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骨髓检查及巨核细胞形态学指标在血小板减少时的价值。方法:对5 6 1例血小板减少患者进行了骨髓分析,并对巨核细胞的分化及其形态等进行了观察。结果:血小板减少以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及各种急性白血病(AL )患者最为常见,分别占38.7%和2 4 .6 % ;再生障碍性贫血(AA)及AL患者骨髓巨核细胞数明显减少(P<0 .0 1) ;ITP、AA、AL 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巨核细胞明显成熟障碍,伴有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数量减少;MDS及AL时巨核细胞有病态造血。结论:骨髓巨核细胞的分化及形态观察在血小板减少时查找原因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对于不明原因的血小板减少患者,应重视骨髓巨核细胞检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以出血为起始的血细胞减少性疾病外周血小板及骨髓巨核细胞形态特点,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用瑞氏染色,对患者外周血涂片血小板及骨髓巨核细胞形态进行分析观察。结果(1)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组主要以外周血椭圆形血小板和涂片尾部出现大小不均-血小板3-4个聚集现象为主,骨髓主要见于单圆核巨核细胞、小巨核细胞及多圆核巨核细胞。(2)急性白血病(AL)组仅表现外周血涂片尾部出现大小不均-血小板3~4个聚集现象。(3)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组外周血小板体积小为主要特征尤以骨髓巨核细胞≤3个/片。(4)巨幼细胞性贫血(MA)组则以外周血巨大血小板及骨髓体积增大巨核细胞和多分叶核巨核细胞为主要特征。(5)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组外周血小板主要表现为大小不均一较明显,骨髓则以多分叶核巨核细胞检出率较高。结论以出血为起始的各类血细胞减少性疾病其外周血小板及骨髓巨核细胞均可见有病态细胞,尤以MDS组最为显著,提示病态血小板及巨核细胞在各类血细胞减少性疾病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以单纯血小板减少为首发表现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方法分析4例MDS以血小板减少为首发表现的病例资料。结果本文4例MDS其突出表现并非以贫血为主,而是以血小板减少为首发特征。初诊均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而行波尼松治疗。虽2例首次治疗血小板呈一度恢复正常,但随之即下降;2例按ITP治疗无效。4例随病情进展均出现2系甚至3系血细胞减少及不同程度病态造血,其中1例最终转RAEB(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粒细胞增多);1例出现染色体核型异常。结论此类患者病史主要表现出血,容易误诊,早期观察病态细胞及多指标联合检测综合分析对诊断有帮助;同时动态随访对确诊MDS及防止MDS漏诊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获得性低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ATP)又称纯巨核细胞再障性血小板减少症。其临床表现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极相似,但其骨髓表现不同。AATP的骨髓巨核细胞减少或者缺如,粒、红二系正常。近年来,国外报道了16例,国内自1982年温氏报告6例后,近年来已先后报道了68例。本病易误诊为ITP、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MDS)、再生障碍性贫血(AA)。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对有关文献进行复习,现将我院所遇见的22例住院患者报告于下。  相似文献   

5.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是一组恶性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 ,以血细胞的质、量异常 ,骨髓病态造血及高风险发展为急性白血病为主要特征。大部分 MDS患者在骨髓内造血活跃的同时 ,却伴有外周血细胞减少。MDS患者出血的严重程度主要与骨髓血小板生成减少、功能异常有关 [1 ]。但随着对正常和病理性巨核细胞生成研究的不断深入 ,巨核细胞与各种血液病的诊断及相互联系更受重视。本文通过对我院1997年 6月至 2 0 0 0年 8月住院的 MDS患者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患者骨髓中的小巨核细胞检测的比较 ,探讨骨髓小巨核细胞检测对 MDS…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低原始细胞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非重症再生障碍性贫(NSAA)骨髓巨核细胞的比较观察,探讨其在MDS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确诊的低原始细胞(5%)MDS患者78例,特发性小板减少性紫癜(l TP)50例,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20例、非重症再生障碍性贫(NSAA)18例患者的骨髓穿刺涂片,对巨核细胞进行观察分类、比较及分析。结果 MDS主要以单圆核巨核及多圆核巨核细胞为主要病态造血表现,其次为小巨核细胞。比较上述病态巨核细胞形态在各组的分布情况,发现MDS组显著高于ITP、PNH、NSAA组(P0.05),而小巨核细胞几乎只出现在MDS病例中。