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以74例AMI患为对象,按是否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分A组和B组,A组(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32例,B组(不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42例,对比两组患的临床资料,分析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A组住院病死率显高于B组(P<0.05),A组3年再发心脏事件发生率和3年再发心脏事件病死率均显高于B组(P<0.05)。结论 AMI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住院病死率高,再发心脏事件发生率高,再发心脏事件病死率高,预后差。改善预后关键除积极治疗原发病外,及时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也极为关键。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与室性心律失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我院自1990年至1997年门诊及住院共20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AMI患者出现室性心律失常的特点。临床资料1.200例AMI患者均经临床、心电图和血清酶检查诊断为AMI,男性126例;女性64例,男女之比大致为2∶1;年龄30至93岁,平均年龄61.5岁,60岁以上160例(80%)。2.梗死部位:前壁105例;下壁50例;下壁 正后壁5例;前壁 下壁31例;前壁 正后壁5例;心内膜下1例;前间壁 右心室1例;下壁 右心室1例;前间壁 下壁 右心室1例。结 果1.1200例AMI检出的室性心律失常69例(34.5%),其中室性早搏59例(29.5%);非阵发性室性心…  相似文献   

3.
杨炜  郑新权 《心电学杂志》2011,30(4):309-310,313
目的 探讨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QT离散度(Q-Td)与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测量45例患者急性心肌梗死时的Q-Td,计算校正的QT离散度(Q-TdC).分析Q-Td、Q-TdC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根据有无室性心律失常分为观察组(n=28)与对照组(n=17).根据Q-TdC水平(分别以60ms、80ms为分界)分析其与室性心律失常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Q-Td、Q-TdC[(70.84±29.87)ms、(79.21±33.58)ms]与对照组[(46.19±17.03)ms、(51.64±17.71)ms]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Q-TdC≥60ms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概率(92.30%)高于Q-TdC<60ms者(21.05%)(P<0.05).Q-TdC≥80ms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概率(100.00%)高于Q-TdC<80ms者(10.34%)(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随着Q-Td或Q-TdC值的增大,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概率增高.  相似文献   

4.
马晓文 《山东医药》2007,47(31):88-88
2004年1月~2005年1月,笔者采用静脉注射倍他乐克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28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28例中,男18例,女10例,年龄42~75岁;患者均符合WHO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发病距入院时间均≤24h,其中≤6h11例。28例患者心功能Killip分级1级者22例,2级者5例,3级者1例。其中前壁梗死18例,下壁梗死4例,广泛前壁梗死(广泛前壁与前壁梗死有否重复?)4例,前壁加下壁梗死者2例;  相似文献   

5.
彭景兰 《山东医药》2011,51(34):19-19
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一旦出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Lown分级Ⅲ级以上室性心律失常与持续室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预后不佳。J波(心电图上J点抬高0.2mV、时限≥20ms的圆顶状或驼峰状波)是心电极不稳定的标志性表现,但J波改变与AMI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室速、室扑、室颤)与低血钾的关系。方法:选择112例AMI患者于发病后24至72小时内测血清钾,根据血钾浓度分为低血钾组(血钾<3.6mmol/L.,44例).及血钾正常组(血钾为3.7-5.5mmol/L,68例),观察、比较两组病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低血钾组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者为38例,占86.3%,血钾正常组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者为8例.占11.7%,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低血钾是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期间合并恶性心律失常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因临床特征及冠脉造影诊断AMI的3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患者分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A组)48例,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B组)277例,应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AMI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结果:与B组比较,A组年龄偏大,空腹血糖、尿酸、血肌酐、甘油三酯、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右冠状动脉病变比例均明显升高(P0.05);收缩压、舒张压、血红蛋白、白蛋白、肌酐清除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明显下降(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右冠状动脉病变、hs-CRP水平升高是AMI患者合并恶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P0.01)。结论:AMI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比例较高,且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右冠状动脉(RCA)病变、hs-CRP水平升高可能是AMI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8.
吴宁  张晓梅  徐春芳  张赤  郑奕 《山东医药》2008,48(22):84-85
回顾性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和健康者的心电学、心脏形态学指标。结果AMI患者QT间期变异度(QTV)、QT间期变异系数(QTCV)、窦性心搏间标准差(SDNN)明显低于健康者;心率变异性(HRV)和QTV、QTCV、左室舒张末期直径(LVd)、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室性心律失常(VA)严重程度存在相关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与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QTV、QTCV、SDNN、LVd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0.01)。提示QTV、QTCV、SDNN、LVd均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有关。  相似文献   

