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高原新兵训练伤521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高原训练伤的发病情况。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 ,统计高原训练伤的构成比。结果 按单病种发生率前五位依次为冻疮 1 89人次 (占总伤率的 36 2 8% )、关节扭伤 81人次 (占总伤率的 1 5 5 4 % )、软组织擦伤 5 2人次 (占总伤率的 9 99% )、应力性骨折 2 1人次 (占总伤率的 4 0 3% )、急性腰扭伤 1 0人次 (占总伤率的 1 92 % )。该 5种训练伤累计占总伤率的 6 7 75 %。结论 因高原环境气候引致的冻伤占有很高的比例 ,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2.
高原军事训练中意外伤的调查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洛桑  苏正林 《西南军医》2008,10(2):89-90
目的调查高原军事训练中意外伤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治建议。方法采用门诊登记,巡诊时官兵回顾填表,进行统一登记分析。结果所调查的245位官兵中,训练受伤人数达87人,为总人数的35.5%,训练伤人次迭112人次,发生率45.7%。结论在高原地区军训中意外伤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为广大官兵缺乏对高原地区的认识,以及对军训安全的教育和防护措施,身体及心理素质差,训练计划欠科学。  相似文献   

3.
新兵入伍训练阶段军事训练伤的流行病学特点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调查分析步兵按照新的陆军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进行训练过程中军训伤发生的流行病学特点,明确其致伤原因,选取陆军及武装警察部队(仍采用旧大纲)某部参加2002年度入伍训练的3428名新兵,统一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陆军和武装警察部队军训伤发生率分别为27.21%和33.72%,陆军显著低高于武装警察部队(P<0.01),两组军训伤发生的时间高峰相近;训练伤以下肢为多;急性创伤性损伤与过劳性损伤的发生与受训部位明显相关。说明采用新的《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后,新兵入伍训练阶段军训伤的发生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4.
军事训练伤的流行病学特点,致伤因素及预防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军事训练伤(MilitaryTrainingRelatedInjury)简称军训伤,是部队人员的一种职业伤,通常指部队官兵,主要是士兵,特别是刚入伍的新兵在军事训练中发生的各种软组织和骨关节的急慢性损伤。近年来,由于训练强度增加,兵源素质变化,以及训练中卫生防护的不足,军训伤已成为部队常见病、多发病,也是造成训练缺勤和部队平时致残的主要因素之一。一、流行病学特点(一)发生率外军既往报告军训伤发生率自4.8%至引班不等。美军某分队负重46kg/人,强行军20km后随访12d,伤率为24%;某海军陆战队3个月基础训练中训练伤发生密度为19.9/1…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步兵、空军和装甲兵3兵种平时训练伤流行病学特征,对其病因进行比较分析。方法:参照《军事训练伤诊断标准及防治原则》,对训练伤1910例从兵种、年龄、损伤部位及性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步兵年均发生率为4.7%,装甲兵2.5%,空军2.3%,步兵与空军、装甲兵比较,差异显著(P〈0.05)。(2)17-22岁组训练伤发生率为62.9%。(3)急性创伤性损伤以骨折多见,慢性疲劳性损伤以腰部劳损多见。(4)3兵种训练伤发生率均以下肢损伤最高,腰部损伤次之。结论:步兵的急性损伤和慢性疲劳性损伤发生率最高,步兵比空军和装甲兵更易发生训练损伤。  相似文献   

6.
2006、2007年全军军训伤流行病学抽样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随机抽样调查2006、2007年全军监控点部队军训伤的发生与分布情况,分析其流行病学特点及趋势.方法 随机抽取全军9个军事训练伤监控点部队,以2006-2007年的参训军人为研究对象,按照<军事训练伤诊断标准及防治原则>的标准,采集所有军训伤资料数据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两年中被调查的71 836名参训军人共发生各类训练伤6 262例,其中2006年参训军人35 582名,发生军训伤2 455例,总发生率6.9%,2007年参训军人36 254名,发生军训伤3 807例,总发生率10.5%,两年军训伤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骨关节损伤、软组织损伤、器官损伤的构成比2006年分别为30.0%、63.7%、6.3%,2007年分别为47.6%、42.5%、9.9%,其中骨关节损伤、器官损伤所占比例2007年明显高于2006年(P<0.01).2007年度军训伤发生的高峰时间后移,器官损伤中以中暑比例较高.结论 2006、2007年军训伤的发生率较往年有明显上升,构成比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器官、骨关节损伤应成为防治的重点;加强军事训练伤知识的普及教育以及严格贯彻<军事训练健康保护规定>是有效降低其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分析某部国防生军事训练伤的发生与分布情况。方法:随机抽取某部2008年度国防生425例与新兵489例,均以相关训练与考核大纲入伍训练阶段的课目内容及标准为依据施训,按照《军事训练伤诊断标准及防治原则》的规定,对采集的训练伤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国防生训练伤总发生率18.1%;新兵训练伤总发生率14.1%。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国防生骨关节损伤、软组织损伤及器官损伤的构成比为19.5%、72.7%和7.8%;新兵为45.8%、48.3%和5.9%。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国防生训练伤发生率较新兵高,应加强训练伤防治知识的普及教育。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新兵发生军训伤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提高其防治水平。方法按照《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训练伤诊断分类标准》和有关规定制定诊断标准,进行调查、分类及统计分析。结果在4800名新兵军训中受伤620人次,发生率为12.9%。其中,软组织伤占90.3%,骨折与关节脱位占8.6%。下肢伤占79.5%。其中踝关节受伤占所有军训伤的44.8%,发生率最高。器械训练和5 km 越野跑致伤居前2位,分别占31.5%和29.5%。结论新兵军训伤受自身因素和客观因素影响。预防军训伤要全面提高新兵体质,调适心理状态,并施以科学的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9.
2001年8月中国军队第一次发布实行了《军事训练伤诊断标准及防治原则》(以下简称《标准》),明确规定了军事训练伤的定义、诊断标准及分类,规范了统一的防治原则。本文阐述了《标准》的主要编制内容,并重点介绍了军训伤预警指标的提出依据,指出在训练的3~4周内,肢体疼痛及关节周围肿胀的累计发生率为20%和10%时,应及时调整训练内容、时间及强度。同时还简述了《标准》历经十余年不断修改完善的过程。《标准》在试用应用过程中具有实用性、操作性强等特点,不仅为各类伤情报告、资料统计、科学研究、成果推广提供了统一的技术依据,而且为作训部门制定训练计划提供了可靠、可比、可信的理论依据,同时由于防治原则的统一规定以及强调了心理知识教育与指导的应用,全面有效地控制了军训伤的发生。全军10个军事训练伤监测点的流行病学调查统计结果证实,执行该《标准》后,年度训练周期军事训练伤的累计发生率从30%~45%降低至10%以下。  相似文献   

10.
新兵训练损伤的心理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强  崔英俊  王心 《人民军医》2007,50(5):255-256
目的:探讨心理及相关因素对新兵训练伤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某部男性新兵1610例,按照相关标准对其体质、体能进行测量和评价,并随访1年,对发生训练伤者进行分析。结果:共发生训练伤494例,发生率30.7%。训练损伤的危险因素包括入伍前体育活动少、下肢损伤史、个人对训练感到恐惧、应激性生活事件、对训练产生反感等,其中心理因素在影响新兵训练伤诸因素中占显著地位。结论:应注意加强新兵心理教育和心理疏导,以减少训练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