ITP组病态巨核细胞的检出率明显高于PNH、NSAA组,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多分叶巨核细胞主要见于ITP和MDS组,并且ITP组与MDS、PNH、NSAA组比较显示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髓象中小巨核及单圆核和多圆核巨核细胞病态巨核细胞检出率与MDS病态造血程度有关,其病态巨核细胞特征的观察对MDS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单纯血小板减少为首发症状的MD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分析52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中误诊的6例,以提高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诊断水平。方法:利用临床资料,细胞形态,遗传学检查分析6例误诊病例。结果:52例ITP中6例是以单纯血小板减少为首发症状的MDS。其中3例染色体异常,2例最终转变为急性白血病。结论:单纯血小板减少可以是MDS的首发症状,与ITP鉴别,可以避免一些无效的可能有害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骨髓增生异常的特性及其与疾病活动度的关系.方法 SLE初次诊治患者48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患者10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e purpura,ITP)患者10例.所有患者都因血细胞减少予骨髓穿刺.骨髓涂片Wright-Gimsa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同时对比观察10例MDS和ITP患者的骨髓,评价骨髓增生异常的情况.I临床和实验室资料通过病历记载获得,SLE疾病的活动性根据SLEDAI标准评估.结果 48例SLE患者中白细胞减少12例,贫血43例,血小板减少28例,Coombs'试验阳性17例.31例患者有骨髓发育异常,以派-胡畸形最常见,还有红系和巨核细胞系发育异常.而10例MDS患者至少可以发现一系的病态造血.而ITP患者只是巨核细胞明显增多,出现幼稚产血小板巨核细胞,而粒系和红系没有病态造血.骨髓病态造血的出现和SLE活动明显相关,5例有狼疮性肾炎的患者骨髓均有病态造血.15例复查骨髓的患者中,12例疾病控制良好的患者骨髓病态造血消失.结论 血细胞减少是SLE常见的表现,骨髓的各系包括粒系、红系和巨核细胞系均可以有病态造血,疾病控制后病态造血可消失.SLE患者骨髓的病态造血和SLE的严重性相关,可作为评价SLE活动性的指标.同时,对没有染色体异常的骨髓病态造血,诊断MDS时需排除SLE.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以血液系统改变为主要首发表现的风湿免疫病患者骨髓形态特点,初步探讨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在其诊疗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的风湿免疫病患者骨髓表现及血液学改变。结果464f0的风湿免疫病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贫血者22例(47.8%)、白细胞减少19例(41.3%)、血小板减少17例(37.0%),a-系减少者21例(45.7%),同时有两系减少者18例(39.1%),全血细胞减少3例(6.5%)。骨髓红系主要呈增生活跃或减低的慢性病贫血及溶血表现。粒系可见中毒改变。巨核细胞数可正常或减少,伴成熟障碍。部分血小板正常的患者骨髓巨核细胞缺如。结论风湿免疫病常以因血液系统受损导致的各种血液学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骨髓细胞形态检查及特点对以血液学异常为主要首发表现的风湿免疫病与原发造血系统疾病的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合并血小板减少的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性血管炎(AAV)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以提高对该临床合并症的认识。方法现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1月至2019年9月期间住院的17例AAV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血小板减少组),并与同期未合并血小板减少的51例患者(血小板正常组)对比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血小板减少组骨髓穿刺结果提示:1例患者骨髓抑制,1例患者骨髓穿刺结果未报告骨髓巨核细胞数值,骨髓巨核细胞数目为84 (0~200)个,且4例血小板抗体阳性。血小板减少组出现咯血、胸腔积液、腹腔积液比例均高于血小板正常组,血红蛋白、C3、白蛋白水平均低于血小板正常组,CRP水平、c-ANCA阳性率高于血小板正常组,MPO-ANCA水平、p-ANCA阳性率均低于血小板正常组(均P<0.05)。17例AAV合并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均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6例联合环磷酰胺治疗,6例联合血浆置换治疗,2例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治疗后8例好转,7例死亡,2例因预后差,自动出院后失访。其中8例合并肾脏受累的患者,3例单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2例死亡,5例患者联合血浆置换治疗后均好转。结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可能继发于AAV患者,血小板减少可能是AAV预后不良的标志,当患者出现血小板减少的时候更容易出现咯血、腹腔积液、胸腔积液、CRP升高、C3下降和低白蛋白血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SLE患者骨髓增生异常的特性和及其与疾病活动度的关系。