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五脏开窍”理论说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脏开窍”理论说异瞿岳云(湖南中医学院中医诊断研究所长沙410007)关键词五脏开窍藏象学说中,“心开窍于舌”……“肾开窍于耳”等五脏开窍理论,导源于《内经》。《灵枢脉度》说:“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  相似文献   

2.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肺主鼻”、“脾主口”、“肝主目”、“肾主耳”、“心主舌”等等,古代中医认为“五官”分属“五脏”,然而,这个观点尚不能用现代生理学来加以阐明,“五脏”与“五官”之间的联系至今还不清楚。近年来,笔者从事人体微经络的研究,观察了耳微经络的分布规律。继之,  相似文献   

3.
窍之一字,有孔、洞之义,在日常用语中也将其引申为解决事情的方便之门、关键之道。如“诀窍”、“窍门”等。在中医学中,将其定义为体内诸脏腑达于外界的通道,如“心开窍于舌,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予耳”等。现代临床上更多的是通过观察诸窍表现在外的生理病理特点来推测身体内部五脏气血阴阳的盛衰。  相似文献   

4.
人生活于自然界中,必然与外界环境密切相连。"人与天地相应"是中医学始终坚持的基本理论思想,"天人相应"的观念贯穿内经始末。人体五脏正常生命活动一方面靠系统本身来维持,同时又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外界环境通过诸多方面因素作用于人体,其中四时气候对人体生理病理影响是最大。文章所述"四时五脏阴阳"理论正是在此基础上,结合系列现代实验研究,以期能为今后相关科研和临床实践活动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从中医整体观出发,系统阐述衰老与五脏之间的相关性,五脏的功能失调均可导致气血津液代谢失常,产生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导致衰老的发生,着重探讨提出肝失疏泄致衰相关说,认为肝失疏泄是现代衰老的主要机制和关键病机。为中医衰老学说提供新的见解,提示在临床治疗时应当兼顾五脏进行调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医五脏开窍学说在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级中医专业的11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人。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观察组将中医五脏开窍学说引入理论与实践课教学。比较两组的中医内科考试成绩和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客观题得分、病例分析得分、总成绩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中医五脏开窍学说的教学方法在继发学习兴趣、加深理论知识掌握、利于临床思维培养、利于整合能力培养方面的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五脏开窍学说有助于提升中医学相关课程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7.
“醒脑开窍”针刺法是石学敏院士于1972年创立的用于治疗中风病的针刺方法,现已发展成为以此为核心特色的“石氏卒中单元”疗法,为中风病患者创造了更优越的治疗方案,享誉国内外,石氏“醒脑开窍”理论值得我们不断挖掘和学习。通过结合经典与现代研究梳理“醒脑开窍”理论,可提取总结出石院士的三点创见:对神之所主的发挥——“心为神之基,脑为神之主”、对中风病治则的发挥——“以神为统,辨病为主”、对中风病选穴的发挥——“调神为要,辅以通经”。  相似文献   

8.
"肝开窍于目",目与肝脏之间通过经络保持密切的联系,肝经循行于目,肝主藏血,目受血而能视,肝血不调则目病,肝气失和则生目疾。在临床上很多肝脏疾病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眼部症状和体征,比如黄疸、角膜色素环、干眼症、瞬眼及眼球震颤、眼底血管变化、暗适能力、夜盲、幻视、闪光盲等变化。借助于这些发现,有利于诊断某些肝脏疾病,判断预后。现代医学通过研究维生素A、肝细胞生长因子、肝脏的糖脂代谢、肝脏的矿物质代谢等可以很好地解释"肝开窍于目"这一古老理论。  相似文献   

9.
在浩如烟海的古医籍中,时常会提到“肝为五脏之贼”这一论点。其意何在? “贼”在那里?易引起初涉杏林者,百思不得其解。这里,笔者拟从肝主疏泄角度,略抒愚见,望同道参考。一、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通、畅达和升发气机的生理功能。其疏泄功能的正常与否?对全身气机升降出入的平衡协调起着重要的作用。肝疏泄正常,则脾升胃降,气机流畅,运化自如,心火下降,肾水上升,阴阳相交,水火相济。肝升发,肺肃降,升降得宜,则气机调  相似文献   

