为33.45 mg·g-1;江苏射阳红心菊QU量最高为29.25 mg·g-1;江苏射阳长瓣菊CA量最高为13.14 mg·g-1;浙江桐乡大洋菊CQ质量分数最高为7.35 mg·g-1.不同产地不同栽培类型药用菊花叶片中主要活性成分含量差异显著,且不同产地相同栽培类型之间差异亦显著,结果表明药用菊花叶片可以作为中药新资源开发的新来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整体评价菊茎叶水提取物(JST)和乙醇提取物(JCT)对肠功能失调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应用脂多糖(LPS)制备兔肠功能失调模型,给予JST和JCT,应用1H-NMR技术研究兔粪便内源性代谢物变化规律。结果相比对照组,模型组乳酸盐、甲酸盐显著增加,丙酸盐、谷氨酰胺、谷氨酸盐、天冬氨酸等显著下降;JST和JCT均能够增加天冬氨酸、腺嘌呤、苯丙氨酸、酪氨酸水平,同时降低甲酸盐水平。结论代谢通路分析表明JST和JCT通过调节LPS所致紊乱的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盐代谢,以及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发挥改善肠道功能紊乱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沈廷明  黄春情  吴军军  杨成梓  陈珏  刘知远 《中草药》2020,51(24):6362-6366
目的 对畲药十二时辰花Clematis florida.var.plena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研究,为十二时辰规模化合理栽培及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十二时辰花中的挥发油,采用GC-MS进行分析鉴定,并采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百分比含量。结果 从十二时辰花挥发油中检出32种成分,鉴定出20种挥发油化学成分,其中含量高于1%的成分有13个,占比最多的5种成分分别为棕榈酸(26.94%)、叶绿醇(10.58%)、亚油酸(6.13%)、十五烷(4.54%)和正二十三烷(3.84%),以棕榈酸含量最高。结论 采用GC-MS联用技术分析十二时辰花挥发油活性成分的主要化学组成,为推广十二时辰的种植、生产及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