方法:符合1982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制定的SLE诊断标准的初次诊治患者48例,男3例,女45例,年龄15~63岁,平均(35.36±12.87)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MDS)患者10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ITP)患者10例。所有患者都因血细胞减少予骨髓穿刺。骨髓涂片Wright-Gimsa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同时对比观察10例MDS和ITP患者的骨髓。骨髓增生异常的标准包括:多核红细胞、巨幼样变、派-胡畸形、粒系核分叶过多或过少,小圆巨核细胞、巨大血小板。临床和实验室资料通过病历记载获得,SLE疾病的活动性根据SLEDAI标准评估, 总分在10分或10分以上考虑为疾病活动。结果:48例SLE患者中白细胞减少12例,贫血43例,血小板减少28例,Coombs'试验阳性17例。31例患者有骨髓发育异常,以派-胡畸形最常见,还有红系和巨核细胞系发育异常。而10例MDS患者至少可以发现一系的病态造血。而ITP患者只是巨核细胞明显增多,出现幼稚产血小板巨核细胞,而粒系和红系没有病态造血。骨髓病态造血的出现和SLE活动明显相关,5例有狼疮性肾炎的患者骨髓均有病态造血。15例复查骨髓的患者中,12例疾病控制良好的患者骨髓病态造血消失。结论:提示SLE患者血细胞减少是常见的表现,骨髓的各系包括粒系、红系和巨核细胞系均可以有病态造血,疾病控制后病态造血可消失。SLE患者骨髓的病态造血和SLE的严重性相关。骨髓的病态造血可作为评价SLE活动性的指标。同时,对没有染色体异常的骨髓病态造血,诊断MDS时需排除SLE。  相似文献   

12.
目的系统分析123例血液病患者骨髓涂片中巨核细胞的数量及病态巨核细胞检出率。方法对123例确诊为血液病患者及10例健康者抽取骨髓进行涂片,做形态学检查,计数1000个非红系细胞,计算出病态巨核细胞检出率及淋巴样小巨核细胞的检出率。结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组巨核细胞数高于正常组和其他组(P<0.05);再生障碍性贫血(AA)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低于正常组(P<0.05);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MDS)病态巨核细胞数高于其他组(P<0.01);淋巴样小巨核细胞以MDS组最多见,高于正常组和良性血液病组(P<0.01)。结论骨髓涂片巨核细胞数分析在血液病诊断和鉴别诊断中起重要作用,淋巴样小巨核细胞可作为良性与恶性血液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3.
获得性低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获得性低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ATP)患者的临床观察和分析,探讨AATP的诊断、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方法采集16例临床诊断为AATP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结合患者的既往史、疾病进程和疗效进行分析,比较不同疗效组间年龄、血小板数、骨髓巨核细胞数、血小板相关抗体或自身抗体阳性率的差别。结果16例患者中既往有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史者4例。4例用皮质激素治疗有效,1例切脾,4例加用环孢素A治疗有效,1例加用环磷酰胺有效,6例用上述治疗无效。3例转为再生障碍性贫血(AA),1例转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激素的疗效与患者年龄、血小板数、巨核细胞数、血小板相关抗体或自身抗体阳性率无关。结论多数患者激素治疗无效,激素疗效与上述临床指标无关。激素治疗无效者加用环孢素A或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首次发现部分AATP患者由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转化而来,提示免疫因素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长期随访发现部分病例可转化为其他血液系统疾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机制.方法对41例病毒性肝炎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23例病毒性肝炎血小板正常患者和10例对照者进行骨髓穿刺和骨髓细胞学检查.结果74例研究对象骨髓象结果显示: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者67例(90.54%),骨髓有核细胞增生低下者4例(5.41%),系粒系、红系及巨核细胞系均增生低下,且均为病毒性肝炎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全片巨核细胞数正常者46例(62.16%),全片巨核细胞数<7个有23例(31.08%),全片巨核细胞数≤3个有10例,均为病毒性肝炎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41例病毒性肝炎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骨髓巨核细胞内胞浆颗粒减少9例,核内、胞浆内空泡变性19例,胞浆内可见圆形或椭圆形嗜酸性包涵体3例,病毒性肝炎血小板正常患者和对照者无1例有上述改变.结论初步发现部分病毒性肝炎患者有骨髓抑制现象,这可能成为引起病毒性肝炎血小板减少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多见于老年人,外周血表现为一系、两系或三系减少,骨髓表现为一系或多系病态造血,细胞过度凋亡。但以单纯血小板减少为首发表现的病例较少见。现将近年来我院收治的以血小板减少为首发表现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7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骨髓病态巨核细胞的比较观察,探讨其在MDS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72例MDS患者[包括26例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单系发育异常(RCUD)及46例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有多系发育异常(RCMD)]及44例ITP患者行骨髓穿刺涂片对巨核细胞进行分类、比较及分析。