9.
T波电交替(TWA)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并可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VA),如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等,最终导致死亡。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中出现TWA往往是一种危险的信号,我们回顾分析116例AMI患TWA与AV发生情况,结合分析其与心率变异性(HRV)和QT离散度(QTd)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影响高龄(≥75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早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110例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动态心电图结果分为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无MVA组,n=69),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MVA组,n=41),比较两组性别、血糖、高血压、心肌梗死病史、心率变异性、左心室射血分数、总胆固醇、肌钙蛋白Ⅰ、血钾、血肌酐、超声心动图和有无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等参数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10例患者共41例(37.27%)出现早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其中死亡7例(17.07%)。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低心率变异性、低左心室射血分数、低血钾、高肌钙蛋白Ⅰ、高肌酸激酶同工酶、心功能Killip分级Ⅱ级、罪犯血管支数及梗死面积是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早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是早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者的保护因素。结论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早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及死亡率较高,伴有低心率变异性、低左心室射血分数、低血钾、高肌钙蛋白Ⅰ、高肌酸激酶同工酶、较高的心功能Killip分级是早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Tp-e时间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君  卢瑛 《心电学杂志》2009,28(2):67-68,91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T波峰-末时间(Tp—e时间)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将6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观察组,n=17)和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对照组,n=45)。比较两组各导联和12导联平均Tp—e时间、经心率校正的Tp—e(Tp-ec)时间。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各导联和12导联平均Tp—e时间及Tp—ec显著延长,差异有显著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或0.01)。结论Tp—e时间可以作为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简称心梗)患者血糖水平与院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急性心梗临床病例资料1 118例,根据入院后空腹血糖水平将心梗患者分为三组:血糖<6.99 mmol/L(A)组,7.00~11.09 mmol/L(B)组,≥11.10 mmol/L(C)组,按入院时有无糖尿病史分为非糖尿病组和...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室上性心律失常分为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房早和多形房速等。窦速多数因为交感神经活力增强.特别是合并高血压患者。窦速持续存在超过数天表明心力衰竭和预后不良.可以是原发性室颤的先兆。心动过缓的原因多半是窦房结的急性缺血,可由于阻塞右冠状动脉或左旋支动脉近端的窦房结动脉的分支所致。AMI中孤立性房早常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24 h动态心电图参数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AMI患者125例,住院期间发生MVA 36例(MVA组)、未发生MVA 89例(非MVA组)。所有研究对象入院后予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分析系统监测24 h心电活动,采用心电散点图技术分析和测量24 h QT间期变异性(24 h QTV)、24 h正常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时间(R-R)间期标准差(SDNN)、24 h连续5 min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ANN-index)、24 h连续5 min正常R-R间期标准差均值(SDNN-index)。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相关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MI患者MVA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24 h动态心电图参数对AMI患者MVA的诊断价值。结果 MVA组24 h QTV、SDNN、SDANN-index、SDNN-index均显著低于非MVA组(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血钾及Killip分级3、4级是AMI患者MVA的独立危险因素,24 h QTV、S...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期间合并恶性心律失常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325例2012年因AMI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冠脉造影(CAG)结果。分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A组)48例,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B组)277例,应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结果。(1)与B组比较,A组年龄偏大,空腹血糖、尿酸、血肌酐、甘油三酯、高敏C反应蛋白、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右冠状动脉病变比例均明显升高(P<0.05)。收缩压、舒张压、血红蛋白、白蛋白、肌酐清除率、EF值明显下降(P<0.05)。其余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罪犯血管、高敏C反应蛋白是AMI患者合并恶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OR=1.963,95%CI:1.302~2.958,P=0.001; OR=1.102,95%CI:1.020~1.190,P=0.001)。结论:AMI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比例较高,且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右冠状动脉(RCA)梗死、高敏C反应蛋白可能是AMI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6.
缺血性心律失常(IA)的非折返机制日益受到重视。本文通过分析度房室阻滞(AVB)模型犬缺血心肌单相动作电位(MAP)及对程序电刺激(PES)的反应特征,观察后除极与IA发生的关系,以探讨触发活动在IA发生机制中的地位。12只健康杂种犬静脉麻醉后气管插管,连接人工呼吸机。经股静脉将电极送至右房和右室描记心内电图及准备度AVB时行保护性起搏。经颈总动脉将His束电极送至主动脉后窦,40J直流电电击His束,制备度AVB模型。左侧第四、五肋间开胸,暴露和固定心脏;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起始1~1.5cm处分离约1~2cm,穿以丝线备用。经颈总动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QT间期变异性对急性心肌梗死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我院CCU病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8例(男性80例,女性28例),均于入院当日(急性期)、出院前日(恢复期),使用心电图仪记录300个RR间期。两次样本采用“四点法”借助放大镜逐点测量,所测数值全部导入计算机,经Excel函数分析系统处理,取得SDNN、QTm、QTSD、QTV、QTVI、B的参数。比较室性心律失常Lown分级与上述参数变化的关系。从而评定该指标对恶性心律失常的预测能力。结果急性期组与恢复期组的比较:QTm、QTV、QTVI、B分别为(369±54ms vs423±49ms;0.020±0.008vs0.11±0.004;-0.19±0.06vs-0.40±0.08,p<0.05;1.11±0.52vs0.37±0.09,p=0.02)有显著性差异。SDNN(24.8±7ms vs25.8±8ms,p>0.05)无显著性差异,QTSD(7.7±2.5ms vs45±1.3ms p=0.05)有弱的相关性。恢复期组观察到的室性心律失常等级、数量也明显降低。急性期室性心律失常Lown0-Ⅱ级组与LownⅢ-Ⅴ级组观察指标对比分析QTVI(-0.29±0.07vs-0.13±0.05,p=0.038),B(0.78±0.18vs1.64±0.4,p=0.007)两者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短程QT间期变异性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指标,其中QTVI、B两项参数敏感性最高。  相似文献   