10.
"神机"是生命活动的基础与法则,能调控人体气化活动,不仅每脏各受神机调控,五脏系统之间更受整体神机主导。文章应用"神机"调控五脏理论分析"五脏咳"的临证基础可具体从神主导五脏气化活动、神机调控五脏的载体、神机调控五脏的规律、神机调控五脏的表现形式、"神"主导失职是"五脏咳"产生的前提、神机失常是"五脏咳"产生的内在原因、升降出入障碍是"五脏咳"产生的基本病机并结合临床运用分类探讨,认为咳证不能只注重诊治肺咳,更应辨证求机,分析咳证与脏腑神机失调的关系,探明神机异常原因,针对性治疗。  相似文献   

11.
"脾主五脏之气"反映脾对机体的整体与系统调控,体现以脾为核心的整体观和系统观。整体上,"脾主五脏之气"在生理观、病理观、发病观与治疗观、养生观等体现脾在五脏中的核心与主导地位。系统上,从脾-心、脾-肺、脾-肝、脾-肾、脾-胃、脾-脑等系统阐释脾与脏腑的相关性及其主导地位,为"脾主五脏之气"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正>肝为五脏之一,主疏泄和藏血,性如风木,喜条达而恶抑郁,故有"刚脏"之称;体阴而用阳,以血为体,以气为用,与五脏六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清代医家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一书中认为肝属"厥阴风木",并提出:"风木者,五脏之贼,百病之长。凡病之起,无不  相似文献   

13.
14.
正本院孙桂芝教授是中西医结合肿瘤学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导师,潜心研习并运用中医、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恶性肿瘤40余年,学术底蕴丰厚,经验宏富。笔者有幸随师侍诊,略有所得,现将其运用"肾为五脏之主"理论防治恶性肿瘤的学术经验介绍如下,以飨读者。1理论溯源1.1肾为五脏之主,性命之所系《内经》认为心为五脏之主,"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而肾是"作强之官","技巧出焉"(《素  相似文献   

15.
"化痰开窍"针刺法是防治高血脂诱发中风的有效方法。本文论述"痰""瘀"的定义、历史源流与中风发病的关系及针刺治疗方法。从病因辨证配穴的角度阐述了丰隆、三阴交和百会、人中四穴相配的理论和实验依据,详细分析了穴位配伍的中医理论机制及现代分子生物学机制。四穴相配产生协同效应,可起到清热化痰、活血化瘀的作用,并通过抑制脑缺血后炎症反应,抑制神经元凋亡等途径,促进脑部神经元修复和再生,对开展中风一、二级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胃气"理论对五脏衰(肺衰、心衰、肝衰、肾衰、脾衰)的指导作用,提出五脏衰竭与"胃气"强弱密切相关,"胃气"强弱决定五脏衰患者的预后,因此我们在临床诊治五脏衰患者尤其要重视培补"胃气",顾护"胃气"。  相似文献   

17.
咳嗽是儿科常见病之一。咳嗽虽不离于肺,但“肺朝百脉”,肺和他脏在生理功能上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因此,心、肝、脾、肾四脏疾病,常影响到肺的功能失司而致咳嗽。笔者就“五脏之咳”的治疗谈些体会。  相似文献   

18.
心开窍理论是五脏开窍理论的重要内容,“心在窍为舌”的观点倍受争议。对“心开窍于舌”、“心开窍于耳”、“心使窍于目”诸说梳理分析,从理论价值、临床意义及五行学说的介入等方面进行探讨,认为对心开窍理论的主流观点应予以认同,对其他观点亦不能轻易否定。  相似文献   

19.
魏凤琴 《陕西中医》2010,31(3):381-382
1对中医学气的认识 气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概念。根据气的生理作用和来源不同,人体之气又有元气、营气、卫气、宗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不同的名称。从逻辑层次角度言,处于最高层次的气为人体一身之气。人体一身之气分布于不同的部位,具有不同的生理作用,从而名称各异,如一身之气分布于人体五脏则称为五脏之气,激发推动和维持人体五脏的功能;分布于六腑,则称为六腑之气;分布于经络则称为经络之气等等。  相似文献   

20.
从脾胃与其它四脏的生理、病理关系,阐释五脏疾病从脾胃论治的理论意义,认为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五脏之间通过经络相互络属。同时,五脏生理、病理之间按照五行生克秩序维持着动态平衡,而五脏之中尤以脾胃为重,脾胃为后天气血之本,为其它脏腑的功能活动提供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