结果RCUD、RCMD及ITP组各类病态巨核细胞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尤以RCMD组病态巨核细胞检出率最高,明显高于RCUD及ITP组(P〈0.05),RCUD组高于ITP组,但组间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关于病态巨核细胞形态的异常分布,在MDS主要以单圆核巨核及小巨核细胞为主要病态造血表现,其次为多圆核巨核细胞,虽MDS组与ITP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但RCUD及RCMD组的检出率又明显高于ITP组(分别为P〈0.05、P〈0.01)。而多分叶巨核细胞主要见于ITP组,明显高于MDS与对照组(分别为P〈0.05、P〈0.01),并且MDS组与对照组比较也显示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髓象中单圆核巨核及小巨核病态巨核细胞检出率与MDS病态造血程度有关,其病态巨核细胞特征的观察对MDS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以血液系统表现为首发症状的爱滋病临床及血液学特点.方法 将我院2008年~2012年收治的13例爱滋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他们的临床表现及血液学改变.结果 13例病患中有3例发热,6例淋巴结肿大,4例肝大,3例脾大;3例白细胞减少,10例贫血,7例血小板减少;8例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骨髓细胞学检查显示为正常骨髓象、巨核细胞成熟障碍.结论 对于爱滋病患者而言,其血液学改变有一定的特点,而以血液系统表现为首发症状的爱滋病则极易合并机会菌感染,因此必须加强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及脾功能亢进的巨核细胞形态学改变。方法:选择228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为ITP组,332例脾功能亢进患者为脾亢组,以23例正常人员为对照组,观察对比3组人员巨核细胞形态学改变。结果:3组骨髓巨核系形态学比较,巨核细胞总数、原巨核细胞、幼巨核细胞、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巨核细胞裸核、变性巨核细胞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颗粒型巨核细胞、巨核细胞胞体、胞核体积大小ITP组与脾亢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TP巨核系成熟障碍重于脾亢,巨核系变异程度比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血小板参数联合骨髓涂片对血液疾病检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本院收治的90例血液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疾病类型的不同分为急性白血病组(AL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组(ITP组)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组(AA组),每组30例;同期选取30例在本院体检的健康者作为对比组,均给予血小板参数和骨髓涂片检验,比较各组的血小板参数[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变化、巨核细胞数及类型、骨髓增生程度,比较骨髓涂片结果中各组的血小板分布情况。结果对比组MPV、PLT、PCT水平与AL组、ITP组、A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A组PLT水平均低于AL组、ITP组(P<0.05);AA组MPV水平低于ITP组(P<0.05);ITP组MPV水平高于AL组,而PLT水平低于AL组(P<0.05)。AL组骨髓增生程度非常明显,属于极度活跃的状态,巨核细胞数量在0~35个之间,属于幼稚型;ITP组骨髓增生程度明显活跃,巨核细胞数量在8~120个之间,属于幼稚型;AA组骨髓增生程度为极度减少,巨核细胞数量在0~1个之间,属于幼稚型;对比组骨髓增生程度为活跃,巨核细胞数在9~32个之间,属于成熟产板型。在骨髓涂片检查中,AL组、ITP组、AA组的血小板分布呈现单个偶见,而对比组的血小板分布呈现成堆分布,差异明显。结论为患者进行血小板参数联合骨髓涂片检验,能有效了解血小板具体形态,并通过骨髓增生情况判断血液疾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何代英  舒琦  夏堪冀  王琛  徐诣芝 《重庆医学》2011,40(30):3044-3045
目的探讨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的骨髓巨核细胞数量和分布特点及其与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近几年收治的确诊为ITP的94例成年住院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94例成人ITP患者中有74例的骨髓巨核细胞增多,占78.72%,且以成熟的产板型巨核细胞减少或缺如,较幼稚的颗粒型巨核细胞显著增多为特点。94例中显效42例(44.68%),良效24例(25.53%),进步10例(10.64%),无效18例(19.15%)。总有效率80.85%。显效者骨髓巨核细胞增多者占76.19%,而无效者骨髓巨核细胞增多者比例为55.55%,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TP患者治疗前骨髓巨核细胞的数量及幼稚和成熟巨核细胞比例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