18.
QT离散度 (QTd)是指标准 12导联心电图上最大QT间期与最小QT间期之差[1 ] ,它是反应心室肌复极不均一性和电不稳定性的 1项指标 ,对预测各种恶性心律失常有一定的临床价值[2、3] 。本文回顾分析了 5 8例急性心肌梗死 (AMI)病人QTd ,以探讨其对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和预后的影响。1 资料与方法5 8例AMI病人中 ,男 40例 ,女 18例 ,年龄 3 5~ 78( 5 6± 14)岁 ,均符合WHO诊断标准和以下条件 :①入院后首次ECG可清晰测量QT间期导联≥ 10个 ;②首次ECG记录前未用影响QT间期的药物 ;③有定期的ECG记录 ,便于…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倍他乐克对急性心肌梗死后QT离散度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对比研究,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倍他乐克口服治疗,所有病例均随访观察6个月,分别测定入院当天6、周和6月时的QTd,并同时观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QTd从入院时为4130±24.1,6周后为49±23.4,6个月为40±21.0;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入院时为47.6%,6周后20.3%,6个月为5.6%;对照组QTd分别为4087±25.6、67±25.0和66±24.3,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分别为46.9%、30.5%和28.7%。结论倍他乐克能改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的QTd及预后,降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滕受带 《内科》2012,7(6):598-600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并发室性心律失常与c反应蛋白(CRP)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86例首次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单纯AMI组(A组)33例,AMI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组(B组)53例,用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两组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第2天、第3天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相对增高,并且第2天、第3天B组患者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A组(P〈0.05),第1天、第7天两组患者血清CRP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随着Lown分级的升高,CRP相对逐渐升高。结论AMI患者急性期第2天、第3天室性心律失常发生与CRP的表达水平密切相关,CRP的表达水平越高,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越多、越严重,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